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大麻素CB1受体变化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滕龙 洪芳 何建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进一步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 mg/kg左旋多巴和12.5 mg/kg... 目的探讨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进一步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 mg/kg左旋多巴和12.5 mg/kg苄丝肼)制备LID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LID组、复方地黄方组,另取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每组6只。分别在4周、6周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并取纹状体,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LID大鼠随造模时间延长,AIM评分呈增加趋势(P<0.05),旋转启动时间呈缩短趋势(P>0.05),旋转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P<0.01),剂峰旋转圈数呈减少趋势(P>0.05),复方地黄方可改善上述变化。LID大鼠大麻素CB1受体表达增加,且随造模时间延长呈现减少趋势(P<0.01),而复方地黄方干预后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P<0.01)。结论LID模型大鼠大麻素CB1受体的含量明显升高,其变化能够较好的反映阴虚动风证的严重程度,复方地黄方干预LID模型大鼠可能是通过激活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抑制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的释放和诱导细胞发生级联反应来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起到减轻L-dopa的兴奋毒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异动症 阴虚动风证 大麻cb1受体 复方地黄方
下载PDF
大麻素CB1受体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参与电针镇痛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寿崟 赵颖倩 +2 位作者 徐鸣曙 葛林宝 张必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8-392,共5页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同时用CB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结果:①单次和反复电针后痛阈均升高,且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弱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关节炎痛+激动剂组与关节炎痛+电针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无论是单次或反复电针,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③在反复电针观察组中,关节炎痛+激动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关节炎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和反复电针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大麻素受体CB1介导,纹状体D2受体可能也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镇痛 大麻cb1受体 多巴胺D2受体
下载PDF
大麻素CB1受体在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大鼠基底节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雅萍 宋璐 刘振国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76-278,282,共4页
目的观察大麻素CB1受体在长期左旋多巴治疗诱导的异动症(LID)大鼠模型基底节表达的特点,探讨LID与CB1受体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接受左旋多巴腹腔注射21 d,建立LI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 目的观察大麻素CB1受体在长期左旋多巴治疗诱导的异动症(LID)大鼠模型基底节表达的特点,探讨LID与CB1受体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接受左旋多巴腹腔注射21 d,建立LI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底节不同部位CB1受体表达。结果经左旋多巴治疗的PD大鼠出现类似人类LID的行为学表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ID组纹状体CB1受体损伤侧与未损侧的累积吸光度(IOD)比值下降,而苍白球和黑质网状部该比值升高(均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显示了相同变化趋势,LID组纹状体CB1受体损伤侧/未损侧条带密度比值降低(P<0.01)。结论长期左旋多巴治疗可引起基底节纹状体CB1受体表达下调,这种改变可能与LID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 大麻cb1受体 基底节
下载PDF
反复吗啡暴露后短期戒断时大鼠伏核大麻素CB1受体的功能变化
4
作者 王兴勤 马劼 +3 位作者 郭艳艳 贾栋 衡立君 高国栋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11-416,共6页
目的獉獉:探索反复吗啡暴露后短期戒断时,大麻素信号对大鼠伏核中等有棘神经元接受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调节功能的变化。方法獉獉: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按10 mg.kg-1.d-1的剂量腹部皮下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 目的獉獉:探索反复吗啡暴露后短期戒断时,大麻素信号对大鼠伏核中等有棘神经元接受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调节功能的变化。方法獉獉: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按10 mg.kg-1.d-1的剂量腹部皮下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 d。在药物戒断后的d3分别制备伏核脑片,在全细胞膜片钳模式下分别记录两组大鼠伏核中等有棘神经元所接受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观察两组电流的频率和幅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两者对大麻素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的异同。结果獉獉:(1)在戒断3 d后,吗啡组和对照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分别为23.40±s 3.9 pA,21.60±s 4.1 pA,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频率分别是1.62±s0.47 Hz,1.46±s 0.51 Hz,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灌流大麻素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后,吗啡组和对照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分别为基线水平的75.1±s 7.6(%)和93.7±s 8.4(%),两组差异显著(P<0.05);频率分别为基线水平的64.6±s 6.3(%)和89.8±s 9.7(%),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獉獉:大鼠反复吗啡暴露后短期戒断时,伏核大麻素CB1受体功能发生变化,表现为其对吗啡组伏核中等有棘神经元接受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伏核 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大麻cb1受体 中等有棘神经元
下载PDF
大麻素受体1拮抗剂AM25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5
作者 李楠 高娜 +2 位作者 王静 侯立朝 高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9-13,共5页
目的拟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AM251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失血性休克(HS)组。检测休克动物血管反应性的变化,以及动... 目的拟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AM251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失血性休克(HS)组。检测休克动物血管反应性的变化,以及动脉血管大麻素CB1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CB1受体拮抗剂AM251对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及低血压的影响。结果 HS组动物均发生血管低反应性,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2~3级分支动脉血管组织CB1受体mRNA和蛋白均呈阳性表达;CB1受体拮抗剂AM251能显著提高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并可明显改善休克后的低血压。结论大麻素CB1受体与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密切相关,其拮抗剂具有抗重度失血性休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血管低反应性 大麻cb1受体
下载PDF
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雅萍 宋璐 +2 位作者 刘振国 巴茂文 卞雷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4-917,共4页
目的探讨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对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并发症的行为学及细胞学作用。方法通过6-OHDA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建立PD动物模型,成功的PD大鼠模型分别接受左旋多巴/苄丝肼(50mg/kg加12.5mg/kg苄丝肼,每天2次)+溶... 目的探讨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对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并发症的行为学及细胞学作用。方法通过6-OHDA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建立PD动物模型,成功的PD大鼠模型分别接受左旋多巴/苄丝肼(50mg/kg加12.5mg/kg苄丝肼,每天2次)+溶剂、左旋多巴/苄丝肼+WIN55212-2(1mg/kg)腹腔注射,共持续21d。评估用药后大鼠的旋转反应时间、剂峰旋转圈数变化和关期发生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信号转导蛋白DARPP-32(Thr75)和ERK1/2(Thr202/Tyr204)的磷酸化表达。结果长期联合应用WIN55212-2和左旋多巴,缓解了左旋多巴单独用药所致的PD大鼠旋转反应时间缩短、剂峰旋转圈数增加的趋势,并明显降低关期发生频率。WIN55212-2与左旋多巴合用显著降低了纹状体内DARPP-32(Thr75)的磷酸化;但未使ERK1/2磷酸化表达降低至对照组水平。结论激动CB1受体可能有益于预防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并发症 大麻cb1受体 磷酸化 WIN55212-2DARPP-32 ERK
下载PDF
癫癎诱发后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江佩芳 夏哲智 +2 位作者 江克文 杨翠薇 水泉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癫癎诱发后大麻素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癫癎诱发前和癫疴诱发后2组,每组25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和睡眠剥夺1 d、3 d、5 d组(SD1d... 目的探讨癫癎诱发后大麻素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癫癎诱发前和癫疴诱发后2组,每组25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和睡眠剥夺1 d、3 d、5 d组(SD1d、SD3d、SD5d)。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剥夺模型,戊四氮诱发癫癎。应用RT-PCR方法检测癫癎诱发前后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并电镜观察其海马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SD1d组神经元轻度固缩,染色质轻度边聚,SD3d组神经元凋亡,SD5d组超微结构改变基本同SD3d组。癫癎诱发后发现CC组与TC组大鼠无抽搐,CB1受体tuRNA表达较癫癎诱发前明显升高(P<0.01)。SD1d、SD3d、SD5d组大鼠抽搐严重,CB1受体mRNA表达与癫癎诱发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剥夺能够造成神经元凋亡,影响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大麻素CB1受体表达增高可能是一种自身稳定调节的保护机制,能抑制癫癎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睡眠剥夺 大麻cb1受体 海马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2-AG促进HSP70基因的热应激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娟 屈明玥 +2 位作者 张伟 王登高 王颖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58-1461,共4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对热应激反应是否存在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受体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10-7、10-6、10-5mol/L)内源性大麻素2-AG(2-Arachidonylglycerol)预处理大鼠胶质瘤C6细胞1h,热刺激(42℃水浴)1h,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对热应激反应是否存在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受体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10-7、10-6、10-5mol/L)内源性大麻素2-AG(2-Arachidonylglycerol)预处理大鼠胶质瘤C6细胞1h,热刺激(42℃水浴)1h,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M251或AM630的拮抗效应,探讨信号通路机制。结果内源性大麻素2-AG可显著促进热刺激处理的C6细胞HSP7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该调控效应由CB1介导。结论一定浓度的内源性大麻素2-AG对热刺激处理的C6细胞内HSP70基因的表达有明显促进效应,表明2-AG对细胞热应激反应可能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同时,在C6细胞内,该调控效应主要由CB1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2-AG 神经胶质瘤C6细胞株 热应激反应 HSP70 大麻素受体cb1
下载PDF
大麻素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周莹 刘长金 +3 位作者 李爱 胡新武 陈蕾 刘烈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大麻素WIN55,212-2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激活电流(IGABA)的调制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①实验中大部分受检细胞(91.84%,99/108)对胞外给予GABA(10~1000μmol/L)敏感,可记录到具有浓...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大麻素WIN55,212-2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激活电流(IGABA)的调制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①实验中大部分受检细胞(91.84%,99/108)对胞外给予GABA(10~1000μmol/L)敏感,可记录到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可被GABA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阻断。②预加WIN55,212-2(0.03~10μmol/L)对IGABA产生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呈可逆性、浓度依赖性和非电压依赖性。WIN55,212-2使IGABA的量效曲线明显下移,而两者的阈值基本不变;最大反应浓度时IGABA幅值减少了(48.83±4.78)%;两条曲线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比较接近(36.85μmol/Lvs25.76μmol/L)。③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可被大麻素CB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281阻断,不能被大麻素CB2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630阻断。细胞外灌流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BIM可部分逆转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结论大麻素WIN55,212-2作用于CB1受体,部分通过激活PKC途径来减少GABAA受体介导的电流,加强突触前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大麻素的外周镇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55 212-2 Γ-氨基丁酸A受体 大麻cb1受体 三叉神经节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调节大鼠内脏感觉的研究
10
作者 梁列新 左国文 +3 位作者 张国 农兵 梁运啸 农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第9期815-81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麻素系统对内脏感觉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束缚溶媒组(溶媒组)、急性束缚加激动剂组(激动剂组)和急性束缚加拮抗剂组(拮抗剂组),每组各6只;采用急性束缚应激SD大鼠模型,腹腔注射大麻素受体1... 目的探讨大麻素系统对内脏感觉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束缚溶媒组(溶媒组)、急性束缚加激动剂组(激动剂组)和急性束缚加拮抗剂组(拮抗剂组),每组各6只;采用急性束缚应激SD大鼠模型,腹腔注射大麻素受体1(CB1)激动剂(1319ACEA)和拮抗剂(SR141716A),记录不同结直肠扩张(CRD)压力下腹壁外斜肌活动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模型不同肠段黏膜组织的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拮抗剂组、激动剂组、溶媒组、对照组在CRD压力(60mmHg)条件下,腹壁外斜肌活动水平依次为(158.0±3.20)、(119.57±13.58)、(131.77±20.61)、(102.86±34.96);在CRD压力(80 mmHg)条件下为(219.01±12.97)、(178.83±22.16)、(181.95±32.72)、(153.77±38.10),拮抗剂组的腹壁外斜肌活动水平均高于其他组(P<0.05)。急性束缚组回盲部、近端结肠、远端结肠黏膜n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58±0.0)vs(70.71±0.08)、(0.54±0.10)vs(0.68±0.08)、(0.59±0.08)vs(0.72±0.09),P<0.01]。结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通过CB1受体调节其抗内脏伤害性刺激和抗痛觉过敏作用,nNOS活性下调与内脏感觉高敏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感觉敏感性 大鼠模型 急性束缚 大麻系统 大麻受体1(cb1) 319ACEA SR141716A
下载PDF
大麻素CB1受体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诱发动作电位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淑霞 李倩 +2 位作者 王霄汉 李芳 王中峰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5-362,共8页
激活大麻素CB1受体(CB1Rs)通过调控多种离子通道,从而调节脊椎动物视网膜的功能。本文旨在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在大鼠视网膜薄片上研究CB1Rs对神经节细胞兴奋性的作用。结果显示,在电流钳制状态下,灌流CB1R激动剂WIN55212-2(WIN,5... 激活大麻素CB1受体(CB1Rs)通过调控多种离子通道,从而调节脊椎动物视网膜的功能。本文旨在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在大鼠视网膜薄片上研究CB1Rs对神经节细胞兴奋性的作用。结果显示,在电流钳制状态下,灌流CB1R激动剂WIN55212-2(WIN,5μmol/L)对神经节细胞的自发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和静息膜电位均没有显著影响。在灌流液中加入CNQX,D-APV,bicuculline和strychnine以阻断神经节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灌流5μmol/L WIN对正向电流注入(+10pA到+100pA)诱发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也没有显著影响。位相分析结果显示,触发动作电位的阈值电位和触发第一个动作电位的延迟时间在加入WIN前后也没有显著改变;然而,WIN显著降低动作电位的上升和下降相速率(±dV/dtmax),而且该作用可被CB1R拮抗剂SR141716所阻断。此外,在阻断突触输入的情况下,WIN对神经节细胞的膜电位也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激活大麻素CB1Rs通过调控诱发动作电位,从而调节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电位 大麻cb1受体 膜片钳 神经节细胞 自发动作电位发放 WIN55212-2
原文传递
外周大麻素Ⅰ型(CB1)受体拮抗剂TM38837的合成
12
作者 邴绍辉 陈伟 郑志兵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合成外周大麻素Ⅰ型受体拮抗剂TM38837。方法以2-正丁酰噻吩、六甲基二硅基胺基锂和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成锂盐、环化、取代、Sonogashira偶合、水解、酰胺化6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TM38837。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和中间体的... 目的合成外周大麻素Ⅰ型受体拮抗剂TM38837。方法以2-正丁酰噻吩、六甲基二硅基胺基锂和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成锂盐、环化、取代、Sonogashira偶合、水解、酰胺化6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TM38837。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和中间体的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总收率为14.8%(以2-正丁酰噻吩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大麻I型(cb1)受体 拮抗剂 TM38837 化学合成 外周选择性
原文传递
睡眠剥夺大鼠癫痫诱发后CB1受体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江佩芳 夏哲智 +4 位作者 江克文 杨翠薇 朱涛 高峰 水泉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11-715,共5页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大鼠癫痫诱发后海马大麻素CB1受体表达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癫痫诱发前和癫痫诱发后两组,每组24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睡眠剥夺1d、3d、5d组(SD1d、S...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大鼠癫痫诱发后海马大麻素CB1受体表达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癫痫诱发前和癫痫诱发后两组,每组24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睡眠剥夺1d、3d、5d组(SD1d、SD3d、SD5d)。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快速动眼期(REM)睡眠剥夺模型,戊四氮诱发癫痫。应用RT-PCR方法检测癫痫诱发前后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并观察海马超微结构改变。结果SD1d组神经元轻度固缩,染色质轻度边聚,SD3d组和SD5d组均出现神经元凋亡。癫痫诱发后发现CC组大鼠无抽搐,CB1受体mRNA表达较癫痫诱发前明显升高(P〈0.01)。SD1d、SD3d、SD5d组大鼠抽搐严重,CB1受体mRNA表达较癫痫诱发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睡眠剥夺能造成神经元凋亡,影响大麻素CB1受体表达。CB1受体表达增高对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能抑制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cb1受体 神经元凋亡 癫痫 睡眠剥夺 海马
原文传递
大鼠硬膜外双电极脊髓电刺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昝志 李建民 +4 位作者 吴畏 宫圆圆 刘暾 刘洁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为研究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镇痛作用的机制提供方便、实用和有效的sD大鼠脊髓硬膜外双电极刺激模型。方法:选取250~350g雄性sD大鼠,结扎其左侧L5脊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制作的电... 目的:为研究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镇痛作用的机制提供方便、实用和有效的sD大鼠脊髓硬膜外双电极刺激模型。方法:选取250~350g雄性sD大鼠,结扎其左侧L5脊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制作的电极置入脊髓背侧硬膜外间隙(T11—T12),电极尾端经皮下隧道从颈后部引出、并固定于皮肤。术后恢复5d,行脊髓电刺激测试。用电子VonFrey测试仪测量建模前后大鼠后肢的机械性缩足阈值,评估硬膜外双电极刺激对其术侧后肢机械性缩足阈值的影响。SCS测试后第2d,在大鼠腹腔内注射大麻素1型受体(CBl)的拮抗剂AM251,然后观察Abl251对大鼠SCS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大鼠左侧后肢机械性缩足的基础阈值为49.37±6.99g,【5脊神经结扎及硬膜外电极置入术后机械性缩足的阈值为19.23±5.12g,行SCS(20I-Iz,150—200mV)30min后术侧机械性缩足阈值为35.62g±7.27g,与给予SCS刺激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手术对侧(右侧)相比,机械性缩足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腹腔注射AM251可翻转SCS的镇痛作用(15.00±1.01g,P〈0.01)。结论:硬膜外双电极植入方法取材容易,简单易行,与当前临床普遍应用的电刺激装置极为相似,为进一步研究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并为其他领域脊髓硬膜外电刺激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了参考。本文结果还提示内源性大麻素CBl受体可能参与SCS的镇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神经病理性痛 动物模型 大麻cb1受体 大鼠
下载PDF
ACEA改善线粒体复合体活性诱导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15
作者 牛雯 白洁 +4 位作者 田俊斌 赵静 袁浩峥 吕建瑞 马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20期3801-3804,3816,共5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复合体活性对大麻素CB1受体选择性激动剂ACEA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氧糖剥夺组(OGD)、ACEA+OGD组和溶剂(Vehicle)+OGD组,分别检测各组神经元损伤程度和线粒体复合体... 目的:探讨线粒体复合体活性对大麻素CB1受体选择性激动剂ACEA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氧糖剥夺组(OGD)、ACEA+OGD组和溶剂(Vehicle)+OGD组,分别检测各组神经元损伤程度和线粒体复合体Ⅰ、Ⅱ和Ⅳ的活性。为进一步证实线粒体复合体活性对ACEA神经保护的影响,将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分为5组:对照组(Control)、氧糖剥夺组(OGD)、ACEA+OGD组、线粒体复合体Ⅰ抑制剂(rotenone)+ACEA+OGD组和线粒体复合体Ⅱ抑制剂(TTFA)+ACEA+OGD组,检测和比较各组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在OGD后24小时,ACEA明显增加神经元活性,减少LDH释放,降低神经元凋亡率(P<0.05),改善OGD损伤后线粒体复合体Ⅰ和Ⅳ的活性(P<0.05),而对复合体Ⅱ的活性没有影响;rotenone可以部分逆转ACEA的神经保护作用(P<0.05),但TTFA却没有这一作用。结论:ACEA可以诱导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是与改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cb1受体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 氧糖剥夺 神经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