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44
1
作者 许志琴 李廷栋 +3 位作者 杨经绥 嵇少丞 王宗起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33-1444,共12页
近十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现代大陆变形动力学、大陆深俯冲动力学、"中下地壳的隧道流"、复合造山带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盆-山耦合与大陆增生、地幔物质和地幔动力学以及全球大陆科学钻探整合... 近十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现代大陆变形动力学、大陆深俯冲动力学、"中下地壳的隧道流"、复合造山带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盆-山耦合与大陆增生、地幔物质和地幔动力学以及全球大陆科学钻探整合计划等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进展,表明大陆动力学是继"板块构造"之后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的起点,建立大陆动力学新的理论体系以及为资源、能源、环境和预防地震灾害的人类需求服务,是大陆动力学发展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学 现代大陆变形和构造 大陆深俯冲 隧道流 地幔构造 大陆科学钻探 大陆动力学新理论体系
下载PDF
新能源锂矿战略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纪念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100周年华诞 被引量:31
2
作者 许志琴 朱文斌 +4 位作者 郑碧海 舒良树 李广伟 车旭东 秦宇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37-2954,共18页
锂矿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金属矿产,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是国家和民生的重大需求。解析和对比国内外典型LCT伟晶岩型矿床的分布规律、构造背景、组成特征、成因类型以及成矿机制,找出关键科学难题是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的基础。为明确... 锂矿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金属矿产,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是国家和民生的重大需求。解析和对比国内外典型LCT伟晶岩型矿床的分布规律、构造背景、组成特征、成因类型以及成矿机制,找出关键科学难题是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的基础。为明确我国新能源矿产战略构思和突破之关键,构建新能源锂矿战略的思路,强调运用大陆动力学理论、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和交叉研究以及新技术探索,以查明中国大陆典型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深部状态、锂元素的富集规律、以及锂矿"源-运-聚"的成矿机制,为实现锂矿资源的增储、矿集区的合理布阵、扩大上游开发前景,以及建立我国大型-超大型锂矿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锂矿战略 成矿背景对比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广东沿海新构造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5
3
作者 邹和平 《华南地震》 2002年第3期11-19,共9页
广东沿海新构造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除了受周边板块运动影响外 ,还受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历史和壳幔深部结构的制约。该区新构造应力场变化为 :晚第三纪 ,陆缘裂陷盆地区为SSE向拉张 ,粤东、粤中沿海陆地局部为近SN向挤压 ;上新世晚期至... 广东沿海新构造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除了受周边板块运动影响外 ,还受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历史和壳幔深部结构的制约。该区新构造应力场变化为 :晚第三纪 ,陆缘裂陷盆地区为SSE向拉张 ,粤东、粤中沿海陆地局部为近SN向挤压 ;上新世晚期至今 ,为NWW—SEE向挤压。燕山晚期以来沿海地区“华夏山系”的造山后拉伸塌陷和岩石圈拆沉作用 ,导致地壳张裂 ,软流圈上涌 ,对广东沿海的新构造运动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此外 ,广东沿海上地幔的高热状态和地壳内部的流变分层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构造演化 深部构造 大陆动力学背景 广东 地震
下载PDF
黔西南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本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53-58,共6页
从黔西南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组合特征出发,结合地震资料、地质测年数据,探讨了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认为,新生代阶段,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继续碰撞作用,研究区西部小江断裂带及其西部受印度板抉与亚洲板块碰撞影... 从黔西南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组合特征出发,结合地震资料、地质测年数据,探讨了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认为,新生代阶段,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继续碰撞作用,研究区西部小江断裂带及其西部受印度板抉与亚洲板块碰撞影响明显,地震活动强烈;黔西南及东部地区因离碰撞带较远,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有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 大陆动力学 构造运动 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被引量:11
5
作者 A.Copley 吕春来(译) 陈运泰(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8年第5期1-24,共24页
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有一广大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GPS数据显示出形变活跃。本文描述该地区的活动断层作用,及其与GPS观测的速度场是何种的关系。在有些地方,速度场由垂直轴的旋转所调节,该地区地表的大部或全部应变看来都由地震所释放。... 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有一广大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GPS数据显示出形变活跃。本文描述该地区的活动断层作用,及其与GPS观测的速度场是何种的关系。在有些地方,速度场由垂直轴的旋转所调节,该地区地表的大部或全部应变看来都由地震所释放。然后将GPS观测速度与用重力驱动的形变模型所计算的速度进行比较。使用由实验导出的矿物流动定律计算的流变学,模型提供了与GPS观测速度非常一致的速度。不可能唯一地确定出深部的流变学或流动速度,与观测水平地表速度匹配的有两种类型的模型解。其一是垂直平面通过纯剪切形变,其二是地壳内存在水平速度的垂直梯度。该地区存在正断层作用地震的两个截然不同地区,其机制最容易由重力驱动的形变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动力学 重力与构造学 流变学 地壳与岩石层
下载PDF
关于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基础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姚安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10-1215,共6页
作为全球大陆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长期所处的全球特殊构造部位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使其经历了世界其他大陆所未曾有的极端复杂条件,从而造就了它全球共性中的独有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赋存有当代地学发展前沿重大科学命题的丰富信... 作为全球大陆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长期所处的全球特殊构造部位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使其经历了世界其他大陆所未曾有的极端复杂条件,从而造就了它全球共性中的独有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赋存有当代地学发展前沿重大科学命题的丰富信息.因此,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成为当代地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和良好场所,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代地球科学已开始进入地球系统科学与后板块构造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我国这一地域优势和特有资源,参与国际地学发展和创建新的地球构造观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已是我们面对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文中在综合分析中国大陆全球共性中的特殊性基础上,概括提出4类优先研究的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新生代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变形及其深部过程;人类生存尺度的地壳构造活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与演变趋势;中国大陆不同构造系统的交接转换和深部背景与演变过程,供地学界讨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地球观 关键科学问题
下载PDF
新构造学研究趋势的展望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光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本文在简述新构造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新构造学今后研究的七个领域:(1)全球变化;(2)现代大陆动力学;(3)新构造运动序列和新构造变形体系的建立;(4)青藏高原和沿海地区新构造;(5)活动构造;(6)现代... 本文在简述新构造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新构造学今后研究的七个领域:(1)全球变化;(2)现代大陆动力学;(3)新构造运动序列和新构造变形体系的建立;(4)青藏高原和沿海地区新构造;(5)活动构造;(6)现代构造运动;(7)新构造与地震及自然灾害、资源开发和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学 大陆动力学 活动构造 构造运动
下载PDF
新书架
8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0-660,共1页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许焕斌著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的路...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许焕斌著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的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该书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该书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降水物理、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16开定价: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气象业务 书架 天气动力学 技术问答 业务水平 强对流 中小尺度 防雹 理论体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高 聂德新 张斌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B02期30-33,共4页
用大陆动力学和岩石圈动力学理论,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这些特征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大陆动力学 岩石圈动力学 青藏高原
全文增补中
从块体中心论看中国近期强震成组活动的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3 位作者 马瑾 王俊国 赵明淳 苗菊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1-351,共11页
从块体中心论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国活动地块研究的最新成果,对1977—2003年中国大陆强震成组发生的构造和震源机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成组发生的强震大都位于活动地块区(Ⅰ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或活动地块区内活动地块(Ⅱ级地块... 从块体中心论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国活动地块研究的最新成果,对1977—2003年中国大陆强震成组发生的构造和震源机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成组发生的强震大都位于活动地块区(Ⅰ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或活动地块区内活动地块(Ⅱ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根据哈佛大学提供的CMT(矩张量)解,同组的强震大都具有相似的震源机制。事实表明活动地块区具有整体活动的特点,而且在动力学与运动学方面存在统一性。这些特征对认识强震成组活动的机理,缩小成组强震预测的空间范围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组活动 中国 块体 活动地块 震源机制 2003年 大陆强震 哈佛大学 空间范围 强震预测 边界带 成果 矩张量 CMT 事实表 统一性 运动学 动力学 特征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