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略论中国古代的公私观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胡发贵
-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258-274,共17页
-
文摘
在中国文化中,'公''私'观念很早就已出现,并有着多方面的含义。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何家何派,大都倾向于扬公抑私。道家虽尚无为自然,但也崇尚'公';墨家以其'兼爱'理念而力倡'公义',反对自私自利;法家以严辨公私、贵公贱私而闻名;早期儒家的公私观,显然包含着二层意思,一是公与私的对立,二是先公而后私,或者说是尊公而贱私——后世儒家于此两点均有发挥。古代哲人大都把公与正面的和肯定性的东西相连,而将私与否定的、负面的东西相系,从而构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公为善而私为恶的学术史。公在古代社会一直被捧为美德。中国古代思想家重公而轻私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基于'天道大公'的认识;其次,古代社会'天下为公'的理想,也极大影响了贵公贱私观的形成;再次,圣人公心说为'大公无私'思想奠定了人格范式。在今天,应当辩证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及其现代价值。
-
关键词
公
私
公私观
扬公抑私
天道大公
天下为公
圣人公心说
-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