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新疆交通史的开拓创新之作——读王启明著《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与驿传研究》
1
作者 赵卫宾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98-101,共4页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与驿传研究》是一部清代新疆交通史的开拓创新之作。作为学界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天山道路交通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研究选题、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等方面存在诸多创新之处。宏观叙事与细部研究相...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与驿传研究》是一部清代新疆交通史的开拓创新之作。作为学界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天山道路交通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研究选题、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等方面存在诸多创新之处。宏观叙事与细部研究相结合,丰富翔实的史料与直观形象的图表相辅相成,扎实的文献功底与实地考察经验相佐证,是该书的突出特点。该书在章节结构安排、史料内容提炼和个别字句使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在研究内容上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新疆 交通 清代
下载PDF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中段晚全新世环境与古代文明协同演化
2
作者 姚付龙 苏展艺 +2 位作者 夏倩倩 胡晓峰 唐国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9,共10页
天山廊道古环境变迁与古文明演进的耦合关系是丝绸之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演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巴音布鲁克湿地泥炭沉积剖面,以花粉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结合花粉主成分分析结果、考古资料,揭示了天山廊道中段晚全新世植被演... 天山廊道古环境变迁与古文明演进的耦合关系是丝绸之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演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巴音布鲁克湿地泥炭沉积剖面,以花粉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结合花粉主成分分析结果、考古资料,揭示了天山廊道中段晚全新世植被演替历史、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青铜时期(3877~2697 cal.aBP),花粉组合以荒漠植被为主,PCA轴1得分偏正,PCA轴2得分偏负,气候以冷干为主。人类活动集中于开都河、孔雀河流域。②早期铁器时代至秦汉时期(2697~1756 cal.aBP),荒漠植被花粉含量下降,桦木属(Betula)优势凸显,禾本科(Poaceae)稳中有增,PCA得分与青铜时期相反,气候转变为暖湿。人工驯化类禾本科花粉频现,早期种植业在沙漠边缘绿洲兴起,人类活动中心向西移至轮台县一带。③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1756~850 cal.aBP),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云杉属(Picea)花粉含量均增加并达到剖面峰值,湿度变大,进入冷湿期,良好的自然条件使沙漠边缘发育了大片绿洲。人工驯化类禾本科花粉稳定增长,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资料,人类活动中心转移至库车河、渭干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气候 人类活动 协同演化 天山
下载PDF
天山廊道路径下唐人对西域世界的认知研究
3
作者 张安福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5-84,共10页
天山廊道是唐人认识西域的自然地理通道,也是唐代社会认知和书写西域胡人群体的重要路径依赖。唐朝统一西域后,天山廊道成为中原与西域之间政治交往、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的重要孔道,大量西域使者、胡商、胡僧等群体通过天山廊道来到中... 天山廊道是唐人认识西域的自然地理通道,也是唐代社会认知和书写西域胡人群体的重要路径依赖。唐朝统一西域后,天山廊道成为中原与西域之间政治交往、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的重要孔道,大量西域使者、胡商、胡僧等群体通过天山廊道来到中原。天山廊道沿途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绿洲间荒漠广布、戈壁漫长,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既赋予了来往西域和中原之间的流动群体吃苦耐劳甚而拥有异能的秉性,又增加了香药、珠宝等珍稀商品的附加值。唐朝的有效西域治理保障了丝路通畅与西北社会稳定,由此使得东西往来更为密切,进一步促进了唐人通过天山廊道对西域广阔世界从想象到现实认知的转变,奠定了唐人认知西域世界的客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天山 西域世界 文明互鉴
下载PDF
金元时期云川“居延”与“居延道”新考
4
作者 石坚军 《西夏研究》 2024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金元时期云川地区“居延”,并非指汉代河西地区居延川或居延城,而是指《记纂渊海》朔州“形胜”条“居延川(泽)”,乃黄河支流黑河(今大黑河)别称。刘秉忠笔下“居延道”指黑河流域东胜州至丰州一线交通,狭义上相当于耶律楚材笔下东胜州... 金元时期云川地区“居延”,并非指汉代河西地区居延川或居延城,而是指《记纂渊海》朔州“形胜”条“居延川(泽)”,乃黄河支流黑河(今大黑河)别称。刘秉忠笔下“居延道”指黑河流域东胜州至丰州一线交通,狭义上相当于耶律楚材笔下东胜州至青冢“青冢路”,广义上尚包括耶律楚材所言“天德(军)”北经“天山”“沙井”至“北海”漠北之“天山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 居延 云川 青冢路 天山道
下载PDF
后申遗时代的遗产旅游发展——以“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祖群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4-49,共6页
充分挖掘和认识"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多维价值,并以此作为申遗成功和后期旅游发展的基础。鉴于"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旅游的限制因素,我们应从政府规制的角度,积极进行不同国家、不同... 充分挖掘和认识"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多维价值,并以此作为申遗成功和后期旅游发展的基础。鉴于"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旅游的限制因素,我们应从政府规制的角度,积极进行不同国家、不同省区之间的协作与联合。从旅游要素六个方面(吃、住、行、游、购、娱)对"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进行分析,认为"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只是起点,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遗产旅游跨越发展:(1)打造旅游精品+绝品,保持国际高端遗产旅游;(2)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3)逐步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对国民免费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申遗时代 政府规制 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的路网
下载PDF
“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政府规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城市)》 2015年第3期4-8,共5页
在世界遗产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学生。文章通过对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探寻其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寻求旅游跨域发展。文章研究认为:(1)"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在世界遗产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学生。文章通过对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探寻其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寻求旅游跨域发展。文章研究认为:(1)"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表明中国大遗址保护初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是中国对西方主导的世界遗产保护规则一次重要改进性贡献,同时也对中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政府在"申遗"和旅游运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要作用,可尝试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利益主体发挥有效作用的区域遗产旅游发展模式。(3)旅游发展需要从政府规治角度加强三个层面的合作和竞争,同时积极推行社区管理,以一体化的目标化解遗产保护与旅游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长安和天山的路网” 政府规治 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旅游
下载PDF
“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后申遗时代的遗产旅游发展
7
作者 张祖群 《西部学刊》 2015年第4期57-60,共4页
充分提取和认识“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多维度价值,并以此作为申遗成功与否和后期旅游发展的基础。基于“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旅游的限制因素,要积极克服各种障碍因素,从政府规制的角度,积极进行不... 充分提取和认识“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多维度价值,并以此作为申遗成功与否和后期旅游发展的基础。基于“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旅游的限制因素,要积极克服各种障碍因素,从政府规制的角度,积极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省区之间的区域协作与联合。从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对“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旅游要素进行分析,认为“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只是起点,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遗产旅游跨越发展:(1)打造旅游精品+绝品,保持高端国际遗产旅游;(2)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3)开辟新旅游线路,防止传统线路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申遗时代 政府规制 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的路网
下载PDF
略谈唐代天山廊道的战略地位--基于地理视角的阐释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海峰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9-67,共9页
天山廊道在历代西域经略史中皆占据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尤以有唐一代最具典型。天山廊道特有的山地、绿洲、荒漠、气候等地理元素,通过整体性的聚合所发挥出的自然耦合效应,成为驱动天山文明进程的长时段影响因素。基于这一地理视角分... 天山廊道在历代西域经略史中皆占据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尤以有唐一代最具典型。天山廊道特有的山地、绿洲、荒漠、气候等地理元素,通过整体性的聚合所发挥出的自然耦合效应,成为驱动天山文明进程的长时段影响因素。基于这一地理视角分析发现,唐朝凭借对天山廊道自然禀赋的掌控有效实施了屯戍经略范式,其在西域的战略推进轨迹大致呈现出沿天山由东至西的地理空间趋向,东天山是唐朝经略西域的肇始地与大后方,中天山是发轫与攻略地,西天山则是唐朝固守西域的关键,同时也是导致唐朝西域政局不稳的症结。概而言之,天山廊道是唐廷能够实现百年西域经略的关键战略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天山 战略地位 地理环境
下载PDF
丝绸之路西域段“北道”考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树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丝绸之路西域段之“北道”在战国末年便已存在,乌孙先民就是沿此道西徙吐鲁番盆地的。除《汉书·西域传》所载之“北道”主道外,还存在着“楼兰道”、“天山中道”、“天山北道”等支道。“楼兰道”的开通不晚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 丝绸之路西域段之“北道”在战国末年便已存在,乌孙先民就是沿此道西徙吐鲁番盆地的。除《汉书·西域传》所载之“北道”主道外,还存在着“楼兰道”、“天山中道”、“天山北道”等支道。“楼兰道”的开通不晚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是连通敦煌至塔里木盆地北缘乃至疏勒的通道;“天山中道”至晚在战国末便已存在,是连通吐鲁番盆地和今和硕县、和静县、尤路都斯盆地、库车及伊犁河谷和准噶尔盆地西部的通道;“天山北道”至晚在前2世纪上半叶便已开通,是连通吐鲁番盆地与伊犁河谷及准噶尔盆地西部的通道。诸支道直到当代仍是公路交通取用的路线。自北朝以降,随着“新北道”的兴盛以及由伊吾至高昌间交通路线的贯通,“大海道”因路途凶险而鲜有人行走,北宋以后不再见于史籍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 楼兰 天山 天山
下载PDF
天山廊道交通视域下的唐代轮台地望考
10
作者 张安福 牛齐培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1,214,共11页
唐代天山北麓轮台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学界多有争论。唐代轮台附近通道主要有天山北麓廊道的“碎叶道”、穿越天山的“白水涧道”和从今天乌鲁木齐河进入“天山内部廊道”。从贸易交通和税收的角度考察,轮台应该控制“碎叶道”“白水涧道... 唐代天山北麓轮台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学界多有争论。唐代轮台附近通道主要有天山北麓廊道的“碎叶道”、穿越天山的“白水涧道”和从今天乌鲁木齐河进入“天山内部廊道”。从贸易交通和税收的角度考察,轮台应该控制“碎叶道”“白水涧道”和进出天山的“天山内部廊道”;从军事交通看,轮台以东与庭州、西州组成东天山联防体系,以西与焉者、龟兹又形成中天山军防体系,是东、中天山的协防中心。轮台应处于集贸易、税收、军防优势于一体的地域,今乌鲁木齐南部的乌拉泊古城应是唐代轮台城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轮台遗址 交通区位 天山内部廊
原文传递
全球史视域下唐代“长安-天山廊道”的形成
11
作者 黄达远 孔令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1,183,共12页
通过对“关中-七河”沿线跨区域交流的讨论,探讨唐代“长安-天山廊道”形成与贯通原因,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超越了近代早期“欧洲中心观”下的民族国家史学范式以及“农耕-游牧”对立的二元观。研究指出,认识唐朝与中亚的关系,要从“中... 通过对“关中-七河”沿线跨区域交流的讨论,探讨唐代“长安-天山廊道”形成与贯通原因,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超越了近代早期“欧洲中心观”下的民族国家史学范式以及“农耕-游牧”对立的二元观。研究指出,认识唐朝与中亚的关系,要从“中原-游牧-绿洲(粟特)”地缘关系中发掘城镇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走廊的支撑作用,由此重新认识和丰富“中国与周边”作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长安-天山 跨区域交流 新北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
下载PDF
天山廊道在唐朝东西交通和中外交流地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安福 党琳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34,160,共13页
天山廊道是指以天山山脉走向为依托所形成的交通路网。唐朝充分利用了天山南北山麓的外部廊道,保障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畅达。同时,唐朝重视沟通天山南北的内部廊道作用,在东天山廊道设置伊州、西州和庭州,使得东天山成为三州商贸往来的要... 天山廊道是指以天山山脉走向为依托所形成的交通路网。唐朝充分利用了天山南北山麓的外部廊道,保障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畅达。同时,唐朝重视沟通天山南北的内部廊道作用,在东天山廊道设置伊州、西州和庭州,使得东天山成为三州商贸往来的要道;通过中天山廊道将焉耆、龟兹与天山北麓、弓月城联系起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交通往来。交通四方的天山外部廊道、沟通南北沙漠和草原绿洲的内部廊道,共同构成了唐朝经营西域和对外交往的交通路网。唐朝将中原对西域的治理从塔里木盆地推向准噶尔盆地、楚河流域和河中地区,体现了唐朝与欧亚大陆不同族群和文明之间频繁交往交流的融汇态势。天山廊道在唐朝东西交通和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道路方向标和文明载体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天山 东西交通 中外交流
原文传递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时空廊道特征与价值
13
作者 刘晖 曹子旭 +1 位作者 吴佳华 石荣闽 《中国园林》 2024年第10期48-54,共7页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其自然地理的区位、气候与空间特征在人类活动千年的历史沉积中,造就了具有独特时空观的廊道特质,具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中国性风景属性。不同学科对廊道与线路的研究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关...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其自然地理的区位、气候与空间特征在人类活动千年的历史沉积中,造就了具有独特时空观的廊道特质,具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中国性风景属性。不同学科对廊道与线路的研究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依赖线性空间发展而具有文化意义。西北地区高山大川的延绵、沙漠绿洲镶嵌分布所形成的自然通道代表着人类从生存、生命、信仰到家国精神的宏大时空认知。长安-天山廊道(中国段)在3000年的时间里,从山岳形胜到持续营建的城邑、道路、军事工程、石窟寺庙,伴随着信仰传播、军事防御、贸易交流、行游赋文等线路活动,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以知觉的时空性分析方法来解释长安-天山廊道的自然、文化属性,试图回归人类认知自然产生的人本思想。人工营建与自然廊道浑然一体,逐渐演变成风景的符号和历久弥新的社会价值,成为今天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自然文化廊 长安-天山 知觉时空性 风景价值
下载PDF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安福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143,共13页
天山廊道是指以天山山脉为主体,东起星星峡西至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交通走廊,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通道。唐朝对西域的治理主要沿天山廊道自东向西依次展开,首先在东天山的伊、西、庭三州构建后勤保障基地和人才储备中心,此后中天山的龟兹... 天山廊道是指以天山山脉为主体,东起星星峡西至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交通走廊,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通道。唐朝对西域的治理主要沿天山廊道自东向西依次展开,首先在东天山的伊、西、庭三州构建后勤保障基地和人才储备中心,此后中天山的龟兹、焉耆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军政中枢和屯戍要地,位于西天山的碎叶作为唐朝伸入西突厥、吐火罗、昭武九姓、大食、吐蕃等多方势力的信息触角,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和收集信息情报的前沿。唐朝充分发挥了天山廊道东、中、西三地各自的区位优势,开创了中国古代治理西域的经典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西域治理 天山 三州 安西四镇
原文传递
The Sacred Imagination of Mountains and Its Spatial Influenc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e Case of Mount Tiantai
15
作者 Wei B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年第1期132-164,共33页
Mountains we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sacred geographical spac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anks to the widespread building of Buddhist temples and Taoist abbeys in the mountains. They were sanctified both in imagina... Mountains we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sacred geographical spac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anks to the widespread building of Buddhist temples and Taoist abbeys in the mountains. They were sanctified both in imagination and in reality in the early medieval era. Accordingly, spati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along these two dimensions. The former dimension deals with the numerous abodes of sages and immortals, while the latter examines Buddhist and Taoist monks and the stone chambers and temples or abbeys in which they practiced self-cultivation. In the case of Mount Tiantai, an imagined system of immortals' mountain abodes had emerged as early as in the middle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 specific immortal was Wang Ziqiao, the Perfected of Mount Tongbai, who had authority over the Jinting palace and administration. The imagining of immortals' abodes not only helped the Taoists determine the locations of Taoist abbeys, but also inspired monks who hoped to practice self-cultiv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powers of mountain gods and immortals. In a sense, this was a process in which knowledge of the immortals shaped the landscape of Buddhist temples and Taoist abbe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red space sacred imagination Mount Tiantai Buddhist temples Taoistabbey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