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有无之情”论辩证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怀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23-28,共6页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种形上本体论的逻辑设定;就反题而言,庄子认为“人”是“无情”的,是因为必须批判人世间的殉物观念;就合题而言,庄子认为“有无之情”的内在整合,是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敞开生命境界的一种方法。文章的结论是:庄子“有无之情”论是关于本体世界,人为世界和天地世界的综合判断和陈述,目的是完善人格的本位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大道之情 人之无 天地之情
下载PDF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万耕 《周易研究》 1997年第1期25-31,共7页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上长期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天人关系学说,如法天说、任天说、与天地同流说、参天说、裁成辅相说、胜天说、天人感应说、天人交相胜说等等。北宋著名哲学...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上长期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天人关系学说,如法天说、任天说、与天地同流说、参天说、裁成辅相说、胜天说、天人感应说、天人交相胜说等等。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在深入探讨前人天人观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 天人合 《周易》 阴阳二气 性与天道 圣人 易学 “一物两体” 穷神知化 天地之情
下载PDF
闲话清代科举考试
3
作者 冯贺军 《紫禁城》 1998年第2期20-22,共3页
清代科举考试沿袭明代。为选拔人材,清政府对各级学校的设置、学额的分配、考试的章程条例、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日久弊生,弊端不仅表现为考生怀挟请代、行贿舞弊,而且还出现在制度制订者与评定者身上。他们或缘于政... 清代科举考试沿袭明代。为选拔人材,清政府对各级学校的设置、学额的分配、考试的章程条例、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日久弊生,弊端不仅表现为考生怀挟请代、行贿舞弊,而且还出现在制度制订者与评定者身上。他们或缘于政治目的,或出于个人好恶,或干脆因为不学无术,使得在人们心目中极为严肃的科举考试,平添了许多笑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科举 查嗣庭 科举考试 考试内容 闲话 主考官 严格的规定 政治目的 评定者 天地之情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性观念
4
作者 王立 《家庭中医药》 1998年第2期37-38,共2页
中国古代性医学中的性观念,来自于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思想。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房中书《十问》中开篇即有这样一段对话:“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情,阴阳为正,万物失之而不断,得... 中国古代性医学中的性观念,来自于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思想。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房中书《十问》中开篇即有这样一段对话:“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情,阴阳为正,万物失之而不断,得之而赢。”这段对话的大意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可用阴阳变化规律来概括,万物如违背了阴阳变化规律就无法延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性观念 阴阳变化 性医学 天地之情 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 房中书 马王堆汉墓 《黄帝内经》 性行为
下载PDF
张载思想中的天地之心解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尚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1,共6页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有名的四句教的首句,也是张载建构宇宙论和人伦秩序的结穴所在。他具有强烈的儒者担当意识和严密的形上学思考,以天地之心为核心,既探索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生生不息,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这个有机整体而单...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有名的四句教的首句,也是张载建构宇宙论和人伦秩序的结穴所在。他具有强烈的儒者担当意识和严密的形上学思考,以天地之心为核心,既探索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生生不息,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这个有机整体而单独存在,又从天人之际的角度深入讨论了天心与人心的关系以及人心向天心的复归。从天地之心的含义、表现以及与人心统合为一的角度,借助于对天地之情的摹状和体悟,通过分析天心与人心在张载哲学视野中的互动关系,可见张载思想中天地之心的真切含义和超越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 天地之情 勉勉 自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