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遗迹化石对显生宙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晴旸 范若颖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1-450,共20页
通过系统梳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海相遗迹化石记录及笔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中生代海洋革命共3次里程碑式的生物大辐射过程中,海相遗迹化石的属级多样性变化和歧异度增减均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 通过系统梳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海相遗迹化石记录及笔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中生代海洋革命共3次里程碑式的生物大辐射过程中,海相遗迹化石的属级多样性变化和歧异度增减均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扰动强度和深度明显增加,造迹生物的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多样化明显增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行为变化是出现了具有垂向分量的潜穴;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海相遗迹化石的分布逐渐从滨、浅海扩展至半深海和深海,表现为造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扩张;中生代海洋革命时期,海相和陆相遗迹化石同步增加,生物对生态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和集约性同步增强,遗迹化石面貌表现为深海雕画迹的多样性和歧异度大幅增加、形态类型多样、多种觅食策略共存。地史时期的海相遗迹化石面貌受环境外因和生物内因控制,表现出形态由简到繁、分布范围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对生态空间的利用表现为由沉积物表层至浅层再到深层、由二维到三维、由局域(浅水)到广域(浅水和深水以及陆地)的发展,印证了生物获取生态机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生物大辐射 遗迹化石 响应模式 生物—环境事件
下载PDF
安徽东至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生物礁: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的微生物礁 被引量:12
2
作者 曹隽 刘建波 +2 位作者 刘建波 江崎洋一 足立奈津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生物礁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红花园组 Girvanella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末期管状动物的“大辐射” 被引量:13
3
作者 华洪 蔡耀平 +2 位作者 闵筱 柴姝 代乔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74,共34页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现生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在短短的两千万年的时间里“突然”出现,这一事件奠定了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基础。普遍认为以软躯体为代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是生命进化中“失败”的尝试,与显生宙...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现生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在短短的两千万年的时间里“突然”出现,这一事件奠定了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基础。普遍认为以软躯体为代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是生命进化中“失败”的尝试,与显生宙生物之间没有明确的亲缘关系。文中通过对新元古代管状化石记录的系统梳理,基于对高家山生物群中大量管状动物化石类群如Cloudina,Sinotubulites,Conotubus,Gaojiashania,Shaanxilithes及可能的Anabarites等的较为系统的厘定和形态学复原,提出在埃迪卡拉纪,与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生物群演化相对应,在新元古代末期,早期动物的进化史上存在着管状动物的大辐射,它们形态复杂,生物构型多样,个体大小差异悬殊,生活方式繁杂,代表了地球生命史上一次重大的生物革新事件,并且其中部分生物成为寒武演化生物群的先驱。该文将这一辐射演化事件称为管状动物的“大辐射”,它开启了显生宙生命演化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末期 管状动物 大辐射 生物革新事件 高家山生物群
下载PDF
地球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新概念—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被引量:12
4
作者 詹仁斌 张元动 袁文伟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06-1014,共9页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宏演化进程中的第一次辐射,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形成及早期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大辐射历经4千余万年,包括长期的、渐变的过程和数次高潮(多样性峰值).华南实例分析显示,大辐射不仅表现为分类单...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宏演化进程中的第一次辐射,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形成及早期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大辐射历经4千余万年,包括长期的、渐变的过程和数次高潮(多样性峰值).华南实例分析显示,大辐射不仅表现为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快速增加,还表现为群落生态多样性的高度复杂化,特定动物群的形成和快速分异,以及对寒武纪动物群延续分子的替换.大辐射的差异性普遍存在,是辐射的重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古生代演化动物群 分类单元多样性 群落生态多样性 华南上扬子区
下载PDF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5
作者 詹仁斌 梁艳 《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2,共4页
自从38亿年以前地球上首次出现最原始的生命以来,经过数十亿年的漫长演化终于呈现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纷繁复杂的地球生命系统。研究表明,其演化过程并非匀速,而是时而加速(大辐射),时而减速甚至停滞,有时还遭受重大挫折(大灭绝... 自从38亿年以前地球上首次出现最原始的生命以来,经过数十亿年的漫长演化终于呈现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纷繁复杂的地球生命系统。研究表明,其演化过程并非匀速,而是时而加速(大辐射),时而减速甚至停滞,有时还遭受重大挫折(大灭绝)!正是这些大大小小、性质各异的宏演化事件,使得地球生命系统的演化酷似一部华丽的、抑扬顿挫的交响乐,而且至今仍在奏响,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古生代演化动物群 华南协同演变
下载PDF
早-中奥陶世华南古海洋氧化还原变化及其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董轶婷 刘建波 +2 位作者 陈宇轩 钟思 詹仁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9-751,共13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环境影响和控制因素,对安徽南部将军岭剖面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含量(TOC)、总硫含量(TS)和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_(py))进行测试分析。TOC与TS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可能是非硫化环境中的沉积产物。δ^(... 为了进一步探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环境影响和控制因素,对安徽南部将军岭剖面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含量(TOC)、总硫含量(TS)和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_(py))进行测试分析。TOC与TS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可能是非硫化环境中的沉积产物。δ^(34)S_(py)在弗洛期表现出显著的负偏移,在中奥陶世表现出相对幅度更大的波动。结合前人对全球碳酸盐岩晶格中硫酸盐硫同位素(δ34SCAS)和δ^(34)S_(py)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特马豆克期末期至弗洛期中期黄铁矿埋藏分数下降,硫同位素分馏效应增大,说明当时海水发生氧化,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弗洛期晚期至达瑞威尔期,不同地区δ^(34)S_(CAS)相继出现负偏移,δ^(34)S_(py)发生大幅振荡,可能是由于海洋中硫酸根浓度较低以及硫化物再氧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早-中奥陶世 海水氧化还原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 华南
下载PDF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元动 詹仁斌 +2 位作者 樊隽轩 成俊峰 刘晓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近年来引起国际地学界极大关注的一次重大生物演化事件,相关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它开展研究,已发表数百篇专门的论文(著).对该事件的研究涉及较多的学科领域和科学问题,内容广泛,对其触发机制和控制因素也有多种观点或假...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近年来引起国际地学界极大关注的一次重大生物演化事件,相关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它开展研究,已发表数百篇专门的论文(著).对该事件的研究涉及较多的学科领域和科学问题,内容广泛,对其触发机制和控制因素也有多种观点或假说.文章对这一事件研究进行述评,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其中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逐一进行详细剖析:(1)奥陶纪大辐射与生物门类、生态方式、海水深度、纬度及气候的关联;(2)奥陶纪海洋生物的生态及食物网;(3)化石记录与真实的生物多样性;(4)奥陶纪大辐射的起因与控制因素.此外,还指出了解决这四方面问题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生物大辐射 生态类群 食物网 化石记录 机制
原文传递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0
8
作者 詹仁斌 靳吉锁 刘建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357-3371,共15页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早古生代地球海洋生态系统发生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经过数10年的地层古生物研究积累和近20年来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相关专家有针对性的研究(以3个IGCP项目的连续执行为标志),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基本共识:大辐射持续了...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早古生代地球海洋生态系统发生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经过数10年的地层古生物研究积累和近20年来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相关专家有针对性的研究(以3个IGCP项目的连续执行为标志),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基本共识:大辐射持续了几乎整个奥陶纪,达4000多万年,期间出现过多次辐射高潮;差异演化是大辐射的基本特征之一;大辐射的发生并不伴有地球海洋生态环境的重大灾变,其起始、进程以及具体表现型式受生物自身宏演化规律(内因)和外界环境因素(外因)的双重制约.在华南开展的实例研究为国际间深刻认识这一重大生物事件做出了积极贡献.继续深化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广泛开展实例分析,在精深系统古生物学和高精度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大辐射的过程和实质;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与综合,以探讨大辐射的诱因及控制机制,进而揭示大辐射期间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协同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辐射 多样性 背景机制 奥陶纪 华南
原文传递
等效磁场与弯晶沟道辐射 被引量:5
9
作者 罗诗裕 邵明珠 吴木营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7-280,共4页
引入场指标和等效磁场概念,把粒子在弯晶沟道中的运动行为等效为回旋加速器中的粒子运动.结果表明,描写粒子的运动方程是一个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在小振幅近似下找到了系统的严格解和粒子振动周期,导出了瞬时辐射强度和最大辐射频率.
关键词 等效磁场 弯晶 沟道辐射 椭圆函数 场指标 回旋加速器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振动周期 瞬时辐射强度 大辐射频率
下载PDF
Nonlinear Absorption and Low-threshold Two-photon Pumped Amplified Stimulated Emission from FAPbBr_(3) Nanocrystals
10
作者 WANG Yajuan TAY Yong Kang Eugene +3 位作者 WANG Fang YU Sheng SUM Tze Chien LIU Wei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1-1291,共11页
Formamidinium lead bromide(FAPbBr_(3))nanocrystals(NCs)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goo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 due to their pure green emission,excellent stability and superior carrier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Howe... Formamidinium lead bromide(FAPbBr_(3))nanocrystals(NCs)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goo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 due to their pure green emission,excellent stability and superior carrier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However,two-photon pumped 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ASE)and the corresponding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FAPbBr_(3) NCs are scarcely revealed.Herein,we synthesized colloidal FAPbBr_(3) NCs with different sizes by changing the molar ratio of FABr/PbBr_(2) in the precursor solution,using ligand assisted precipitation(LARP)technology at room temperature.Photoluminescence(PL)and time resolved photoluminescence(TRPL)spectroscopy were measured to characterize their ASE properties.And their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Zscan technique and the 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 method.The stimulated emission properties including oneand two-photon pumped ASE have been realized from FAPbBr_(3) NCs.With large two-pho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0.27 cm/GW)and high non-linear absorption cross-section(7.52×10^(5) GM),ASE with threshold as low as 9.8μJ/cm^(2) and 487μJ/cm^(2)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colloidal FAPbBr_(3) NCs using one-and two-photon excitation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 a new possible green-emitting frequency-upconversion material with low thresholds,FAPbBr_(3) NCs hold great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two-photon pump las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s formamidinium lead bromide nanocrystals NONLINEAR optical gain 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
下载PDF
TD-LTE基站电磁辐射测试方法
11
作者 陆德坚 张立垚 +1 位作者 黄思源 朱琨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6年第4期27-29,67,共4页
对比传统FDM系统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均全向发射的特点,分析传统基站检测方法应用于TD-LTE基站检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辐射场强受基站业务量影响,测量值无法反映最大值或对其他频段的影响情况。提出对TD-LTE基站工作频段控制信道的实... 对比传统FDM系统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均全向发射的特点,分析传统基站检测方法应用于TD-LTE基站检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辐射场强受基站业务量影响,测量值无法反映最大值或对其他频段的影响情况。提出对TD-LTE基站工作频段控制信道的实时值积分,根据控制信道与工作频段的带宽比例推至整个工作频段,进而得到基站的潜在最大辐射值的方法。通过测试实例,证明该方法在得到基站的潜在最大辐射值的同时,还可得到TD-LTE基站明确的工作频段,克服了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LTE基站 电磁辐射测试方法 控制信道 业务信道 潜在最大辐射
下载PDF
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沉积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肖传桃 吴彭珊 +4 位作者 李沫汝 杨志伟 周思宇 郭瑞 张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3-863,共11页
系统性地对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叠层石在研究区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均有分布,在纵向上具有规模、厚度和数量逐渐减小的特征,横向上叠层石类型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水平层状、波状... 系统性地对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叠层石在研究区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均有分布,在纵向上具有规模、厚度和数量逐渐减小的特征,横向上叠层石类型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水平层状、波状逐渐变为柱状的类型。新发现并命名了两种叠层石类型,即凝块状叠层石和双锥柱状叠层石。根据几何形态特征,可以将研究区的叠层石分为层状、波状、柱状、丘状以及凝块状五种类型。在对各类型叠层石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基础上,根据叠层石发育的形态类型,结合不同类型叠层石内部的岩性、微相及显微特征,对研究区各类叠层石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研究区叠层石的沉积模式。根据中奥陶世初期后生动物的大量增加与叠层石突然减少的对应关系,结合研究区叠层石中发现大量后生底栖食草腹足类Ecculiomphalus化石等现象,认为叠层石的逐渐减少、衰退与后生动物丰度增加有一定关系,食草动物不仅啃食了形成叠层石的菌藻类微生物,造成叠层石数量的不断减少,而且破坏了叠层石的生长状态,并形成了独具研究区特征的凝块状叠层石。此外,研究认为,中奥陶世开始,海平面的快速上升也是研究区叠层石减少直至消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凝块状叠层石 沉积特征 后生动物大辐射 下奥陶统 松滋地区
下载PDF
风光互补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海英 李峰 +1 位作者 姬爱民 温志梅 《节能》 2012年第11期59-63,3,共5页
通过对唐山市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状况调查分析,对全年不同方位角和倾角上的太阳能辐射量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南偏东9.8°方向、倾角为39.7°的倾斜面上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最大,其值为1.62×106Wh/m2。研究中对3kW风力发电机和... 通过对唐山市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状况调查分析,对全年不同方位角和倾角上的太阳能辐射量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南偏东9.8°方向、倾角为39.7°的倾斜面上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最大,其值为1.62×106Wh/m2。研究中对3kW风力发电机和1kW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进行了计算,并以1辆纯电动轿车为负载进行了容量配比优化,设计了风力发电系统、风光互补系统及光伏系统三种不同的方案,经过对各方案的经济性、可靠性及稳定性分析,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该系统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3k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8.96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互补 固定光伏 大辐射 容量配比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秦皇岛石门寨亮甲山奥陶系剖面化学地层和旋回地层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坤元 李若琛 龚一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8-286,共19页
根据秦皇岛石门寨亮甲山奥陶系剖面的化学地层和岩石地层特征,将亮甲山组(O1l)细分为下、中、上段。选取Fe/Ca、Ti/Ca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开展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多窗谱法(MTM)和傅里叶变换法(FT),从Fe/Ca、Ti/Ca比值中共提取出... 根据秦皇岛石门寨亮甲山奥陶系剖面的化学地层和岩石地层特征,将亮甲山组(O1l)细分为下、中、上段。选取Fe/Ca、Ti/Ca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开展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多窗谱法(MTM)和傅里叶变换法(FT),从Fe/Ca、Ti/Ca比值中共提取出两个明显的米兰科维奇旋回:长偏心率405ka和短偏心率90ka。基于长偏心率周期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表明,亮甲山组沉积时长为6.2Ma,平均沉积速率为14.68m/Ma,其中亮甲山组下段(0.00~48.00m)和中-上段(48.00~91.00m)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2.00m/Ma和19.55m/Ma;马家沟组下部的沉积速率为18.00m/Ma。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可能直接导致碳酸盐生产模式由以灰泥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物碎屑生产为主,并使亮甲山组下段与中-上段之交碳酸盐沉积速率大幅增加。旋回地层分析显示,早、中奥陶世之交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引起的地球气候改变可能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 化学地层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 亮甲山组 奥陶纪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华北秦皇岛
下载PDF
积灰条件下光伏阵列最优倾角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易杨 马剑超 +3 位作者 叶荣 刘林 沈豫 岳刚伟 《测控技术》 CSCD 2017年第11期146-150,共5页
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中,安装倾角的选择对光伏发电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太阳能光伏阵列常见的表层积灰现象,改变传统的只考虑最大辐射量的倾角确定方法,提出了综合考虑表层积灰情况下的最优发电倾角计算方法,使倾角的确定更加合理与完... 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中,安装倾角的选择对光伏发电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太阳能光伏阵列常见的表层积灰现象,改变传统的只考虑最大辐射量的倾角确定方法,提出了综合考虑表层积灰情况下的最优发电倾角计算方法,使倾角的确定更加合理与完善。建立了积灰辐射量统一发电模型,并基于Matlab对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以福建某光伏电站为例,搭建实验平台,通过相关数据的检验与预测,得到了光伏电池板的综合最优倾角。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所确定的倾角比传统模型可以得到更大的发电量,提高了光伏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灰 光伏 最佳倾角 大辐射 最大发电量
下载PDF
地史时期生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年第4期329-331,共3页
关键词 生物起源 大辐射 大灭绝与复苏
下载PDF
遗迹化石Trichophycus在贵州仁怀下–中奥陶统湄潭组中的首次报道及意义
17
作者 张小乐 张竹桐 +2 位作者 黄璞 王怿 吴荣昌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3-614,共12页
遗迹化石研究对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底栖生物在陆棚区定居的具体过程有重要意义。Trichophycus在寒武系–奥陶系有广泛报道,但是针对其时空分布、演化轨迹、造迹生物属性和生态等的系统总结和讨论较少。本文首次在贵州仁怀地... 遗迹化石研究对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底栖生物在陆棚区定居的具体过程有重要意义。Trichophycus在寒武系–奥陶系有广泛报道,但是针对其时空分布、演化轨迹、造迹生物属性和生态等的系统总结和讨论较少。本文首次在贵州仁怀地区下–中奥陶统湄潭组内陆棚沉积中报道了遗迹属Trichophycus。该遗迹化石由宽的U型、平直或弯曲的潜穴管以前进式方式构成潜穴系统。底部和侧部以纵向排列的、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抓痕为特征,发育后退式蹼状构造,不发育衬里。上述特征支持将其划归到T.venosus Miller,1879。湄潭组中Trichophycus可能为一类未知的节肢动物居群所建造的觅食/居住遗迹。地质历史中Trichophycus的造迹生物来自多个类群,是行为趋同的产物。作为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常见分子,它的出现可能指示沉积物的初始硬结或存在较短的沉积间断。Trichophycus相对狭窄的沉积相分布区间表明它可以作为浅海固底的指相遗迹化石。作为先锋遗迹属,Trichophycus的地史分布表明,全球各板块底栖造迹生物在陆棚区的定居是不等时的。湄潭组中Trichophycus的出现,是华南扬子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底栖造迹生物探索陆棚区生态空间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穴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 古生态 古环境意义 演化轨迹
原文传递
武汉地区太阳能集热器倾角的确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於仲义 陈焰华 +1 位作者 雷建平 余能辉 《武汉勘察设计》 2016年第1期31-34,共4页
在武汉地区太阳能辐射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太阳能辐射量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各月份太阳能辐射量,以太阳能集热器倾斜面上全年最大辐射量为计算目标,确定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倾角。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以当地纬度为集热器倾角工况,以全年最... 在武汉地区太阳能辐射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太阳能辐射量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各月份太阳能辐射量,以太阳能集热器倾斜面上全年最大辐射量为计算目标,确定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倾角。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以当地纬度为集热器倾角工况,以全年最大太阳能辐射量为目标的最佳倾角每年可以多获得23.9MJ/m^2的太阳能热量。这对应用于武汉地区全年性太阳能利用系统的集热器设计与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集热器 大辐射 辐射 最佳倾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