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育成品种农艺性状QTL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59-2069,共11页
利用85个SSR标记,对大豆育成品种群体(190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进行扫描,在检测群体结构基础上搜索连锁不平衡位点,并采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对11个大豆农艺性状QTL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共线性或非共线性的SSR位点... 利用85个SSR标记,对大豆育成品种群体(190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进行扫描,在检测群体结构基础上搜索连锁不平衡位点,并采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对11个大豆农艺性状QTL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共线性或非共线性的SSR位点组合均广泛存在连锁不平衡(LD),但不平衡程度D′>0.5的组合数只占总位点组合的1.71%,共线位点D′值随遗传距离衰减较快;(2)SSR数据遗传结构分析表明,育成品种群体由7个亚群体组成,矫正后全群体共有45个位点累计136个位点(次)与11个大豆农艺性状QTL关联,其中22个位点(次)与家系连锁定位的QTL区间相重,有43个位点(次)2年重复出现;(3)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或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4)育成品种群体关联位点与地方品种群体和野生群体只有少数相同,群体间育种性状的遗传结构有相当大差异;(5)发掘出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及其载体品种,包括增效最大的产量等位变异Satt347-300(+932kghm-2,中豆26),生物量等位变异Satt365-294(+3123kghm-2,黄毛豆),蛋白质含量等位变异Be475343-198(+0.41%,淮豆4号),脂肪含量等位变异Satt150-273(+2.32%,科丰15)等。在此基础上作了设计育种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育成品种 农艺性状 SSR标记 关联分析 优良等位变异 设计
下载PDF
中国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29-1536,共8页
1923—2005年中国育成1300个大豆品种,其中东北育成682个品种。选用大豆基因组64个SSR标记分析东北169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变异,探讨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互补性,及该地区育成品种... 1923—2005年中国育成1300个大豆品种,其中东北育成682个品种。选用大豆基因组64个SSR标记分析东北169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变异,探讨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互补性,及该地区育成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时期亚群随着时间推移旧的等位变异在消失而新的等位变异不断增加,新增加的多于消失的旧等位变异。分省亚群(黑龙江、吉林、辽宁)间都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最多的在黑龙江与辽宁亚群间。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分别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分省亚群、分时期亚群分类与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间有显著相关,省份分群、时期分群都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可能源自两个血缘群体,分别占Ⅰ、Ⅱ类群的绝大部分,和Ⅲ、Ⅳ类群中较大比例;黑龙江品种兼有两方面血缘,吉林、辽宁品种则侧重在同一种血缘,前者遗传基础较后两者广;东北各分时期亚群均有2种血缘。研究结果启示在新品种选育中应加强东北3省间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交流、增加优异基因相互渗透,从而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大豆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互补等位变异 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PDF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和亚群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01-1910,共10页
【目的】研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总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及其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大豆育种主干亲本遴选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从1923-2005年育成的1300个品种中抽选378份中国大豆育成... 【目的】研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总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及其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大豆育种主干亲本遴选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从1923-2005年育成的1300个品种中抽选378份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大豆核基因组64个SSR标记,采用Structure Version2.2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亚群体分化分析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特异性分析。【结果】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由7类血缘组成,遗传上明显分化为不同的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各有其不同的血缘构成特点;各地理生态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其遗传来源的相对生态特异性;随着品种育成时期的推进,不同时期有不同血缘的种质加入,各育成时期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育种发展的特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与中国地方品种群体、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相比,其遗传基础因源于有限祖先亲本数的瓶颈效应而相对狭窄;分省亚群中黑龙江、江苏亚群的等位变异数可以向其他亚群提供的补充等位变异数均依次最多,其亲本来源较宽、遗传基础较广。分时期亚群平均等位变异数随着时期的推移各亚群等位变异数增加,遗传多样性程度增高,近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宽于历史上前期育成的品种。【结论】研究结果证明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存在遗传结构上的地理生态分化和育成时期分化,因而各亚群具有相对遗传特异性,体现在血缘构成和特有、特缺及互补等位变异上,这构成了未来大豆育种中亚群间种质或基因交流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育成品种群体 群体分化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遗传特异性
下载PDF
我国黄淮和南方主要大豆育成品种家族产量和品质优异等位变异在系谱中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以往研究育成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只能通过系谱追踪进行一般性分析,分子标记的发掘则提供了在位点及其等位变异基础上分析育成品种间遗传关系的手段。本研究在黄淮和南方190份大豆育成品种的85个SSR标记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基础上,将其中16... 以往研究育成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只能通过系谱追踪进行一般性分析,分子标记的发掘则提供了在位点及其等位变异基础上分析育成品种间遗传关系的手段。本研究在黄淮和南方190份大豆育成品种的85个SSR标记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基础上,将其中163份品种按系谱祖先归为58-161、徐豆1号、齐黄1号、南农493-1、南农1138-2五个家族,对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优异等位变异在系谱中传承情况的分析。所涉及的最佳位点,产量9个、百粒重3个、蛋白质含量2个、脂肪含量4个,总解释率分别为91%、36%、13%和31%。每位点考查2个最优等位变异,家族系谱祖先具有各自的优异等位变异,随着育种轮次的增加在后育成品种中有丢失;在系谱祖先基础上新品种衍生过程中吸纳其他亲本,5个家族趋向共有大部分优异等位变异,但频率分布不同。5个家族的品种所含有产量最多优异等位变异数未达饱和,9个位点中最高含7个优异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品种2.23个,产量有进一步改良潜力。供试条件下高产品种平均产量是低产的2.36倍,平均优异等位变异数是低产的4.17倍,高、低产品种优异等位变异构成差异明显,但高产品种间优异等位变异构成并不相同。也有的品种高产而优异等位变异数并不多,有的品种优异等位变异较多但产量并不高。大豆育种不断从不同亲本中累积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变异,同时有些也在丢失,应重视保存过时品种的优异等位变异,以备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育成品种 家族系谱 优异等位变异 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