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构历史: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叙事
1
作者 赵秀兰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天堂》中将被殖民文学边缘化的非洲人置于中心位置,让欧洲殖民者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历史,展现殖民主义对非洲(人)的影响,以及一战前东非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变迁。本...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天堂》中将被殖民文学边缘化的非洲人置于中心位置,让欧洲殖民者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历史,展现殖民主义对非洲(人)的影响,以及一战前东非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变迁。本文从逆写帝国、嵌套结构、旅行叙事和多元文化杂糅四个方面,分析古尔纳重写非洲历史、重塑非洲形象的方式。小说采用嵌套结构,以个体历史为经,以地方史与民族/国家历史为纬,钩沉殖民时期的非洲历史,拓展了文本的历史维度。古尔纳将旅行叙事与成长、身份建构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位移表征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和“混杂性”,揭示非洲文化多元主义的历史渊源,呈现出一种世界主义与共同体的历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逆写帝国 嵌套结构 旅行叙事 多元文化杂糅
下载PDF
重绘斯瓦希里的空间:古尔纳《天堂》中的嗅景书写
2
作者 严萌萌 许庆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古尔纳在《天堂》中借由嗅觉景观重绘了斯瓦希里的地理和政治空间。地域性的嗅觉景观随着小说中“气味捕手”优素福的不断移动,逐渐演变成标记性的气味坐标,最终绘制成了一幅斯瓦希里嗅觉地图。嗅觉是一种连接场所、社会和情感的空间—... 古尔纳在《天堂》中借由嗅觉景观重绘了斯瓦希里的地理和政治空间。地域性的嗅觉景观随着小说中“气味捕手”优素福的不断移动,逐渐演变成标记性的气味坐标,最终绘制成了一幅斯瓦希里嗅觉地图。嗅觉是一种连接场所、社会和情感的空间—情感媒介,具有串联人、事、物的功能。通过对嗅觉景观的书写,古尔纳呈现了斯瓦希里弥漫气味中的空间地理风貌,投射了隐匿于气味编码之下的微观政治场域,并让嗅觉主体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反抗了气味中暗含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古尔纳的这种嗅景书写不仅赋予叙事以空间质感,还揭示了文学如何通过嗅觉媒介探索并挑战社会政治权力的复杂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嗅觉景观 空间 气味书写
下载PDF
论《人间天堂》中的游牧书写与消费异化批判
3
作者 王仕昕 金璐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菲茨杰拉德在其首部小说《人间天堂》中并未显露出后续作品中对消费社会一贯的幻灭态度,而是在叙事主线外隐晦提出了一种反抗消费异化社会的可行方案。以德勒兹的游牧哲学观之,菲茨杰拉德对抗异化的革命姿态在其远离城市的滨海旅行中初... 菲茨杰拉德在其首部小说《人间天堂》中并未显露出后续作品中对消费社会一贯的幻灭态度,而是在叙事主线外隐晦提出了一种反抗消费异化社会的可行方案。以德勒兹的游牧哲学观之,菲茨杰拉德对抗异化的革命姿态在其远离城市的滨海旅行中初见端倪,并在以哥特叙事对现实空间实施解域的事件中得到强化。有别于纯粹悲观的逃逸策略,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后半段将主人公塑造为“都市牧民”的形象,从主体存在论层面出发思考一种孑然于消费符码空间内的抵抗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天堂》 消费异化 游牧哲学 解辖域化 生成
下载PDF
基于多维读者观的《天堂》解读
4
作者 张玉婷 张艳 +1 位作者 赵从义 李珍莉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2-75,共4页
目前中国学界对古尔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代表作《天堂》主要是探究作品中反映的殖民主义、奴隶制对非洲的影响,缺少小说情节、人物、审美效果及其他主题意义的解读。文章基于修辞性叙事学多维读者观理论,从叙述读者、作者的读者和... 目前中国学界对古尔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代表作《天堂》主要是探究作品中反映的殖民主义、奴隶制对非洲的影响,缺少小说情节、人物、审美效果及其他主题意义的解读。文章基于修辞性叙事学多维读者观理论,从叙述读者、作者的读者和有血有肉的读者三个维度赏析《天堂》中的优素福等圆形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脉络,把握古尔纳忠实书写的非洲历史,探讨其中体现的人类理想、情感和价值观,理解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互动及其带来的审美效果,丰富古尔纳相关研究,为未来文学作品欣赏和创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多维读者观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古尔纳《天堂》中的他者书写
5
作者 张艳玲 邱旭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2-56,86,共6页
小说《天堂》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优素福十二岁离家为父抵债的悲惨生活,描绘了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诸多“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被殖民他者、女性他者、少数族裔他者,阐述了主人公自我... 小说《天堂》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优素福十二岁离家为父抵债的悲惨生活,描绘了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诸多“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被殖民他者、女性他者、少数族裔他者,阐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揭示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悲惨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天堂》 他者身份
下载PDF
莫里森《天堂》中的美国非裔命运共同体
6
作者 官鑫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5期17-19,共3页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描写了鲁比镇的兴衰,而鲁比镇的衰微其实是美国非裔命运共同体因交流与归属感缺失而面临危机的写照。本文运用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特别是共同体与人际交流理论,揭示莫里森《天堂》中非裔命运共同体兴衰的内...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描写了鲁比镇的兴衰,而鲁比镇的衰微其实是美国非裔命运共同体因交流与归属感缺失而面临危机的写照。本文运用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特别是共同体与人际交流理论,揭示莫里森《天堂》中非裔命运共同体兴衰的内在成因,借此思考种族政治影响之下美国非裔命运共同体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天堂》 种族制度 归属感
下载PDF
立足单元整体 指向学生需求——以《鸟的天堂》为例谈写景文教学设计研究
7
作者 胡晗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2期57-59,共3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将课改理念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应基于学习任务群实施教学设计。以写景文《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可以从立足整体和指向需求两个维度出发,围绕学习任务群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中研究、课后延伸等学习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将课改理念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应基于学习任务群实施教学设计。以写景文《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可以从立足整体和指向需求两个维度出发,围绕学习任务群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中研究、课后延伸等学习任务,使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写景文的文体特点,进而积累丰富的阅读和写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习任务群 写景文 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
下载PDF
古尔纳的《天堂》与东非贸易图景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振武 陈平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98,共9页
世界各地的商贸活动总是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鲜活展现,一战前夕东非海岸的贸易图景在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非洲作家古尔纳的小说《天堂》中就得到了写实般的还原。阿拉伯商人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在东非海岸建立起一个以贸易为中心的父... 世界各地的商贸活动总是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鲜活展现,一战前夕东非海岸的贸易图景在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非洲作家古尔纳的小说《天堂》中就得到了写实般的还原。阿拉伯商人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在东非海岸建立起一个以贸易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但除却宗教与道德外,真正黏合这个商业共同体的其实是依附性的经济关系。看似井然有序,但随着欧洲殖民势力的渗入,一切又即将土崩瓦解。小说主人公优素福在这种秩序与失序的贸易活动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并最后加入了德国雇佣军,这既是古尔纳给读者预设的思考题,也是其对特殊历史时期个体命运的文学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非洲文学 东非贸易 秩序与失序
下载PDF
古尔纳小说《天堂》成长主题中的“他者之路”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淑颖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古尔纳小说《天堂》以桑给巴尔少年优素福的个人经历为情节主线,既控诉了德国帝国主义对非洲地区殖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是一部包含典型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优素福在逐步脱离懵懂迷惑心态的成熟过程中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一种“他... 古尔纳小说《天堂》以桑给巴尔少年优素福的个人经历为情节主线,既控诉了德国帝国主义对非洲地区殖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是一部包含典型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优素福在逐步脱离懵懂迷惑心态的成熟过程中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一种“他者”的形象向主人公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之路。对于这些“他者之路”的思考和选择构成了主人公成长经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主人公投靠德国军队的最终选择充分揭示了出生在帝国主义背景下殖民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力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剧性成长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成长主题 他者之路
下载PDF
第三空间:《天堂》的多元空间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50,共5页
《天堂》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创作的知名小说。“天堂意象”是西方基督教徒想象的空间。莫里森巧妙借用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实现了不同空间的转换。运用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对托妮·莫里森《天堂》进... 《天堂》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创作的知名小说。“天堂意象”是西方基督教徒想象的空间。莫里森巧妙借用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实现了不同空间的转换。运用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对托妮·莫里森《天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多元空间的构建,展现了小说主人公作为边缘和“他者”的生存者的困境,描绘了其在不同空间中辗转反抗、努力寻找自己生存空间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爱德华·索亚 天堂》 第三空间
下载PDF
从模糊性看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文化表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玉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81-91,共11页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射了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形态。首先,模糊的语言载体展现了动荡时期非洲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模糊认知过程和身份流散的文化现实,欧洲语言与非洲语言并置的书写策略,反映了非洲流散作家试图在“寻根”与“流散”中赋予非洲文学以更旷阔的世界和民族属性的文学创作趋势。其次,古尔纳描写了非洲反天堂的本质,通过对天堂意象进行多重释义和认知,真实地描写非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及阶级固化分层、多种宗教混杂的格局,从阶级和宗教等维度展现了非洲文化的混杂特性。此外,古尔纳刻画两组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主体存在,通过展现花园中“享受与剥削”和“自由与奴役”并存的矛盾现实,展现了非洲人民的生存困境和非洲被殖民前后的矛盾与冲突,揭露了非洲内部自身的脆弱性和欧洲殖民者虚伪的面纱,从社会主体层面表现了非洲文化在经济与制度中的矛盾性。由此,通过语言载体、文化意象及社会主体三个维度的模糊性书写,小说分别从语言与文学、阶级与宗教、商业与奴隶制层面展现了非洲本土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了非洲文化流散性、混杂性和矛盾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模糊性 流散性 天堂意象
下载PDF
论《天堂》中的人类学机器与优素福的主体建构
12
作者 王青璐 黄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68-173,共6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在小说《天堂》中重现20世纪初东非社会生活画面,对欧洲殖民书写进行修正。结合吉奥乔·阿甘本提出的人类学机器研究作品,可以认识到无论是阿拉伯商人、生活在内陆的人群还是欧洲人...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在小说《天堂》中重现20世纪初东非社会生活画面,对欧洲殖民书写进行修正。结合吉奥乔·阿甘本提出的人类学机器研究作品,可以认识到无论是阿拉伯商人、生活在内陆的人群还是欧洲人,都在主体建构中对他者进行非人化处理,制造赤裸生命。奴隶优素福的主体建构伴随着他对生活环境的认知方式从沉浸到敞开的转变。最终,优素福走出主人家、跟随军队离开的情节,体现了古尔纳的人生智慧,也同阿甘本的“无为”思想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人类学机器 主体建构 赤裸生命
下载PDF
另类殖民书写:《天堂》中东非沿海到内陆的生态研究
13
作者 佘诗媛 吴雁翔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5-20,26,共7页
作为非裔移民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殖民书写可谓另类,迥异于以提安哥为代表的大多数非洲后殖民作家的惯有立场。其第四部小说《天堂》便将这种另类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书中古尔纳以求实态度揭示了广袤东非土地由沿海到内陆... 作为非裔移民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殖民书写可谓另类,迥异于以提安哥为代表的大多数非洲后殖民作家的惯有立场。其第四部小说《天堂》便将这种另类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书中古尔纳以求实态度揭示了广袤东非土地由沿海到内陆的复杂生态:天堂表象下的本土真实生态美丑交织;多元文化下的内部生态极具破碎性;殖民进程中潜藏着无孔不入的生态危机。殖民书写与生态描绘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古尔纳将一度被忽略的东非殖民史化作文学现实,拒绝抹除非洲内部存在的文化差异,直指殖民症结所在,充满批判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东非生态 沿海到内陆 殖民书写
下载PDF
打造“情智共生”的语文课--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
14
作者 刘革非 雷海容 《湖北教育》 2023年第20期56-57,共2页
“情智共生”中的“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和情感,“智”可理解为智慧、智能和智力。情智共生的语文课旨在让文本、教师和学生情智共生。其外在表现是课堂上有真情、有激情、有碰撞、有表达;内在表现是学生有疑问、有思考、有启发。笔... “情智共生”中的“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和情感,“智”可理解为智慧、智能和智力。情智共生的语文课旨在让文本、教师和学生情智共生。其外在表现是课堂上有真情、有激情、有碰撞、有表达;内在表现是学生有疑问、有思考、有启发。笔者借鉴情智教育创立者孙双金老师的经验,结合《鸟的天堂》的教学做具体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智共生 情智教育 《鸟的天堂》 语文课 孙双金 外在表现 情味 内在表现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下古尔纳《天堂》的象征隐喻解读
15
作者 郑燕 齐雪艳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9期19-21,共3页
《天堂》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以非洲青年优素福的被奴役经历为主线,对19世纪末东非殖民统治的暴力行径进行了详细描述,再现了非洲殖民史。小说透过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人物、事... 《天堂》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以非洲青年优素福的被奴役经历为主线,对19世纪末东非殖民统治的暴力行径进行了详细描述,再现了非洲殖民史。小说透过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人物、事件与颜色之间的辩证张力,彰显出古尔纳对非洲文化记忆传承以及民族身份建构的深刻理解与艺术价值。本文拟从文化记忆理论入手,分角度分析小说意象,旨在找寻文本所体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引发对后殖民主义的思考以及对处于“失根状态”的非洲人民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天堂》 象征隐喻 后殖民主义
下载PDF
古尔纳《天堂》的隐喻叙事与殖民创伤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振武 郑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75,共9页
《天堂》是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延续了古尔纳“用英语书写非洲故事”的特点,借由非洲孩子优素福的被奴役经历,再现了非洲殖民史。小说运用大量隐喻进行隐含叙事,以揭露殖民给非洲带来的创伤,... 《天堂》是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延续了古尔纳“用英语书写非洲故事”的特点,借由非洲孩子优素福的被奴役经历,再现了非洲殖民史。小说运用大量隐喻进行隐含叙事,以揭露殖民给非洲带来的创伤,从而聚焦身份认同的多重危机,对探究后殖民时代处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异邦流散群体的去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隐喻叙事 创伤书写 价值认同
下载PDF
历史的尽头是“天堂”——托尼·莫里森《天堂》中的历史观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5-160,共6页
新历史主义学家格林布拉特(Greenb1att)在《重新划界》一书中指出:“我们不可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不以我们所研究的社会这个文本中含有的踪迹为媒介,我们也不可能获得一个物质存在;而且,哪些踪迹得以保留,不能被视为... 新历史主义学家格林布拉特(Greenb1att)在《重新划界》一书中指出:“我们不可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不以我们所研究的社会这个文本中含有的踪迹为媒介,我们也不可能获得一个物质存在;而且,哪些踪迹得以保留,不能被视为仅仅是偶尔形成,而应被认为至少是部分产生于选择性保存和涂抹这个微妙过程。”①也即是说,历史总是被叙述出来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天堂》 莫里森 托尼 格林布拉特 选择性 得一 文本
下载PDF
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志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天堂》 替罪羊 原型批评 种族主义 暴力冲突
下载PDF
国外关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天堂》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周和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96-101,共6页
《天堂》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被视为是一部去欧洲中心主义的非洲历史小说,书写的不仅仅是关于优素福(Yusuf)的成长与爱情故事,它还揭示了不同的世界和信仰体系发生的碰撞与交流,更彰显了古尔纳作为一名作家思想... 《天堂》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被视为是一部去欧洲中心主义的非洲历史小说,书写的不仅仅是关于优素福(Yusuf)的成长与爱情故事,它还揭示了不同的世界和信仰体系发生的碰撞与交流,更彰显了古尔纳作为一名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渐趋成熟。国外学界对《天堂》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天堂》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性研究,聚焦欧洲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历史遗产对东非国家的影响,探析《天堂》中男性的同性欲望、同性气质与同性性掠夺和从文化研究、跨学科的视角发掘《天堂》背后更广阔的文本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互文性 殖民主义 同性叙事 文化研究 跨学科
下载PDF
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的悖论——评菲茨杰拉德长篇小说《人间天堂》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建国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年第1期206-219,共14页
文学从来就是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审美反映。文学文本所蕴涵的伦理精神则是文学的功能价值赖以存续、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之所以能受到历代读者的青睐和评论家的关注,正因为它具有一种特定的伦理内涵和道... 文学从来就是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审美反映。文学文本所蕴涵的伦理精神则是文学的功能价值赖以存续、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之所以能受到历代读者的青睐和评论家的关注,正因为它具有一种特定的伦理内涵和道德情感。小说通过主人公阿莫瑞的成长经历,生动反映了美国社会在由传统向全然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道德判断要素的现代性价值悖论。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大学小说,《人间天堂》所呈现出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它独特的伦理价值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天堂》 伦理精神 道德判断要素 现代性价值悖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