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徐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2年,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与CHOP组比较,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进展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危险度评分、Ki-67^+率为影响EBV^+DLBCL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OR=2.689,P=0.038;OR=3.232,P=0.025;OR=2.919,P=0.023)。结论:对EBV^+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Ann Arbor分期较晚、IPI危险度评分较高以及Ki-67阳性率为影响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Eb病毒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涂金花 姚丽青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分型
下载PDF
原发鼻腔/鼻窦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附18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汤杨明 白青伟 +3 位作者 林金盈 蓝梅 许力 石仁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11-14,共4页
目的:总结原发鼻腔/鼻窦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8例原发鼻腔/鼻窦DLBCL患者的症状、临床分期、实验室检查、免疫学表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临床症状以鼻塞、流涕、... 目的:总结原发鼻腔/鼻窦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8例原发鼻腔/鼻窦DLBCL患者的症状、临床分期、实验室检查、免疫学表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临床症状以鼻塞、流涕、涕中带血、鼻窦区疼痛为主,AnnArbor分期Ⅰ、Ⅱ期16例,Ⅲ、Ⅳ期2例。国际预后指数( IPI)评分0~1分13例,2~3分5例。行EB病毒( EBV)抗体检测、EBV DNA检测、EBV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EBV-EBER)试验,均未发现阳性。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CD20(17/18)和CD79a(15/18)。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中位值为70%。Ⅰ、Ⅱ期患者主要采用化放疗联合治疗,Ⅲ、Ⅳ期2例患者主要采用化疗。本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5例、进展4例。18例中死亡13例,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9.7%、23.4%。结论原发鼻腔/鼻窦的DLBCL以Ⅰ、Ⅱ期多见,预后不良,尚无证据证明其与EBV感染有关。该病治疗方案主要参考结内DLBCL和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但放化疗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鼻腔肿 鼻窦肿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素霞 朱宏丽 +11 位作者 郭搏 卢学春 范辉 林洁 杨波 刘洋 杨洋 冉海红 翟冰 韩卫东 王瑶 姚善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7-1121,共5页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3)×109CIK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 1 MU/d皮下注射,连续10 d,观察CIK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细胞,培养后的CIK细胞以CD3+和CD8+细胞为主,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眼眶淋巴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腿型)1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焱 朱芸 +4 位作者 饶秋 石群立 马恒辉 余波 周晓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腿型)(PCDLBCLL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CDLBCLLT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17例PCDLBCLLT的发病年龄为31~86岁,平均64.4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腿型)(PCDLBCLL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CDLBCLLT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17例PCDLBCLLT的发病年龄为31~86岁,平均64.4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1∶1;主要发生于腿部和躯干部。组织学表现为弥漫分布的肿瘤细胞,以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为主,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组织不累及表皮。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bcl-2、MUM1、FOX-P1和bcl-6(+),Ki-67增殖指数为60%~90%。结论 PCDLBCLLT是一种独特类型的大B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原发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腿型 免疫组化
下载PDF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官兵 李晓红 +5 位作者 张桃华 陈玲玲 朱绚丽 洪玉萍 杨海生 陆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EBV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T1WI... 目的探讨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EBV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T1WI示低信号均质团块,T1WI增强示高信号均质团块,T2WI示等信号均质团块。肿瘤周围轻度水肿。肿瘤由大淋巴细胞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少,可见血管套袖结构,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形态,可见数个小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CD79α、bcl-6和EBV(+),Ki-67约60%。结论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诊断需依靠MRI、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围血管生长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妙侠 王建军 +8 位作者 周小平 杨志刚 白辰光 王洋 祝峙 陈颖 马大烈 郑建明 朱明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161-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CNS-DLBCL)围血管生长的机制。方法对22例PCNS-DLBCL进行临床、放射和病理观察及随访,免疫组化EnVision法行XBP1、CD44和IL-4表达分析,以17例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10例胶质...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CNS-DLBCL)围血管生长的机制。方法对22例PCNS-DLBCL进行临床、放射和病理观察及随访,免疫组化EnVision法行XBP1、CD44和IL-4表达分析,以17例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10例胶质母细胞瘤为对照。结果 22例PCNS-DLBCL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6岁,男女之比为1.4∶1。CT多表现为占位性病变;MRI显示T1加权相低信号,T2加权相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镜检示肿瘤细胞大多围绕血管生长形成袖套样外观,实性区域仍伴有围血管生长特点。免疫组化示围血管生长的肿瘤细胞XBP1、IL-4和CD44强(+),表达率分别为95.5%、86.3%和77.3%,GFAP和CD34(-),与对照组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PCNS-DLBCL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围血管生长显示独特的形态特点,与XBP1、CD44和IL-4的表达增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围血管生长 XbP1 IL4 CD44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 被引量:2
8
作者 陆锦标 季菊玲 +1 位作者 李小秋 鄂群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85-1387,共3页
引言mTOR(mall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属于丝/苏氨酸激酶家族,在细胞生长和增殖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上游,生长信号激活的Akt激酶诱导其磷酸化而活化。下游其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 kinase,S6K1,p70S6K)而刺激蛋白质翻译.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MTOR P70S6K 雷帕霉素
下载PDF
CHOP与CHOE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彦帆 韦燕 +2 位作者 龚建忠 赵善林 杨泽芳 《实用癌症杂志》 2009年第6期656-657,共2页
6~8个周期的CHOP化疗方案作为治疗侵袭性淋巴瘤,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标准方案已经将近30年,该方案的总有效率为80%~90%,但5年生存率仅为30%~40%,超过半数的患者最终出现... 6~8个周期的CHOP化疗方案作为治疗侵袭性淋巴瘤,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标准方案已经将近30年,该方案的总有效率为80%~90%,但5年生存率仅为30%~40%,超过半数的患者最终出现复发或耐药。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60例,分别采用CHOEP方案和CHO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并比较2种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CHOP CHOEP
下载PDF
R-CHOP方案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长期研究结果分析——GELA的一项临床试验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慧强 蔡清清 《循证医学》 CSCD 2007年第1期23-25,57,共4页
1 文献类型 治疗。 2 证据水平 1b。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药物治疗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陆锦标 季菊玲 +2 位作者 鄂群 李小秋 朱雄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6-398,40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CB-DLBCL和非GCB-DLBCL两个亚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5例淋巴结结内DLBCL新鲜组织中由t(14;18)易位所形成的MBR/JH和lnfr/JH重组基因。结果:142例DLBCL中,75例(52.8%)表达BCL2。分型为GCB-DLBCL的51例中,18例(35.3%)表达BCL2;分型为非GCB-DLBCL的91例中,57例(62.6%)表达BCL2,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同时,BCL2的表达阳性率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作比较,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8.7%的淋巴结结内DLBCL中有t(14;18)易位,阳性病例主要见于GCB-DLBCL之中。结论:t(14;18)易位是GCB—DLBCL亚型的遗传学特征,BCL2表达在不同亚型和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14 18)bCL2
下载PDF
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英 马强 +6 位作者 赵连花 杜娟 马瑜 钟鹏 林俐 付萍 肖华亮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8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例IVLBCL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1~78岁。...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例IVLBCL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1~78岁。2例发生于双侧肾上腺,1例发生于颅内右侧顶叶。发生在肾上腺者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或不适;发生于右侧顶叶者表现为头昏、头痛。镜下观察3例形态学表现相似,瘤细胞位于小血管腔内,大血管也可见累及,瘤细胞大,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可见纤维素性血栓。免疫组化:CD20、CD79a、PAX-5、bcl-6、MUM-1和bcl-2(+),CK、CD3、CD5、CD30、CD10、EBER、Syn、SALL4、OCT3/4、CD117和PLAP(-),c-Myc核阳性比例为10%~20%,3例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30%、40%和80%。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需与其他小细胞恶性肿瘤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该瘤高度恶性和高度侵袭性,对化疗不敏感,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诊断后短期死亡,预后很差,因此临床应引起警惕,尽早诊断、积极联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胃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宏伟 陆云龙 +3 位作者 吕蓓蓓 丁会珍 杨文霞 陆江阳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胃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对1例胃复合性DLBCL和cHL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3岁。手术切除远端胃,... 目的探讨胃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对1例胃复合性DLBCL和cHL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3岁。手术切除远端胃,肉眼观察胃体及幽门部多发性溃疡及结节状肿物。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显示,胃体部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胃壁全层,瘤细胞CD20、CD79a、Pax-5和Mum-1弥漫(+),Ki-67增殖率为80%。胃幽门部散在分布较大的RS及HRS细胞,瘤细胞CD30、CD15、Mum-1(+),Pax-5弱(+),Ki-67增殖率为100%,背景为大量反应性炎细胞。瘤细胞EB病毒检测均为(-)。患者术后进行8个周期CHOP方案化疗及2个周期RCHOP方案化疗,术后11个月因肿瘤复发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胃复合性DLBCL和cHL均十分罕见,密切结合病史并依据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EB病毒感染与其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信花 郝彦勇 +1 位作者 武艳 孙岩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2488-2489,共2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镜下特点、相关免疫组化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原发性乳腺DLBCL患者,按WHO(2008年)恶性淋巴瘤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表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WHO分类DLBC... 目的: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镜下特点、相关免疫组化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原发性乳腺DLBCL患者,按WHO(2008年)恶性淋巴瘤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表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WHO分类DLBCL,5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非GCB)型,1例为GCB型。1例GCB型患者随访47个月仍存活;1例非GCB型患者存活18个月;另1例非GCB型患者治疗后4个月出现淋巴结多处累及,2年后出现脑转移,2年2个月后死亡;还有1例非GCB型患者治疗6个月后淋巴结多处累及,23个月后死亡;2例失访。结论:原发性乳腺DLBCL少见,免疫组化表型大部分为非GCB型,其预后与免疫组化表型有关,非GCB型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乳腺淋巴 免疫组化表型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Ki-67、β2-MG、CRP、ESR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青 李承彬 邓明凤 《微循环学杂志》 2021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中心医院2018-01-2020-12收治的121例DLBCL患者病历资料,分析不同...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中心医院2018-01-2020-12收治的121例DLBCL患者病历资料,分析不同临床特征DLBCL患者Ki-67、β2-MG、CRP、ESR水平变化,以及相关指标对高危DLBCL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年龄≥60岁患者的β2-MG、ESR水平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伴有B症状患者的β2-MG、CRP水平高于不伴B症状患者;Ⅲ-Ⅳ期患者的Ki-67、β2-MG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IPI评分3-5分患者的β2-MG水平高于IPI评分0-2分患者。β2-MG水平与患者年龄、B症状、分期及IPI评分相关(P<0.01),Ki-67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相关(P<0.01),CRP水平与患者B症状、临床分期相关(P<0.05或P<0.01),ESR水平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且β2-MG、CRP、ESR三者之间互有相关性(P<0.05或P<0.01)。Ki-67、β2-MG、CRP的诊断高危DLBCL患者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08、0.839、0.654;三者联用时AUC为0.909。结论:Ki-67、β2-MG、CRP联合检测可提高高危DLBCL患者的诊断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细胞增殖核抗原 Β2微球蛋白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肾脏原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秋香 罗穆云 王晓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2-312,共1页
患者女,60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有侧腰背部隐痛,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炎及对症处理,无明显效果,于2012年2月14日入我院治疗。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肾脏 对症处理 腰背部
下载PDF
美罗华非常规输注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秋红 杨鹏鹏 +3 位作者 李敏 英文博 钟慧 乔爱珍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1年第9期2347-2347,共1页
美罗华又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抗CD20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体外实验证明,此药可提高耐药的人体淋巴细胞对某些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为减少输液反应,每次输注时间一般为3h... 美罗华又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抗CD20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体外实验证明,此药可提高耐药的人体淋巴细胞对某些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为减少输液反应,每次输注时间一般为3h~4h。最近Tuthill等报道快速输注利妥昔单抗是安全的。为提高此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浓度,我科采用了安全的非常规的快速输注方法,未发生不良反应。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快速输注 非常规 美罗华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 治疗 嵌合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安莉 孙思柏 +2 位作者 杜军 孔雪 吴海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796-797,共2页
患者男性,50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有间断胸闷。查体: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性质粗糙,向左腋中线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见一5.3cm×2.6cm×2.2cm的不规则团块样回声,随心脏收舒来回摆动,边缘不光滑,... 患者男性,50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有间断胸闷。查体: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性质粗糙,向左腋中线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见一5.3cm×2.6cm×2.2cm的不规则团块样回声,随心脏收舒来回摆动,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左房及左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中度返流,三尖瓣轻度返流。临床诊断:左房黏液瘤伴二尖瓣闭锁不全及三尖瓣闭锁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黏液 EbV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纤维素
下载PDF
淋巴结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定宝 沈丹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2,共2页
患者男性,73岁。因乏力半年,食欲减退1个月,发热19天,发现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血常规:WBC 3.51×109/L,PLT 97×109/L,淋巴细胞26%,单核细胞14.2%。胸片示双侧肺纹理增重,考虑肺部感染。腹部CT示双侧胸腔积... 患者男性,73岁。因乏力半年,食欲减退1个月,发热19天,发现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血常规:WBC 3.51×109/L,PLT 97×109/L,淋巴细胞26%,单核细胞14.2%。胸片示双侧肺纹理增重,考虑肺部感染。腹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大量腹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b细胞性淋巴瘤 血管内 淋巴
下载PDF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确定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分子分型的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艳辉 董秋美 《循证医学》 CSCD 2007年第1期18-19,22,共3页
1 文献类型 预后。 2 证据水平 2b。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