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品种资源性状稳定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7
1
作者 魏云山 刘迎春 +2 位作者 丁素荣 王会才 张晓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6-410,共5页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57份大豆品种资源的性状稳定性。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能较好地反映品种性状特性,在不同熟期组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生育期。通过对不同年份间品种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57份大豆品种资源的性状稳定性。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能较好地反映品种性状特性,在不同熟期组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生育期。通过对不同年份间品种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筛选出稳定性较强的品种10份,生育期在101~110 d的品种为嫩丰15、东农01-1234、绥农14,111~120 d的品种为吉林39、黑农48、紫花4号,121~130 d的品种为黄大粒、吉林30号、小黄豆和丰地黄。同时通过综合分析与评价,明确不同品种资源的性状特点,为大豆品种资源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种资源 性状稳定性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大豆孢囊线虫与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源品种的筛选
2
《现代农业科技》 1996年第7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生理小种鉴定 抗源品种 大豆品种资源 大豆孢囊线虫 农艺性状 安徽淮北地区 黄种皮 抗性鉴定 抗病基因导入
下载PDF
我国大豆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根部荧光性基因表型频率分布
3
作者 王克晶 余建章 李福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76-283,共8页
本研究测定我国1900份大豆栽培种(G.max)、半野生型(G.gracilis)、野生种(G.soja)的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根部荧光性基因表型频率。研究表明,这两个性状基因在我国 Soja 亚属三个种中的表型频率分布是不同的。野生种和半野生型具有较高... 本研究测定我国1900份大豆栽培种(G.max)、半野生型(G.gracilis)、野生种(G.soja)的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根部荧光性基因表型频率。研究表明,这两个性状基因在我国 Soja 亚属三个种中的表型频率分布是不同的。野生种和半野生型具有较高频率的种皮过氧化物酶高活性和根部非荧光性基因,而栽培种则频率较低。各基因表型频率在栽培种中与种皮颜色、生育习性、结荚习性、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有密切关系,其频率分布在我国地理纬度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果还表明种皮过氧化物酶低活性基因和荧光性基因可能在大豆栽培驯化过程中得到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进化 大豆品种资源
下载PDF
怎样解决农业科研档案归档难问题
4
作者 徐艳 《兰台世界(上旬)》 1999年第3期21-21,共1页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1992年就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因而,农业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农业科研档案归档却越来越困...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1992年就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因而,农业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农业科研档案归档却越来越困难。一、材料归档难有多种表现形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档案 科研人员 归档材料 档案工作 档案法规 科研管理部门 农业科研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技术资料 大豆品种资源
下载PDF
Gene flow from transgenic roundup-ready soybean to wild soybean 被引量:3
5
作者 Chen Xin Yan Jiyong +1 位作者 Gao Bing Peerasak srinives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6年第1期8-13,共6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field of the Institute of Vegetable Crops, Jiangsu province from July 2000 to August 2003. The transgenic roundup-ready soybean was s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field in a circular manner for...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field of the Institute of Vegetable Crops, Jiangsu province from July 2000 to August 2003. The transgenic roundup-ready soybean was s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field in a circular manner for 5 circles, with the distance of 3 m, from one circle to another. Then the wild soybean was planted in plots as the rays of the circles in 8 directions (N, E, W, S, NE, NW, SE and SW), spaced every 5 m until 50 m. Each plot comprised 25 plants. In the second year, the wild soybean seeds from the first year were planted in the field together with the original wild soybean as check. Before flowering tim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roundups (about 4-5 times of the normal dose) were sprayed on the plants and the surviving plants were identified. The leaves were taken to the lab for DNA extraction to determine the unique DNA for roundup-ready soybean (CTAB method). About 2% of the plants survived, but some leaves were yellow. One plant of wild soybean was found to have the roundup-ready gene from the original roundup-ready soybean. The other surviving wild soybeans should also had some fragments of the roundup tolerance gene. However, the DNA bands were not very clear in the PCR m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soybean roundup-ready gene gene flow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