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哲学中的天命思想研究
1
作者 高黎明 《哲学进展》 2024年第9期2449-2453,共5页
“天命”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天”被视为万物之源与秩序制定者,“命”是决定个体命运的超然力量。古人视“天命”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人需被动接受。随着时代演进,现代解读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价值实现,展现哲学思想的动态... “天命”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天”被视为万物之源与秩序制定者,“命”是决定个体命运的超然力量。古人视“天命”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人需被动接受。随着时代演进,现代解读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价值实现,展现哲学思想的动态发展与文化传承。伴随时代变迁与哲学思想的不断演进,“天命”概念的解读也呈现出更加理性和人文的倾向。现代学者倾向于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角度重新诠释“天命”,强调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同时,个体在探索与塑造自身命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和谐统一。The concept of “Destiny” has always been a central the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ian” is the root of all changes in the world, the ruler and master of the universe, while “Destiny” is a mysterious force that determines one’s status, fortune, and misfortune in lif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he will of the Tian Dao pervades and shapes man’s destiny, which is known as Destiny. Destiny refers to the will of the Tian Dao and the fate that the heavens control over the lives of all living beings. In ancient times, “Destiny” was considered divine, an idol, and an authority that was supreme. The recipient of the command from heaven is man, and in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and and obedience between heaven and man, people could only passively accept and not defy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思想 儒家哲学 天人关系
下载PDF
天命信仰嬗变视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难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31,共16页
在西周天命思想中,"天人互动"的核心理论是:天帝具有"惩恶扬善"的属性;人依据自身善恶邀天福、避天祸。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社会现实与上天"惩恶扬善"理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从而导致传统天命信仰嬗... 在西周天命思想中,"天人互动"的核心理论是:天帝具有"惩恶扬善"的属性;人依据自身善恶邀天福、避天祸。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社会现实与上天"惩恶扬善"理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从而导致传统天命信仰嬗变。孔子以此为契机,创造性地阐释了上天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秩序的主宰,转化了由上天主宰人世祸福的内涵,重构了与传统天命思想既联系又有极大差异的天命学说,以适应时代的理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命思想 惩恶扬善 西周 春秋
下载PDF
从《满文老档》看努尔哈赤的天命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滕绍箴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第1期51-57,共7页
一、努尔哈赤信奉天神满族先人早已信天,时至明朝末年,当其社会进入奴隶制发展时期,天的观念进一步加重,天命思想颇为流行。在满族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称爱新觉罗的始祖布库里雍顺,是“天降三仙女”中的第三女佛古伦(fegurun)所生。努... 一、努尔哈赤信奉天神满族先人早已信天,时至明朝末年,当其社会进入奴隶制发展时期,天的观念进一步加重,天命思想颇为流行。在满族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称爱新觉罗的始祖布库里雍顺,是“天降三仙女”中的第三女佛古伦(fegurun)所生。努尔哈赤对此坚信不疑。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在批评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时说:布占泰,“天降爱新觉罗姓之人,可有受人虐待之例?”也把天视为“宗祖神”,所以努尔哈赤起兵后不久,就打起了“天命”思想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尔哈赤 天命思想 爱新觉罗 明万历 满族 四十年 奴隶制 统治思想 奴隶主 治道
下载PDF
两汉儒家天命思想哲学意义上的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继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在先秦儒学中,天命思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代,这一思想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有了个人意义上的天命不可知论和王朝意义上的天命可知论。王朝之命的认识不同于对个人之命的认识。一种是有意的计划,一种是下意识的结果。但不管何种倾向都...  在先秦儒学中,天命思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代,这一思想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有了个人意义上的天命不可知论和王朝意义上的天命可知论。王朝之命的认识不同于对个人之命的认识。一种是有意的计划,一种是下意识的结果。但不管何种倾向都已经不是道德伦理的问题,而是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这些天命观对汉代学术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代儒家两层面的天命观的传统发展至魏晋时期,魏晋士人在王朝层面上失去了对道德主义天命观的信心,转向道家的个人意义上的天命观。这一转变的开始,是由王充、王符公然鄙视儒家道德治国的权威性为标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儒家 天命思想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道德主义 人性
下载PDF
孟子天命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景年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29-32,共4页
天命观是孟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孟子的天命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物或事,以及其后的某种力量,具有超越性和不可把握性,人只能顺应之。具体来说,天命论包括道德形上学、命定论和民本思想等三方面。孟子通过天命论建构了对后世影响... 天命观是孟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孟子的天命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物或事,以及其后的某种力量,具有超越性和不可把握性,人只能顺应之。具体来说,天命论包括道德形上学、命定论和民本思想等三方面。孟子通过天命论建构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德宗教,使儒家学说具有了超越性,为社会朝良性发展指明了道路,他的民意为天命的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天命思想 道德宗教
下载PDF
从《论语》中的天命思想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
6
作者 王天民 韩冬雪 《前沿》 2014年第23期199-201,共3页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派系儒学的奠基性和主导性文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观念。《论语》中所包涵的丰富的天命思想为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宝贵的资源,其中所透溢出的心灵、神灵、天命三...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派系儒学的奠基性和主导性文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观念。《论语》中所包涵的丰富的天命思想为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宝贵的资源,其中所透溢出的心灵、神灵、天命三位一体的神灵存在论,各有专属、各施其用的神灵功用论,超常人格或超常时刻的通灵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神灵观念和信仰意识。因此,立足《论语》天命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天命思想 神灵观念 存在论 功用论 通灵观念
下载PDF
孔子天命思想与殷周文化传统
7
作者 成云雷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5-48,共4页
近年来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已逐渐由伦理、政治层面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哲学层面 ,其天命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孔子天命思想所具有的多重内涵 ,与孔子对殷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关。孔子继承殷文化原始宗教之天 ,对之进行了... 近年来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已逐渐由伦理、政治层面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哲学层面 ,其天命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孔子天命思想所具有的多重内涵 ,与孔子对殷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关。孔子继承殷文化原始宗教之天 ,对之进行了主体性的改造 ,使之成为满足主体精神慰藉需要的道德情感之天。孔子继承周文化代表民心民意、作为政权转移依据的政治化的天 ,对之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个体道德的依据。孔子的天命思想相对于殷周文化传统凸显了人在道德领域的自由 ,但由于脱离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天命又成为决定人事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命思想 殷文化 周文化
下载PDF
论纪昀的天命思想
8
作者 张国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纪昀认为天命不只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更是人期盼生存的最高理想,主张安命,立命,探求人生意义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天命 天命思想
下载PDF
张弛之间——古代天命思想与科技发展关系探讨
9
作者 时红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87-89,92,共4页
古代产生的"天命"思想及周代对"天命"的新理解,把"人"推向了历史舞台之前台。使人可以从"天命可变"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变革及自然界的变化。自此以后,这一思想对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利... 古代产生的"天命"思想及周代对"天命"的新理解,把"人"推向了历史舞台之前台。使人可以从"天命可变"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变革及自然界的变化。自此以后,这一思想对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张一弛之间,我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由萌芽、积累、繁盛、到缓滞、落后。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天命思想 技术价值观 科技思想
下载PDF
浅析秦国邦交思想与传统天命思想的关系
10
作者 蒋亚星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9期154-155,共2页
秦国自身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恰逢"礼崩乐坏"的出现,给秦国的崛起制造了机会,使其成为旧制度中诞生的新型角色。礼制的毁坏,无疑成了秦国践踏和超脱传统天命思想的翘板。其民族的"外倾"特点与后来居上的优势,有力的... 秦国自身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恰逢"礼崩乐坏"的出现,给秦国的崛起制造了机会,使其成为旧制度中诞生的新型角色。礼制的毁坏,无疑成了秦国践踏和超脱传统天命思想的翘板。其民族的"外倾"特点与后来居上的优势,有力的反击了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因此,秦国的邦交思想与"天假助不善"、"天赏观""、天罚观""、报及后世"等这些传统天命理论并不是相悖的,而是一种新势力的崛起,一种旧思想、旧秩序的衰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 邦交思想 传统天命思想 关系
下载PDF
孔子天命思想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岳国强 《枣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2-74,共3页
孔子天命思想跳出周人天命神学的渊薮,强调道德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致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阐述知命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对于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道德危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天命思想 意义
下载PDF
人类觉醒与阶级觉醒——也谈农民的天命思想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五湖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25-31,共7页
(一)农民与地主共同“争天”,争天以夺天意是两个不同阶级的共同目标和斗争实质认为人事的变动是天意变动的顺应,这是我国农民起义多以凭借的指导思想,也是被统治阶级要推翻统治阶级的“理论”依据。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最高统治权,往往... (一)农民与地主共同“争天”,争天以夺天意是两个不同阶级的共同目标和斗争实质认为人事的变动是天意变动的顺应,这是我国农民起义多以凭借的指导思想,也是被统治阶级要推翻统治阶级的“理论”依据。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最高统治权,往往借助于神和“天意”的支持。在统治者看来取得了天意的支持,则对人间的统治就成为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思想 统治者 农民运动 天命 类觉醒 农民起义 自然观 阶级觉悟 唯物主义者 唯心主义
下载PDF
论康熙帝的天命思想
13
作者 雷庆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26-29,共4页
康熙帝的“天命思想”多表现于“为民祈天”、“赈灾救灾”等诸多方面,在关于天与人事的关系上,除了“奉天行事”的使命感外,还重视人的作用。与历代帝王不同的是,康熙能充分使这种“天命思想”与皇权高度统一,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 康熙帝的“天命思想”多表现于“为民祈天”、“赈灾救灾”等诸多方面,在关于天与人事的关系上,除了“奉天行事”的使命感外,还重视人的作用。与历代帝王不同的是,康熙能充分使这种“天命思想”与皇权高度统一,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天命思想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天命思想
下载PDF
《史记》天命思想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
14
作者 张梦丹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9期36-37,共2页
《史记》叙述中多处蕴含着天命思想,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拓展着人们的想象空间,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引起人们对天命与德行、主观意愿等的深刻思索,更成就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地位。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天命思想 美学效果
下载PDF
试论孔子天命思想的唯物论属性
15
作者 李叔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72-77,共6页
天命思想是孔子世界观的基础,而仁与礼都是由天命思想派生的;因此,根据这个基础来研究孔子思想,就能一以贯之。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思想属于唯心论,例如任继愈、侯外庐、冯友兰、肖萐父等先生;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唯物论,... 天命思想是孔子世界观的基础,而仁与礼都是由天命思想派生的;因此,根据这个基础来研究孔子思想,就能一以贯之。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思想属于唯心论,例如任继愈、侯外庐、冯友兰、肖萐父等先生;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唯物论,例如金景芳、杨伯峻先生。争论的焦点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思想 孔子思想 冯友兰先生 金景 下愚不移 丧斯文 侯外庐 任继愈 为政以德 死生有命
下载PDF
评“两重天”与“两重性”说——与李锦全、沈定平两同志论农民领袖的天命思想问题
16
作者 唐森 《学术研究》 1981年第2期70-74,共5页
《学术研究》组织对农民领袖天命思想问题的讨论,持续几将两年了,讨论中李锦全同志提出有“两个阶级两重天”说,沈定平同志则有天命观“两重性”说。奉读后,颇觉不以为然,为此,我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参与讨论的诸公. 我的基... 《学术研究》组织对农民领袖天命思想问题的讨论,持续几将两年了,讨论中李锦全同志提出有“两个阶级两重天”说,沈定平同志则有天命观“两重性”说。奉读后,颇觉不以为然,为此,我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参与讨论的诸公. 我的基本看法且从两个公认的事实谈起。既然讨论是以肯定农民领袖有天命思想为前提,且终还是沿着“奉天承运”的轨道滑下去,那么,这一历史现象为何如此一再重复?只归因于地主阶级天命观的腐蚀,归因于农民领袖不具备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他们无法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或者干脆一口咬定“劳动人民所以有天命迷信思想,主要原因不在本阶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天命思想 农民起义 天命 领袖 两重性 宗教神学 思想问题 小生产者 地主阶级
下载PDF
关于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想及其评价问题
17
作者 王兴亚 《学术研究》 1980年第6期62-65,共4页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想,在六十年代曾经有人提出过。近几年来,史学界逐步展开了讨论。《学术研究》今年第四期的编者按提出:“希望就此问题继续展开讨论”。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想,在六十年代曾经有人提出过。近几年来,史学界逐步展开了讨论。《学术研究》今年第四期的编者按提出:“希望就此问题继续展开讨论”。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想及其评价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天命思想是农民起义领袖思想武器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时代,起义农民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如果说有,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史学界不少人认为农民的平等、平均主义思想,是农民起义的重要思想武器。但是对于农民领袖有天命迷信思想,并把天命迷信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至今尚缺乏系统地论述,说法种种,莫衷一是。有的根本否认起义农民有天命思想,认为起义农民敢于起来反抗封建统治,就是不信天命,不畏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思想 起义领袖 天命迷信思想 明末农民起义 思想武器 封建统治者 天命 评价问题 君权神授 阴阳五行
下载PDF
略论农民起义领袖天命思想的几个问题——与沈定平同志商榷
18
作者 饶展雄 《学术研究》 1980年第6期55-61,共7页
关于农民起义领袖天命思想问题,学术界存在种种不同看法。沈定平同志在《学术研究》先后发表过两篇有关农民起义领袖天命思想问题的著述①,其中就有不少论点很值得进一步讨论。这种讨论是会有益处的。因此,我们提出几个问题,就教于沈定... 关于农民起义领袖天命思想问题,学术界存在种种不同看法。沈定平同志在《学术研究》先后发表过两篇有关农民起义领袖天命思想问题的著述①,其中就有不少论点很值得进一步讨论。这种讨论是会有益处的。因此,我们提出几个问题,就教于沈定平同志和学术界的同志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思想 起义领袖 天命 封建统治者 农民起义 李自成 积极因素 农民阶级 定平 思想问题
下载PDF
张三丰天命思想探究
19
作者 黄杭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8-19,102,共3页
张三丰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其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入佛、儒两家思想,将道家长生得道的理念与佛教因果轮回、儒家道德修养融合。张三丰立足于三教合一的思想,提出"性命双修"观点,使"内药"与"外药"相结合,... 张三丰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其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入佛、儒两家思想,将道家长生得道的理念与佛教因果轮回、儒家道德修养融合。张三丰立足于三教合一的思想,提出"性命双修"观点,使"内药"与"外药"相结合,从而形成"命自我造"的天命理念,实现人对自我的高度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三丰 天命思想 道家
下载PDF
再谈农民领袖的天命思想——兼复蒋祖缘同志
20
作者 沈定平 《学术研究》 1980年第4期81-88,共8页
关于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想问题,本刊先后发表过几篇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希望就此问题继续开展讨论,欢迎同志们来稿。
关键词 天命思想 朱元璋 李自成 天命 农民战争 张献忠 发展过程 领袖 封建统治者 社会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