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足石窟佛像着衣类型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悦新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8,共16页
大足石窟遍布重庆市西郊大足县境内,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造像有75处。此文选择北山、宝顶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五处纪年较多、保存较好的石窟寺,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佛衣与菩萨衣分为两期,第一期约晚唐五代时期(约... 大足石窟遍布重庆市西郊大足县境内,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造像有75处。此文选择北山、宝顶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五处纪年较多、保存较好的石窟寺,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佛衣与菩萨衣分为两期,第一期约晚唐五代时期(约892-965),第二期约两宋时期(1078-1252)。晚唐五代流行中衣搭肘式和通肩式佛衣,承袭中原文化;两宋时期流行的露胸通肩式佛衣,反映了地方文化盛行的独特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窟 佛像 着衣类型
下载PDF
大足石窟中的装饰纹样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宇窗 李玲月 《美术大观》 2013年第9期48-48,共1页
兼容儒、道、释精髓的大足石窟造像形成了完全世俗化、民间化、人本化的"大足风格"。本文对大足石窟装饰纹样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与阐释。
关键词 大足石窟 装饰纹样 文化阐释
下载PDF
宋代杂剧南传形式的文物遗存——四川大足石窟“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群像考 被引量:1
3
作者 修海林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5,共4页
本文通过文物与文献的互证,对大足石窟中留存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群像的文化含义作了音乐的考察,认为这组群像是宋代南方杂剧活动在佛教石窟中“世俗化”的物态遗存,可以视作宋代杂剧“五花爨弄”的表演形式及鼓、板、笛乐器伴奏形式... 本文通过文物与文献的互证,对大足石窟中留存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群像的文化含义作了音乐的考察,认为这组群像是宋代南方杂剧活动在佛教石窟中“世俗化”的物态遗存,可以视作宋代杂剧“五花爨弄”的表演形式及鼓、板、笛乐器伴奏形式,通过对佛经故事的表演而得到了别种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杂剧 大足石窟
下载PDF
西南石窟艺术中的“川渝风格”微探——以安岳、大足石窟为例
4
作者 李浥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集成者,石窟艺术造就了民族文化的文化空间,必然反映地域文化特点。西南石窟艺术中,四川安岳、重庆大足石刻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川渝风格”。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著名,全... 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集成者,石窟艺术造就了民族文化的文化空间,必然反映地域文化特点。西南石窟艺术中,四川安岳、重庆大足石刻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川渝风格”。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著名,全县境内现有217处,10万余尊宗教造像。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渐少。蔚为壮观的石刻文物,成为研究1000多年来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书法史、美术史、哲学史、建筑史、文化人类学史等的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大足石窟 风格 西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特点 大足石刻 文化空间
下载PDF
浅论大足石窟的艺术特色
5
作者 龙红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大足石窟艺术是“唐盛而宋不衰”的最好的例证。它具有三方面突出的典型性:宗教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规划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它是遵循艺术创造规律、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的成功范例,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自然... 大足石窟艺术是“唐盛而宋不衰”的最好的例证。它具有三方面突出的典型性:宗教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规划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它是遵循艺术创造规律、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的成功范例,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自然发展产物,给我们以无比深刻而丰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窟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安岳、大足石窟中《柳本尊十炼图》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熙祥 黎方银 《四川文物》 1986年第S1期84-88,共5页
安岳与大足两县不仅地界相连,而且两县的石窟艺术在时代、内容、风格和形制上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特征。本文试就安岳与大足石窟中的《柳本尊十炼图》(以下简称《十炼图》),在石刻题记、题材、内容、艺术特征上作一初步的... 安岳与大足两县不仅地界相连,而且两县的石窟艺术在时代、内容、风格和形制上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特征。本文试就安岳与大足石窟中的《柳本尊十炼图》(以下简称《十炼图》),在石刻题记、题材、内容、艺术特征上作一初步的分析、比较,以就教于各位读者。 一、安岳与大足《十炼图》题记比较 安岳与大足石窟中的《十炼图》在十炼的内容和石刻题记序号上相一致,这为我们作对照比较提供了方便。现将安岳的石刻题记全文抄录,并与大足对校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 柳本尊 大足石窟 柳氏 毗卢遮那佛 碑文 右手 女侍 跏趺 左手
下载PDF
简述镌造大足石窟的工匠师 被引量:4
7
作者 邓之金 《文博》 1993年第3期31-33,35,共4页
我国古代的雕刻匠师在祖国各地镌造丰富的石窟艺术,但他们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镌记,如我国著名的早、中期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至今未发现雕塑工匠师姓名。各地石窟艺术又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发... 我国古代的雕刻匠师在祖国各地镌造丰富的石窟艺术,但他们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镌记,如我国著名的早、中期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至今未发现雕塑工匠师姓名。各地石窟艺术又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发出灿烂的光芒,为今天旅游开放,学术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当歌颂史册无名的雕塑大师,他们的苦心经营、辛勤劳动,呕心沥血镌造许多石窟艺术精品,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目前新发现民间雕刻大师的留名镌记石窟有好几处,如延安地区石窟子长县北钟山万佛岩,北宋治平四年至靖康元年(1067—1126年)镌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大足石窟 匠师 云岗石窟 宋治平 民间雕刻 对外文化交流 弥勒下生经 敦煌莫高窟 石窟造像
下载PDF
大足石窟艺术座谈会討论简述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德 陈明光 刘长久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第2期123-124,共2页
大足石刻艺术在蓉展出期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共同发起,于1985年11月28日至29日在成都召开了大足石窟艺术座谈会。以下仅就座谈会讨论的几个问题,简述于次; 一、大足石窟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 大足石刻艺术在蓉展出期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共同发起,于1985年11月28日至29日在成都召开了大足石窟艺术座谈会。以下仅就座谈会讨论的几个问题,简述于次; 一、大足石窟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大足石窟不仅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而且开创了中国石窟史的一个新阶段,成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其特点是;(1)造象数量多(五万余躯);(2)造象时期晚(晚唐开创);(3)造象时间长(从晚唐下至明清);(4)造像保护完整;(5)雕刻精美;(6)内容丰富(佛、道,佛道合龛、儒佛道合一等)。此外,大足石窟填补了宗教史、雕刻史的空白,是石窟艺术民族化、地方化、世俗化的典范。大足石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藏之一,我们不仅应当肯定它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而且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确立它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窟 石窟艺术 大足石刻 世俗化 社会科学院 儒佛道 宗教史 明清 敦煌 石刻造像
下载PDF
安岳石窟与大足石窟的雕刻艺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树同 《四川文物》 1986年第S1期76-78,54,共4页
安岳,地处四川省中部。据最近初步统许,安岳全县石窟造像有数十处,其中列为保护单位的大型石窟已达十五处,几乎乡乡都有石刻造像。造像总数有数万躯,其中三米以上大像近百尊,如果把安岳县所有造像龛窟联接起来,总长达五千多米,约合十华... 安岳,地处四川省中部。据最近初步统许,安岳全县石窟造像有数十处,其中列为保护单位的大型石窟已达十五处,几乎乡乡都有石刻造像。造像总数有数万躯,其中三米以上大像近百尊,如果把安岳县所有造像龛窟联接起来,总长达五千多米,约合十华里长。 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一样,都是以佛教造像为主的宗教艺术,但是前者的造像年代一般均早于大足石刻。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碑文考证,安岳石刻造像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但主要以唐、五代、宋初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石窟 雕像 大足石窟 雕刻艺术 华严洞 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 石刻造像 柳本尊 卧佛像
下载PDF
大足石窟艺术座谈会讨论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德 刘长久 陈明光 《四川文物》 1986年第S1期115-118,共4页
大足石窟艺术在蓉展出期间,按照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秀熟同志意见,1985年11月28日至29日,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窟艺术博物馆共同发起,邀请在蓉的有关同志,举行了一次小... 大足石窟艺术在蓉展出期间,按照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秀熟同志意见,1985年11月28日至29日,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窟艺术博物馆共同发起,邀请在蓉的有关同志,举行了一次小型学术座谈会。张老临时因病未能莅会主持,但对座谈会的召开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出版社、大足石窟艺术博物馆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有关的专业研究人员和负责同志三十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窟 石窟艺术 讨论综述 座谈会 宝顶山石窟 四川省 大足宝顶山 石刻造像 管理委员会 密宗
下载PDF
关于大足石窟文化的通信
11
作者 李约瑟 刘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84-86,共3页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四川大足石窟就是其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许多中外学者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它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开展了讨论和争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与湘潭大学刘旭副教授关于四川大足石窟文化的通信,就是其中一例。
关键词 大足石窟 飞廉 管形火器 通信 李约瑟 风袋 风伯 吉星 四川 刘旭
下载PDF
从中国部分石窟看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
12
作者 宋郎秋 《重庆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43-47,共5页
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佑九年(公元1179—1249年)... 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佑九年(公元1179—1249年)的宝顶大、小佛湾石窟,充分表明了这一特征。宝顶山造像,密宗特多而又“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宝顶山 宋孝宗 三教融合 世俗化 佛教发展 密宗 中国佛教 初唐 基本特征
下载PDF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
13
作者 宋朗秋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3-28,共6页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宋朗秋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造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宋朗秋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造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九年(1179—1249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窟 麦积山石窟 宝顶山 龙门石窟 石窟造像 菩萨 敦煌莫高窟 毗卢遮那佛 基本特征 伎乐
下载PDF
安岳大足石窟寺发展源流探析
14
作者 梁高峰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0年第1期104-105,共2页
佛教石窟寺作为承载佛教文化的本体,其形态不仅在进入中国之前经过多次嬗变,在进入中国境内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统治者意志等的影响,也必然会向本土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安岳大足石窟与中国早期石窟相比,在空间形态等方... 佛教石窟寺作为承载佛教文化的本体,其形态不仅在进入中国之前经过多次嬗变,在进入中国境内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统治者意志等的影响,也必然会向本土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安岳大足石窟与中国早期石窟相比,在空间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是在吸收中国早、中期石窟艺术的基础上,在四川本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土壤中产生出的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本文在梳理石窟寺的起源及其空间形态变迁、在中国的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探析安岳大足石窟寺的形成、发展以及兴起的历史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大足石窟 发展源流
下载PDF
大足石窟:涤荡心灵的艺术奇观
15
作者 何圣毅 《今日中国》 2018年第1期93-95,共3页
大足石刻是全世界八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著称于世。
关键词 大足石窟 艺术 世界遗产名录 心灵 大足石刻 科学价值 雕刻
下载PDF
精美的大足石窟
16
作者 晶民 《对外大传播》 2000年第1期48-49,共2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王国马拉喀什市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会议上作出决定,将中国四川的大足石窟和福建的武夷山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中。
关键词 大足石窟 99年 武夷山 世界遗产 摩洛哥 福建 决定 会议 委员会 喀什市
下载PDF
大足石窟行
17
作者 沈昆 《风景名胜》 2000年第11期42-43,共2页
这次在长江自武汉过三峡至重庆,多遇阴雨天而未能让我这业余摄影爱好者尽兴,想不到到了重庆后的大足一游,却给了我很大的满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宝顶石窟
下载PDF
再读大足石窟
18
作者 黎方银 《风景名胜》 2001年第7期22-23,共2页
大足石窟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和历史都提供了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史料,起着补史之遗,正史之误的重要作用。大足石窟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按照目前比较... 大足石窟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和历史都提供了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史料,起着补史之遗,正史之误的重要作用。大足石窟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按照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我国石窟艺术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即魏晋南北朝为早期,隋、唐为中期,晚唐以后为晚期。从现存实物资料看,早、中期石主要开凿于北方,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窟 石窟艺术
下载PDF
大足石窟地藏十王龛像研究
19
作者 张乃中 《美术大观》 2016年第4期80-82,共3页
宋以后北方的敦煌地区佛教文化逐渐衰落,与十王信仰相关的图像研究素材渐渐消失;在蜀地,以大足石刻地藏与十王龛雕刻群为代表的十王信仰美术史研究素材,以大足为中心向外绵延。十王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和韩国... 宋以后北方的敦煌地区佛教文化逐渐衰落,与十王信仰相关的图像研究素材渐渐消失;在蜀地,以大足石刻地藏与十王龛雕刻群为代表的十王信仰美术史研究素材,以大足为中心向外绵延。十王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和韩国,被整个东亚地区广泛接受且衍生出各自的地域特色,因此现在可以通过大足石刻地藏与十王龛的研究来还原十王信仰在五代两宋时期中国的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藏十王 信仰 佛教 大足石篆山石窟 龛像
下载PDF
大足石窟的文化取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宇窗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109,共1页
艺术的发生、衍变都以文化为依托,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品格和成就。大足石窟艺术正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随着文化的演化而演化,并因其独特性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足石窟的文化定位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存... 艺术的发生、衍变都以文化为依托,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品格和成就。大足石窟艺术正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随着文化的演化而演化,并因其独特性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足石窟的文化定位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它既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还包括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需的规范与制度,也包括人类心理调适所必需的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大足石窟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样式,更多地属于精神文化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取向 大足石窟 艺术品格 精神文化 中华文明史 文化建构 石窟艺术 文化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