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7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核苷酸变异位点的大豆属(Glycine Willd.)植物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美辰 左云娟 +3 位作者 刘艳磊 杨志荣 靳晓白 索志立 《植物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24-142,共19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大幅降低了获得基因组序列的成本,为大豆属植物资源多样性的精准鉴定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我们利用来自大豆属7个近缘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的2363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成功鉴定7个近缘种。这些... 高通量测序技术大幅降低了获得基因组序列的成本,为大豆属植物资源多样性的精准鉴定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我们利用来自大豆属7个近缘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的2363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成功鉴定7个近缘种。这些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及核苷酸构成存在种间差异。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白毛烟豆(G. stenophita B.E.Pfeil & Tindale)、镰荚烟豆(G. falcata Benth.)、绢毛烟豆(G. canescens F. J. Herm.)以及扁豆荚大豆(G. dolichocarpa Tateishi & H. Ohashi)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或T的比例(26.74%~42.62%)均高于C或G(9.84%~21.31%);短绒野大豆(G. tomentella Hayata)中,A、T或C的比例(26.36%~27.91%)均高于G的比例(19.38%);玫红野大豆(G. syndetika B. E. Pfeil & Craven)中,T或G的比例(30.00%)均高于A或C的比例(18.33%~21.67%)。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可用于大豆属植物的分子鉴定。本研究对于大豆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绿体全基因组 核苷酸变异位点 植物鉴定
下载PDF
Hypomethylation of glycine dehydrogenase promoter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s a new diagnostic marker of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
作者 Li-Li Miao Jing-Wen Wang +3 位作者 Hui-Hui Liu Shuai Gao Yu-Chen Fan Kai Wang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Background: Glycine dehydrogenase(GLD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several human cancers.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detect the methylation status of GLDC promoter and its diagnosti... Background: Glycine dehydrogenase(GLD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several human cancers.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detect the methylation status of GLDC promoter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for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 Methods: We enrolled 197 patients, 111 with HBV-HCC, 51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CHB), and 35 healthy controls(HCs). The methylation status of GLDC promoter in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PBMCs) was identified by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 The mRNA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 Results: The methylation frequency of the GLDC promot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BV-HCC patients(27.0%) compared to that in CHB patients(68.6%) and HCs(74.3%)( P < 0.001). The methylated group had lower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 P = 0.035) and lower rates of tumor node metastasis(TNM) Ⅲ/Ⅳ( P = 0.043) and T3/T4( P = 0.026). TNM stage was identified to be an independent factor for GLDC promoter methylation. GLDC mRNA levels in CHB patients and HC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HBV-HCC patients( P = 0.022 and P < 0.001, respectively). GLDC mRN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BV-HCC patients with unmethylated GLDC promoters than those with methylated GLDC promoters( P = 0.003).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alpha-fetoprotein(AFP) combined with GLDC promoter methylation for HBV-HCC wa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AFP alone(AUC: 0.782 vs. 0.630, P < 0.001). In addition, GLDC promoter methylation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overall survival of HBV-HCC patients( P = 0.038). Conclusions: The methylation frequency of GLDC promoter was lower in PBMCs from HBV-HCC patients than that from patients with CHB and HCs. The combination of AFP and GLDC promoter hypomethyl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HBV-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lycine dehydrogenase DNA methylatio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下载PDF
干旱和复水对大豆(Glycine max)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47
3
作者 王磊 胡楠 +1 位作者 张彤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630-3636,共7页
选用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豫豆29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逐步干旱和旱后复水条件下大豆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的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6.5%时,虽然... 选用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豫豆29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逐步干旱和旱后复水条件下大豆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的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6.5%时,虽然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降,豫豆29仍可以保持它的叶片水分状态;豫豆29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土壤水分中等条件下最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4.3%时,它比对照组高出11.2%(P<0.01);在实验的第3d,处理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为46.5%,叶片水势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7.2%(P>0.05),净光合速率为对照组的89.6%(P<0.05),但气孔导度却迅速下降为对照组的44.7%(P<0.01),这说明与叶片的光合和水分状况相比,豫豆29的气孔对土壤水分的匮缺更加敏感。复水后,豫豆29叶片的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等值都可以得到迅速的恢复,并在实验的最后接近对照组的水平,这表明豫豆29的叶片光合在水分胁迫解除后有迅速恢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干旱和复水 水势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水分高效利用
下载PDF
大豆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0-655,共6页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抗性遗传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下载PDF
大豆属Glycine亚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庄炳昌 王玉民 +1 位作者 徐豹 席以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9-282,T004,共5页
对大豆属Glycine亚属中10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多倍体材料的花粉大于二倍体的.并发现Glycine亚属诸种花粉的形状、萌发孔、外壁纹饰均存明显差异.
关键词 大豆 glycine亚属 花粉 形态
下载PDF
利用中国秋大豆(Glycine max(L.) Merr)筛选SSR核心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谢华 常汝镇 +3 位作者 曹永生 张明辉 冯忠孚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0-366,共7页
选择中国秋大豆为试验材料 ,对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筛选和鉴定。经过 2 0 0个位点在琼脂糖胶上初筛和 96个位点在变性聚丙烯酰胺胶上复鉴 ,选出 6 0个位点 ,这些位点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在大豆 2 0个整合遗传连锁群 ,相邻位点间平均... 选择中国秋大豆为试验材料 ,对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筛选和鉴定。经过 2 0 0个位点在琼脂糖胶上初筛和 96个位点在变性聚丙烯酰胺胶上复鉴 ,选出 6 0个位点 ,这些位点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在大豆 2 0个整合遗传连锁群 ,相邻位点间平均遗传距离在 5 0cM左右。除连锁群C2 、O上分别有 5个位点 ,G、K、M上分别有 2个位点外 ,其余 15个连锁群均分布有 3个位点 ;(2 )与 96个位点在 80份秋大豆种质检测到种质间遗传关系达到极显著相关 (r =0 .910 ) ;(3)在 80份秋大豆初选核心种质中表现出较高多态性 ,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 9.3,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值为 0 .773;(4)在检测的秋大豆绝大多数种质基因组中 ,均为单一拷贝的位点 ,具有较高特异性 ;(5 )在相同的PCR扩增条件下 ,同一位点不同等位变异间易于识别且扩增强度较为一致。这套SSR核心位点的确定为中国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SSR核心位点 大豆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核心种质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不同茬口条件下的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卵孵化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许艳丽 陈伊里 +3 位作者 司兆胜 李兆林 李春杰 温广月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86,共6页
取北方5种作物轮作茬口和休闲土壤种植火豆、玉米、小麦、亚麻和甜菜,出苗后22 d制备作物的根渗出物,观察其对大豆胞囊线虫卯孵化的影响。试验表明,麦豆麦迎茬的甜菜根渗出物在后期大豆胞囊线虫(SCN)的卵孵化率最高,豆麦米轮作茬的大豆... 取北方5种作物轮作茬口和休闲土壤种植火豆、玉米、小麦、亚麻和甜菜,出苗后22 d制备作物的根渗出物,观察其对大豆胞囊线虫卯孵化的影响。试验表明,麦豆麦迎茬的甜菜根渗出物在后期大豆胞囊线虫(SCN)的卵孵化率最高,豆麦米轮作茬的大豆根渗出物9 d后SCN的卵孵化率明显高于其它作物,米豆米茬口的玉米根渗出物SCN的卵孵化率较高,豆麦豆迎茬甜菜根渗出物SCN的卵孵化率明显高于所有供试作物,12年大豆连作茬甜菜从一开始卵孵化率就高于对照和其它4种作物,休闲区的5种作物根渗出物也有对SCN卵孵化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轮作 连作 根渗出物 大豆胞囊线虫 卯孵化
下载PDF
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6
8
作者 宋喜娥 李英慧 +2 位作者 常汝镇 郭平毅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09-2219,共11页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ersion 3.25软件统计等位变异数、平均等位变异数、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及亚群特有等位变异数等参数;基于遗传距离建立了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无根Neighbor-Joining树;用Structure2.2软件对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00个SSR位点在2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460个,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2—33个,平均为14.6个,每个位点PIC值变异范围为0.158—0.932,平均为0.743。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依据LnP(D)无法判断最佳K值(群组数),但通过计算系数ΔK发现,K=3为微核心种质的最佳群体结构。结合种质的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分析发现,地理来源相同的种质具有聚在一起的倾向,但来源相同的种质也有分在不同组的情况。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均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和特有等位变异。【结论】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来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及特有等位变异,是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中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微核心种质 群体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高盐碱胁迫下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体内离子积累的差异 被引量:9
9
作者 肖鑫辉 李向华 +2 位作者 刘洋 张应 王克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89-1300,共12页
在总含量3%高盐碱原土盆栽条件下,对搜集于津唐盐碱地895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全生育期耐盐碱性鉴定。通过测定203株凋亡植株及收获植株茎、叶中Na+、Cl-、K+、Ca2+、Mg2+的含量,分析高盐碱胁迫下野生大豆植株离子含量的分布及野生大豆植... 在总含量3%高盐碱原土盆栽条件下,对搜集于津唐盐碱地895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全生育期耐盐碱性鉴定。通过测定203株凋亡植株及收获植株茎、叶中Na+、Cl-、K+、Ca2+、Mg2+的含量,分析高盐碱胁迫下野生大豆植株离子含量的分布及野生大豆植株凋亡和成熟时体内离子积累程度,并探讨耐盐碱型野生大豆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植株在营养生长期间,盐碱胁迫致死植株茎、叶无机离子含量在不同存活时间组间并未达显著水平,Na+和Cl-积累达到一定含量即出现凋亡现象,致死植株茎中Na+和Cl-离子范围分别为3.239%~4.682%和4.639%~6.328%,叶中分别为1.754%~2.349%和4.126%~5.073%;能够存活到成熟的耐盐碱型野生大豆植株茎叶Na+和Cl-含量存在低、中、高3种类型。高耐型野生大豆茎、叶平均Na+和Cl-含量显著低于低耐盐型,且茎中K+和叶中Ca2+和Mg2+含量较高。在高耐型野生大豆植株茎叶中也存在Na+和Cl-离子含量高水平和低水平两种类型,推测野生大豆可能存在两种耐盐碱机制,其一为高耐受性,其二为低吸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盐碱胁迫 离子积累 耐盐碱机理
下载PDF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QTL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1 位作者 郑永战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72-1279,共8页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cM。采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3个抗1号小种的QTL;其中rhgR1-1和rhgR1—2位于G连锁群的Sat_210~Sat_168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4%和21.8%;rhgR1-3位于D2连锁群的Satt672~Satt413区间,贡献率6.2%;rhgR1-1和rhgR1—3分别与Sat_210和Satt672共分离。5个QTL与抗4号生理小种有关;其中rhgR4—1和rhgR4—-位于G连锁群的Satt275~Sat_210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8%和28.9%;rhgR4—3和rhgR4—4位于H连锁群Satt442~Sat401和Sat_334~Satt18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2.0%和10.5%;rhgR4—5位于L连锁群Satt652~Sat_301区间,贡献率5.9%;吨职4—2和rhgR4—5分别与Sat_168和Satt652共分离。不同遗传体系控制ZDD2315对1号和4号小种的抗性。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主要QTL位于G连锁群的相近区段,且具有较大贡献率,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育成兼抗两小种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图谱 胞囊线虫(SCN) QTL定位
下载PDF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抗锈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单志慧 单连民 +5 位作者 王贤智 邱德珍 张晓娟 蔡淑平 吴学军 周新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8-890,共3页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份,其余均为感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锈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渤海湾津唐沿海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种群高盐碱胁迫反应 被引量:12
12
作者 肖鑫辉 李向华 王克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0-297,304,共9页
以渤海湾津唐沿海地带895份野生大豆种群在高盐碱(3%)环境下的全生育期鉴定试验,分析不同种群(株系)的生长发育动态以及对盐碱土壤生态适应性的分化。结果表明,出苗阶段存在3种耐盐碱能力类型:耐高盐碱胁迫发芽出苗;耐低盐碱胁迫发芽出... 以渤海湾津唐沿海地带895份野生大豆种群在高盐碱(3%)环境下的全生育期鉴定试验,分析不同种群(株系)的生长发育动态以及对盐碱土壤生态适应性的分化。结果表明,出苗阶段存在3种耐盐碱能力类型:耐高盐碱胁迫发芽出苗;耐低盐碱胁迫发芽出苗;盐胁迫不能发芽出苗。在高盐胁迫下营养生长早期阶段种群死亡率最高,中期以后相对降低,成熟期死亡率较低。种群植株形态建成和生殖生长受到高盐胁迫的强烈抑制,表现早期严重而后期较轻。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受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的地上干物质重、单株产量、种子数、百粒重和收获指数。株系间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产量、种子数、荚数、收获指数、地上干物质重、百粒重。研究揭示该地域种群内对盐碱土壤有很高的适应性分化,存在高耐盐碱生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耐盐性 生态适应分化 土壤生态型 种群
下载PDF
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与野生大豆(G.soja)解剖学的比较研究——Ⅰ.雄配子体的发育 被引量:3
13
作者 邹淑华 罗希明 徐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0-326,共7页
本文对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雄配子体的发育和同步性及精子发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大豆和野生大豆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属于同时型的,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花粉粒的发育在同一花药中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同花中... 本文对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雄配子体的发育和同步性及精子发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大豆和野生大豆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属于同时型的,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花粉粒的发育在同一花药中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同花中九个连体花药的花粉粒的发育也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单个花药中花药粉粒的发育要稍落后于九个连体花药中的花粉粒。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和花粉粒中形成的,即二、三细胞型;野生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即二细胞型。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植物精子发生途径的类型及分类学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大豆 雄配子体 解剖学
下载PDF
不同大豆(Glycine max)品种对根寄生杂草瓜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种子萌发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维 马永清 郝智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6-960,共5页
以10个东北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品种(北豆18、绥农10、丰豆3、黑农28、东豆339、中黄13、合丰55、垦鉴豆35、黑农44和垦丰1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索大豆在不同生育时期(V1、V3、V5、R2和R4)的根际土、根、茎和叶的甲醇提取液对瓜列当种... 以10个东北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品种(北豆18、绥农10、丰豆3、黑农28、东豆339、中黄13、合丰55、垦鉴豆35、黑农44和垦丰1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索大豆在不同生育时期(V1、V3、V5、R2和R4)的根际土、根、茎和叶的甲醇提取液对瓜列当种子萌发的刺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甲醇提取液对瓜列当的诱导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中黄13的根际土对瓜列当的刺激作用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大豆V3和V5期的植株提取液对瓜列当的诱导作用最强;大豆的根、茎和叶对瓜列当的诱导效果为根>茎>叶。在瓜列当危害区,大豆可以作为瓜列当的"诱捕"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瓜列当 “诱捕”作物 甲醇提取液 发芽
下载PDF
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资源最近十年考察与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克晶 李向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7-514,共8页
总结了国家种质库最近10年野生大豆搜集进展和研究概况。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在1979-1982年间搜集并保存在国家基因库的为5939份;1996-2000年搜集了600份;2001-2010最近10年补充搜集了全国17个省(市、区)、318个县(市、旗)、930个乡镇(农场... 总结了国家种质库最近10年野生大豆搜集进展和研究概况。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在1979-1982年间搜集并保存在国家基因库的为5939份;1996-2000年搜集了600份;2001-2010最近10年补充搜集了全国17个省(市、区)、318个县(市、旗)、930个乡镇(农场)。其中新搜集县市178个,共收集典型野生大豆资源1979份,野生大豆收集样品新增资源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察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大豆(Glycine max(L.) Merr.)叶片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文斌 王晓怡 +2 位作者 张明辉 胡晓婕 栗相如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193-197,共5页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抗旱品种晋大74与不抗旱品种晋大75两种大豆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MDA含量、O2-·含量、SOD、CAT、APX及POD等的活性变化,旨在揭示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抗旱品种晋大74与不抗旱品种晋大75两种大豆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MDA含量、O2-·含量、SOD、CAT、APX及POD等的活性变化,旨在揭示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两种大豆叶片MDA及O2-·,含量都高于对照,且晋大75增加幅度显著大于晋大74;复水后晋大74中MDA及O2-·接近于对照水平,表明旱后复水产生了补偿效应。干旱胁迫下,晋大74通过保持较高的SOD活性或较低的APX、CAT降幅以减弱活性氧伤害,而旱后复水过程中晋大74通过维持较高的SOD、APX、CAT酶活性,利用其协同作用有效清除活性氧,避免膜伤害。总之,耐旱品种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旱 复水 抗氧化酶 补偿效应
下载PDF
大豆属(Glycine)生物学研究——Ⅰ.Glycine属种间光周期反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豹 路琴华 +2 位作者 谢雪菊 庄炳昌 高泉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3-189,共7页
在7种光周期下,比较了原产澳大利亚Glycine亚属10个种,和原产25°N的G.tomentella和Soja亚属3个种的生殖发育期。1、Glycine亚属对光周期的适应性比Soja亚属广,种间差别大。多数在12—13小时下发育快,而Soja亚属均为8小时发育快。2... 在7种光周期下,比较了原产澳大利亚Glycine亚属10个种,和原产25°N的G.tomentella和Soja亚属3个种的生殖发育期。1、Glycine亚属对光周期的适应性比Soja亚属广,种间差别大。多数在12—13小时下发育快,而Soja亚属均为8小时发育快。2、Glycine属内,染色体组型GG的在8小时下发育最快,CC型12小时,BB型12—13小时,DD、FF型13小时,AA型13小时发育最快。3、Glycine亚属多数种植株下部形成闭花受精荚(Cleistogamous pod,上部形成正常受精花(Chasmogamous flower,隐花荚形成一般早于正常花,而Soja亚属只有正常花。4、两个亚属地理重叠地区(25°N)的G.tomentella与Soja亚属诸种,均表现8小时光周期下发育最快,而原产21°S的G·tomentella在12小时下发育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物学 光周期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茎叶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21
18
作者 庄炳昌 徐航 +3 位作者 王玉民 路琴华 徐豹 李福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83-586,共4页
对5279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主茎明显程度、叶形、茸毛颜色等茎叶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主茎不明显、蔓生型基因型为主,叶形以卵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茸毛色以棕色为主。并发现大豆籽粒大小与茎叶... 对5279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主茎明显程度、叶形、茸毛颜色等茎叶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主茎不明显、蔓生型基因型为主,叶形以卵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茸毛色以棕色为主。并发现大豆籽粒大小与茎叶性状有密切关系,即随着大豆百粒重的增加,主茎明显、卵圆形叶、灰茸毛基因型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茎叶性状 多样性 地理分布 大豆
下载PDF
大豆叶片氮素含量与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utsumura)发生量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奇 张为群 +1 位作者 姚玉霞 鄢淑琴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03-104,共2页
本文测试了不同品种大豆叶片内氮素含量在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utsumura)发生期间的变化趋势,找出了大豆蚜发生量与叶片氮素含量的相关关系。建议把豆株叶片内氮素含量作为大豆蚜发生量预测预报的生态因子之一。
关键词 大豆 叶片 氮素 大豆
下载PDF
灰布支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14号小种的抗性遗传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衍桐 彭德良 陈受宜 《Acta Genet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2期146-150,共5页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山西省兴县“灰布支黑豆”是对目前我国鉴定的所有流行小种表现出免疫或高抗的重要抗源。利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和小种划分标准,通过人...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山西省兴县“灰布支黑豆”是对目前我国鉴定的所有流行小种表现出免疫或高抗的重要抗源。利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和小种划分标准,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确定了14号是北京马连洼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验站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主导小种。用敏感的栽培品种“冀豆7号”作母本,与灰布支黑豆杂交,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后代群体进行大豆孢囊线虫14号小种的抗性鉴定。F1的2个单株都表现出抗性。随机取2个单株的F2代群体,分别测定每个群体的116和78个单株。每个群体都表现出43抗:21感的分离比例,支持兴县灰布支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14号小种的抗性是由3对基因控制、一对隐性基因对两对显性基因的上位和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的遗传假设。随机取F3代的30个株系,每个株系随机测定10~15个单株。19抗:38分离:7感的株系间分离比确认上述的遗传假设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灰布支黑豆 抗性遗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