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刁守中 李霞 +1 位作者 王志才 崔华伟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动时间增长及频度增加现象;强震平静时段一般在火山间歇期内,且强震最长平静期与火山最长间歇期同步。由此认为,火山的大喷发--间歇性活动,显示了西太平洋火山带相关板块运动及上地幔热对流的微动态(10~20年左右尺度)的韵律性活动过程,这可能是大陆东部强震韵律性活动的“节拍器”,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是大陆东部强震丛集活动的警报“哨声”,但不是“触发”或“诱发”了大陆东部的强震丛集活动。对火山带大喷发后强震丛集活动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估计了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VEI 5级大喷发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火山带 大喷发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强震丛集 “哨声”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7
2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3 位作者 陈国光 周本刚 李祥根 楚全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93-198,共6页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期 北西向断裂带 地壳构造带 中国大陆东部
下载PDF
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3 位作者 魏运浩 邹长桥 林吉焱 邱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6,共6页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东部 H-κ扫描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华南大陆东部地壳物质组成的地震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檀玉娟 段永红 +7 位作者 林吉焱 李玮 王高春 李学民 王国法 邹长桥 赵延娜 周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50-3163,共14页
中生代晚期华南大陆东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火成岩活动,对地壳物质组成属性有显著影响,地壳中SiO 2的平均含量是判别其属性的重要参数.基于华南大陆东部布设的宽频带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站数据,利用噪声成像获取高分辨率的面波频散,联合利用接... 中生代晚期华南大陆东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火成岩活动,对地壳物质组成属性有显著影响,地壳中SiO 2的平均含量是判别其属性的重要参数.基于华南大陆东部布设的宽频带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站数据,利用噪声成像获取高分辨率的面波频散,联合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由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和速度信息,通过与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对比,估测了华南大陆地壳平均的SiO 2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浙闽沿海碱性火成岩带具有相对高速的下地壳(V S>3.9 km·s^(-1)),相对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 P/V S>1.77),估测地壳平均SiO 2含量相对较低(60~65wt%);政和—大埔断裂以西的武夷带和江南造山带具有相对低速的下地壳(V S<3.8 km·s^(-1)),相对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 P/V S<1.75),估测地壳平均SiO 2含量相对较高(65~75wt%).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地壳整体略偏基性,以西的地壳则偏长英质.推测古太平洋板块消减作用对华南大陆东部的影响主要为热扰动的形式,壳-幔物质交代作用仅限于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东部 地壳成份 SiO 2含量 联合成像
下载PDF
基于伪魏格纳-维勒分布的地磁场时频分析研究——以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明东 何康 +2 位作者 廖晓峰 丁晶 曹颖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73,共13页
使用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方法 ,对中国大陆东经108°以东,2007年至2015年M4.5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发现:(1)在震前3个月内,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高值异常的异常频次增多,异常密度加大,异常频次密度相比于全年平均水平上升2~3倍左右... 使用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方法 ,对中国大陆东经108°以东,2007年至2015年M4.5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发现:(1)在震前3个月内,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高值异常的异常频次增多,异常密度加大,异常频次密度相比于全年平均水平上升2~3倍左右。(2)震中距200km以内,异常较为明显,具有异常幅度随震中距增大而幅度减小的特征,且震前1个月内有出现全年极值的可能。因此,当短时间内(1~3个月)出现异常频次明显增多(排除外空场影响),异常频次密度达到全年平均水平的2~3倍时,应注意该异常区200km范围内发生M4.5左右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前兆 伪魏格纳-维勒方法 前兆信息提取 中国大陆东部
下载PDF
欧亚大陆东部白垩纪两期伸展穹隆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林伟 李金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03-2323,共21页
以变质核杂岩或伸展穹隆为代表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欧亚大陆东部广泛发育。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既相似,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区域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伸展构造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泛贝加尔-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西部... 以变质核杂岩或伸展穹隆为代表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欧亚大陆东部广泛发育。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既相似,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区域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伸展构造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泛贝加尔-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及华南中部带。与北美地区显著不同的是它们并非平行于俯冲带展布,而是呈面状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广大的地区,不仅发育在岩石圈薄弱带或造山带相关的构造单元之上,而且还发育在稳定的“克拉通”之上。这些穹隆构造记录了NW-SE向的区域伸展方向,构成了全球最大的伸展构造发育区。通过对各带伸展穹隆的结构样式、时空分布和发育过程的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我们将这些伸展穹隆分为早晚两期。两期伸展构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动力学机制的不同。早期伸展构造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其具有“对称性”、“等时性”和“等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动力学机制以“沉坠”作用(foundering)为主导,是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峰期响应。晚期伸展构造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时空分布上具有向S或SW迁移的规律,或指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撤(roll-back)过程对欧亚大陆板块的渐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期伸展穹隆构造 白垩纪 欧亚大陆东部 板片沉坠 俯冲板块回撤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尹晓菲 邵志刚 +2 位作者 王武星 王芃 魏文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41,共15页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东部M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②华北地区M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③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部 强震活动 活跃幕 平静幕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幕式扩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任建业 刘文龙 +1 位作者 林畅松 李思田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4期526-531,共6页
晚中生代期间,岩石圈的深部过程和构造应力场由左旋压扭(J2-J3)到右旋张扭(J3-K1)的反转变格导致了中国大陆东部大规模的裂陷作用,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喷发、花岗岩浆侵位、大规模NNE向含油气断陷盆地系和变质核杂岩... 晚中生代期间,岩石圈的深部过程和构造应力场由左旋压扭(J2-J3)到右旋张扭(J3-K1)的反转变格导致了中国大陆东部大规模的裂陷作用,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喷发、花岗岩浆侵位、大规模NNE向含油气断陷盆地系和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这期裂陷作用的运动学体制。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裂陷盆地的充填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边界同沉积断层沉降速率的变化是盆地发育演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陆东部 裂陷作用 幕式扩展 晚中生代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38
9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周连庆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19-1928,共10页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首先通过对台站对间进行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运算,计算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然后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约125000条台站对间的频散曲线,并剔除了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小于10的频散曲线.最后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周期8~40s、分辨率达0.5°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像.不同周期的速度分布图像显示,研究区瑞利波群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8~20s的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内主要盆地表现为低速分布,而在造山带呈现高速分布;25~40s的瑞利波群速度图中,存在一条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与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厚度突变带基本吻合.25s以下周期,华北平原的显著低速区形态与该地区早第三纪以来的断块分布构造一致.揭示了盆地下方介质结构强烈的非均匀性,也与较厚的沉积层分布有关.低速的四川盆地中部,显示出显著的高速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下方基底的上隆特征;20s以下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中,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速度低于东南部,揭示出其地壳中上部介质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部 背景噪声 面波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幔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数据提取地震台站间面波的可靠性分析——以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宽频带台站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周连庆 郑斯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8,285,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以国家台网为主的100个分布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1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经过单台数据处理和互相关叠加计算后,由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研究区各台站对间瑞雷波的格林函数.为了检验经验格林函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利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以国家台网为主的100个分布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1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经过单台数据处理和互相关叠加计算后,由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研究区各台站对间瑞雷波的格林函数.为了检验经验格林函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沿部分路径的经验格林函数和频散曲线进行了质量评估.检测结果表明,自21个月叠加的台站对间背景噪声中提取的经验格林函数与实际的地震面波一致,提取的格林函数可靠.此外,统计了使用从3—21个月不同长度数据叠加后,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大于10的频散曲线数目.结果表明,至少要使用12个月的数据才能提取到信噪比足够大,数目足够多,可用于反演面波速度结构的经验格林函数;12个月的叠加时长,可以保证30s以下周期的频散曲线在时间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经验格林函数 频散曲线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下载PDF
印度东部大陆边缘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杨伟 屈红军 +2 位作者 张瑾爱 郑艳荣 马晓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8-414,共7页
以印度东部大陆边缘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勘探现状和油气田最新资料为基础,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预测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源热共控"的印度东部大陆边缘克... 以印度东部大陆边缘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勘探现状和油气田最新资料为基础,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预测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源热共控"的印度东部大陆边缘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油气分布的规律为"内油外气":靠近海岸线附近的低热流值区发育大型油田,以RAVVA油田为代表,另有一些中小型油田;在靠近深水一侧高热流值区发育以DHIRUBHAI为代表的巨型天然气田,另有若干富气远景圈闭。研究后认为,研究区盆地油气分布主控因素是主力烃源岩的热演化受控于地热场,二者相匹配共同控制盆地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东部大陆边缘 源热共控 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被引量:54
12
作者 何丽娟 胡圣标 汪集旸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66-969,共4页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图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图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子、华北、西伯利亚和松辽。自南向北,它们冷、热相间,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热流变化范围大,在30~140 mW/m^2之间,均值为(61.9±14.8)mW/m^2,莫霍面温度多在500~85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多在60~100 km左右,岩石圈热结构总体上属于“冷壳热慢”型,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明显受中、新生代不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莫霍面温度 “热”岩石圈温度 中国东部大陆 热结构 动力学演化
下载PDF
欧亚大陆东部复合范铜铸件的起源与初步扩散过程管窥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韵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99,共9页
中国青铜时代铸造技术与铸件起源是学界近几年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其中,复合范铜铸件与铸造技术的起源与扩散问题是一个重要分支。在技术层面上,该问题涉及到二里头和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源流;在文化层面上,涉及青铜时代各个地区... 中国青铜时代铸造技术与铸件起源是学界近几年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其中,复合范铜铸件与铸造技术的起源与扩散问题是一个重要分支。在技术层面上,该问题涉及到二里头和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源流;在文化层面上,涉及青铜时代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族群迁移。本文尝试在欧亚大陆东部大不同区域生态、文化和社会互动的视野背景下讨论复合范铜铸件的扩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东部 复合范铜铸件 起源与初步扩散
原文传递
用面波方法研究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壳幔速度结构
14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1 位作者 朱介寿 李大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5期19-23,共5页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FTAN)测量基阶Rayleigh面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在纯路径频散反演时,将方位各向异性计算在内,反演获得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地区(20°—45°N,110°—130°E)8—200 s共28个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空间...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FTAN)测量基阶Rayleigh面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在纯路径频散反演时,将方位各向异性计算在内,反演获得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地区(20°—45°N,110°—130°E)8—200 s共28个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空间分布图像。研究表明,研究区域Rayleigh面波群速度分布与已有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美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中国大陆东部 海域 地壳上地幔 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波能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妍 邓夕贵 +3 位作者 王慧 刘首华 徐啸 陶爱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3,共8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中较高分辨率的波浪数据,计算分析了2017年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涌浪和混合浪波能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该海域波能流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混合浪、涌浪波能流都以流向外...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中较高分辨率的波浪数据,计算分析了2017年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涌浪和混合浪波能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该海域波能流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混合浪、涌浪波能流都以流向外海为主,波能流传递方向基本一致,在数值上涌浪波能流明显小于混合浪波能流,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产生的较大波能流由各个海峡流向外海;研究海域混合浪波能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较大,春夏季节较小,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和台湾海峡附近;涌浪波能流空间分布的季节差异相对较小,大值位于奄美海峡、宫古海峡和与那国海峡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大陆 波能流 涌浪 传递特性
下载PDF
印度东部大陆边缘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吉亮 吴时国 +1 位作者 姚永坚 李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99,共10页
印度国家天然气水合物计划(NGHP)先后实施了两次钻探,发现了高富集度的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和砂岩储层水合物,确定了未来水合物开采的优先地区。NGHP钻探的成功建立在丰富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印度东部大陆边缘的天... 印度国家天然气水合物计划(NGHP)先后实施了两次钻探,发现了高富集度的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和砂岩储层水合物,确定了未来水合物开采的优先地区。NGHP钻探的成功建立在丰富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印度东部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分析了相关研究工作的思路和前景,获得了几点思考和认识,希望可以为水合物储层的地球物理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一是似海底反射和强反射振幅等流体活动标志是识别高富集度水合物的有力指示;二是提出了水合物储层地球物理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方向,包括:全波形反演的应用、各向异性电阻率探测、可控源电磁勘探以及基于地震测井数据的水合物饱和度估算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物理研究 印度东部大陆边缘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特征统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鞠永 于仁宝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从时空展布和应变积累释放角度,对中国大陆及大陆西部和东部地区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体区域,在目前空间格局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巴颜喀拉地块区及边界、川滇地区是强震活动主要场所的可能性较大;... 从时空展布和应变积累释放角度,对中国大陆及大陆西部和东部地区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体区域,在目前空间格局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巴颜喀拉地块区及边界、川滇地区是强震活动主要场所的可能性较大;其次为新疆地震区,其强震主体区域依次为南天山与西昆仑交汇区、阿尔泰地区、南北天山地区;中国大陆东部目前可能处于第2轮回后剩余释放阶段或可能已进入第3个轮回的应变积累阶段,总体应变积累水平较低,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若进入活跃期,华北地震区应是M≥6.0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大陆西部 大陆东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接收函数剖面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4 位作者 邹长桥 魏运浩 邱勇 林吉焱 李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32,885,共11页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度为29—33km,扬子地块东南边缘与华夏地块的莫霍形态差异明显,萍乡—广丰断裂北侧的萍乐凹陷带深部存在明显的莫霍面上隆现象,为研究区域中地壳最薄处;研究区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相对较低,介于0.21—0.24之间,萍乡—广丰断裂两侧泊松比值稍高,可达0.26,表明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深部岩石组成存在差异;萍乡—广丰断裂可作为江绍拼合带的自然西延,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赣北地区的拼合界线,推测其深部的物质组成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华南大陆东部 H-k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古代的交互作用:欧亚大陆的东部与西部》述评
19
作者 李水城 梅建军 《华夏考古》 CSSCI 200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最近 ,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研究所出版《古代的交互作用 :欧亚大陆的东部与西部》文集 ,它集中展示了欧亚大陆的考古及东西文化交流的最新成果。 1998年以来 ,剑桥大学举办了 3次大型国际会议 ,内容涉及欧亚大陆史前学、人类学、语言... 最近 ,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研究所出版《古代的交互作用 :欧亚大陆的东部与西部》文集 ,它集中展示了欧亚大陆的考古及东西文化交流的最新成果。 1998年以来 ,剑桥大学举办了 3次大型国际会议 ,内容涉及欧亚大陆史前学、人类学、语言和文化。本书为 2 0 0 0年“史前后期欧亚草原的开发”会议文集。由著名考古学家伦福儒教授作序 ,收入不同国家学者的文章 2 1篇 ,全面介绍了欧亚草原新石器晚期至铁器时代初的考古发现和的研究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的交互作用:欧亚大陆东部与西部》 考古学 新石器时期 铁器时代 欧亚草原
原文传递
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可以休矣!
20
作者 李诚韵 《人民政坛》 2005年第1期41-41,共1页
国家建设部官员最近坦承,我国六百六十二个城市、二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由于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按科学态度搞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相当严重突出。盲目浪费巨资... 国家建设部官员最近坦承,我国六百六十二个城市、二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由于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按科学态度搞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相当严重突出。盲目浪费巨资兴建的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无论在中国大陆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处处可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一个五万人口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工程 劳民伤财 城镇建设 科学态度 国家建设 中国大陆东部 西部地区 建制镇 城市 办公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