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散文诗群与“大诗歌”的崛起
1
作者 周根红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0-75,共6页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以周庆荣、灵焚为代表的"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者,不断介入"我们"散文诗的编辑、出版和发表的诗歌行动中,与多种文学期刊合作,集中性、连续性地推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作品,成为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散文诗创作者的崛起和散文诗走向公共话语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诗群 散文诗 诗学主张 大诗歌
下载PDF
大诗歌理念在“大诗”写作中的艺术显现——以梁平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三十年河东》为例
2
作者 周建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2-37,共6页
诗人梁平近年以《重庆书》、《巴与蜀:两个二重奏》、《三十年河东》等诗集为创作契机,转向"丰富"与"错杂"的历史文化抒写,地域性强,风格遒劲,节制凝练中透出机智与隽永,体现出一定的历史观与思力。自《重庆书》起... 诗人梁平近年以《重庆书》、《巴与蜀:两个二重奏》、《三十年河东》等诗集为创作契机,转向"丰富"与"错杂"的历史文化抒写,地域性强,风格遒劲,节制凝练中透出机智与隽永,体现出一定的历史观与思力。自《重庆书》起,梁平诗寻求"大诗歌"理念在历史题材和日常生活叙事间的多重张力,以有意味的结构、语言开拓诗歌境界为"中年变法"的显例;如说《重庆书》是巴渝文化、历史沉淀及城市血性的彰显的话,那么《三星堆之门》则体现其追寻失落历史、反思文化困境、突破史书记载的限阈,展开想象与遐想的翅膀;《三十年河东》以宏大气魄,将历史嬗变和个人体验入诗,有"散文化"和"报章材料入诗"痕迹,体现了"大诗歌"理念的创作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诗歌理念 多重意蕴 意味 张力美
下载PDF
第三空间的现实主义书写——2010《大诗歌》散文诗状态透析
3
作者 章闻哲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2-69,共8页
散文诗一向以"空洞,无病呻吟、缺少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关怀"等"弊端"而垢病于人,引入"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旨在指出21世纪散文诗前沿文本(《大诗歌》散文诗部分)其叙述和抒情空间已经发生本质性的转变,从... 散文诗一向以"空洞,无病呻吟、缺少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关怀"等"弊端"而垢病于人,引入"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旨在指出21世纪散文诗前沿文本(《大诗歌》散文诗部分)其叙述和抒情空间已经发生本质性的转变,从物质世界的反映到精神世界的相对封闭性书写,过渡到了现在进行时的"第三空间"书写,散文诗写作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通过对真实性、音乐性、先锋性、思想性及审美实质诸元素的论述,辩证地阐明了第三空间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以及《大诗歌》散文诗文本作为探索和实践意义上的书写特征,而"第三空间的现实主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本质性揭示及其概念的一次拓展,也是对散文诗审美偏见的一次适时的纠正,乃至对散文诗传统写作的一次善意提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大诗歌 第三空间 自由 拓荒者
下载PDF
大诗歌史视野与民国汉语诗史之重构
4
作者 陈学祖 《中国诗歌研究》 2023年第2期291-306,共16页
民国汉语诗史并非单纯的新诗或旧体诗词演化史,而是新诗、旧体诗词、译诗、歌词等诗歌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演进史,因此,必须避免此前学界对这一时期汉语诗歌史叙述的极端简化,立足于大诗歌史视野来观照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进程。民国... 民国汉语诗史并非单纯的新诗或旧体诗词演化史,而是新诗、旧体诗词、译诗、歌词等诗歌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演进史,因此,必须避免此前学界对这一时期汉语诗歌史叙述的极端简化,立足于大诗歌史视野来观照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进程。民国汉语诗歌之历史建构与叙述,不仅要梳理与叙述新诗、旧体诗词、译诗、歌词等诗歌形态各自的逻辑发展进程,而且要重视各诗歌形态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真切地把握此期汉语诗史的真实样态与发展历程,使民国汉语诗史更为真实、清晰而富有逻辑地呈现。学界对此期汉语诗歌诸类型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旧体诗词、译诗、歌词研究尚存在大量的空白,民国汉语诗史尚未获得真实客观的全面展现。只有着眼于大诗歌史视野,对此期各种诗歌类型进行立体的、全面的还原,对其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考量与探究,才能实现对民国汉语诗歌的历史建构与叙述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诗歌史视野 民国汉语诗史 新诗 旧体诗词
原文传递
散文诗:当代汉语诗歌的一种高度 被引量:3
5
作者 荣光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85-91,共7页
近年来散文诗写作成绩卓著。在散文诗领域,不分行的大诗、长诗,对于许多作者,即使不是必须的追求,也是自觉应当尝试的目标。这与作者对散文诗的使命感和文类的认识有关。散文诗是一种特殊而独立的文体,其叙事性和抒情性都较分行新诗特别... 近年来散文诗写作成绩卓著。在散文诗领域,不分行的大诗、长诗,对于许多作者,即使不是必须的追求,也是自觉应当尝试的目标。这与作者对散文诗的使命感和文类的认识有关。散文诗是一种特殊而独立的文体,其叙事性和抒情性都较分行新诗特别,对作者的思想素质要求更高。当下散文诗领域,涌现出许多"大文本",在文化、哲学的深度上它连接着人类的知识前沿,在宗教、信仰的层面它触及到罪与救赎等基本的精神命题,在叙事上它传达的当代人的生存经验也极为深切,在抒情上能明显感受到写作者那磅礴的情感与超绝的想象。当代汉语诗坛,诗歌写作越来越趋向简单、平易。过去被人认为以写小感触、小场景为专长的散文诗,今天成了一种高度。散文诗作者也正努力重塑诗歌文学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到了该正视散文诗的成就的时候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诗 当代汉语诗歌 大诗歌 大文本 高度
下载PDF
审视,然后突围——“我们”散文诗群的引领者之一林美茂访谈录 被引量:1
6
作者 林美茂 钟世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2-70,共9页
近年来,一个由散文诗作者组成的散文诗群体"我们"在北京诞生,立刻引起了文坛,特别是诗坛的普遍关注。那么,关于这个群体的诞生背景,他们的散文诗的美学理念,他们所提倡"大诗歌"创作的意义,散文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 近年来,一个由散文诗作者组成的散文诗群体"我们"在北京诞生,立刻引起了文坛,特别是诗坛的普遍关注。那么,关于这个群体的诞生背景,他们的散文诗的美学理念,他们所提倡"大诗歌"创作的意义,散文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当下性与未来性,以及实现美学突围和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的理由,等等,本次访谈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的。通过访谈,得到了许多具有说服力且富有前瞻性的回答。现在的散文诗探索实践,将意味着可能酝酿成一场历史性的文体探索性与独立性的美学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 散文诗 大诗歌 意义化写作 突围
下载PDF
也谈散文诗的可能性——不仅仅只是与余光中前辈的偏见商榷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美茂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3-89,共7页
余光中先生认为散文诗属于一种"非驴非马"般的存在,这种观点几十年来成为许多人对于散文诗偏见的代名词。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文学界存在的几种正面肯定散文诗的观点以及散文诗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考察,分析回应了余先生的偏颇以及... 余光中先生认为散文诗属于一种"非驴非马"般的存在,这种观点几十年来成为许多人对于散文诗偏见的代名词。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文学界存在的几种正面肯定散文诗的观点以及散文诗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考察,分析回应了余先生的偏颇以及这种言论产生的背景,指出这种文体不仅属于诗歌文学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更进一步展望了散文诗由于其美学特质超越了简单的自由诗与散文的结合,必将发展成为聚各种文学、艺术的表现精华于一身,具有立体审美可能性的"大诗歌"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驴非马 散文诗 独立文体 立体审美 大诗歌
下载PDF
论郑敏对中国现代诗学的贡献
8
作者 姚国建 李桦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郑敏着眼于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她高度重视诗与生命、诗与文化、诗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要建立一种融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哲学诗... 郑敏着眼于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她高度重视诗与生命、诗与文化、诗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要建立一种融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哲学诗学于一体的具有更高境界的大诗歌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种种狭隘、偏激、平庸的诗歌观,提升诗人和诗歌的精神境界,中国新诗才能与世界诗歌发展同步,才有可能进入世界诗歌之林。她在"结构—解构"思维影响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新诗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主张:认为中国诗学建设要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诗史观,编写"健全公正的诗歌史";要大胆消解对诗歌权威的迷信,从诗歌艺术、诗歌发展的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诗人诗作;要重新审视权威的诗歌观,认识其不足及其负面影响;要消解中心,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诗学研究的误导;要正确处理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重视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学 大诗歌 “结构—解构”思维 消解中心
下载PDF
Writing Haiku in a Second Language: Perception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被引量:1
9
作者 Atsushi lid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9期1472-1485,共14页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poetry writing in an L2 (second language) by investigating perception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of 20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freshmen re...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poetry writing in an L2 (second language) by investigating perception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of 20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freshmen regarding writing Japanese poetry, haiku in English.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d issues and uses of literature in L2 contexts and addressed the current empirical inquiry into L2 haiku writing as a method for L2 learning. The study was designe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ch investigated the participants' reflection on writing L2 haikus for six weeks in an EFL college writing course. The data obtained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ding system and showed that writing haiku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as a challenging but valuable task for L2 learning among the EFL students. Especially haiku composition allowed them to develop their L2 linguistic awar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try writing HAIKU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ntexts
下载PDF
Engaging College Students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arning Through Serving, Inspiring Through Experience, and Creating Identity Through Bilingual Poetry
10
作者 Shelli Rottschafe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1期1047-1056,共10页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the opportunity to meld teaching with experience; "to do" the things students learn about in the classroom, yet outside the classroom walls. I am an instructor that embraces experiential lea...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the opportunity to meld teaching with experience; "to do" the things students learn about in the classroom, yet outside the classroom walls. I am an instructor that embraces experiential learning. Every other year, I lead a Chican@ Literature class which, after the semester is finished, culminates with a two-week excursion to New Mexico. While on-campus I highlight specific themes within Chicano narrative and poetry. Discussions focus on several key aspects regarding Chican@ Literature whose purpose is to create a voice for those whom have been marginalized within mainstream American culture. Chican@ Literature emphasizes a concept of origin which is reiterated in New Mexico through a sense of place in nature. A second topic often addressed in Chican@ Literature is the idea of aprendizaje. This is a journey of knowledge. In each episode experienced, the narrative voice gains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identity. This aprendizaje is also shared by my students as they gain a sense of self as defined by their own community in juxtaposition with their New Mexican fieldwork and the bilingual poetry they write. Lastly, Chican@ Literature often reveals an author or poet's personal culture clash or cultural fusion within the creative work itself. Once again, my students write about their own perspectives in a poetry workshop and presented their pieces during a poetry slam. Some of these pieces are included in this manuscri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vice-learn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bilingual poetry Chican@ Literature
下载PDF
“闯入者”:生存废墟上的诗性之花
11
作者 张有根 《理论界》 2008年第7期116-118,共3页
郑小琼的诗再现了工业时代生活的原生态,呈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特定群体生活的艰辛、残忍与无奈,这是生存前沿的诗性表达。她裹挟着汗水和泥水贸然"闯入"诗坛。她的现实主义书写从"同城的人们"启程,也就是从自... 郑小琼的诗再现了工业时代生活的原生态,呈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特定群体生活的艰辛、残忍与无奈,这是生存前沿的诗性表达。她裹挟着汗水和泥水贸然"闯入"诗坛。她的现实主义书写从"同城的人们"启程,也就是从自身开始启程,由此赋予她自身以最为珍贵的写作品质,赋予她的诗以更厚重的底蕴和更大的张力。郑小琼的诗的基本的外部状态是冰冷和硬度,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零度写作的独特的语词世界,与此对应的是流水线下无情的工业符号与她的机器化大生产语境中一个外乡人的精神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闯入者” 工业化时代 生存前沿 “乐府歌辞” 语词世界 大诗歌”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