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P-HPLC测定熊胆降热丸中的5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鑫楠 黄毅岚 +2 位作者 张丹 李婧 余进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7-698,共2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熊胆降热丸中5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Luna C18(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磷酸调pH2.8),检测波长225nm。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熊胆降热丸中5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Luna C18(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磷酸调pH2.8),检测波长225nm。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28~5.275、0.0812~5.075、0.605~6.050、4.280~42.810、1.720~17.200μg·ml^-1,重复性试验的RSD为0.57%~0.86%(n=6),平均回收率为97.53%~103.2%。结论所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熊胆降热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胆降热丸 大黄蒽醌化合物 RP-HPLC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超滤质谱法研究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献 喻花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9-31,45,共4页
为研究药物小分子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超滤技术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LC-ESI-MS),并用该法筛选了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的大黄蒽醌类物质(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通过比较大黄蒽醌类药物混合溶液与HSA结合前后... 为研究药物小分子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超滤技术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LC-ESI-MS),并用该法筛选了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的大黄蒽醌类物质(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通过比较大黄蒽醌类药物混合溶液与HSA结合前后的提取离子流图色谱峰,发现大黄酸与HSA结合能力最强,芦荟大黄素次之,大黄酚最弱.说明超滤质谱法是研究药物小分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质谱 人血清白蛋白 大黄蒽醌化合物 蛋白质-配体复合物
下载PDF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其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璞 尹佳萌 +3 位作者 张鑫 郭君 魏洁 林雅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10期771-779,共9页
目的探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在有或无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是否能激活人肝癌细胞(HepG2)胰岛素信号通路。方法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利用醛固酮(ALD)构建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考察2.5~20μmol/L浓度的大黄蒽醌类化合物(... 目的探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在有或无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是否能激活人肝癌细胞(HepG2)胰岛素信号通路。方法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利用醛固酮(ALD)构建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考察2.5~20μmol/L浓度的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能否激活Hep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利用葡萄糖含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葡萄糖,利用糖原含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糖原,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激酶B((p-Akt/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5~20μmol/L浓度的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HepG2细胞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有或无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均能增加p-Akt/Akt、p-GSK-3β/GSK-3β比值(P<0.05)。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处理组的葡萄糖相对含量均降低(P<0.05),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处理组的糖原相对含量均降低(P<0.05)。大黄酸和大黄素均能够逆转醛固酮诱导的HepG2细胞糖原颗粒减少。结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在有或无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均能激活HepG2细胞糖原合成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大黄蒽醌化合物 HEPG2细胞 抗蛋白激酶B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下载PDF
正交实验法优化大黄蒽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玉敏 陈闽军 洪筱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优化SFE法提取大黄蒽醌工艺。方法:用正交设计法和方差分析考察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 5个因素及最佳萃取条件。结果:实验所得SFE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 70°C、压力 35Mpa、甲醇剂量0. 6mL、静态萃取时间 8min及动态萃取体积 5mL... 目的:优化SFE法提取大黄蒽醌工艺。方法:用正交设计法和方差分析考察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 5个因素及最佳萃取条件。结果:实验所得SFE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 70°C、压力 35Mpa、甲醇剂量0. 6mL、静态萃取时间 8min及动态萃取体积 5mL。结论:SFE技术具有萃取效率高、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可用于大黄蒽醌的提取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设计法 大黄蒽醌化合物 超临界流体萃取
下载PDF
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绿色优化实验
5
作者 石志红 边刚 +1 位作者 张红医 张博然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8期136-144,共9页
由于耗时长、废液多等制约因素,大学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均未涉及分离条件的优化,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完成操作练习,其面向特定分离对象构建HPLC分析方案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改进方案:将色谱进样... 由于耗时长、废液多等制约因素,大学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均未涉及分离条件的优化,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完成操作练习,其面向特定分离对象构建HPLC分析方案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改进方案:将色谱进样练习和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检测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在不延长学时的前提下,采用虚拟仿真软件HPLC Simulator进行色谱条件优化。学生在进样练习实验中通过分工协作获取不同温度、不同流动相配比条件下的保留时间数据;在全体同学共享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HPLC Simulator软件实现色谱分离条件的绿色优化。软件模拟输出的最优色谱条件在第二次课上得到实验验证。这种改进措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色谱进样练习升华为探索性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色谱条件的优化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质量。另外,通过分工协作数据共享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软件 色谱条件优化 大黄蒽醌化合物 绿色分析化学
下载PDF
大黄蒽醌抗猴免疫缺陷病毒作用靶点与转导信号通路研究
6
作者 王仕衍 罗伟生 +5 位作者 马长菊 张扬武 黄瑞 张夏 禤传凤 陈珊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索大黄蒽醌化合物抗猴免疫缺陷病毒可能的作用靶点与转导信号通路。方法:大黄蒽醌化合物干预48 h后,提取两组细胞的总蛋白,利用iTRAQ技术对表达差异的蛋白进行筛选后,使用GO数据库、KEGG数据库进行分析,确定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 目的:探索大黄蒽醌化合物抗猴免疫缺陷病毒可能的作用靶点与转导信号通路。方法:大黄蒽醌化合物干预48 h后,提取两组细胞的总蛋白,利用iTRAQ技术对表达差异的蛋白进行筛选后,使用GO数据库、KEGG数据库进行分析,确定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件及分子功能,分析目标蛋白质参与的主要疾病和信号转导途径。结果:两组共筛选出235个差异蛋白,其中可能与艾滋病相关的差异蛋白18个,7个蛋白表达上调,11个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蛋白主要涉及免疫反应、白细胞介素-1的合成与应答、病毒感染等8种生物学过程;参与蛋白结合、DNA结合、RNA结合等11个方面的细胞功能;涉及胞外区、细胞质、质膜、细胞核等11个方面的细胞组件;并主要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吞噬作用等9条信号转导通路。结论:利用iTRAQ技术筛选、鉴定差异蛋白表达,诠释大黄蒽醌化合物抗猴免疫缺陷病毒可能的作用靶点与转导信号通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蒽醌化合物 差异蛋白 蛋白质组学 信号转导通路 猴免疫缺陷病毒
下载PDF
SD大鼠重复给予大黄素甲醚肝毒性与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任璐 文海若 +5 位作者 吕建军 宋捷 王超 苗玉发 黄芝瑛 汪祺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9-1726,共8页
目的:综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对大黄素甲醚研究潜在肝毒性及遗传毒性进行评价。方法:雄性Spar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大黄素甲醚低(6.5 mg·kg^(-1))、中(65 mg·kg^(-1))和高剂... 目的:综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对大黄素甲醚研究潜在肝毒性及遗传毒性进行评价。方法:雄性Spar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大黄素甲醚低(6.5 mg·kg^(-1))、中(65 mg·kg^(-1))和高剂量组(650 mg·kg^(-1)),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药;平行设甲磺酸乙酯(200 mg·kg^(-1))遗传毒性试验阳性对照组。观察动物临床症状,分析体质量、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质量及病理学指标变化,并开展微核试验及彗星试验。结果:连续14 d给予SD大鼠大黄素甲醚,未见明确的与大黄素甲醚有关的肝毒性表现,且未检出其存在诱导SD大鼠肝细胞染色体损伤DNA断裂的作用。结论:当前试验条件下大黄素甲醚未见毒副反应剂量为650 mg·kg^(-1)。本研究为对大黄素甲醚潜在肝毒性的初步探索,建议延长给药时间并增加动物数量,以进一步明确其体内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甲醚 大黄蒽醌化合物 何首乌 SD大鼠 重复给药毒性 肝毒性 用药安全 微核试验 彗星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