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的栖息生态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龚小燕 黄太福 +3 位作者 吴涛 张佑祥 彭清忠 刘志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718-5724,共7页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于湘西州及张家界市的25个溶洞中共记录到该蝠450只次,对其栖息生态特征(空间分布、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和栖点安全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于湘西州及张家界市的25个溶洞中共记录到该蝠450只次,对其栖息生态特征(空间分布、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和栖点安全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结果表明:该蝠的栖点主要集中分布于离洞口440 m之内的洞段(占99.3%),栖点高度通常介于2—10 m之间(84%),主要采取双足倒挂的姿势栖息于洞顶壁或侧壁,但单足倒挂的栖息姿势也较为常见(36.2%)。体温介于10.7—25.2℃,体温总是稍高于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约64%的栖点“安全性高”,而“安全性低”和“安全性中”的栖点分别占17.6%和18.4%。减少对洞穴的人为干扰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rhinolophus pearsoni) 栖息生态学 溶洞 翼手目(蝙) 湘西州 张家界市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回声定位声波与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旭 王静 +3 位作者 孙克萍 江廷磊 姜云垒 冯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48-5258,共11页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从环境因子中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与其回声定位声波相关的植被、气候和地形因子,探讨回声定位声波与这些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FM1和FM2带宽与乔木高(r=-0.948,-0.825;P<0.05)、FM1起始频率和FM2终止频率与林冠面积(r=-0.967,-0.958;P<0.05)、FM1起始频率、FM2终止频率和峰频与湿度(r=-0.776、-0.875和-0.794,P<0.05)、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与平均灌木高均呈显著负相关(r=-0.911,-0.990;P<0.05),峰频与植被株数(r=0.756,P<0.05)、脉冲持续时间与冠下高呈显著正相关(r=0.870,P<0.05)。表明各种环境因子(植被因子、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马铁菊头蝠生境利用的程度和可利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铁 回声定位声波 生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河南省菊头蝠科1新纪录——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 被引量:2
3
作者 牛红星 张学成 马惠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7-148,共2页
2006年4月,在西峡采到1种蝙蝠标本,经鉴定为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是河南省翼手类新纪录,目前其分布是我国的最北限.
关键词 皮氏 分布 新纪录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脑中的分布
4
作者 张晓盼 姚静 +2 位作者 余中宾 韩莹 鲁亚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683-688,共6页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属于垂体后叶激素家族,它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血压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生殖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AVP在不同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方式和传输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属于垂体后叶激素家族,它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血压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生殖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AVP在不同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方式和传输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系统观察了AVP免疫阳性神经元和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脑中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AVP免疫阳性神经元和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可见于中菊头蝠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正中隆起和垂体后叶,其细胞形态与其它哺乳动物相应结构的细胞特征类似,提示AVP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下丘脑中的分布具有高度的保守性,AVP在中菊头蝠下丘脑可能有着与其它哺乳动物类似的功能.室周视前区、终纹床核和前脑外侧束也有少量AVP免疫阳性(immunoreactive arginine-vasopressin,AVP-ir)神经元分布,而在海马、隔核、杏仁核和侧间隔等边缘核团没有发现与大鼠等哺乳动物相应结构类似的分布,这可能与蝙蝠的视觉退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素神经元 免疫组织化学 下丘脑
下载PDF
NgR在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脑中分布(英文)
5
作者 姚静 鲁亚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8,共5页
Nogo和其受体相互作用可能在抑制神经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本研究观察了Nogo受体(NgR)在中菊头蝠脑中的分布.结果显示NgR在中菊头蝠脑皮层各层均有表达.在海马,NgR主要分布在CA1、CA3和DG区的神经细胞胞膜、胞质... Nogo和其受体相互作用可能在抑制神经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本研究观察了Nogo受体(NgR)在中菊头蝠脑中的分布.结果显示NgR在中菊头蝠脑皮层各层均有表达.在海马,NgR主要分布在CA1、CA3和DG区的神经细胞胞膜、胞质或/和突起上.杏仁核、丘脑、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等也有NgR阳性神经细胞着色.在脑的白质,轴突着色明显.小脑的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均有NgR免疫阳性反应,其中阳性反应的颗粒细胞最多.这些提示NgR可能介导其配基对中菊头蝠脑多个区域的神经细胞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GO NOGO受体 免疫细胞反应
下载PDF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阮蓉蕡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62-63,共2页
本文报导浙江桐庐4只皮氏菊头蝠的心电图。该蝠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及T波组成,属窦性心律。
关键词 皮氏 心电图分析 P波 浙江桐庐 窦性心律 T波 QRS波群 心电活动 生态生理
下载PDF
浙江丽水皮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叫声特征
7
作者 龚笑飞 陈新 +2 位作者 潘军 张东升 韦力 《丽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3-26,共4页
蝙蝠回声定位叫声信号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文章分析了浙江丽水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回声定位叫声信号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皮氏菊头蝠发出长的FM-CF-FM型的声波。在两性体型和声波参数比较中发现:雌性的体重比雄性的... 蝙蝠回声定位叫声信号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文章分析了浙江丽水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回声定位叫声信号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皮氏菊头蝠发出长的FM-CF-FM型的声波。在两性体型和声波参数比较中发现:雌性的体重比雄性的大,前臂长比雄性的长;在声波参数方面,除了脉冲时程(t=0.357,P>0.05)外,脉冲间隔(t=-2.836,P<0.05)、主频率(t=-26.556,P<0.05)和能率环(t=2.138,P<0.05)在两性的比较中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与江西种群和贵州种群的比较中,发现皮氏菊头蝠发出的声波结构相似(均为长的FM-CF-FM型),体型在不同种群中较为接近,但在回声定位声波参数特征比较中,发现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包括主频率、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本研究结果将为皮氏菊头蝠的基础生态学及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皮氏 回声定位叫声 种群比较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在西藏首次发现
8
作者 何敏怡 邓汶圃 +5 位作者 李彦男 谢慧娴 梁晓玲 岳阳 吴毅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2019年7月、2021年7月,分别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和墨脱县开展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4只菊头蝠(1♂,3♀)。该批标本体型较大,前臂长60.13~63.04 mm(61.70 mm±1.31 mm,n=4)。头部具发达鼻叶,鞍状叶两... 2019年7月、2021年7月,分别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和墨脱县开展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4只菊头蝠(1♂,3♀)。该批标本体型较大,前臂长60.13~63.04 mm(61.70 mm±1.31 mm,n=4)。头部具发达鼻叶,鞍状叶两侧中部微凹,呈提琴状,与联接叶几乎等高,上端“T”型连接处有一小凹陷;体毛细密柔软,背毛棕褐色,腹毛浅棕色。头骨狭长,颅全长25.36~26.11 mm(25.85 mm±0.35 mm,n=4),矢状嵴发达;鼻隆近圆形,眶间距狭窄,颧弓发达;上颌门齿较小,几乎不见,上下犬齿发达,齿式为1.1.2.3/2.1.2.3=30。上述特征与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相吻合,该结果也得到基于cyt b和Rag2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学证据支持;鉴定为马铁菊头蝠,为西藏自治区分布新记录。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该地区哺乳动物资源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 马铁 西藏自治区 新记录
下载PDF
四种菊头蝠在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
9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521,共7页
为探究菊头蝠(Rhinolophidae)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下的可塑性,于2022年7月在昆明市法古甸村仙人洞捕获18只蝙蝠,经鉴定隶属于菊头蝠科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7只)、贵州菊头蝠(Rh.rex,4只)、马铁菊头蝠(Rh.ferrumequinum,4... 为探究菊头蝠(Rhinolophidae)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下的可塑性,于2022年7月在昆明市法古甸村仙人洞捕获18只蝙蝠,经鉴定隶属于菊头蝠科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7只)、贵州菊头蝠(Rh.rex,4只)、马铁菊头蝠(Rh.ferrumequinum,4只)和中菊头蝠(Rh.affinis,3只)。使用超声波探测仪,获取4种菊头蝠在飞行、手持和悬挂3种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通过声学分析软件分析能量最大谐波的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时间和主频。经统计分析发现,大耳菊头蝠和贵州菊头蝠在飞行状态下所发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时间显著长于手持和悬挂状态;而马铁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在悬挂状态下所发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著长于飞行和手持状态,且中菊头蝠在手持状态下的脉冲持续时间明显短于飞行状态;除贵州菊头蝠外,其他3种蝙蝠在飞行状态下所发声波的主频显著低于手持和悬挂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在不同行为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变化,且这种变化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声波 飞行状态 手持状态 悬挂状态 声学可塑性
下载PDF
贵州五种菊头蝠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谷晓明 涂云彦 +2 位作者 蒋大池 杨华矶 汪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2,共5页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 ,研究了贵州 5种菊头蝠的核型。贵州菊头蝠和中菊头蝠 2n =62 ,两者染色体臂数 (NF)均为 60 ;托氏菊头蝠、小菊头蝠和栗黄菊头蝠的染色体数是 2n =3 6,其中托氏菊头蝠和小菊头蝠染色体臂数 (NF)是 5 8,栗黄...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 ,研究了贵州 5种菊头蝠的核型。贵州菊头蝠和中菊头蝠 2n =62 ,两者染色体臂数 (NF)均为 60 ;托氏菊头蝠、小菊头蝠和栗黄菊头蝠的染色体数是 2n =3 6,其中托氏菊头蝠和小菊头蝠染色体臂数 (NF)是 5 8,栗黄菊头蝠是 60。 5种菊头蝠的性别决定机制均是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托氏 栗黄 核型 染色体
下载PDF
八种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1
作者 冯江 陈敏 +3 位作者 李振新 赵辉华 周江 张树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9-823,共5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holocation frequency (represented by dominant frequency, DF for short) and body size (body mass,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length) in 8 species of horseshoe bats ( Rhinolophus cornutus, R. af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holocation frequency (represented by dominant frequency, DF for short) and body size (body mass,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length) in 8 species of horseshoe bats ( Rhinolophus cornutus, R. affinis, R. thomasi, R. rouxi, R. blythii, R. ferrumequinum, R. pearsoni, R. rex ) was examined. The eight species were captured in caves in five regions (Guiyang, Anlong, Xingyi, Anshun and Zhenning) of Guizhou Province in July and August 1999 and June 2000. Th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in Mammals of GuiZhou (Luo et al .)and Key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roptera (Wang, unpublished). The bats were captured at the entrance to the caves at about 8 pm (the time when bats usually leave the caves), and were then put into a recording room near the capture locations where they could fly freely. Recordings of their echolocation calls were made bout 2 hours later using an ultra sound detector (U30, Ultra Sound Advice, UK) which recorded the calls of bats that were flying directly at the microphone at a distance of 1 m. Each bat was recorded 5 times and the signals were fed into a portable ultra sound processor (PUSP, Ultra Sound Advice, UK). The duration for recording was 1 1 s with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44 1 kHz. By replaying the recorded tapes the best quality recordings (the loudest and clearest with the least background noise) were replayed at 1/10 speed and re recorded using a digital sound recorder (Sony, MD 1, frequency response range: 30~20 000 Hz). The re recorded echolocation signal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sound processing software Cool Edit 2000, developed by the American Syntrillium Software Company. Ultra sound analysis referred to the sound spectrograms (frequency time graph), time domain spectrograms (energy time graph), energy spectrograms (energy frequency graph), and Hanning window to obtain an analytic precision of 256 Hz. The analysis attenuation was 60 dB. The DF, pulse duration and interpulse interval of the echolocation calls were recorded and the duty cycle, which represents the percentage of the pulse duration in the summation of the pulse duration and the interpulse interval, was calculated. The data are presented as +SD . Body size were measured using a vernier caliper and a balance; all measurements are presented as +SD. When flying, all eight species of bats had similar echolocation signals: the pattern of their echolocation calls was (FM ) CF FM (FM means Frequency modulated; CF means Constant frequency) with 1~2 harmonics. Pulse duration was more than 10 ms, the duty cycle was higher than 40%, the dominant frequency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CF part from 25 kHz to 120 kHz. The different species did, however, display different FM widths. Pearson (one of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software SPSS 10 0)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ominant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An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echolocation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in horseshoe bat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F against forearm length was r=-0 714 (P=0 047; df=6) , DF against body mass r= -0 429 (P=0 289; df=6) and DF against body length r=-0 810 (P=0 015, df=6) . The dominant frequency was higher in smaller species. The species order in terms of dominant frequencies (highest to lowest) was: Rhinolophus cornutus>R. thomasi>R. rouxi>R. blythi>R.ferrumequinum>R. pearsoni>R. affinis>R. rex. The order of forearm length from top to bottom was: Rhinolophus pearsomi>R. rex>R. ferrumequinum>R. affinis>R. thomasi>R. rouxi>R. cornutus>R. blythi.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ominant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was not very strong, presumably a reflec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ec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eatures other than body size on echolocation calls. Divergence in echolocation calls allows bat species of similar body size to avoid competi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inant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probably occurs because the wave length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声波频率 体型 相关性
下载PDF
皮氏菊头蝠夏季的捕食行为对策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江 谢家骅 +4 位作者 戴强 曾亚军 刘建昕 张文刚 张树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利用蝙蝠超声波探测器和CoolEditor 2 0 0 0声波分析软件研究了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的超声波信号 ,同时在野外研究了其捕食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皮氏菊头蝠是FM/CF/FM型的食虫蝙蝠。其回声定位信号的CF声波两端均附有短暂的F... 利用蝙蝠超声波探测器和CoolEditor 2 0 0 0声波分析软件研究了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的超声波信号 ,同时在野外研究了其捕食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皮氏菊头蝠是FM/CF/FM型的食虫蝙蝠。其回声定位信号的CF声波两端均附有短暂的FM信号 ,每次声波脉冲包含 2段信号 ,第 1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1 0 8±0 0 19)kHz ,持续时间为 (4 6 85± 3 72 )ms ;第 2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0 97± 0 0 3)kHz ,持续时间为 (35 12± 2 6 7)ms。在对皮氏菊头蝠的捕食行为研究中 ,通过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皮氏菊头蝠在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主要以式捕食鳞翅目 (Lepido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等中型个体的昆虫 ,对食物种类及其体型具有选择性。此外 ,其形态与回声定位功能之间还表现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 捕食行为 回声定位 食物选择
下载PDF
菊头蝠耳长与叫声频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辉华 左明雪 +2 位作者 梁冰 张信文 张树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Echolocation calls of 10 Chinese rhinolophid species were record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y and echolocation signals. All horseshoe bats use FM-CF-FM calls. Rhinolophus rex calls at 23.7 kHz,... Echolocation calls of 10 Chinese rhinolophid species were record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y and echolocation signals. All horseshoe bats use FM-CF-FM calls. Rhinolophus rex calls at 23.7 kHz, the lowest frequency in this genus. Call frequency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body mass (P=0.200, 9 species). Close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call frequency and ear length (r=-0.942, P<0.001) and also between call frequency and forearm length (r=-0.696, P<0.05). Residu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remove the influence of othe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fter calculating ear length, forearm length residual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all frequency (r=-0.095, P=0.808).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r length and call frequency was slightly lowered (r=-0.642, P=0.062) after “removing” the influence of forearm length. Ear length, therefore, was a better predictor of call frequency than forearm length [Acta Zoologica Sinica 49(1):128-133,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长 叫声频率 相关性 前臂长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克萍 冯江 +3 位作者 金龙如 刘颖 吴磊 李振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59-962,共4页
在自建网室(9 m×4 m×4 m)内驯养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利用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蝙蝠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波录制与红外摄像保持同步。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恒频(CF)/调频(FM)型;在... 在自建网室(9 m×4 m×4 m)内驯养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利用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蝙蝠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波录制与红外摄像保持同步。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恒频(CF)/调频(FM)型;在蝙蝠接近猎物过程中,声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著变短,下调FM(即tFM)组分变得愈为显著,捕捉猎物瞬间,产生捕食蜂鸣;飞行与悬挂状态相比,声脉冲重复率、主频率、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铁 飞行 悬挂 回声定位声波
下载PDF
大菊头蝠在湖南省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佑祥 刘志霄 +4 位作者 胡开良 钟辉 华攀玉 张树义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2007年1月11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采到菊头蝠雌性标本1只,经鉴定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属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
关键词 大菊 新纪录 湖南省
下载PDF
中菊头蝠中国三亚种的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昭敏 徐伟霞 +2 位作者 吴毅 李玉春 胡锦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5-651,共7页
比较了四川、广东和海南3地的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种群的外部和头骨形态差异。在测量23个外部可量性状以及22个头骨可量性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对其中12个外部可量性状以及22个头骨可量性状进行数理统计。主... 比较了四川、广东和海南3地的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种群的外部和头骨形态差异。在测量23个外部可量性状以及22个头骨可量性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对其中12个外部可量性状以及22个头骨可量性状进行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四川、广东和海南3地的中菊头蝠在外部形态和头骨形态上均有明显差异,用判别分析对主成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证明了中国的中菊头蝠划为喜马拉雅、华南、海南3个亚种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 形态分类
下载PDF
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贵州菊头蝠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佑祥 刘志霄 +2 位作者 阎中军 朱光剑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121,共4页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四方洞和寨阳乡堂乐洞分别采到菊头蝠雌、雄性标本各1只,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同文献记载的外形相似的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和马氏菊头蝠(R.marshalli)的特征进行对比,鉴...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四方洞和寨阳乡堂乐洞分别采到菊头蝠雌、雄性标本各1只,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同文献记载的外形相似的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和马氏菊头蝠(R.marshalli)的特征进行对比,鉴定为贵州菊头蝠(R.rex),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本文对其分布与保护现状也作了简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翼手目 新纪录 湖南省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捕食活动与猎物资源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静 王新华 +6 位作者 江廷磊 王磊 卢冠军 由玉岩 刘颖 李丹 冯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7-162,共6页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研究对了解物种捕食行为及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visoft Bioacoustics超声波仪录制马铁菊头蝠自然状态下的声波以确定其捕食活动强度,用灯诱法、扫网法和飞行阻隔法相结合采集昆虫,搜集蝙蝠粪便并分析其食...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研究对了解物种捕食行为及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visoft Bioacoustics超声波仪录制马铁菊头蝠自然状态下的声波以确定其捕食活动强度,用灯诱法、扫网法和飞行阻隔法相结合采集昆虫,搜集蝙蝠粪便并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在8月份活动最频繁,昆虫丰富度在8月份最丰富,马铁菊头蝠捕食活动与鳞翅目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马铁菊头蝠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食,但食性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捕食的猎物与环境中可利用的昆虫猎物存在显著差异。在食物资源丰富时,马铁菊头蝠选择性地捕食营养丰富的鞘翅目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行性 马铁 猎物资源 声学调查法
下载PDF
皮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敏 冯江 +4 位作者 刘颖 张喜臣 李振新 周江 张树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9,共5页
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雌性成体 5只和幼体 2只采自贵州省贞丰县珉谷镇。采用超声波探测仪 (D980 ,ULTRASOUNDDETECTOR)接收皮氏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转换到原频率的 1 / 1 0后导入计算机 ,然后用专业声谱分析软件 (Batsou... 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雌性成体 5只和幼体 2只采自贵州省贞丰县珉谷镇。采用超声波探测仪 (D980 ,ULTRASOUNDDETECTOR)接收皮氏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转换到原频率的 1 / 1 0后导入计算机 ,然后用专业声谱分析软件 (Batsound 3 1 0 )进行分析。成蝠在飞行和悬挂状态下的声波结构相似 ,只是声波各项参数值略有不同 :它们发射FM CF FM型声波 ,具有 2~ 3个谐波 ,主频率在飞行时为 5 6 80± 0 6 2kHz ,悬挂时为 5 8 0 5± 0 2 4kHz ;声脉冲时间和间隔在飞行时分别为 3 4 6 2± 5 2 9ms和 86 5 0± 1 9 72ms ,悬挂时分别为 4 1 0 8± 5 87ms和 1 1 7 2 9± 6 6 4 4ms ;能率环飞行时为 ( 4 4 0 6± 1 2 5 8) % ,悬挂时为 ( 4 6 0 0±2 4 2 5 ) %。幼蝠声波为CF FM型 ,谐波数为 5~ 8个 ,主频率明显低于成体 ,FM带宽窄于成体 ,声脉冲时间和间隔短于成体 ,能率环低于成体。皮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年龄有关 ,这可能因成体的声波主要是探测食物和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 ,而幼体主要是与母蝠进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 成幼体 回声定位声波 信息交流
下载PDF
四川产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外部形态及头骨的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延德 周昭敏 +1 位作者 周材权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对四川产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Rhinolophus affinis himalayanus)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ferrumequinum nippon)的23项外部形态指标和22项头骨形态指标进行了测量,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 对四川产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Rhinolophus affinis himalayanus)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ferrumequinum nippon)的23项外部形态指标和22项头骨形态指标进行了测量,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的23项外部形态测量指标中有2项差异显著(P〈0.05),16项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n=14)体长小于59mm(47.30~58.40),尾长小于26mm(21.69~25.68),耳长小于22mm(18.36~21.88),前臂长小于56mm(50.9~54.20),第Ⅲ掌骨第一指节长小于16mm(13.2~15.53),第Ⅲ掌骨第二指节小于32mm(27.38~31.74);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n=6)体长大于62mm(62.43~66.76),尾长大于30mm(30.56~36.18),耳长大于24mm(24.47~27.20),前臂长大于56mm(58.78~63.46),第Ⅲ掌骨第一指节大于19mm(19.38-21.39),第Ⅲ掌骨第二指节大于34mm(34.42~38.11),这些差异可作为区分四川产这两个种的依据。(2)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的22项头骨形态测量指标中,除颅高、听泡间距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20项指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亚种 马铁日本亚种 外部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