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生代华北南缘带状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其大陆形成演化意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郑建平
余淳梅
+4 位作者
苏玉平
汤华云
魏启荣
张志海
路凤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6,共9页
大陆岩石圈根的形成与破坏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对独具时空特色的华北东部地块南缘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一系列包括下地壳镁铁质-长英质的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辉石岩和上地幔橄榄岩等岩石包体进行了系统的定深、...
大陆岩石圈根的形成与破坏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对独具时空特色的华北东部地块南缘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一系列包括下地壳镁铁质-长英质的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辉石岩和上地幔橄榄岩等岩石包体进行了系统的定深、定年研究,建立了华北中生代(~160Ma)多块体结合部位的组成和年龄呈带状结构的岩石圈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在华北南缘地表出露最老~2.85Ga的岩石之下的30km处(上部下地壳),由年龄为3.6~3.4Ga的长英质麻粒岩和辉石岩组成;更深处30~40km位置,则由具古元古代年龄(2.0~1.8Ga)的镁铁质-长英质麻粒岩和变辉长岩构成,其形成过程与华北东部地块与西部地块的碰撞有关,记录着全球性的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事件.Hf同位素数据显示在这次重要事件里,既有新生地幔物质加入,也有古老地壳(3.8~3.0Ga)组分的再熔融作用.在来自下地壳更深处的榴辉岩(40~45km)和上地幔橄榄岩(>45km),它们的主要年龄分别是古生代(440~260Ma)和早中生代(228~219Ma),记录着在显生宙不同时期扬子与华北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南缘
中生代
带状岩石圈
多块体结合部
岩石包体
块体属性
大陆形成演化
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
71
2
作者
葛肖虹
刘俊来
+1 位作者
任收麦
袁四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38,共20页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洲大陆形成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广泛发育的板内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克拉通内盆地的形成都和古亚洲大陆南、北,印度洋和北冰洋洋脊的持续扩张、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洋壳的俯冲相关.本文拟厘清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重大事件、构造性质、形成背景及其时空展布:(1)晚海西—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陆块拼合碰撞古亚洲大陆雏形形成;(2)晚侏罗—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陆-陆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陆内变形中形成高潮,西太平洋伊佐奈岐洋壳板块的斜俯冲叠加了自东而西的影响;(3)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加厚地壳-岩石圈减薄、转型,陆内伸展变形达到高潮,大陆克拉通泛盆地、准平原化;(4)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40~ 23Ma)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对东亚大陆NWW向的挤压和印度洋脊扩张印—澳板块对古亚洲南部陆-陆碰撞挤压的叠加,形成中国东部新生的构造地貌;(5)中-上新世—早更新世受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系和印度洋中脊扩张的叠加影响,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隆升、地壳减薄,陆缘、陆内伸展变形相继形成边缘海、岛弧、裂谷型盆地和剥蚀高原地貌;(6)早更新世晚期(0.9 ~ 0.8 Ma)一晚更新世末(0.01Ma)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地貌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
大陆
构造
形成
与
演化
重大构造事件性质
形成
背景及时空展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最古老陆壳物质:综述
被引量:
5
3
作者
万渝生
颉颃强
+4 位作者
董春艳
第五春荣
周艳艳
何海龙
卢俊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96-2311,共16页
最古老陆壳物质指≥3.9 Ga锆石和≥3.8 Ga岩石,其发现是了解地球最早期陆壳形成演化的关键.全球范围内,迄今已在近20个地区发现最古老锆石,在8个地区发现最古老岩石.最古老锆石遍布各个大陆,主要存在于太古宙岩石中,但在许多地区仅有1~...
最古老陆壳物质指≥3.9 Ga锆石和≥3.8 Ga岩石,其发现是了解地球最早期陆壳形成演化的关键.全球范围内,迄今已在近20个地区发现最古老锆石,在8个地区发现最古老岩石.最古老锆石遍布各个大陆,主要存在于太古宙岩石中,但在许多地区仅有1~2颗发现.西澳杰克山-纳瑞尔山是≥3.9 Ga锆石发现最多的地区,全球最古老4.4~4.3 Ga锆石也来自这里.它们普遍显示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组成上与花岗质岩石中的岩浆锆石类似,表明陆壳岩石在地球形成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在冥古宙晚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最古老岩石主要分布于北半球,规模通常很小,但在西南格陵兰分布范围很大,达1000 km^(2)以上.岩石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为主,一些地方存在以变质玄武岩和超基性岩为主的表壳岩,也有条带状铁矿等沉积岩存在.>3.5 Ga TTG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存在变化,普遍具有低的Sr/Y和La/Yb比值,表明它们大多形成于相对低压的条件下.≥3.5 Ga岩浆锆石和碎屑-外来锆石Hf同位素组成存在大的变化,ε_(Hf)(t)从正值到负值都有,大多数锆石都具有负的ε_(Hf)(t)值,暗示其大多来自于富集地幔或类似于球粒陨石储库的物源区.Hf同位素组成富集的古老TTG岩石和锆石(≥3.9 Ga)在全球多个地区存在,支持了岩浆海事件形成全球性镁铁质-超镁铁质地壳的认识.在3.8 Ga,最古老陆壳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条件已显示出多样性,表明陆壳在那时就已达到较高的演化程度.代表早期陆壳演化重要转折的壳源富钾花岗岩在3.65 Ga之后才开始形成,大规模形成的时代更晚.一些地区(西南格陵兰,加拿大的萨格利克-希布伦)存在大规模~3.5 Ga基性岩墙群,表明某些地区陆壳在那时规模就十分巨大,达到了相当的刚性.最古老陆壳物质形成方式存在争论,主要有陨石撞击、冰岛模式、岛弧岩浆作用、板底垫托、热管构造、深成软盖构造等不同解释.本文对最古老陆壳物质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在华北克拉通、鞍山-本溪和冀东地区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古宙-始太古代
最古老岩石和锆石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大陆形成演化
原文传递
题名
中生代华北南缘带状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其大陆形成演化意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郑建平
余淳梅
苏玉平
汤华云
魏启荣
张志海
路凤香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6,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90714002
40425002
+1 种基金
40673002
40821061)
文摘
大陆岩石圈根的形成与破坏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对独具时空特色的华北东部地块南缘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一系列包括下地壳镁铁质-长英质的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辉石岩和上地幔橄榄岩等岩石包体进行了系统的定深、定年研究,建立了华北中生代(~160Ma)多块体结合部位的组成和年龄呈带状结构的岩石圈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在华北南缘地表出露最老~2.85Ga的岩石之下的30km处(上部下地壳),由年龄为3.6~3.4Ga的长英质麻粒岩和辉石岩组成;更深处30~40km位置,则由具古元古代年龄(2.0~1.8Ga)的镁铁质-长英质麻粒岩和变辉长岩构成,其形成过程与华北东部地块与西部地块的碰撞有关,记录着全球性的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事件.Hf同位素数据显示在这次重要事件里,既有新生地幔物质加入,也有古老地壳(3.8~3.0Ga)组分的再熔融作用.在来自下地壳更深处的榴辉岩(40~45km)和上地幔橄榄岩(>45km),它们的主要年龄分别是古生代(440~260Ma)和早中生代(228~219Ma),记录着在显生宙不同时期扬子与华北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关键词
华北南缘
中生代
带状岩石圈
多块体结合部
岩石包体
块体属性
大陆形成演化
机制
Keywords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Mesozoic
zonal lithosphere
deep-seated xenolith
dynamic mechanism
continent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分类号
P581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
71
2
作者
葛肖虹
刘俊来
任收麦
袁四化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防灾科技学院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38,共20页
基金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ZY20120102
+1 种基金
ZY20110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91214301)资助
文摘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洲大陆形成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广泛发育的板内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克拉通内盆地的形成都和古亚洲大陆南、北,印度洋和北冰洋洋脊的持续扩张、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洋壳的俯冲相关.本文拟厘清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重大事件、构造性质、形成背景及其时空展布:(1)晚海西—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陆块拼合碰撞古亚洲大陆雏形形成;(2)晚侏罗—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陆-陆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陆内变形中形成高潮,西太平洋伊佐奈岐洋壳板块的斜俯冲叠加了自东而西的影响;(3)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加厚地壳-岩石圈减薄、转型,陆内伸展变形达到高潮,大陆克拉通泛盆地、准平原化;(4)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40~ 23Ma)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对东亚大陆NWW向的挤压和印度洋脊扩张印—澳板块对古亚洲南部陆-陆碰撞挤压的叠加,形成中国东部新生的构造地貌;(5)中-上新世—早更新世受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系和印度洋中脊扩张的叠加影响,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隆升、地壳减薄,陆缘、陆内伸展变形相继形成边缘海、岛弧、裂谷型盆地和剥蚀高原地貌;(6)早更新世晚期(0.9 ~ 0.8 Ma)一晚更新世末(0.01Ma)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地貌基本形成.
关键词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
大陆
构造
形成
与
演化
重大构造事件性质
形成
背景及时空展布
Keywords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activities in eastern China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tectonics
key tectonicevents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最古老陆壳物质:综述
被引量:
5
3
作者
万渝生
颉颃强
董春艳
第五春荣
周艳艳
何海龙
卢俊生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96-2311,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90834,42130311)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90009,DD20190358,DD20190370,DD20190003)资助
文摘
最古老陆壳物质指≥3.9 Ga锆石和≥3.8 Ga岩石,其发现是了解地球最早期陆壳形成演化的关键.全球范围内,迄今已在近20个地区发现最古老锆石,在8个地区发现最古老岩石.最古老锆石遍布各个大陆,主要存在于太古宙岩石中,但在许多地区仅有1~2颗发现.西澳杰克山-纳瑞尔山是≥3.9 Ga锆石发现最多的地区,全球最古老4.4~4.3 Ga锆石也来自这里.它们普遍显示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组成上与花岗质岩石中的岩浆锆石类似,表明陆壳岩石在地球形成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在冥古宙晚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最古老岩石主要分布于北半球,规模通常很小,但在西南格陵兰分布范围很大,达1000 km^(2)以上.岩石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为主,一些地方存在以变质玄武岩和超基性岩为主的表壳岩,也有条带状铁矿等沉积岩存在.>3.5 Ga TTG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存在变化,普遍具有低的Sr/Y和La/Yb比值,表明它们大多形成于相对低压的条件下.≥3.5 Ga岩浆锆石和碎屑-外来锆石Hf同位素组成存在大的变化,ε_(Hf)(t)从正值到负值都有,大多数锆石都具有负的ε_(Hf)(t)值,暗示其大多来自于富集地幔或类似于球粒陨石储库的物源区.Hf同位素组成富集的古老TTG岩石和锆石(≥3.9 Ga)在全球多个地区存在,支持了岩浆海事件形成全球性镁铁质-超镁铁质地壳的认识.在3.8 Ga,最古老陆壳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条件已显示出多样性,表明陆壳在那时就已达到较高的演化程度.代表早期陆壳演化重要转折的壳源富钾花岗岩在3.65 Ga之后才开始形成,大规模形成的时代更晚.一些地区(西南格陵兰,加拿大的萨格利克-希布伦)存在大规模~3.5 Ga基性岩墙群,表明某些地区陆壳在那时规模就十分巨大,达到了相当的刚性.最古老陆壳物质形成方式存在争论,主要有陨石撞击、冰岛模式、岛弧岩浆作用、板底垫托、热管构造、深成软盖构造等不同解释.本文对最古老陆壳物质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在华北克拉通、鞍山-本溪和冀东地区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词
冥古宙-始太古代
最古老岩石和锆石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大陆形成演化
Keywords
Hadean-Eoarchean
oldest rocks and zircons
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
continent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分类号
P5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生代华北南缘带状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其大陆形成演化意义
郑建平
余淳梅
苏玉平
汤华云
魏启荣
张志海
路凤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原文传递
2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葛肖虹
刘俊来
任收麦
袁四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7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最古老陆壳物质:综述
万渝生
颉颃强
董春艳
第五春荣
周艳艳
何海龙
卢俊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