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主神志”是多种历史因素综合的结果——对“心主神志”观念的重新探讨(下) 被引量:16
1
作者 郝保华 张喜德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7-200,共4页
通过对先秦社会历史状况的分析认为,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观念及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 古医家虽能了解到“脑主神志”, 但中医五脏学说的大体架构模型是按天人相副及五行学说等观念人为设立的, 所以在形式上只能移花接木, 设定“心主神志”,... 通过对先秦社会历史状况的分析认为,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观念及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 古医家虽能了解到“脑主神志”, 但中医五脏学说的大体架构模型是按天人相副及五行学说等观念人为设立的, 所以在形式上只能移花接木, 设定“心主神志”, 在形式上将脑的功能由心兼任完成。但在这个架构内填充的大部分具体细节内容都来自于长期医学实践及生活体验的归纳总结, 因而又可正确地指导医学实践。“心主神志”观念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秦汉以后人们逐步墨守成规。同其它历史上的学科相类似, 古人这种作法是历史的必然, 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味赞美或诘难, 应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主神志 五脏学说 天人相副 五行学说
下载PDF
解析董仲舒的人性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国妮 《社科纵横》 2011年第8期123-124,共2页
西汉中期董仲舒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人性思想,试图调和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融合阴阳思想,将人性纳入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之中,提出了"天人相副"、"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并由... 西汉中期董仲舒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人性思想,试图调和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融合阴阳思想,将人性纳入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之中,提出了"天人相副"、"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董仲舒的人性说使得儒家对于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得以深化,而且他提出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为"性三品"说的提出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说 天人相副 性善情恶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
下载PDF
董仲舒对荀子天论的继承与改造
3
作者 刘龙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在荀子思想之中,"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与"地"相对的"天";作为大自然之总体的"天";万物尤其是人所本具的先天机能。由于对"明于天人之分"的过分强调,与对"性""伪... 在荀子思想之中,"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与"地"相对的"天";作为大自然之总体的"天";万物尤其是人所本具的先天机能。由于对"明于天人之分"的过分强调,与对"性""伪"异质性的过分突出,荀子未能协调好在其思想之中同时并存的天与人的分离性与关联性这二者的关系,由此导致了在其思想之中天人关系的紧张,造成了其人性论的内在张力。董仲舒在继承荀子论天的三项基本涵义的基础上,又对荀子的天论进行了改造。董仲舒通过建立起"天人相副"的法天机制,消解了荀子思想中天人关系的内在张力,开辟出一条两汉儒学发展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论 董仲舒 天人相副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丁为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43,共9页
董仲舒的天道观主要表现为阴阳五行四时的自然生化过程,其天人关系又是一种"相副"与"感应"模式,这似乎都是中国哲学的常识。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先秦儒学精神的一种落实,则马上就可以看出其天道观中自然与人文的互补... 董仲舒的天道观主要表现为阴阳五行四时的自然生化过程,其天人关系又是一种"相副"与"感应"模式,这似乎都是中国哲学的常识。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先秦儒学精神的一种落实,则马上就可以看出其天道观中自然与人文的互补色彩与人生观中道德秩序和宗教精神的互渗特征,尤其是他从神性主宰之天角度提出的"感应——奖惩"模式,明确地表达了其对大一统政权及其运作进行规范的愿望,而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来说,则又是一种来自客观向度的报应与确保希冀。所有这些,都是儒学与大一统政权初步结合的尝试,也表现了儒家对人伦秩序的一种全面安排。而由此所形成的儒家天人构架及其主体性与客观性的互补特征,也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天人相副 天人感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