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属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及系统演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俊义 杨忠顺 +3 位作者 梁泽本 历锡亮 廉晓冬 陆静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2-116,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内皮层都具有凯氏带,幼根均具有明显的髓,初生木质部均为外始式四原型;根的直径逐渐增粗,皮层细胞层数逐渐增多.野生大豆结构较原始,栽培大豆进化.
关键词 大豆属植物 初生结构 系统演化
下载PDF
大豆属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陆静梅 刘友良 +2 位作者 胡波 历锡亮 庄炳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7-31,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豆属ClycineL.的4种类型植物茎材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植物的茎材横切面均为散孔材。野生大豆茎材多为单管孔.少见复管孔;半野生大豆具复管孔,少见多细胞的管孔链;半栽培大...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豆属ClycineL.的4种类型植物茎材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植物的茎材横切面均为散孔材。野生大豆茎材多为单管孔.少见复管孔;半野生大豆具复管孔,少见多细胞的管孔链;半栽培大豆茎材中复管孔和管孔链较多;而栽培大豆的复管孔和管孔链更多且普遍.野生大豆单列射线多,多列射线少半野生大豆有少数多列射线;半栽培大豆多列射线较多;栽培大豆多列射线细胞组成的射线最多.大豆种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的侵填体分布不同,各种结构的演化途径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结构较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属植物 次生木质部 结构
下载PDF
中国农业大豆属植物颉颓盐逆境结构演化研究
3
作者 科文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农业 大豆属植物 颉颃盐 逆境结构 结构演化 育种 抗盐结构
下载PDF
大豆属4种类型植物离析导管分子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翠晶 赵自国 +2 位作者 宋金枝 徐宏伟 陆静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1-104,共4页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4种不同类型植物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茎离析导管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即: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4种不同类型植物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茎离析导管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即: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长度依次缩短,直径依次增大.根据导管分子演化原理,认为野生大豆导管分子较原始,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地位较高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属植物 导管分子 离析
下载PDF
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导管分子的演化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桂芹 陆静梅 胡波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271-274,T005,共5页
使用光学显微镜技术 ,对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离析。实验结果表明 :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相对长度、粗细差异较大 ,导管穿孔板形态亦不同。野生大豆导管分子保留了尾端 ,其它大豆导管分子... 使用光学显微镜技术 ,对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离析。实验结果表明 :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相对长度、粗细差异较大 ,导管穿孔板形态亦不同。野生大豆导管分子保留了尾端 ,其它大豆导管分子尾端退化消失。大豆属植物导管的管间纹孔式多样 ,每种导管分子的形态代表了各自的演化地位 ,即 :野生大豆原始→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属植物 导管 进化结构 进化类型 演化结构
下载PDF
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叶的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波 宋金枝 +2 位作者 韩丽娟 张睿 陆静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7-100,共4页
 在植物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大豆叶子的起源为进化型,而从个体上看大豆属植物叶起源均为外起源,即起源于大豆茎端分生组织某一部位的叶原基.叶原基首先进行切向分裂,然后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形成幼叶.由于每种大豆叶的分生组织活动都是有...  在植物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大豆叶子的起源为进化型,而从个体上看大豆属植物叶起源均为外起源,即起源于大豆茎端分生组织某一部位的叶原基.叶原基首先进行切向分裂,然后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形成幼叶.由于每种大豆叶的分生组织活动都是有限的,导致了4种大豆叶片大小的差异.野生大豆叶面积最小,半野生大豆叶、半栽培大豆叶、栽培大豆叶面积递次增大.野生大豆叶面积小,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效率低,代表了其较原始的演化程度;而栽培大豆叶面积大,叶柄也较野生大豆叶柄长,表现出很强的光合作用的功能,代表了较高级的叶结构演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属植物 演化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