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宁夏两次持续沙尘重污染天气对比分析
1
作者 雍佳 王建英 +4 位作者 田林锋 张肃诏 龚晓丽 顾驭程 严晓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8,共10页
为探究气象条件变化对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影响特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及环境空气质量数据,选取2021年1月11-14日和2021年3月14-19日两次沙尘重污染天气(分别简称“0113”过程和“0315”过程)为研究对象,基于... 为探究气象条件变化对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影响特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及环境空气质量数据,选取2021年1月11-14日和2021年3月14-19日两次沙尘重污染天气(分别简称“0113”过程和“0315”过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天气形势、后向轨迹模拟及物理量场诊断等方法,对比两次过程影响系统及传输轨迹,探讨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①“0113”过程主要影响宁夏北部四市,“0315”过程影响整个宁夏,两次沙尘过程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35.0和105.2h,沙尘污染暴发阶段PM_(10)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35和5265μg/m3.②“0113”过程为一次强度一般的锋面过境引起的沙尘重污染天气,稳定少动的青藏高压与其北侧蒙古热低压之间形成显著的气压梯度带,高空脊前多股强西北气流引起动量下传,使宁夏及上游地区大风将沙尘输送至宁夏造成重污染;“0315”过程为一次较强的典型锋面过境及蒙古气旋造成的持续沙尘重污染天气,蒙古冷高压受强盛蒙古气旋和青藏高原热低压夹击稳定少动,其西南、东南及东部与两个热低压形成气压梯度带,加之受地面冷锋过境影响,宁夏及周边地区多方向大风将沙尘向宁夏上空输送造成“0315”过程较“0113”过程污染更严重.③两次过程中沙尘均为境外和境内同时输送,“0113”过程为西北和偏西路径,传输距离长且高度较低;“0315”过程为西北、偏北和偏东路径,传输距离短且高度较高.④“0315”过程中蒙古国及我国新疆-甘肃一带负水平螺旋度中心值为“0113”过程的1.75倍,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和西风气流将沙尘持续向宁夏上空输送并与本地沙尘叠加,上升和下沉运动交替使沙尘长时间悬浮于空中,而“0113”过程受多股强下沉气流造成沙尘迅速沉降至地面,污染快速减弱.研究显示:冷锋和蒙古气旋是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当有只冷锋过境时,上游沙尘传输高度低,到达宁夏上空沙尘粒子相对少,使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短且强度相对较弱;当伴有蒙古气旋活动时,沙尘传输高度高,到达宁夏上空沙尘粒子多,使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强度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重污染 污染浓度 天气系统 输送轨迹 物理量场
下载PDF
海东市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2
作者 王探文 何卓玛 +3 位作者 索琳 安得香 何明艳 苏宁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3年第6期1213-1219,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引入天气学分析方法,对海东地区两次寒潮天气过程中高低空系统强度、冷空气源地、路径以及降温幅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均为“横槽型”;影响海东地区的冷空气分为东路和西路,冷空气影响海...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引入天气学分析方法,对海东地区两次寒潮天气过程中高低空系统强度、冷空气源地、路径以及降温幅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均为“横槽型”;影响海东地区的冷空气分为东路和西路,冷空气影响海东地区之前,两条河谷风向将转变为一致的偏东风,且风速加大,有利于冷空气的“倒灌”;寒潮前期的地面回暖信号特征以及升温幅度的大小在实际业务当中可作为预报预警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东市 寒潮天气 天气分析
下载PDF
2008年12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54
3
作者 陈豫英 陈楠 +2 位作者 邵建 聂晶鑫 马金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9-38,共10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并结合宁夏寒潮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对2008年12月2—4日和12月20—21日宁夏出现的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并结合宁夏寒潮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对2008年12月2—4日和12月20—21日宁夏出现的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两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均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均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爆发后,宁夏上空均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均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寒潮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因此两次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宁夏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宁夏冬季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天气分析 诊断分析 预报着眼点
下载PDF
郑州地区3次冷涡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梁钰 张一平 +1 位作者 董俊玲 齐红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对2004年6月中下旬郑州地区3次比较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的高低空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冷涡的位置在42°N以南,郑州上游有较强冷平流侵入,并且700 h Pa和850 h Pa也有对应低值系统存在,是郑州地区强... 对2004年6月中下旬郑州地区3次比较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的高低空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冷涡的位置在42°N以南,郑州上游有较强冷平流侵入,并且700 h Pa和850 h Pa也有对应低值系统存在,是郑州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存在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3)动力因子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4)雷暴云中强下沉冷空气在近地层强烈辐散能够引起地面大风。5)水汽因子的差异决定了雷雨能否发生。上下层均为干冷空气时一般仅伴有大风天气;低层暖湿、中高层干冷时能增加大气的对流性不稳定,有利于强降水和局地冰雹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强对流天气 辐合线
下载PDF
2006年两次影响北京的沙尘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小龙 方宗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0-328,共9页
利用卫星、再分析(NECP)、地面观测等多种资料,针对2006年3和4月影响北京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就天气过程形势、云系演变以及沙尘传播和沉降进行分析。前者对北京上空的沙尘天气一扫而过,后者对北京的影响则是遍地黄沙。对比分析表... 利用卫星、再分析(NECP)、地面观测等多种资料,针对2006年3和4月影响北京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就天气过程形势、云系演变以及沙尘传播和沉降进行分析。前者对北京上空的沙尘天气一扫而过,后者对北京的影响则是遍地黄沙。对比分析表明:1)强沙尘天气过程是蒙古气旋所引起的,沙尘天气起源于中蒙边境、内蒙古西部,在河套地区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浑善达克沙地得到加强,并随着高空西北风将沙尘输送到华北、渤海、黄海北部一带。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到沙尘天气的发展演变过程,也能有效地监测到沙尘的覆盖范围和沉降区;2)导致4月16~17日华北东部严重沙尘沉降现象的原因是地面冷锋静止于华北中部地区,距地面1km以上的浮尘层稳定覆盖华北东部和渤海等广大区域的主要原因,是边界层中尺度涡旋对低空冷锋的阻挡作用;冷锋云系在东移发展过程中,受到日本海上空涡旋云系的顶推阻碍,其结构发生变型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卫星监测 强沉降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伏村 李耀辉 +1 位作者 牛金龙 张得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3,I0004,共7页
使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1°×1°6小时再分析数据和张掖CINRAD/CC雷达观测数据,对2006年7月7日、8月10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相对风暴螺旋度(SRH)、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 使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1°×1°6小时再分析数据和张掖CINRAD/CC雷达观测数据,对2006年7月7日、8月10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相对风暴螺旋度(SRH)、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生这两次强对流天气环流形势不同。7月7日飑线对流系统产生于北部沙漠戈壁由北向南移动,右移飑线前部结构为气旋式旋转;8月10日对流系统产生于青藏高原由南向北移动,来自高原上的暖湿气流水汽充足,不稳定层比7月7日深厚,产生冰雹的左移超级单体结构为反气旋式旋转。7月7日右移飑线相对风暴螺旋度降雹前为正值,降雹开始后转为负值;8月10日左移反气旋超级单体相对风暴螺旋度在发展期为负值,降雹开始后跃增到60m2.s-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条件对称不稳定 相对风暴螺旋度(SRH) 雷达回波
下载PDF
陇东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对比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路亚奇 焦美龄 +1 位作者 李祥科 杨丽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7-326,共10页
利用2008-2014年短时强降水和冰雹资料建成样本,通过对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建立了陇东地区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归纳了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阈值,并对阈值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切变线是产生陇东地区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主要低层影响系... 利用2008-2014年短时强降水和冰雹资料建成样本,通过对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建立了陇东地区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归纳了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阈值,并对阈值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切变线是产生陇东地区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主要低层影响系统,低层700 h Pa有切变线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个例比产生冰雹的个例多;物理量参数如△T_(700-500)、0℃、-20℃高度层、大气可降水量、700 h Pa比湿、K指数、θse500、θse700、0~6 km垂直风切变在冰雹与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存在明显差异,可较好的区分两种强对流天气;其阈值指标对陇东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物理量参数 对比分析 预报预警指标
下载PDF
2008年盛夏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胡长雷 孙鸿雁 +1 位作者 梁凤霞 王晓腾 《吉林气象》 2010年第1期14-18,共5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8年7月15-16日和7月31日-8月1日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产生这两次暴雨(以下简称第一场和第二场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8年7月15-16日和7月31日-8月1日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产生这两次暴雨(以下简称第一场和第二场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两次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场暴雨是受副高后部的华北气旋东北上影响;第二场暴雨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形势 西南急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03年河南省两类典型暴雪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梁钰 苏爱芳 《河南气象》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通过对 2 0 0 3年 2月 9~ 10日和 3月 4~ 5日河南省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雪的环流背景、成因特征、物理量的对比分析 ,得出了低层切变线上气旋性曲率东扩或低涡东移是产生暴雪重要原因的结论 ;并给出了这两种不同类型暴雪天气的预报着... 通过对 2 0 0 3年 2月 9~ 10日和 3月 4~ 5日河南省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雪的环流背景、成因特征、物理量的对比分析 ,得出了低层切变线上气旋性曲率东扩或低涡东移是产生暴雪重要原因的结论 ;并给出了这两种不同类型暴雪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天气对比 特征 成圈 预报着眼点
下载PDF
MJO背景下云南省3次台风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冯德花 李华宏 +3 位作者 牛法宝 王郦 张万诚 王曼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MJO等资料对台风韦森特、威马逊和天鸽影响下云南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台风登陆前后但尚未进入影响云南的关键区之前,强对流天气因台风登陆位置和强度...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MJO等资料对台风韦森特、威马逊和天鸽影响下云南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台风登陆前后但尚未进入影响云南的关键区之前,强对流天气因台风登陆位置和强度、MJO位相、MJO强弱、前期地面热力条件等不同而不同.台风在西行过程中,当MJO位于第2~6位相且表现为强MJO时(威马逊和天鸽),有利于云南区域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台风天鸽MJO位于第2位相(干窗口),其爆发性增强配合前期较有利的地面热量等不稳定条件更有利于触发云南强对流天气;MJO位于第4~6位相(湿窗口)时云南降水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内振荡 台风 环流背景 强对流天气
下载PDF
白城市2012年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11
作者 王铁岩 《吉林气象》 2013年第1期14-19,24,共7页
通过分析2012年6月12日和7月1日发生在白城市境内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表明:两次强对流发生前,强对流发生地附近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抬升凝结高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雷达资料显示... 通过分析2012年6月12日和7月1日发生在白城市境内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表明:两次强对流发生前,强对流发生地附近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抬升凝结高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雷达资料显示:两次强对流天气中,产生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强度均超过45dBz,且存在明显的"钩"状,强天气产生在"钩状"回波附近,回波具有"WER"或"BWER"结构。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回波均具有较大的VIL值,速度场上存在"逆风区"或"中气旋"。不同之处是产生冰雹的强回波高度超过-20℃等温线高度,一般强回波高度超过8km,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强回波高度较低,一般在6km左右处。产生龙卷的强回波VIL没有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大,两次龙卷过程的母体虽然回波形态、强度和高度各异,但均具有"钩状"回波结构,且速度场都存在中气旋。另外,雷达导出产品中的中气旋识别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TVS识别对龙卷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雷达超前于龙卷发生约半小时识别出中气旋,这对龙卷的预警非常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龙卷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中气旋
下载PDF
三明市新旧时段气候平均值差异及极端天气对比分析
12
作者 章达华 王正廷 《福建气象》 2005年第2期15-18,共4页
1 引言 在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和编写气候评价工作中,通常把30年气象要素的平均称为气候平均值。气候异常是指月或季度气候状况与平均值的偏差,而30年气候平均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入21世纪后,世界气象组织建议将表示一个变量距平... 1 引言 在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和编写气候评价工作中,通常把30年气象要素的平均称为气候平均值。气候异常是指月或季度气候状况与平均值的偏差,而30年气候平均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入21世纪后,世界气象组织建议将表示一个变量距平的气候平均值时段由原来的1961-1990年(以下简称旧时段)变为1971-2000年(以下简称新时段)。因为气候平均值的改变,所表示的变量距平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状况 平均值 时段 天气对比 三明市 天气预报业务 世界气象组织 评价工作
下载PDF
濮阳市台风倒槽影响下不同天气对比分析
13
作者 李改琴 《河南气象》 1997年第3期14-14,共1页
通过对1994年7月12日和8月23日两次台风倒槽影响下不同天气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台风倒槽型暴雨预报指标。
关键词 台风倒槽 降水预报 天气对比 暴雨预报指标
下载PDF
关中2次严重空气污染天气对比分析
14
作者 孟妙志 孟小绒 《陕西气象》 2003年第6期4-6,共3页
用MICAPS实时资料,对关中2002-12-14和2003-04-172次严重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者是在地面均压场、深厚逆温层、弱风场条件下典型的本地污染,不易扩散;后者是随冷锋扩散南下的上游大风区沙尘造成关中PM10浓度跃增,属... 用MICAPS实时资料,对关中2002-12-14和2003-04-172次严重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者是在地面均压场、深厚逆温层、弱风场条件下典型的本地污染,不易扩散;后者是随冷锋扩散南下的上游大风区沙尘造成关中PM10浓度跃增,属典型的周边大区域污染源扩散污染,冷锋过后,扩散污染减轻。冬半年关中处于地面均压场、冷锋前时应注意有较重空气污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空气污染 天气对比分析 气象条件
下载PDF
辽宁2001年与近10年沙尘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万军 李祥云 +2 位作者 王瀛 韩江文 董桂兰 《辽宁气象》 2002年第1期2-5,共4页
从沙尘天气气候特征、沙尘天气的危害、沙尘天气的成因等方面对辽宁 2 0 0 1年与近 10a的沙尘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 。
关键词 辽宁 沙尘天气 对比分析 气候特征 预报 监测
下载PDF
2015年河南两次东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武威 牛淑贞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397-409,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区域加密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5月6日(简称"05.06")和8月30日(简称"08.30")河南两次东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系统配置、环境条...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区域加密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5月6日(简称"05.06")和8月30日(简称"08.30")河南两次东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系统配置、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东北冷涡稳定维持下的环流背景下,"05.06"过程是在高层西北气流下由干冷平流强迫引起的大风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的混合对流,"08.30"过程则由横槽南下及暖湿气流引起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有大风的湿对流。(2)"05.06"过程中高层有较强的干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平流上,形成了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中低层,配合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冰雹发生发展;"08.30"过程则类似准正压类强对流,弱暖平流抬升配合上层冷平流形成不稳定,垂直风切变小,湿层较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3)两次过程均发生在地面温度、露点大值区及高梯度区,高温高湿为其提供了能量和水汽条件,地面辐合线是其触发抬升机制。"05.06"过程冷暖交汇明显,干湿对比显著,是在冷暖交汇和干湿交汇共同有利环境下产生大风冰雹天气;"08.30"过程则是在高湿区中由冷暖交汇产生对流不稳定,以短时强降水为主。(4)两次过程均由发展旺盛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自北向南移动产生,云顶TBB较低,中尺度雨团与TBB高梯度区对应较好。(5)雷达回波上,强对流过程中对流单体出现明显的回波悬垂、弱回波区以及有界弱回波等特征,径向速度场上有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中层径向辐合、逆风区、中气旋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分析 短时强降水 东北冷涡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1995年11月两次孟加拉湾台风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普布卓玛 周顺武 《西藏科技》 1998年第2期86-90,共5页
关键词 孟加拉湾 台风 西藏 气候 天气 雪灾
下载PDF
2018年冬季塔城盆地两次致灾暴风雪天气对比分析
18
作者 井立红 高婧 +3 位作者 井立军 曾春蕾 扎璐 加依达尔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年第6期833-842,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8年11月24~26日、11月30~12月2日发生在塔城盆地的两场区域性致灾暴风雪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风雪天气都是在上游主导系统强烈发展,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迅速加大,脊前西北风带携带冷空气不断南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8年11月24~26日、11月30~12月2日发生在塔城盆地的两场区域性致灾暴风雪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风雪天气都是在上游主导系统强烈发展,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迅速加大,脊前西北风带携带冷空气不断南下,推动其下游的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南下过程中产生的强冷平流、动量下传、气压梯度力、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的抽吸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得到发展加强,“三支气流”在塔城盆地汇合,为暴风雪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暴风雪天气中高低空形势、物理量条件的不同导致两次暴风雪天气出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城盆地 致灾暴风雪 天气条件
下载PDF
日喀则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次旦巴桑 代华光 罗布坚参 《西藏科技》 2014年第3期56-60,共5页
文章利用micaps高空环流和地面自动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日喀则市区出现的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500hpa高空环流上青海小高压底部有偏东风回流,高原南部热带... 文章利用micaps高空环流和地面自动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日喀则市区出现的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500hpa高空环流上青海小高压底部有偏东风回流,高原南部热带低压活跃,上高原的水汽充足,北部冷空气和南部暖湿气流在高原的中西部交汇形成"人"子型切变线,高原东部有阻塞高压控制,阻止高原西部系统向东移动的情况下。此外,城市内涝型灾害与城市坡度、坡向、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排水管道是否完善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预报城市内涝型洪灾时除了对气象因素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考虑上述相关外部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对比分析 强对流天气
下载PDF
2013年8月14-16日辽源连续两场大暴雨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姜红霞 刘姝妹 于男洋 《气象灾害防御》 2015年第1期5-8,13,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两场过程的降水性质、成因、强对流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8.14"大暴雨为副高后部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局地性、突发性强,伴有强雷暴、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而"... 本文通过对两场过程的降水性质、成因、强对流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8.14"大暴雨为副高后部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局地性、突发性强,伴有强雷暴、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而"8.16"大暴雨为系统性的降水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地面暖锋,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两场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有显著差别。"8.14"过程为典型上干冷下暖湿结构;而"8.16"整层均为湿层,强对流天气主要以短时强降水为主。连续出现两场大暴雨天气,与高温高湿的天气背景密切相关。高、低空急流的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低空急流交叠处形成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是强风暴产生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两次大暴雨的落区均在急流交叠处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高、低空急流 高温高湿 强对流天气 地面暖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