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长安的太学生运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子今 《唐都学刊》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西汉长安的太学生运动是东汉洛阳太学生运动的先声。以"王咸举幡"为标志的这一事件,表现出了青年知识人作为执政集团的后备力量在进入官场之前即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的社会责任心。这种责任的正义性长期受到肯定和赞誉。然而王... 西汉长安的太学生运动是东汉洛阳太学生运动的先声。以"王咸举幡"为标志的这一事件,表现出了青年知识人作为执政集团的后备力量在进入官场之前即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的社会责任心。这种责任的正义性长期受到肯定和赞誉。然而王咸们政治立声所决定的诉求内容和请愿方式的历史局限,也有久远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长安 太学生 王咸 举幡
下载PDF
两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的参政活动 被引量:1
2
作者 边勃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78,共3页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而太学生积极的爱国运动又与当时的太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深入探析宋代太学生的救亡图存活动及其特点,追寻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敢与权奸作斗争,...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而太学生积极的爱国运动又与当时的太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深入探析宋代太学生的救亡图存活动及其特点,追寻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敢与权奸作斗争,死而后已的顽强精神。这对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乃至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唤醒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制度 太学生 参政
下载PDF
南宋后期太学生参与党争的群体心态 被引量:1
3
作者 牛思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62-67,共6页
南宋后期,太学生沉浮于残酷激烈的党争之中,其群体心态逐步呈现出谨小慎微、自信积极、高傲强横最终妥协唯诺这一由低变高再转低的心理动态图。太学生群体心态的变化固然与太学生"群体的斗争"、党争双方的笼络和利用、学校&qu... 南宋后期,太学生沉浮于残酷激烈的党争之中,其群体心态逐步呈现出谨小慎微、自信积极、高傲强横最终妥协唯诺这一由低变高再转低的心理动态图。太学生群体心态的变化固然与太学生"群体的斗争"、党争双方的笼络和利用、学校"公论"的政治影响力密切相关,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宋季士风衰败的社会大背景下太学生群体的蜕化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后期 太学生 党争 群体心态
下载PDF
舆论学视角下北宋太学生上书运动探析
4
作者 李庆林 余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26-134,共9页
论文从舆论学的角度,还原北宋太学生上书运动这一重要舆论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通过舆论场环境的梳理,从中整理出北宋太学生上书运动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为深入认识这一事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太学生 上书 舆论 传承 士人精神
下载PDF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5
作者 郝建平 《北方论丛》 2004年第5期76-80,共5页
汉代设立太学之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治术人才和贤人君子,因此,自太学开设之日起,太学生与政治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学生在校时即关心时政,试图学有所用。他们或上书言事,抒发政见;或集会请愿,干涉不平之事。特别是东汉中... 汉代设立太学之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治术人才和贤人君子,因此,自太学开设之日起,太学生与政治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学生在校时即关心时政,试图学有所用。他们或上书言事,抒发政见;或集会请愿,干涉不平之事。特别是东汉中期后,太学生以政治集团的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到反宦官的斗争中去,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汉代太学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学生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太学生 政治
下载PDF
词倾三峡水,忠烈九秋霜——太学生陈东《少阳集》探论
6
作者 牛思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12期56-58,共3页
北宋靖康之际,以陈东为首的爱国太学生群体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战反和的重要政治力量。陈东胸怀忠心义气,屡次抗颜上书终至以身殉国,因"忠义之气,发为文章"而有《少阳集》留存于世。探论集中所录,我们可反观其爱国赤情的文学... 北宋靖康之际,以陈东为首的爱国太学生群体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战反和的重要政治力量。陈东胸怀忠心义气,屡次抗颜上书终至以身殉国,因"忠义之气,发为文章"而有《少阳集》留存于世。探论集中所录,我们可反观其爱国赤情的文学呈现,研讨伏阙上书的心态活动,进而论述陈东诗文对于太学生群体及后人的激励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学生 陈东 《少阳集》
下载PDF
东汉太学生的交游议论与文风嬗变
7
作者 尚学锋 《励耘学刊》 2006年第1期43-55,共13页
东汉太学生的交游议论是汉代经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与现实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交游议论直接导致了婞直求名的士风,在其影响下又形成了慷慨任气、激切疏直的文风。东汉文人任气而发,驰骋文辞而不无夸饰的文章,正是... 东汉太学生的交游议论是汉代经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与现实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交游议论直接导致了婞直求名的士风,在其影响下又形成了慷慨任气、激切疏直的文风。东汉文人任气而发,驰骋文辞而不无夸饰的文章,正是批评者所谓的"浮华"。这种文章由经学之士交游议论的风气所激扬而成,已经开魏晋文风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太学生 交游和议论 文风 慷慨任气
下载PDF
论东汉太学教育与太学生运动特点的内在联系
8
作者 郭炳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0-12,共3页
东汉太学生运动所具有的特点,与东汉太学教育有着深刻地联系。教育规模地扩大、生员出身的多样化,使学生运动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影响广泛。“学仕结合”的教育原则决定了太学生高度的政治热情。太学的学风,形成了学生运动独特的斗争方式。
关键词 太学生运动 学教育 清议
下载PDF
宋代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师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屏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1-76,共6页
宋代太学生一般要由本地选拔举送,通过考试方能入学;宋代太学没有规定肄业年限,只要考试合格,就准予毕业;宋代太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切磋,还可以和校外名士一起游学,同时,太学生不仅可以跟从太学里的老师学习,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太... 宋代太学生一般要由本地选拔举送,通过考试方能入学;宋代太学没有规定肄业年限,只要考试合格,就准予毕业;宋代太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切磋,还可以和校外名士一起游学,同时,太学生不仅可以跟从太学里的老师学习,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太学外的老师学习;宋代太学生的生活总体来说是不错的,相处也较融洽;宋代太学的师生关系除了教学与学术上的传承关系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太学生 学习生活 师生关系
下载PDF
《后汉书·党锢传》太学生“三万余人”质疑 被引量:5
10
作者 祝總斌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313-320,共8页
太学生“三万余人”之记载其所以可疑,是因为在当时种种落後的社会物质条件下,对这一庞大人数,太学是绝对无法容纳、管理和进行经学传授的。特别是太学经过考试每年至多百人得以出仕,“三万余人”之出仕,希望极其渺茫,
关键词 太学生 射策 劝以官禄 三千学徒
下载PDF
两千年前的太学生
11
作者 谭超 欧阳霞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8期81-84,共4页
两千年前的西汉为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建立了太学,自始至终太学生们的命运就注定与政治不可分。太学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官方正式办学。西汉政府在学生的来源、待遇、出路以及学习内容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学的教学组织... 两千年前的西汉为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建立了太学,自始至终太学生们的命运就注定与政治不可分。太学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官方正式办学。西汉政府在学生的来源、待遇、出路以及学习内容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学的教学组织以及太学生的学习方式、课余生活等都极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太学生 学习 课余生活 政治
下载PDF
陈东和宋代太学生的救亡运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柏霖 《浙江学刊》 1988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非常突出的时代。特别是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由于政局腐败,治国无能,导致民怨沸腾,战争蜂起。国家在外患日深的形势下动荡;人民在饥寒交迫中抗争。在这多事之秋,太学生向投降卖国集团进行了...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非常突出的时代。特别是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由于政局腐败,治国无能,导致民怨沸腾,战争蜂起。国家在外患日深的形势下动荡;人民在饥寒交迫中抗争。在这多事之秋,太学生向投降卖国集团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本文试加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学生 民族矛盾 封建社会 北宋末年 李纲 赵构 学术界 战争 蔡京 政局
下载PDF
汉代太学生出路问题研究
13
作者 李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25-125,127,共2页
太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的出路有入仕和回乡教书两种,少数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关键词 太学生 入仕 教书
下载PDF
明太学生见习“巡按”议
14
作者 王煊城 《丽水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23-84,共2页
中国戏曲里常有“巡按”出台。巡按“奉旨出场,地动山摇”,好不威风!所到之处,贪官污吏失色,恶霸劣绅惊恐,而黎民百姓们若望云霓,盼来救星,于是魔头被剪,冤案得伸,结局十九是大团圆。
关键词 太学生 中国戏曲 于洪武 六部尚书 巡按御史 签事 品官 七卿 监学 黄册
下载PDF
明太祖时期太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初探
15
作者 谭桂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06-108,共3页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明太祖时期倍受重视,规制较为完整,遂拟就应天府国子监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方面问题入手,探讨太学生在国子监的生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学生 生活 学业 学规
下载PDF
宋代太学生运动领袖陈东活动述略
16
作者 刘亚中 牛淑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79-81,共3页
本文通过对陈东领导的宋代太学生救亡图存活动的评述,认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乏优秀者,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以天下兴亡为已任,救亡图存,敢与权奸作斗争,死而后己.
关键词 陈东 太学生 国难 权奸
下载PDF
东汉后期太学生数目之考及出路之争
17
作者 卢冠华 《职大学报》 2019年第4期76-80,共5页
太学自建立于西汉武帝时起,至东汉末年已发展了二百余年,从初置五十位博士官弟子发展到桓帝时期三万余名太学生。从官僚体系人数、太学生人员构成、太学场所在考古发现中得到的验证,以及当时洛阳人口规模等方面来看,该数字是可信的。太... 太学自建立于西汉武帝时起,至东汉末年已发展了二百余年,从初置五十位博士官弟子发展到桓帝时期三万余名太学生。从官僚体系人数、太学生人员构成、太学场所在考古发现中得到的验证,以及当时洛阳人口规模等方面来看,该数字是可信的。太学发展的质量与统治阶级的重视程度紧密相连,随着东汉后期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轮流秉政,政治腐败阻塞了太学生的入仕道路。太学生与官卿士大夫集团结合,共同与宦官集团进行斗争。东汉太学生集团对当时的朝政和教育,以及后世的士人精神发展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太学生 党锢 士大夫
下载PDF
太语文了! 太学生了!
18
作者 刘云生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1年第10期16-19,共4页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用最通俗的话讲就两点,一个是"太语文了",另一个是"太学生了"。"太语文了"和"太学生了"都聚焦一个"太"字。精彩的语文课妙就妙在这个"太"字上。一"太"字最早源于"太极"一词,7000多年前伏羲画太极图时...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用最通俗的话讲就两点,一个是"太语文了",另一个是"太学生了"。"太语文了"和"太学生了"都聚焦一个"太"字。精彩的语文课妙就妙在这个"太"字上。一"太"字最早源于"太极"一词,7000多年前伏羲画太极图时并没有使用"太极"这个说法,是2500年前孔子整理《易经》时首次使用。《易.系辞》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 太学生 《易.系辞》 极图 《易经》
下载PDF
论宋代太学生的自我管理及启示
19
作者 王辉 《教师》 2012年第22期24-25,共2页
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发展史上,宋代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
关键词 太学生 自我管理 宋代 中国封建社会 教育发展史 承上启下 地方学校 专科学校
下载PDF
北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救国运动内在联系初探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晓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0-66,共7页
北宋太学生救国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后世学生运动的始作俑者。历来学者曾有评述,但欠缺深入研究。本文从太学制度、太学于官学中角色的变迁、太学师资与太学救国运动的关系入手,探讨北宋太学救国运动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北宋 学制度 太学生 救国运动 官学 学师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