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素型单蒽酮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汪祺 杨建波 +4 位作者 王莹 李妍怡 张玉杰 文海若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20-1728,共9页
目的:建立用于血浆中大黄素型单蒽酮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的UPLC-Q TOF-MS方法,研究其原型及代谢产物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TK)行为。方法:开展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首次给药至给药结束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TK测定,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 目的:建立用于血浆中大黄素型单蒽酮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的UPLC-Q TOF-MS方法,研究其原型及代谢产物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TK)行为。方法:开展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首次给药至给药结束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TK测定,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B),梯度洗脱(0~7 min,95%A→50%A;7~10 min,50%A→20%A;10~11 min,20%A→0%A),流速:0.4 mL·min^(-1),柱温:40℃;负离子扫描模式,毛细管电压1.0 kV,锥孔电压30 V,扫描范围m/z 50~1000计算动力学参数毒代动力学参数T_(max)、C_(max)、AUC_(all)及MRT_(last),评价大鼠口服不同剂量的大黄素型单蒽酮后大鼠血浆中原型及代谢产物的暴露程度。结果:研究发现大黄素型单蒽酮给药后,原型成分在大鼠体内的C_(max)分别为0.56μg·mL^(-1)(高浓度给药)、0.54μg·mL^(-1)(中浓度给药)、0.51μg·mL^(-1)(低浓度给药),体内AUC_(all)分别为1.13 h·μg·mL^(-1)(高浓度给药)、1.11 h·μg·mL^(-1)(中浓度给药)、1.18 h·μg·mL^(-1)(低浓度给药),不同剂量组中原型成分大鼠体内血浆暴露量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原型及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基本在6 h内达到T_(max),并在20 h内消除。主要代谢产物为蒽醌(大黄素,羟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蒽醌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原型及大部分代谢产物普遍可在体内停留20 h。随给药剂量增加芦荟大黄素、羟基大黄素及大黄素等则出现了轻度蓄积现象。结论:大黄素型单蒽酮给药后,原型及其代谢物在体内消除缓慢,因此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防止体内成分蓄积发生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代动力学 大黄素型单蒽酮 代谢产物 何首乌 液质联用 安全性 体内 毒性评价
原文传递
3D肝细胞模型研究大黄素型单蒽酮肝细胞毒性 被引量:8
2
作者 淡墨 刘栋 +3 位作者 黄舒佳 王宇 汪祺 赵燕燕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2-1317,共6页
目的:首次研究何首乌中大黄素型单蒽酮的潜在肝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悬滴技术构建以人肝细胞HepaRG和人星型细胞HSC为基础的3D多细胞聚球体模型,用该模型评价何首乌中大黄素型单蒽酮成分的重复给药毒性,并与2D模型下... 目的:首次研究何首乌中大黄素型单蒽酮的潜在肝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悬滴技术构建以人肝细胞HepaRG和人星型细胞HSC为基础的3D多细胞聚球体模型,用该模型评价何首乌中大黄素型单蒽酮成分的重复给药毒性,并与2D模型下单次给药毒性进行比较。进一步研究大黄素型单蒽酮对主要肝药酶和外排转运体表达的影响。结果:肝脏3D多细胞聚球体模型体外培养15 d仍然可以维持较好的肝脏功能。大黄素型单蒽酮2D培养给药48 h,IC50为1. 091μg·mL-1。肝脏3D悬滴模型下连续给药6 d,同浓度大黄素型单蒽酮对肝细胞毒性显著性小于2D培养评价结果。RT-PCR结果显示大黄素型单蒽酮体外多次给药上调主要肝药酶CYP3A4,CYP2B6及外排转运体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转运蛋白2(MRP2)。结论:何首乌中的新化合物大黄素型单蒽酮具有明显的肝细胞毒性,体外3D模型多次给药引起主要肝药酶和外排转运体表达上调,为肝细胞降低大黄素型单蒽酮毒性提供了潜在机制,同时也提示服用含有大黄素型单蒽酮化合物的中药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大黄素型单蒽酮 药物肝毒性 肝脏3D模
原文传递
3种何首乌单体成分致SD大鼠急性肾脏损伤组织病理学研究
3
作者 霍桂桃 文海若 +3 位作者 杨艳伟 秦超 汪祺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12期1303-1308,共6页
目的研究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予SD大鼠3种何首乌单体成分体内急性肾毒性形态学特征。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8、280、1120 mg·kg^(-1)剂量组,大黄素型单蒽酮6.5、65、650 mg·kg^(-1)剂量... 目的研究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予SD大鼠3种何首乌单体成分体内急性肾毒性形态学特征。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8、280、1120 mg·kg^(-1)剂量组,大黄素型单蒽酮6.5、65、650 mg·kg^(-1)剂量组及大黄素甲醚6.5、65、650 mg·kg^(-1)剂量组。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予,给药结束后进行动物麻醉及剖检,并对主要脏器进行大体病理学检查及称重,而后对固定的组织脏器进行制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大体病理学检查仅大黄素型单蒽酮650 mg·kg^(-1)剂量组1只大鼠双侧肾脏可见白色结节,对照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3个剂量组,大黄素型单蒽酮6.5、65 mg·kg^(-1)剂量组以及大黄素甲醚3个剂量组的大鼠均未见大体病理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3种何首乌单体成分各剂量组动物肾脏的绝对质量及脏/体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可引起肾脏肾小管透明小滴生成;大黄素型单蒽酮可引起肾脏肾小管色素沉着,并且加重肾小管嗜碱性变;大黄素甲醚未对肾脏造成明显的急性损伤。结论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药,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型单蒽酮可引起SD大鼠肾脏发生一定的形态学改变,而大黄素甲醚未对SD大鼠肾脏造成形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大黄素型单蒽酮 大黄素甲醚 大鼠 肾毒性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