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契约”视阈下二人转《大西厢》的叙事策略
1
作者 赫亚红 刘赫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68-73,共6页
从唐代《莺莺传》到抒情诗剧《西厢记》,再到二人转《大西厢》,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契约"叙事模式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相较而言,从叙事的角色、功能以及母题来看,二人转《大西厢》情节精简,冲突单一,崔莺莺人物性格大胆主动,... 从唐代《莺莺传》到抒情诗剧《西厢记》,再到二人转《大西厢》,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契约"叙事模式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相较而言,从叙事的角色、功能以及母题来看,二人转《大西厢》情节精简,冲突单一,崔莺莺人物性格大胆主动,热烈奔放。这一变化反映了东北观众特有的审美期待以及接受心理,唤醒了观众群体的创世神话原型意象体验,激起了观众内心中具有狂欢性质的沉醉和迷狂,实现了观众内在深层的情感诉求和精神满足,由此形成了二人转《大西厢》区别于其他"西厢"故事的土野本质和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大西厢 “契约”叙事 接受美学
下载PDF
从《西厢记》到二人转《大西厢》的审美变异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大博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148,共7页
本文以二人转《大西厢》为切入点,试从戏剧冲突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剧本语言等角度将二人转《大西厢》与文人《西厢记》进行比较,并着力阐发《西厢记》整合于二人转和东北地域文化之后而发生的审美变异。
关键词 西 大西厢 二人转 审美变异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价值重构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大博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1,共7页
二人转《大西厢》虽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地域化变体",但从元杂剧《西厢记》到二人转《大西厢》却发生了多维度的价值重构。本文试从主题意蕴、表演风格、接受心理三个维度阐释二人转《大西厢》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价值重构。
关键词 《西记》《大西厢 二人转 价值重构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的叙事时间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赫亚红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6-131,共6页
《大西厢》是一出传统的二人转正戏,自其创作之初便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剧本的精妙创制。二人转《大西厢》作为适用于舞台演出的底本,创作者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煞费苦心,而其中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更是匠心独具。... 《大西厢》是一出传统的二人转正戏,自其创作之初便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剧本的精妙创制。二人转《大西厢》作为适用于舞台演出的底本,创作者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煞费苦心,而其中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更是匠心独具。创作者有意使倒叙介入叙事,在时间的倒错中交代故事原委、理清叙事线索;叙述详略得当,概述、场景、省略轮番上阵,在动态的叙述时距中塑造人物形象;墙意象以及与其相关的事件被反复叙述,表现少男少女们对于爱情的美好期待和大胆追求。剧本暗合观众的审美预期,给人以无限的憧憬与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厢 倒叙 场景 省略 叙述频率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十一)
5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2-149,共8页
第十一章"诗书巧合西厢记"——民间诗剧之典范文本二人转诞生以来,经受了风吹雨打寒冬酷暑的磨砺,如今已是艺术成就斐然,表演名家辈出,演艺资源丰富,声誉流传广泛。以"唱说扮舞绝"的"四功""一绝&quo... 第十一章"诗书巧合西厢记"——民间诗剧之典范文本二人转诞生以来,经受了风吹雨打寒冬酷暑的磨砺,如今已是艺术成就斐然,表演名家辈出,演艺资源丰富,声誉流传广泛。以"唱说扮舞绝"的"四功""一绝""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为完整的艺术体系矗立于艺术百花园中,吐放着芳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家辈出 西 二人转 大西厢 成就斐然 七十二 诗剧 巧合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九)
6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6-151,共6页
第九章重新审视“荼蘼架下”精密解读人生密码“荼蘼架下”是二人转《大西厢》中的一折戏,演叙崔莺莺与张君瑞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于荼蘼架下幽会。人们对这节戏,自其问世至今一直有争议。虽然是褒多贬少,但“做糖难甜做醋易酸”,难免... 第九章重新审视“荼蘼架下”精密解读人生密码“荼蘼架下”是二人转《大西厢》中的一折戏,演叙崔莺莺与张君瑞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于荼蘼架下幽会。人们对这节戏,自其问世至今一直有争议。虽然是褒多贬少,但“做糖难甜做醋易酸”,难免使《大西厢》一直难脱“粉戏”的阴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月朗星稀 张君瑞 崔莺莺 人生密码 大西厢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十)
7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156,共7页
第十章仆人训主正道沧桑——《大西厢》向封建婚姻制度发起挑战的先河艺术之作《大西厢》自诞生的二三百年来,在演叙的漫长岁月中,以它的“九腔十八调”的唱腔韵味儿、幽默诙谐健康的俏皮说口、婀娜多姿的“浪三场”舞蹈、演员跳入跳出... 第十章仆人训主正道沧桑——《大西厢》向封建婚姻制度发起挑战的先河艺术之作《大西厢》自诞生的二三百年来,在演叙的漫长岁月中,以它的“九腔十八调”的唱腔韵味儿、幽默诙谐健康的俏皮说口、婀娜多姿的“浪三场”舞蹈、演员跳入跳出的人物“扮相”,乃至配合剧情烘托气氛的表演绝技等艺术表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艺术表现手段 幽默诙谐 大西厢 说口 十八调 烘托气氛 剧情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八)
8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0-156,共7页
第八章原生态的艺术传统式的说口——《大西厢》说口的艺术风格说口,是东北二人转整体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二人转艺术地方性的形成及独特性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俗有"说是骨头,唱是肉""千斤白话,... 第八章原生态的艺术传统式的说口——《大西厢》说口的艺术风格说口,是东北二人转整体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二人转艺术地方性的形成及独特性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俗有"说是骨头,唱是肉""千斤白话,四两唱""金披彩挂,全仗说话"等艺诀艺谚。从这些艺诀艺谚中,不难看出说口已经渗透到了二人转肌体的各个艺术(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细胞当中,成为二人转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强大支柱。王肯说:"说口的概念,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说口 传统式 原生态 整体艺术 大西厢 单出头 艺诀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十五)
9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131,共8页
第十五章《大西厢》3600句疏证断想二人转传统剧目《大西厢》是伴随着二人转同步形成的,它的3600句,如同长白山上的松柏年轮,刻写着二人转近三百年来成长发展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二人转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于辽宁省锦州市(时称广宁... 第十五章《大西厢》3600句疏证断想二人转传统剧目《大西厢》是伴随着二人转同步形成的,它的3600句,如同长白山上的松柏年轮,刻写着二人转近三百年来成长发展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二人转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于辽宁省锦州市(时称广宁府)诞生。到了乾隆朝四十五年,即已流传东北一些地区,并以《西厢》《蓝桥》《纲鉴》等一些故事比较完整、唱词成篇分段的曲词,相继被二人转艺人拿来演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雍正年间 辽宁省锦州市 乾隆朝 大西厢 传统剧目 唱词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一)
10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1,共8页
引言人们每当论说二人转,往往都会提及到《大西厢》。尤其是它的"3600句"(1)之长,艺人们说它是二人转的"当家段子",镇戏之宝;观众们说它是正经玩艺儿骨头货,有品头;文人学者们、乃至专业的戏剧理论家们,对它则有褒... 引言人们每当论说二人转,往往都会提及到《大西厢》。尤其是它的"3600句"(1)之长,艺人们说它是二人转的"当家段子",镇戏之宝;观众们说它是正经玩艺儿骨头货,有品头;文人学者们、乃至专业的戏剧理论家们,对它则有褒有贬,褒者说它是二人转艺术经典之作,名列榜首当之无愧;贬者说它是"胡诌八扯"没意思,甚至时有给《大西厢》"扯"出点儿负面痕迹。众说纷纭,直至今天,仍无休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厢 戏剧理论家 二人转 文人学者 段子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七)
11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8-155,共8页
第七章“观画”写就古代名人榜《西厢·观画》一折戏,描写的是红娘为崔莺莺传递书柬,来到张生书房,观看满墙诗画的室内景观。全段唱词五百多句,约占《大西厢》3600句的七分之一多。整段戏与西厢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内容等,关系并... 第七章“观画”写就古代名人榜《西厢·观画》一折戏,描写的是红娘为崔莺莺传递书柬,来到张生书房,观看满墙诗画的室内景观。全段唱词五百多句,约占《大西厢》3600句的七分之一多。整段戏与西厢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内容等,关系并不紧凑,属于一种“游离戏外之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莺莺 大西厢 室内景观 七分之一 二人转 红娘 主题思想 观画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五)
12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149,共6页
第五章听之静情之动心声之鸣——《西厢·听琴》的艺术特色《莺莺听琴》一折戏,其结构不仅是《大西厢》的精彩之最,说它是二人转艺术的经典之文本也不为过。其故事母体源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五折,其调... 第五章听之静情之动心声之鸣——《西厢·听琴》的艺术特色《莺莺听琴》一折戏,其结构不仅是《大西厢》的精彩之最,说它是二人转艺术的经典之文本也不为过。其故事母体源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五折,其调是:[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厢 崔莺莺 《西记》 二人转 子弟书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六)
13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155,共7页
第六章莺莺写书七百言吐出闺秀春心情二人转《大西厢》故事中的“莺莺写书”说白了就是写封信。崔莺莺用了700多句写了这封长信,这一折戏不仅让我们鉴赏到二人转艺人对剧目的编演的艺术功力,也是破解《大西厢》何缘3600句之多的密码。
关键词 二人转 艺术功力 莺莺 大西厢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十二)
14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3-149,共7页
第十二章二人转"五功"具佳的样板文本东北二人转,经过近三百年的艺术积淀和历代艺人的舞台演出实践,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本体艺术特征。这就是最讲究、而有独特的艺术特点的唱功、说白功、扮相功、舞蹈功和艺术表演绝技,简称... 第十二章二人转"五功"具佳的样板文本东北二人转,经过近三百年的艺术积淀和历代艺人的舞台演出实践,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本体艺术特征。这就是最讲究、而有独特的艺术特点的唱功、说白功、扮相功、舞蹈功和艺术表演绝技,简称"五功",人们又都很习惯地称之为"四功一绝"。艺人们在长时期的演出过程中,巧妙地将这些艺术之功分别渗透入每个演出剧目中,奉献给广大观众,为人民送去劳作之余的欢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二人转 演出剧目 舞台演出 艺术表演 本体艺术 大西厢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二)
15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第二章《大西厢》专词专调专用的几种小帽何为小帽?按辞书解译之意,"帽"为"罩"或"套"在一种器物上头的东西。二人转小帽一名疑为由此而得。小帽一词的艺术载体,出现在二人转诞生之前;而它的"实名&qu... 第二章《大西厢》专词专调专用的几种小帽何为小帽?按辞书解译之意,"帽"为"罩"或"套"在一种器物上头的东西。二人转小帽一名疑为由此而得。小帽一词的艺术载体,出现在二人转诞生之前;而它的"实名",则诞生在二人转之后。其因是:历史悠久的东北大秧歌,以它的艺术温床之功能,融入二人转之母打连厢,孕育成功了东北二人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东北大秧歌 艺术载体 大西厢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十三)
16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4,共7页
第十三章《大西厢》的创作,渗透着二人转艺人的艺术创造才华与智慧二人转传统剧目《大西厢》,由清雍正年间诞生之后,最初的二百句(辽宁宫钦科搜集的《西厢》本230句),经过在东北各地的百余年的演出,到中华民国晚期,拓展到全本3600句;从... 第十三章《大西厢》的创作,渗透着二人转艺人的艺术创造才华与智慧二人转传统剧目《大西厢》,由清雍正年间诞生之后,最初的二百句(辽宁宫钦科搜集的《西厢》本230句),经过在东北各地的百余年的演出,到中华民国晚期,拓展到全本3600句;从一出单本故事剧目,发展成为《游寺》《观花》《降香》《听琴》《写书》《下书》《观画》《拷红》等诸多折,又分若干小节,融东北民族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居二人转传统剧目之首。人们对其复杂的故事内容及其演唱称道:"《大西厢》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拷红 民族民间文化 大西厢 雍正年间 传统剧目 中华民国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四)
17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138,共6页
第四章"观花"的"观中情"与"降香"的"唱中逗"——《大西厢》"花园戏"的艺术特点在戏曲或曲艺的舞台上,编演者往往要把剧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如某场、某折或某个情节,虚拟地设在花... 第四章"观花"的"观中情"与"降香"的"唱中逗"——《大西厢》"花园戏"的艺术特点在戏曲或曲艺的舞台上,编演者往往要把剧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如某场、某折或某个情节,虚拟地设在花园里演叙,以烘托环境氛围,为剧情增添几分自然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厢 二人转 崔莺莺
原文传递
斩断捆绑人性的枷锁——二人转《西厢》与王实甫《西厢记》人物性格美学之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子馥 《华夏文化论坛》 2011年第1期68-78,共11页
本文是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研究二入转《大西厢》与王实甫《西厢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人性的超越。着重阐述二人转文学的审美特征,它生动鲜活地凝聚和塑造东北人那种强悍、潇洒、奔放、疏野的性格,揭示东北女性婚爱解放的狂热的追求。... 本文是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研究二入转《大西厢》与王实甫《西厢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人性的超越。着重阐述二人转文学的审美特征,它生动鲜活地凝聚和塑造东北人那种强悍、潇洒、奔放、疏野的性格,揭示东北女性婚爱解放的狂热的追求。在王实甫"有情的终成眷属,,的基础上,斩断了捆绑人性的枷锁,展开广阔的人性视野,展示人性解放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大西厢 王实甫《西记》 人物性格 比较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