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儒家天人观的人文主义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勇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75-78,100-125,共6页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天人关系三方面论述了传统儒家天人观的人文主义特征,从基石范畴上说明了传统主流文化的非宗教神学的发展路径,并从对比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差异及两者不同的发展前途,从而为清...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天人关系三方面论述了传统儒家天人观的人文主义特征,从基石范畴上说明了传统主流文化的非宗教神学的发展路径,并从对比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差异及两者不同的发展前途,从而为清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人文主义思想 传统儒家 先秦儒家 董仲舒 天人关系 君主权 天人相与 宗教神学 天无二日
下载PDF
关于价值哲学的自设性对话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曙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0-39,共10页
价值论作为继哲学认识论之后的哲学新形态,要有能力涵盖和解释传统伦理学、美学、政治学、法学乃至神学所处理的价值形态和价值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人类内部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现人类生存的各种可能性与可行性,洞察人性的... 价值论作为继哲学认识论之后的哲学新形态,要有能力涵盖和解释传统伦理学、美学、政治学、法学乃至神学所处理的价值形态和价值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人类内部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现人类生存的各种可能性与可行性,洞察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弱点,理解和把握人的社会历史命运,继承和更新文化符号世界。深入分析现行主体性价值论的问题,并借助中国和西方有关资源深入考察价值的根据,提出"天人相与"的生存论本体论和"亲兄弟、明算账"的主体间性的实践解释学,这样既能为现代价值观的多元取向留出足够的空间,又能为不同价值信念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价值根据 价值秩序 天人相与
下载PDF
试论《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四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对《白虎能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检相与” 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 本文通过对《白虎能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检相与” 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诸礼义理的甄别和礼制框架的设定上又超越了董学。作为东汉以后历代王朝唯一的一部官方礼典,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天人相与 唯象唯法 神道设教 世界观 政治实践 周礼 天人合一 方法论 政治取向
下载PDF
包拯监察理论和实践简论
4
作者 肖建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14,共4页
包拯监察理论和实践简论肖建新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前后历仕二十七载。其间,他屡获监察官名和实差,如监窄御史里行、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监察御史、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知谏院、权御史中丞等,累计十余年... 包拯监察理论和实践简论肖建新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前后历仕二十七载。其间,他屡获监察官名和实差,如监窄御史里行、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监察御史、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知谏院、权御史中丞等,累计十余年。他近一半的宦涯由纠弹监察、振举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和实践 监察工作 监察官 天人相与 监察思想 统治者 转运使 监察制度 天人感应 校补
下载PDF
从《化身》中的异域场景看日本与西方不同的自然观
5
作者 林晓青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渡边淳一的小说《化身》讲述了人过中年的秋叶大三郎试图将年轻的吧女八岛雾子培养成高雅的情人,但最终却失去了她的故事。小说通过秋叶在带雾子去国外旅行的过程中对异域场景所做的评价,表达了日本与西方不同的自然观:“天人相与”。
关键词 异域场景'天人相与'<化身>
下载PDF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6
作者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8,共2页
董仲舒哲学十分重视天人相与之际,追究和探析天人之所以能够感应、连通的内在发生机制。可以发现,“情”在其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年前我在《唯天为大》一书中就指出过,董仲舒“天与人有着同样的性情”,天于是“才能够与人相感... 董仲舒哲学十分重视天人相与之际,追究和探析天人之所以能够感应、连通的内在发生机制。可以发现,“情”在其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年前我在《唯天为大》一书中就指出过,董仲舒“天与人有着同样的性情”,天于是“才能够与人相感应、相沟通”。海外董学著名资深专家邓红教授关注董仲舒思想中的“情”,在分清“性”“情”概念边际、阐释“情”的意蕴内涵的基础上,揭示出“情者人之欲也”,“情”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之欲,是人自己发出来的欲望。“性”是“情”的内在基础,“情”是“性”的外露状态。圣人通过制作礼乐、宣传教化而“改变民风、优化民俗、体恤民情”。并且,董仲舒首次将阴阳和“情性”联系在一起,企图为“情”寻找自然哲学根据。这些论断精辟有力,有益于人们深化对董子“情”哲学的认知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研究 特约主持人 董仲舒 自然哲学 内在基础 意蕴内涵 天人相与
下载PDF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蒋广学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10-17,共8页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蒋广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题实际上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文化形式所起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问题。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必定能融注到现代生活中来,...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蒋广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题实际上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文化形式所起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问题。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必定能融注到现代生活中来,而融注到现代比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也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国文化 现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康有为 清代学术概论 宋明理学 新国学 礼乐制度 天人相与
下载PDF
天人不相与——王安石无神论思想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熙 《科学与无神论》 CSSCI 2022年第4期73-78,共6页
学术界对王安石无神论的研究多注意其“天变不足畏”的一面,忽视了从天人关系整体角度出发分析王安石的无神论思想。王安石的无神论思想在天人关系上表现出“天人不相与”的总体特征。在天道层面,他站在唯物主义气本论的立场上强调天道... 学术界对王安石无神论的研究多注意其“天变不足畏”的一面,忽视了从天人关系整体角度出发分析王安石的无神论思想。王安石的无神论思想在天人关系上表现出“天人不相与”的总体特征。在天道层面,他站在唯物主义气本论的立场上强调天道自然,基此形成了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对灾异与迷信思想;在人道层面,王安石反对所谓天的意志,否定天是人性善恶的来源,突出了人的作用与价值,展现了其思想中重功利、重实际的一面。王安石在天人关系上推倒了传统儒学重天轻人的说法,他更为重视的是对人的论述。他的无神论思想既对中国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因自身所处的阶级地位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与 王安石 无神论 气本论 实践哲学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灾害与对策史研究的新起点——读《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
9
作者 靳欣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关键词 灾害史 天人之际 古今之变 天人相与 中国古代史学 地震灾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