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敦煌占卜书中的天人观念
1
作者 李艺臻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0,共15页
占卜是理解天人关系的基本方式,其中承载了历史上关于天人观问题的思考认识。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占卜文书,因其承前启后的关键性地位,对于研究占卜术数中天人观念的历史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敦煌占卜继承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道教信仰... 占卜是理解天人关系的基本方式,其中承载了历史上关于天人观问题的思考认识。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占卜文书,因其承前启后的关键性地位,对于研究占卜术数中天人观念的历史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敦煌占卜继承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道教信仰传统与术数体系,同时吸收佛教轮回、因果等思想,其中既有数理的分析与经验的总结,又保留了宗教鬼神说的内容,反映了在注重逻辑推理、经验归纳的理性思维不断进展的历史趋势下,占卜形式、内容术数化、经验化的发展过程,以及所依据的天人思想由注重神秘性的“信仰之天”“主宰之天”到规律性的“自然之天”以及道德性的“义理之天”的过渡。“二重行为决定论”是敦煌占卜中“天人合一”论的典型,通过强调道德行为的作用,提升了天人关系中人的价值与地位,顺应了人文理性主义的时代潮流,为解决占卜合法性及有效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占卜 术数 天人观念 行为决定论
下载PDF
《礼记》中天人观念下的教育思想
2
作者 王坤 《新蕾》 2023年第1期27-30,共4页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其中化民成俗、止于至善、克明明德等目标依然适用于当今教育,并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学记》《中庸》《大学》篇中的大学之法、教之大伦、进学之道、教之不刑、推己及人等内...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其中化民成俗、止于至善、克明明德等目标依然适用于当今教育,并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学记》《中庸》《大学》篇中的大学之法、教之大伦、进学之道、教之不刑、推己及人等内容基于《礼记》中的天人观念做了梳理与总结,得到了“时措之宜”“至诚以明德”“积小以高大”三种教育思想,能够为当下的教育提供一些积极且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观念 礼记
下载PDF
天人观念中所见之儒家人文传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景林 刘连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39,93-94,共9页
儒家讲天文与人文的统一, 以人为顺天而继成者; 而此继成, 其要在于 “自成”。在此自成中, 乃有天人合一之超越价值的实现。此即儒家以德性自成为途径达致超越的“人文精神”。其根据在于: 第一, 对天或天命作内在的区分, 由此... 儒家讲天文与人文的统一, 以人为顺天而继成者; 而此继成, 其要在于 “自成”。在此自成中, 乃有天人合一之超越价值的实现。此即儒家以德性自成为途径达致超越的“人文精神”。其根据在于: 第一, 对天或天命作内在的区分, 由此规定人存在之界限, 从而发现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和天职在于其德性的成就。第二, 在 “性”即心而显诸 “情”的意义上发现了人之德性的先天内容。儒家“连续性”和内在关系论的观念, 表现在对个体性的理解上, 就是普遍性价值原则内在于人的形色实存性并即实存而显。由此, 道德的法则, 非抽象的形式或出自生存必要性的承诺和假设, 而是为人的心灵所能亲切实证的 “真实”或“实有”。中国文化“人本论”的特质, 即本于此。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应是现代生活的确立。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连续性 天人观念 自力 自成
下载PDF
中国书画美学的天人观念 被引量:2
4
作者 樊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6,共5页
本文从先秦哲学和美学中提取出十六大问题,揭示了"天人观念"的基本建构和审美内涵。天人观念和十六大问题实质上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构和体系,其中意象构成乃是这一思想结构和体系的中心环节,也是十六大问题的核心命... 本文从先秦哲学和美学中提取出十六大问题,揭示了"天人观念"的基本建构和审美内涵。天人观念和十六大问题实质上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构和体系,其中意象构成乃是这一思想结构和体系的中心环节,也是十六大问题的核心命题。先秦哲学和美学这十六大问题所包含的天人观念对后世书画美学产生了整体化的深刻影响,是后世书画美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书画美学 天人观念 意象构成
下载PDF
论前诸子时期的“天人观念”及其美学史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前诸子时期超越天人二元对立的“天人观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史意义,这可通过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突破三个方面来说明:就“发生”而言,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中国美学何时发端的问题具有澄清作用;就“发展”来说,中国古典美学之... 前诸子时期超越天人二元对立的“天人观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史意义,这可通过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突破三个方面来说明:就“发生”而言,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中国美学何时发端的问题具有澄清作用;就“发展”来说,中国古典美学之特征和基本范畴的形成、中国现当代美学之思想体系的构建等都能在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中找到渊源;就“突破”来看,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为何要超越二元对立以及如何超越二元对立均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即追寻“意义”与回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诸子时期 天人观念 美学 超二元对立 意义 经验
下载PDF
藏族医学文化中渗透的天人观念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玉娟 杨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7年第3期125-127,共3页
藏族医学文化中的天人观念是蕴藏在每个藏人血液之中的,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到医学理论体系等方面,我们都能深深体会到藏人心中那片神圣的“天”,以及他所展示给我们关于天与人之间的那种默契。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今天,重读藏族文化中展... 藏族医学文化中的天人观念是蕴藏在每个藏人血液之中的,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到医学理论体系等方面,我们都能深深体会到藏人心中那片神圣的“天”,以及他所展示给我们关于天与人之间的那种默契。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今天,重读藏族文化中展示出的朴素却耐人寻味的天人观念,对我们挖掘藏族医药理论的深层内涵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正确保护生态环境、看待自然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医学文化 天人观念
下载PDF
《尚书》天人观念与春秋战国人文思潮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灿 《长江论坛》 2012年第4期75-78,共4页
天人观念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基石。作为学术上的源头性著作,《尚书》天人观念对后世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潮的重要思想来源。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某些思潮并非人文性质,如韩非子就发展出了君主专制... 天人观念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基石。作为学术上的源头性著作,《尚书》天人观念对后世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潮的重要思想来源。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某些思潮并非人文性质,如韩非子就发展出了君主专制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天人观念 春秋战国 人文思潮
下载PDF
重庆市黔江区方言折射的天人观念 被引量:2
8
作者 费晗 杨雅丽 《文教资料》 2016年第18期20-21,共2页
黔江区是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与风俗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在汉语方言中留下深刻印记,方言词汇记忆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考察黔江... 黔江区是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与风俗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在汉语方言中留下深刻印记,方言词汇记忆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考察黔江区方言的词汇系统,从天气现象词汇、农业生产生活及劳动工具词汇,皆可窥见方言所折射的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黔江区 汉语方言 生态伦理学 天人观念
下载PDF
从《列子》天人观念看其思想所属时代
9
作者 杨孟晟 《文教资料》 2010年第31期101-103,共3页
《列子》一书,自马叙伦《列子伪书考》问世后.其伪书身份似确乎无疑,哲学史与思想史对其均敬而远之,原因与其书真假有关。对《列子》一书反映出的哲学观念的初步探讨,有助于对《列子》思想(非《列子》成书)所属时代作出界定。《... 《列子》一书,自马叙伦《列子伪书考》问世后.其伪书身份似确乎无疑,哲学史与思想史对其均敬而远之,原因与其书真假有关。对《列子》一书反映出的哲学观念的初步探讨,有助于对《列子》思想(非《列子》成书)所属时代作出界定。《列子》一书的天人观念与魏晋时期主流学术思潮——玄学存在一定的距离。《列子》的哲学观念不同于魏晋玄学家,更近于早期的原始道家。从其天人观基本倾向来看,《列子》一书的思想渊源很古老,与后世的思想观念不相符合。今本《列子》一书文气简劲宏妙,思想首尾一贯,自成一家之言,不是后人所能凭空伪造。厘清此问题.既有助于先秦和魏晋两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史研究.更能通过从列子到张湛的思想发展过程.理清纷繁复杂的上古至中古思想文化发展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子》 天人观念 所属时代
下载PDF
天人观念与中国电影的美学重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林侠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3年第2期30-39,157,共11页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及其思想命题对中国艺术、中国电影来说具有“元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观念可为当下中国电影艺术提供三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价值,为叙事艺术的变革提供观念引导。电影叙事的三种基本元素由此可发生变化: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及其思想命题对中国艺术、中国电影来说具有“元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观念可为当下中国电影艺术提供三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价值,为叙事艺术的变革提供观念引导。电影叙事的三种基本元素由此可发生变化:思想主题从“立人”转向“悟道”;人物塑造从自我反思的现代性主体转向怡然自乐的理想人格;情节结构从思辨式的三段结构转向感悟式的双线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念为电影艺术提供的基本思维方式、理想价值,或可改变西方主客二分思维影响下的电影艺术现状,从而可能在欧美电影传统之外促生“第三种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观念 理想价值 叙事元素
原文传递
天人观念下中国古代建筑审美特征的嬗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2,共4页
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 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地的切入点也随之改变。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手法从模仿"天象"到模仿"仙境",再进一步发展到建设人间秩序、追求生活品位,经历了从"象天之形"到"象天之意"再到"象天之理"的发展过程。建筑的尺度从与天接近逐渐变得亲切宜人,建筑风格从神圣庄严逐渐变为充满生活情趣。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天人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
原文传递
南侗“祭萨”:音声声谱、天人观念与社群结构——以伦洞寨年度正月祭萨仪式为例的研究
12
作者 杨晓 《大音》 2009年第2期137-173,共37页
南侗正月祭萨仪式,是以侗人英雄祖先'萨玛'为核心崇拜对象,以村落为单位全民参与的大型聚众祭祀仪式。对于无文字传统的南侗文化来说,'音声'成为仪式中覆盖全程的重要象征符号。本文以伦洞寨年度正月祭萨仪式为个案,通... 南侗正月祭萨仪式,是以侗人英雄祖先'萨玛'为核心崇拜对象,以村落为单位全民参与的大型聚众祭祀仪式。对于无文字传统的南侗文化来说,'音声'成为仪式中覆盖全程的重要象征符号。本文以伦洞寨年度正月祭萨仪式为个案,通过对仪式现场六种音声符号的分析,试图探讨侗人在祭萨仪式中,如何透过音声在表达、传承传统天人观念的同时呈现、复制南侗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社群结构。这种探讨,实际上亦是在走近侗人观念中的仪式音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萨玛 祭萨仪式 音声声谱 天人观念 社群结构
原文传递
细探晚清宇宙观的重构——《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评介
13
作者 薛淼丹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8期54-56,共3页
张洪彬先生在《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一书中主要介绍了近代科学知识给中国传统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天人感应”的人与自然关系不再为人们信服。在古代,人们坚信宇宙包含万物,不受具体的人格神统领。宇宙观的变... 张洪彬先生在《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一书中主要介绍了近代科学知识给中国传统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天人感应”的人与自然关系不再为人们信服。在古代,人们坚信宇宙包含万物,不受具体的人格神统领。宇宙观的变动使得晚清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急于寻找一个相契合的思想坐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应运而生,促成了晚清世界观的重塑。该书角度新颖,从自然观看晚清思想的变动,且论述细致,以小见大,结论令人信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 上层阶级 《天演论》
下载PDF
“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传统辩证思维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英粉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3-45,共3页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现代意义研究较多,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思维模式上,揭示"天人合一"观念所蕴涵的"合—分—合"的传统辩证思维。"天人合一"观念从"天"与"人"混元之一的"合"的状态出发,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和对立,但没有走向对立、分离,却走向了"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下载PDF
元杂剧天人观念论析
15
作者 况立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1-264,共4页
作为元杂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观念在作品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本文进一步追述了这一观念源于夏商时期,并联系元代特有的文化背景,解析了其在文明时期复辟的文人心态上的原因。
关键词 元杂剧 天人观念 文化背景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与生态伦理——兼论王阳明“天地一体之仁”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海燕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2期127-135,8,15,共11页
人兼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如同汉语中的“人”字是由一撇一捺两画合成一样。而自然不仅指天然的自然,也指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关系既是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关系。自... 人兼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如同汉语中的“人”字是由一撇一捺两画合成一样。而自然不仅指天然的自然,也指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关系既是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古往今来无数思想者探求的永恒话题,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话讲,叫“究天人之际”。当然,古之“天”不仅指自然界,还有宗教性。冯友兰指出,“天”字在上古有五义,曰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化的自然 太史公 思想者 生态伦理 自然之天 天人之际 天人观念 王阳明
原文传递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韩传统建筑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英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6-18,共3页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性和整体性,追求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其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对中韩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传统建筑 和谐
下载PDF
明代闲章中的自然意象与天人观念
18
作者 李紫薇 高树浩 《荣宝斋》 2022年第11期212-217,共6页
中国古代印章,是权力的象征、诚信的凭证,源于商、周,盛于秦、汉、六朝,绵延于隋、唐、明、清,至今仍在使用。印章的艺术欣赏作用,发光热于宋、元,兴于明,繁荣于清,至今未衰。“明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为特殊的一段时期,尽管传统美... 中国古代印章,是权力的象征、诚信的凭证,源于商、周,盛于秦、汉、六朝,绵延于隋、唐、明、清,至今仍在使用。印章的艺术欣赏作用,发光热于宋、元,兴于明,繁荣于清,至今未衰。“明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为特殊的一段时期,尽管传统美学主题仍在诗、书、画的理论中展开,但在精神主旨上有了向情感主体化、自然趣味性的转化”(1)。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人风气大兴的一代,印章中的文人流派自然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其中的闲章。闲章,指的是姓名、斋室、藏书印之外的印章,由秦、汉时期的吉语印演化而来。比起姓名、斋室、藏书印,明代闲章因其内容和形式的不拘格局,而涵盖了更多的意象元素,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自然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意象 内容和形式 中国古典美学 意象元素 艺术欣赏 闲章 天人观念 情感主体
原文传递
试论中西天人观的差异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飞乐 《东南学术》 CSSCI 1994年第3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天人观念 思维方式 社会历史根源 神话思维 思想观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我意识 野蛮时代 古希腊人 神话时代
下载PDF
评刘向的天人感应思想
20
作者 周茹燕 方志平 《云南学术探索》 1993年第5期48-51,共4页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他继承了董仲舒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并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刘向撰写的《洪范五行传论》可以说是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汉书·五行志》就是以此书为基础撰成的。但由于刘...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他继承了董仲舒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并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刘向撰写的《洪范五行传论》可以说是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汉书·五行志》就是以此书为基础撰成的。但由于刘向和董仲舒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形势不一样,虽是同一体系的思想,仍有显著差别。董仲舒的天人观念还不足以反映出天人感应思想的全部内涵及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作用与地位,刘向是继董仲舒之后又一位经学大师,他的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长江后浪,是在董氏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系统地考察和分析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就很有必要对刘向的天人感应思想予以研究。 一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宗室阳城候刘德之子、皇族楚元王的四世孙,约生于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风四年),卒于公元前6年(汉哀帝建平元年)。 西汉末期,农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豪强跋扈,官吏贪婪,大肆兼并土地,造成农民丧失土地以至破产,成为豪强的依附农民或流民,有的甚至沦为奴隶。阶级矛盾尖锐,贫富悬殊,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宗室、宦官、外戚和一部分官僚、士大夫之间的斗争也相当激烈。总之,西汉王朝这时已岌岌可危,如大厦将倾,刘向就是生活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向 天人感应 灾异谴告 《汉书·五行志》 外戚 董仲舒 思想 天人观念 传论 洪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