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组织病理学的大鼠脑干原发性功能损伤程度研究
1
作者 傅倩颖 石菁菁 +4 位作者 王国祥 朱林娜 王讯 杨袖菊 刘盛雄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6期941-947,共7页
目的:利用自制改进的Marmarou模型建立不同损伤高度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大鼠模型,探讨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HE)染色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免疫组... 目的:利用自制改进的Marmarou模型建立不同损伤高度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大鼠模型,探讨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HE)染色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免疫组化互相验证结合的方式对大鼠脑干原发性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研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0 m正常组、1.25 m致伤组和2.25 m致伤组,采用改进的经典Marmarou模型制作大鼠脑干部位的DAI模型,正常组不进行打击。在致伤后进行过量麻醉取材制作HE染色切片和β-APP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其中对HE染色切片计算脑干感兴趣区域内出血占比、脑水肿个数和锥体束出血占比;对β-APP免疫组化切片测定脑干感兴趣区域内的阳性细胞面积和累计光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将不同损伤程度脑组织切片的HE染色分析与β-APP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致伤高度组的HE染色切片在光镜下可见神经束疏散、紊乱,血管淤滞,出现不同程度的散点状或长条状出血,细胞核显示不清,突触结构模糊不清等经典DAI病理特征;β-APP免疫组化出现轻度轴索损伤变化。测定脑干感兴趣区域内β-APP的阳性细胞面积和IOD值与HE染色的出血面积占比和锥体束出血面积占比呈正相关。结论:采用HE染色计算的大鼠脑干位置出血面积占比和锥体束区域出血面积占比和β-APP免疫组化计算的阳性细胞面积和IOD值可以定量区分大鼠脑干损伤程度,为判断大鼠脑干原发性功能损伤提供新角度,有助于为交通事故和法医检测等脑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病理学 大鼠脑干 原发性损伤 功能损伤程度
下载PDF
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观察电项针治疗脑干缺血大鼠即时效应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勇 魏鑫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8-11,共4页
目的采用电凝椎动脉的方法建立脑干缺血大鼠模型,通过转棒实验、Bederson评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观察电项针对脑干缺血大鼠模型的即时疗效。分析通过针灸及电项针对脑干缺血大鼠进行即刻治疗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 目的采用电凝椎动脉的方法建立脑干缺血大鼠模型,通过转棒实验、Bederson评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观察电项针对脑干缺血大鼠模型的即时疗效。分析通过针灸及电项针对脑干缺血大鼠进行即刻治疗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成年大鼠60只,经常规适应性喂养及转棒实验适应性训练1周后开始正式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项针组、针刺组。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于转棒上停留时间及Bederson评分情况。在造模结束24 h后(治疗前)进行第1次BAEP检测,首次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第2次BAEP检测,比较4组大鼠Ⅰ、Ⅲ、V波振幅及Ⅰ、Ⅲ、Ⅴ波的波峰潜伏期。结果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项针组3组大鼠造模24 h后于转棒上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1),Bederson评分明显增高;即刻治疗后,电项针组相较模型组及针刺组于转棒上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Bederson评分明显增高;模型组、针刺组、电项针组大鼠造模24 h后进行BAEP检测,Ⅲ、Ⅴ波振幅明显压低,Ⅲ、Ⅴ波峰潜伏期波峰明显延长(P<0.01),假手术组不出现变化,Ⅰ波无明显变化(P>0.05),即刻治疗后电项针组较针刺组及模型组大鼠Ⅲ、Ⅴ波振幅抬高(P<0.05),Ⅲ、Ⅴ波峰潜伏期缩短(P<0.05),Ⅰ波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项针即刻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干大鼠的脑干血液循环,其效果优于即刻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 缺血大鼠 电项针 即刻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