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发芽过程中酶的含量变化及营养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新华 刘星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9-151,共3页
探讨大豆发芽过程中脂肪氧化酶、内源蛋白酶和游离氨基酸及部分营养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不同发芽时间的发芽大豆进行脂肪氧化酶和内源蛋白酶含量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沈农8号大豆中,脂肪氧化同功酶L-1的含量最高,在大豆发芽过程中,... 探讨大豆发芽过程中脂肪氧化酶、内源蛋白酶和游离氨基酸及部分营养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不同发芽时间的发芽大豆进行脂肪氧化酶和内源蛋白酶含量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沈农8号大豆中,脂肪氧化同功酶L-1的含量最高,在大豆发芽过程中,脂肪氧化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内源蛋白酶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脂肪含量降低;维生素C含量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发芽 脂肪氧化酶 内源蛋白酶 游离氨基酸 脂肪 维生素C
下载PDF
大豆发芽过程中油体和蛋白质贮存液泡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郭金燕 赵路苹 +1 位作者 陈业明 华欲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3-836,842,共5页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大豆发芽过程中蛋白贮存液泡和油体的形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干燥大豆细胞中密集地填充着蛋白质贮存液泡和油体,随着发芽天数的延长,液泡会渐渐聚合增大,当天数达到4d时,会聚合形成一个占据细胞大部分空...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大豆发芽过程中蛋白贮存液泡和油体的形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干燥大豆细胞中密集地填充着蛋白质贮存液泡和油体,随着发芽天数的延长,液泡会渐渐聚合增大,当天数达到4d时,会聚合形成一个占据细胞大部分空间的大液泡,并且液泡中的蛋白质不断发生减少;发芽1~2d的豆芽,油体显示出聚集于液泡表面的趋势,并且比远离液泡的油体小;发芽≥14d时,油体数目不断发生减少;发芽过程中,大部分油体被消化利用渐渐变小或者消失,而有少部分油体发生聚合增大,这应该跟油体表面的油体蛋白被水解相关:一方面,油体蛋白被水解会使甘油三酯暴露,利于它们的消化利用,另一方面,油体蛋白水解去除了油体聚合增大的空间障碍。最后,绿豆芽的蛋白质和脂质消化利用的速度要比黄豆芽快,这跟光照条件下,绿豆芽的生理活动更加活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发芽 油体 蛋白质贮存液泡 油体蛋白水解
下载PDF
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γ-氨基丁酸等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振艳 张永忠 任红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56-358,361,共4页
研究了大豆发芽期间氨基酸、γ-氨基丁酸、大豆异黄酮、水分、总糖、可溶性蛋白质以及粗脂肪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发芽48h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水解氨基酸的含量略有增加但变化不明显;总糖、粗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升高;γ... 研究了大豆发芽期间氨基酸、γ-氨基丁酸、大豆异黄酮、水分、总糖、可溶性蛋白质以及粗脂肪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发芽48h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水解氨基酸的含量略有增加但变化不明显;总糖、粗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升高;γ-氨基丁酸、大豆异黄酮等功能性因子含量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发芽48h的大豆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是干大豆的700%,发芽48h的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是干大豆的1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异黄酮 Γ-氨基丁酸 含量变化
下载PDF
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维生素C、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冰 郑留学 +4 位作者 朱思齐 秦阳 杨洋 李新 崔素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47-149,共3页
为了研究大豆在发芽过程中异黄酮、维生素C、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变化,选用高脂肪、高蛋白和普通大豆品种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2、6-二氯酚靛酚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豆发芽期间,异黄酮和维生素C的含量均有所上升,胰蛋白... 为了研究大豆在发芽过程中异黄酮、维生素C、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变化,选用高脂肪、高蛋白和普通大豆品种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2、6-二氯酚靛酚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豆发芽期间,异黄酮和维生素C的含量均有所上升,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则有所下降。其中高脂肪(垦农29)、高蛋白(垦农30)和普通大豆(黑农53)在发芽96h左右时异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上升至未发芽大豆的3倍、3倍、5倍;而维生素C则由干大豆中的0mg/100g分别上升到120h的12.572、12.753、12.361mg/100g;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则分别降至0.36、0.44、0.39mg/g。由此得出,大豆发芽的最佳发芽时间为9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异黄酮 维生素C 胰蛋白酶抑制剂
下载PDF
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原蛋白降解及营养特性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安广杰 靳颖 +4 位作者 张培旗 胡金强 赵学伟 刘洋 王章存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2-47,共6页
研究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原蛋白降解、抗原活性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芽期间,大豆子叶组织结构变得疏松;主要抗原蛋白β-伴球蛋白的α′-和α-亚基降解较快,而β-亚基降解缓慢。大豆11S球蛋白的酸性链降解快,而碱性肽链降解慢... 研究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原蛋白降解、抗原活性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芽期间,大豆子叶组织结构变得疏松;主要抗原蛋白β-伴球蛋白的α′-和α-亚基降解较快,而β-亚基降解缓慢。大豆11S球蛋白的酸性链降解快,而碱性肽链降解慢。ELISA分析表明,在发芽的前4 d中,β-伴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抗原活性剩余率分别为58%和76%,延长发芽时间抗原活性降低较小。整个发芽期间,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但天冬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谷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抗坏血酸含量在发芽第3 d时达到最大值,延长发芽时间,其含量降低。综上可知,在发芽4 d时大豆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发芽 蛋白质降解 抗原活性 营养特性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合成积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徐茂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53,58,共4页
测定了鲁豆 2号、淮豆 1号、吉林 3号和楚秀等 4种不同品种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供试大豆在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增加 ,说明大豆发芽过程中开始了抗坏血酸的合成代谢。发芽 4天后的鲁豆 2号和淮豆 1... 测定了鲁豆 2号、淮豆 1号、吉林 3号和楚秀等 4种不同品种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供试大豆在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增加 ,说明大豆发芽过程中开始了抗坏血酸的合成代谢。发芽 4天后的鲁豆 2号和淮豆 1号的抗坏血酸含量高于相同发芽条件下的吉林 3号和楚秀 ,表明不同品种发芽大豆中抗坏血酸的合成能力不同。在 4种发芽大豆中均检出半乳糖酸内酯脱氢酶 (GLDH) ,其活性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蓝光、白光、紫外光对GLDH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紫外光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在相同光强和相同时间的紫外光照射下 ,楚秀和吉林 3号的抗坏血酸增加量高于鲁豆 2号和淮豆 1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积累 合成能力 半乳糖酸内酯脱氢酶 发芽大豆 大豆品种
下载PDF
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曾庆真 牛文慧 邵淑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3-55,共3页
该文通过光度分析法对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化、大豆中的异黄酮在子叶和芽茎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发芽后,大豆中异黄酮总含量有所增高,且在芽长为3cm时达到最高。豆芽芽茎中异黄酮的总含量显著高于大豆原料和豆... 该文通过光度分析法对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化、大豆中的异黄酮在子叶和芽茎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发芽后,大豆中异黄酮总含量有所增高,且在芽长为3cm时达到最高。豆芽芽茎中异黄酮的总含量显著高于大豆原料和豆芽子叶,随着豆芽的增长,子叶中异黄酮的含量有所升高,但芽茎中异黄酮的含量有所降低。进而通过DPPH和ORAC两种方法对大豆发芽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豆芽的增长,子叶和芽茎的抗氧化活性均和其中的异黄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的统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发芽 芽茎 子叶 异黄酮含量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关于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原蛋白的变化研究
8
作者 毛悦 聂振昌 唐香山 《湖南饲料》 2020年第5期17-19,共3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大豆发芽时其抗原蛋白的变化,选取株洲当地普通黄豆进行发芽试验,试验为期6天,通过SDS-page变性凝胶电泳对大豆主要抗原蛋白进行定性检测。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发芽后1-5天大豆抗原蛋白有了明显的降解,在发芽第5天后抗原... 本试验旨在探讨大豆发芽时其抗原蛋白的变化,选取株洲当地普通黄豆进行发芽试验,试验为期6天,通过SDS-page变性凝胶电泳对大豆主要抗原蛋白进行定性检测。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发芽后1-5天大豆抗原蛋白有了明显的降解,在发芽第5天后抗原蛋白降解逐步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发芽 抗原蛋白
下载PDF
大豆发芽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焉华娟 郭顺堂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0-43,共4页
研究大豆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分析大豆种子吸水量、内源蛋白酶活性、发芽长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发芽后大豆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变化。结果发现,大豆在发芽48h以后,大豆芽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其内源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水... 研究大豆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分析大豆种子吸水量、内源蛋白酶活性、发芽长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发芽后大豆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变化。结果发现,大豆在发芽48h以后,大豆芽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其内源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水解物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规律与蛋白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一致。大豆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主要使11S大豆球蛋白的碱性亚基B3发生降解,对贮藏蛋白的主要成分7S和11S几乎没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发芽 内源蛋白酶 活性 氨基酸
原文传递
大豆发芽过程中成分变化及营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鲍会梅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296,共4页
探究大豆发芽过程中各营养成分的变化。对大豆中各营养成分发芽前后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蛋白质的含量先下降1.64 g/100 g,后又上升至40.80 g/100 g;脂肪的含量先增长了0.52 g/100 g,后又平缓下降;还原糖含量一直平稳上升;VC含量剧增,为... 探究大豆发芽过程中各营养成分的变化。对大豆中各营养成分发芽前后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蛋白质的含量先下降1.64 g/100 g,后又上升至40.80 g/100 g;脂肪的含量先增长了0.52 g/100 g,后又平缓下降;还原糖含量一直平稳上升;VC含量剧增,为未发芽前的13.09倍;氨基酸总量增加;植酸降解率达33.87%;异黄酮含量在72 h时增长到最大值,为0.39 g/100 g;大豆发芽完全时γ-氨基丁酸(GABA)富含量最多。大豆经过发芽后可利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发芽 成分 营养特性 变化
原文传递
发芽大豆的营养价值及其复合乳生产技术 被引量:15
11
作者 廖明星 顾振新 +3 位作者 麻浩 张国正 孙克杰 郭本恒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6-39,共4页
研究了大豆籽粒在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和用发芽大豆为原料生产豆乳与牛乳复合的工艺。大豆在发芽过程中 ,随着胚根长度的增加 ,可溶性蛋白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游离氨基酸始终在增加 ,脂肪和植酸则持续下降。大豆胚根长度 2mm时 ,可... 研究了大豆籽粒在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和用发芽大豆为原料生产豆乳与牛乳复合的工艺。大豆在发芽过程中 ,随着胚根长度的增加 ,可溶性蛋白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游离氨基酸始终在增加 ,脂肪和植酸则持续下降。大豆胚根长度 2mm时 ,可溶性蛋白质增加量和植酸减少量分别为浸泡结束时的 5 6 88%和 45 99% ;胚根长度 15mm时 ,游离氨基酸比浸泡结束时增加 1 0 3倍。发芽大豆用质量分数 0 2 %的NaHCO3 溶液 80℃下处理 2min ,经清洗、去皮、热磨、滤浆和煮沸等处理 ,发芽豆乳的豆腥味轻微 ;豆乳与牛乳以体积比 4∶6的比例制成的复合乳营养合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营养价值 复合乳 生产技术 牛乳 发芽豆乳
下载PDF
外源硒对发芽大豆脂肪酸与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马艳弘 周剑忠 +2 位作者 黄开红 王英 李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2-657,共6页
分析了外源硒(Na2SeO3)处理条件下发芽大豆总硒、有机硒含量以及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评价发芽大豆蛋白质营养。试验设置5个Na2SeO3浓度处理[0μg/ml(CK2)、9μg/ml、12μg/ml、15μg/ml、18μg/ml),以不发... 分析了外源硒(Na2SeO3)处理条件下发芽大豆总硒、有机硒含量以及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评价发芽大豆蛋白质营养。试验设置5个Na2SeO3浓度处理[0μg/ml(CK2)、9μg/ml、12μg/ml、15μg/ml、18μg/ml),以不发芽大豆为对照(CK1),培养3 d测定发芽大豆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外源硒对发芽大豆蛋白质营养价值影响显著(P<0.05),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显著;硒浓度12μg/ml处理的发芽大豆的有机硒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6项指标中,硒浓度12μg/ml处理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分别为87.04、51.20、89.74、86.12和35.90,均居所有处理之首,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80.58,居第3位。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以硒浓度为12μg/ml处理的发芽大豆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脂肪酸 氨基酸 营养价值
下载PDF
富硒发芽大豆乳饮料的研制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艳弘 周剑忠 +1 位作者 王英 黄开红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0-392,共3页
采用生物转化技术生产富硒发芽大豆,并以此为主要原料,进行富硒发芽大豆乳饮料研制及产品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6~15μg/mL的亚硒酸钠浓度,对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及豆芽鲜重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浓度18μg/mL的亚硒酸钠对大豆种子的... 采用生物转化技术生产富硒发芽大豆,并以此为主要原料,进行富硒发芽大豆乳饮料研制及产品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6~15μg/mL的亚硒酸钠浓度,对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及豆芽鲜重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浓度18μg/mL的亚硒酸钠对大豆种子的发芽与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亚硒酸钠浓度为12μg/mL的处理,发芽率及豆芽鲜重最高,有机硒的含量也最高;富硒发芽大豆乳添加0.05%分子蒸馏单甘酯、0.1%蔗糖酯、0.16%柠檬酸钠、0.14%三聚磷酸钠时,富硒大豆芽乳饮料的稳定效果和感官评价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 发芽大豆 乳饮料 稳定性
下载PDF
光诱导对发芽大豆中半乳糖酸内酯脱氢酶活性和维生素C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徐茂军 朱睦元 顾青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214,共3页
关键词 光诱导 发芽大豆 半乳糖酸内酯脱氢酶 维生素C
下载PDF
发芽大豆中异黄酮积累的光诱导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徐茂军 朱睦元 顾青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7,共4页
考察了不同光质、光强和光期对发芽大豆中的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PAL)活性及异黄酮合成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蓝光、白光、紫外光和红光等不同光质照射对发芽大豆的PAL活性和异黄酮含量有不同的影响。紫外光、蓝光和白光对发芽大豆的... 考察了不同光质、光强和光期对发芽大豆中的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PAL)活性及异黄酮合成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蓝光、白光、紫外光和红光等不同光质照射对发芽大豆的PAL活性和异黄酮含量有不同的影响。紫外光、蓝光和白光对发芽大豆的PAL活性和异黄酮的合成具有诱导促进作用,其中紫外光的促进作用最强,蓝光和白光的作用较弱。红光照射抑制发芽大豆的PAL活性和异黄酮的合成。紫外光照射强度试验表明,在0~60μ molm-2s-1光照强度范围内,发芽大豆的PAL活性和异黄酮含量随着紫外光照射强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试验结果同时表明,红光照射显著地促进发芽大豆的生长,紫外光抑制生长。而蓝光和白光对发芽大豆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与黑暗(对照)相比,每天8h紫外光、16h红光和每天16h紫外光、8h红光交替处理,既可以促进发芽大豆的生长,对异黄酮的合成积累又具有明显的诱导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异黄酮 积累 光诱导作用 PAL活性 大豆制品
下载PDF
大豆发芽过程理化特性和γ-氨基丁酸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菲 尹京苑 +2 位作者 高海燕 曾轩 周晓慧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53,共5页
以大豆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发芽期间生理活性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物质的变化,同时对GABA等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浸泡12h后吸水量趋于稳定,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豆芽生长增快、呼吸作用增强,游离氨基酸、可溶性... 以大豆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发芽期间生理活性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物质的变化,同时对GABA等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浸泡12h后吸水量趋于稳定,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豆芽生长增快、呼吸作用增强,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GABA含量增加。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发芽期间GABA含量与芽长、呼吸强度、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大豆芽菜品质和GABA累积量等因素,大豆在30℃发芽48h,是生产富含GABA豆芽的合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Γ-氨基丁酸 生理活性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发芽大豆富集多肽的培养液组分 被引量:4
17
作者 白青云 唐军涛 顾振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72-177,共6页
以浸润方式培养大豆,考察赤霉素(GA3)、CaCl2等10种添加物对发芽大豆多肽富集的影响,对呈显著正效应的添加物进行最适浓度优化,并探讨各组分浓度对发芽大豆多肽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GA3、CaCl2、AlCl3和MnSO4对发芽大豆多肽富集有显著... 以浸润方式培养大豆,考察赤霉素(GA3)、CaCl2等10种添加物对发芽大豆多肽富集的影响,对呈显著正效应的添加物进行最适浓度优化,并探讨各组分浓度对发芽大豆多肽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GA3、CaCl2、AlCl3和MnSO4对发芽大豆多肽富集有显著正效应;Box-Behnken试验结果显示,发芽大豆中多肽含量与培养液组分浓度之间的二次多项模型显著(P<0.05),可预测发芽大豆中多肽的富集;其中GA3、CaCl2、AlCl3和MnSO4最适浓度分别是61.00μmol/L、11.20mmol/L、10.13mmol/L和12.17mmol/L,在此条件下培养的发芽大豆中多肽含量达到162.57mg/g,分别是对照和原料大豆的2.10倍和3.97倍,由此表明优化后的培养液组分能显著提高发芽大豆多肽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多肽 富集 培养液组分 响应面
下载PDF
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处理下发芽大豆主要生理生化和γ-氨基丁酸的代谢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尹永祺 李童 +5 位作者 王淑雯 史颖悟 高璐 饶胜其 杨振泉 方维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22-126,共5页
为研究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对Na Cl胁迫下发芽大豆生理代谢和γ-氨基丁酸(GABA)富集的影响,通过Na Cl联合质膜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 Cl3)和内膜钙离子通道抑制剂(Heparin)处理大豆籽粒,分析发芽期间主要生理生化和GABA代谢酶活力的变化。结... 为研究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对Na Cl胁迫下发芽大豆生理代谢和γ-氨基丁酸(GABA)富集的影响,通过Na Cl联合质膜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 Cl3)和内膜钙离子通道抑制剂(Heparin)处理大豆籽粒,分析发芽期间主要生理生化和GABA代谢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发芽大豆经Na Cl联合La Cl3处理后,其生长发育较单独Na Cl处理进一步受到抑制,芽长显著降低,经Heparin处理芽长无显著性变化,而二者呼吸速率均显著增加。相较单独Na Cl处理,Na Cl联合La Cl3或Heparin处理后其子叶中GABA代谢酶活力均显著下降,La Cl3处理后子叶和胚中GABA含量分别为Na Cl处理的50%和79%,而Heparin处理则分别为70%和66%,表明抑制内源钙库的释放对Na Cl胁迫下GABA富集的影响小于抑制质膜钙离子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Γ-氨基丁酸 Na Cl胁迫 钙离子通道抑制剂
下载PDF
发芽大豆乳的乳酸菌发酵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培城 张笑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15-18,共4页
室温下浸泡8h、30℃及饱和湿度下发芽大豆制成的豆乳,其必须氨基酸(蛋氨酸除外)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维生素C达到200μg/g以上。用80℃0.2%的N_aHCO_3溶液对发芽大豆处理2min,豆乳风味明显改善。品尝得分显著优于发芽但未用热碱处理的... 室温下浸泡8h、30℃及饱和湿度下发芽大豆制成的豆乳,其必须氨基酸(蛋氨酸除外)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维生素C达到200μg/g以上。用80℃0.2%的N_aHCO_3溶液对发芽大豆处理2min,豆乳风味明显改善。品尝得分显著优于发芽但未用热碱处理的发芽大豆乳或未发芽大豆乳。所制成的发芽大豆乳能加速乳酸菌发酵产酸。从干物质损失及发芽效果上看,30℃饱和湿度下发芽30h为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乳酸菌 豆乳 发酵
下载PDF
发芽大豆饮料微波脱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笑梅 李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36-238,共3页
以发芽大豆为原料制备饮料,并以脂肪氧化酶活力为豆腥味的评价指标,通过对碱浸法、热浸法和微波法的对比实验,确定采用微波法脱腥。进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确定微波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量200g、微波温度80℃、微... 以发芽大豆为原料制备饮料,并以脂肪氧化酶活力为豆腥味的评价指标,通过对碱浸法、热浸法和微波法的对比实验,确定采用微波法脱腥。进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确定微波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量200g、微波温度80℃、微波时间4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大豆 饮料 脂肪氧化酶活力 微波脱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