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大鼠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内神经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贾雪梅 贾友苏 +1 位作者 王惠珠 齐威琴 《解剖科学进展》 1997年第3期46-46,共1页
小鼠、大鼠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内神经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贾雪梅贾友苏王惠珠齐威琴(安徽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近年来,人们已从小鼠、大鼠等啮齿类动物的颌下腺中发现或分离出近30种肽类、蛋白质类及单胺类等生物活性物... 小鼠、大鼠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内神经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贾雪梅贾友苏王惠珠齐威琴(安徽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近年来,人们已从小鼠、大鼠等啮齿类动物的颌下腺中发现或分离出近30种肽类、蛋白质类及单胺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它们主要分布于颗粒曲管(G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颌下腺 颗粒曲管 神经肽类 织化学 免疫组织 昆明小 颌下腺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细胞内 蛋白质类
下载PDF
Bcl-2蛋白在大鼠颌下腺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苏丽英 宋金忠 +2 位作者 康文华 王朝宏 袁德霞 《解剖科学进展》 1997年第3期60-60,共1页
Bcl-2蛋白在大鼠颌下腺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苏丽英宋金忠康文华王朝宏袁德霞(河北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Bcl-2属抑细胞凋亡原癌基因,广泛分布于皮肤、胃肠粘膜、淋巴组织和骨髓等,但是否存在于颌下腺及其在颌下腺的定位分布... Bcl-2蛋白在大鼠颌下腺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苏丽英宋金忠康文华王朝宏袁德霞(河北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Bcl-2属抑细胞凋亡原癌基因,广泛分布于皮肤、胃肠粘膜、淋巴组织和骨髓等,但是否存在于颌下腺及其在颌下腺的定位分布至今未见报道。颌下腺可产生多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蛋白 大鼠颌下腺 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蛋白表达 肌上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叶间导管 王朝宏 河北医科大学
下载PDF
大鼠颌下腺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及年龄变化的研究
3
作者 金花淑 黄威权 +2 位作者 张金山 文永植 张崇理 《解剖科学进展》 1997年第3期63-63,共1页
大鼠颌下腺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及年龄变化的研究金花淑黄威权*张金山*文永植张崇理**(延边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 大鼠颌下腺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及年龄变化的研究金花淑黄威权*张金山*文永植张崇理**(延边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颌下腺 年龄变化 织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双标记 免疫组 免疫反应性 腺上皮细胞 生殖生物学 动物研究所
下载PDF
沉默大鼠颌下腺细胞SSB1对NBS1蛋白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吕秋丽 陈龙 +1 位作者 义彬玲 王代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沉默大鼠单链DNA结合蛋白1(SSB1)基因对NBS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颌下腺(SMG)细胞分为病毒转染组、空白质粒对照组,分别转染rAdE5-SSB1-1p2-shRNA腺病毒表达载体、空载腺病毒,另设正常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 目的:初步研究沉默大鼠单链DNA结合蛋白1(SSB1)基因对NBS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颌下腺(SMG)细胞分为病毒转染组、空白质粒对照组,分别转染rAdE5-SSB1-1p2-shRNA腺病毒表达载体、空载腺病毒,另设正常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验SSB1、NBS1蛋白表达量。结果:病毒转染组NBS1、SSB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质粒对照组、正常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功沉默大鼠SMG细胞SSB1基因,SSB1沉默可下调NBS1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B1 NBS1 腺病毒载体 免疫印迹 大鼠颌下腺细胞
下载PDF
大鼠下颌下腺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的分布及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共定位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付建芳 黄威权 +1 位作者 王世鄂 初晨宇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2-655,共4页
目的 研究卵泡刺激素 (FSH)和黄体生成素 (LH)在大鼠下颌下腺中的定位、分布及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GnRHR)共定位的关系。 方法 采用邻片免疫组织化学共定位方法。 结果 大鼠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上皮细胞、分泌管、排泄管及颗... 目的 研究卵泡刺激素 (FSH)和黄体生成素 (LH)在大鼠下颌下腺中的定位、分布及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GnRHR)共定位的关系。 方法 采用邻片免疫组织化学共定位方法。 结果 大鼠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上皮细胞、分泌管、排泄管及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均呈FSH和LH免疫反应阳性 ,阳性颗粒分布在细胞质内 ,细胞核阴性。邻片共定位结果显示颌下腺GnRH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同样呈FSH免疫反应阳性 ,大部分的GnRH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LH免疫反应阳性 ,小部分呈免疫反应阴性。两种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均分布在细胞质内 ,细胞核阴性。 结论 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上皮细胞、分泌管、排泄管和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GnRH调节自身合成与分泌FSH和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刺激素 黄体生成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颌下腺
下载PDF
SD大鼠下颌下腺主导管结扎损伤及再通后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潘光华 陈伟 +2 位作者 张霓霓 王军胜 黄桂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目的:建立主导管结扎的SD大鼠下颌下腺组织损伤模型,观察主导管结扎及再通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双重结扎SD大鼠下颌下腺主导管。部分腺体在6 d后摘取;其他腺体于6 d后松开结扎使再通,并于4、6、12、24 d后处死动物,取出腺体。通过H... 目的:建立主导管结扎的SD大鼠下颌下腺组织损伤模型,观察主导管结扎及再通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双重结扎SD大鼠下颌下腺主导管。部分腺体在6 d后摘取;其他腺体于6 d后松开结扎使再通,并于4、6、12、24 d后处死动物,取出腺体。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化学变化。结果:主导管结扎6 d后,腺体中腺泡消失,导管样结构增生,导管细胞表达CK19;在增生导管及周围见α6β1、LN阳性细胞。松开结扎再通的导管在6 d后有成熟的腺泡细胞出现,24 d后有大量成熟腺泡形成,Amylases、PAS(periodic acid-schiff)、AQP-5均在腺泡细胞中表达。结论:导管结扎损伤后腺体腺泡萎缩,导管上皮增生。松开结扎再通后腺泡细胞再生、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颌下腺 导管结扎 再通 损伤 组织学
下载PDF
大鼠下颌下腺卵泡刺激素受体、雌激素α受体的分布及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共存 被引量:2
7
作者 于辉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1年第6期582-585,589,共5页
目的研究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和雌激素α受体(ERα)在大鼠下颌下腺中的定位、分布及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共存。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和邻片免疫组织化学共定位方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及各级导管的上皮细胞均... 目的研究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和雌激素α受体(ERα)在大鼠下颌下腺中的定位、分布及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共存。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和邻片免疫组织化学共定位方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及各级导管的上皮细胞均呈FSHR和ERα免疫反应阳性;在下颌下腺GnRH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中观察到了FSHR免疫反应阳性的结果,其中大部分亦呈ERα免疫反应阳性,且分布模式相同;三种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均分布在细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结论 GnRHR与FSHR或ERα在大鼠下颌下腺共存提示他们对下颌下腺具有重要的生理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刺激素受体 雌激素Α受体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颌下腺
原文传递
消化与吸收生理
8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9年第9期3-3,共1页
9931183 浓缩黑色素短期刺激进食,但长期使用体重无变化/Rossi M∥Endocrinology.-1997,138(1).-351~355 津医图 9931184 神经肽在大鼠体内通过一新受体诱导进食/O’Shea D∥Endocrinology.-1997,138(1).-196~202 津医图 9931185... 9931183 浓缩黑色素短期刺激进食,但长期使用体重无变化/Rossi M∥Endocrinology.-1997,138(1).-351~355 津医图 9931184 神经肽在大鼠体内通过一新受体诱导进食/O’Shea D∥Endocrinology.-1997,138(1).-196~202 津医图 9931185 大鼠颌下腺细胞内pH对丁苯氧酸敏感性分泌速度的作用[日,英摘]/西村佳子∥大阪医大志.-1998,57(1).-42~47 冀医情 9931186 灌注液中HCO<sub>3</sub>对唾液分泌速度的影响[日,英摘]/谷本启尔∥大阪医大志.-1998,57(1).-36~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 丁苯氧酸 消化与吸收 长期使用 大鼠颌下腺 敏感性 进食 唾液分泌 灌注液 浓缩
下载PDF
Effects of Chinese herbs on salivary fluid secretion by isolated and perfused rat submandibular glands 被引量:9
9
作者 Masataka Murakami Mu-Xin Wei +1 位作者 Wei Ding Qian-De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1期3908-3915,共8页
AIM: TO determine whether Chinese herbs (CHs) relieve xerostomia (dry mouth) by increasing salivary secretion. METHODS: The submandibular glands of Wistar rats were surgically isolated and perfused arterially wi... AIM: TO determine whether Chinese herbs (CHs) relieve xerostomia (dry mouth) by increasing salivary secretion. METHODS: The submandibular glands of Wistar rats were surgically isolated and perfused arterially with buffered salt solution. After control perfusion, recording started 5 min prior to the start of stimulation. After fluid secretion was induced by 0.2 μmol/L carbamylcholine (CCh) in the perfusate for 10 min, Chinese herb (CH) was added in the perfusion for 5 min. CCh was then overloaded at 0.2 μmol/L in the perfusion for 20 min. The volume of salivary fluid secretion was recorded by a computer-controlled balance system. RESULTS: Saliva secretion formed an initial ephemeral peak at 30 s followed by a gradual increase to a sustained level. CH alone induced no or little saliva in all types of CH selected. During perfusion with CH,overloading of CCh promoted fluid secretion in 1S of 20 CHs. This promo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four patterns, which were eventually related to the categories of CH: Overall sustained phase was continuously raised (Yin-nourishing, fluid production-promoting and heatclearing agents); The sustained secretion rose to reach a maximum then decreased (Qi-enhancing agent); Sustained secretion rose to reach the highest maximum and was then sustained with a slight decline (swelling-reducing, phlegm-resolving and pus-expelling agents); Stimulation of salivary secretion without any added stimulants. Addition of CCh raised the fluid secretion to reach the highest maximum then sharply decreased to a lower sustained level (blood activating agent). CONCLUSION: The present finding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various CHs have different promotional effects directly on the salivary g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herbs Salivary secretion Submandibular glands XEROSTOM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