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其与热带气旋的关系: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邢彩盈 吴胜安 +1 位作者 朱晶晶 胡德强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9,共12页
利用1981—2020年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大气再分析资料(CMA-R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NCEP-I),对比CMA-RA与ERA5、NCEP-I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其与南海热带气旋活... 利用1981—2020年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大气再分析资料(CMA-R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NCEP-I),对比CMA-RA与ERA5、NCEP-I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其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关系的表现能力,探讨CMA-RA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资料均表征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段槽区低层气旋式涡旋明显、东段均匀的特征,CMA-RA和ERA5对低层涡度场描述的差异较小。两两资料间得到的季风槽强度的相关性较高,且为CMA-RA>ERA5>NCEP-I,对南海槽区的描述差异最大;对东伸点的刻画具有较高一致性,CMA-RA较ERA5和NCEP-I偏西;但对南北位置的刻画一致性较差,其中CMA-RA与ERA5的差异较小。所有资料均刻画出季风槽区中、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结构,沿105°~160°E平均的涡度垂直剖面差异以CMA-RA与ERA5最小、CMA-RA与NCEP-I最大。CMA-RA季风槽与热带气旋频数关系最密切,ERA5次之,ERA5季风槽强度与热带气旋强度关系最密切,ERA5和CMA-RA季风槽东伸点与热带气旋强度关系较NCEP-I密切。总体来看,CMA-RA对季风槽及其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关系的刻画具有与ERA5和NCEP-I相当的表现能力,且与ERA5的一致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 再分析资料 CMA-RA 热带气旋活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 被引量:29
2
作者 高建芸 张秀芝 +1 位作者 江志红 游立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7,共13页
在普查1979—2005年热带气旋(TC)个例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简称MTTC)序列,统计发现1979—2005年的5—10月南海和西太平洋TC总频数为672个,其中MTTC频数为491个,占总频数的73.1%,占登陆我国TC频数的79.2%,可... 在普查1979—2005年热带气旋(TC)个例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简称MTTC)序列,统计发现1979—2005年的5—10月南海和西太平洋TC总频数为672个,其中MTTC频数为491个,占总频数的73.1%,占登陆我国TC频数的79.2%,可见,MTTC的活动规律反映了西太平洋TC以及影响我国TC的主要活动规律。分析了逐日环流场,将季风槽分为5种主要形态:南海季风槽型、南海-西太平洋季风槽型、反向季风槽型、三气流型和西太平洋季风槽型。根据每年5—10月的季风槽、副高以及越赤道气流等系统的强弱和位置,将1979—2005年分为4种年型:季风槽西南型、西北型、偏东型和正常年型,针对前3种季风槽异常年型,诊断分析了有利于TC形成的海温场、大尺度环流场、水汽输送、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以及纬向风垂直切变的特征,发现不同季风槽年型,由于太平洋海温场的差异,引起哈得来环流和Walker环流的差异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等大尺度系统位置以及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差异,导致有利于TC生成的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致使MTTC生成位置、频数、路径以及在我国的登陆点有着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季风 热带气旋 物理概念模型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建芸 余锦华 +1 位作者 张秀芝 张容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3,共11页
利用1979—2005年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根据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特点,研制了能较好表征季风槽活动的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并分三段描述不同区域季风槽的活动特征及其对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的... 利用1979—2005年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根据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特点,研制了能较好表征季风槽活动的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并分三段描述不同区域季风槽的活动特征及其对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季风槽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季风槽强度越强,其位置越偏北。(2)季风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1994年前以4~5年的变化周期较为显著,1994年后2~3年的周期较明显。(3)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的影响因子不同。前期海温场的异常将导致大气环流异常,致使不同区域的季风槽强度异常。(4)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密切相关,3个不同区域的季风槽以南海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的关系最为密切。MTTC异常偏少年大多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各区域季风槽也偏弱的年份;MTTC异常偏多年可能出现在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也可能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但南海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且后者出现的概率更大一些。(5)季风槽强度的季节内变化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季风槽同时处于30~60天振荡和准双周10~20天振荡的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 强度变化 热带气旋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群发的研究Ⅱ.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高建芸 吕心艳 +1 位作者 张秀芝 江志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7,共10页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OLR,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群发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5~10月季风槽强度及形态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副高的位置以及...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OLR,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群发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5~10月季风槽强度及形态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副高的位置以及南半球澳洲冬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增强都可能导致MTTC群发。(2)MTTC群发与季风槽强度的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当季风槽强度30~60 d振荡处于活跃期,准双周10~20 d的振荡也处于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群发。(3)副高的位置、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以及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低频振荡的位相配置将影响季风槽强度和形态,进而影响MTTC群发。副高东退或位置偏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或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增强或同时增强,季风槽偏北或东伸,皆有利于MTTC群发;副高偏西偏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或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增强,季风槽偏南,该类型MTTC群发比例较低,群发次数偏少。(4)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季风槽强度和形态的差异造成MTTC主要生成区对流条件以及水汽条件的差异,致使MTTC群发的年际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 热带气旋 群发 影响机制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群发的研究 Ⅰ.热带气旋群发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高建芸 吕心艳 +1 位作者 鲍瑞娟 张秀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71,共8页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NCEP/DOE AMI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在逐年分析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生成及其群发的基础上,揭示季风槽中MTTC群发的基本特征,得到几点结论:(1)年平均MTTC群发过程3~4...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NCEP/DOE AMI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在逐年分析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生成及其群发的基础上,揭示季风槽中MTTC群发的基本特征,得到几点结论:(1)年平均MTTC群发过程3~4次,8月是MTTC群发最多的月份,占30%,9月次之,而5月份最少,仅占4%;(2)MTTC群发异常偏少年MTTC生成海区范围较常年偏小,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南、偏西;而异常偏多年MTTC生成海区范围较大,位置较常年偏北、偏东;(3)MTTC群发主要形成于4种季风槽环流模态中,即季风槽东伸型、反向季风槽型、三气流型、西太平洋季风槽型,其中,季风槽东伸型是MTTC群发的主要环流模态,占60.0%,西太平洋季风槽出现MTTC群发最少,仅占4.8%;(4)季风槽强度和形态的异常可能造成MTTC群发异常,而MTTC群发异常致使MTTC年频数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 热带气旋 群发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0-682,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1)在亚洲季风爆发初期,印度夏季风的爆发相对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存在相差大约两周的超前关系,形成从印度西南部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遥相关型,即"南支"遥相关型。(2)在季风盛行期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即当季风减弱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3)与长江流域降水相反,华北雨季(7月第4候—8月第3候)则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东,副高西南侧的异常东南水汽输送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辐合,给该地区降水偏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华北夏季降水同时还与印度夏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在夏季风盛行期间,形成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中国华北地区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遥相关型,即"北支"遥相关型。上述4种遥相关关系,反映了亚洲夏季风季节北推过程中,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季风 印度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季风 长江流域梅雨 华北雨季 遥相关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7
7
作者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5-356,共12页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台风生成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即季风槽强时,台风的生成位置偏东,季风槽弱时台风的位置偏西。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是通过季风槽活动影响台风的生成。而夏季风的强弱对台风也有影响,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活跃阶段,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多,夏季风中断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少。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通过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也有显著的影响。季节内振荡对台风生成的影响主要以30—60 d振荡为主。在这种低频振荡对流活动的湿位相时期台风生成个数明显多,干位相时期台风生成的少。而且低频振荡的西风位相也有利于台风生成,在东风位相时生成的台风少。另外,还研究了多台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的特征(群发性),发现在这些时期,存在强的季风槽,弱的垂直切变与充足的水汽供应。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时空的群发性与夏季风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季风 台风 季风 垂直切变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1
8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5-1237,共13页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北距平风的汇合区,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2)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在强季风年里,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3)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CISO),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从而造成降水偏多;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不容易激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季风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气候平均的季节内振荡(CISO)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8-430,共13页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前后.爆发后,夏季风经历了3次活跃-中断循环,每个循环都相应于独立的干期和湿期.第1个循环是从6月初到7月中旬,降水与低层西风的中心主要位于5°~10°N.第2个循环是7-下旬至9-下旬,降水与低层西风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位于10°~20°N.这个循环是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第3个循环是从9月末到10月末,降水与低层西风又向南退回到5°~10°N,达到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弱的阶段.这个循环的结束也就预示着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结束.西北太平洋季风区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ISO),这种气候的季节内振荡(CISO)主要由30~60 d与10~20 d两种周期组成,但是主要以30~60 d的低频振荡为主.根据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和低层西风在不同位相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太平洋的低频对流和西风是向西向北传播的.西北太平洋的季风降水、对流与西风的活跃-中断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受30~60和10~20 d低频振荡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季风 季节演变 低层西风 季节内振荡 西北太平洋 季风 气候学 季风降水 低频振荡 季风
下载PDF
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在西北太平洋季风区的性能检验:不同大气分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邹立维 周天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4-628,共15页
本文基于一个国际通用的耦合器OASIS,将区域大气模式CREM(Climate version of Regional Eta Model)和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分别与改进的普林斯顿区域海洋模式(POM2000)耦合,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利用该耦... 本文基于一个国际通用的耦合器OASIS,将区域大气模式CREM(Climate version of Regional Eta Model)和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分别与改进的普林斯顿区域海洋模式(POM2000)耦合,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利用该耦合模式讨论了不同大气分量对耦合模式性能的影响.以1998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为模拟个例,结果表明,对降水而言,CREM和RegCM3耦合前后显示出显著不同的特征.较之控制试验(即不考虑海气耦合),耦合后CREM(RegCM3)模拟的海上降水显著增多(减少).上述降水变化与耦合模拟的海温场偏差不同有关:CREM(RegCM3)耦合后海温偏暖(偏冷),增加(减少)了海表蒸发,增加(减少)了海上降水.分析表明,控制试验中模式对海洋区域温湿垂直廓线的模拟偏差是导致耦合海温偏差的重要原因.CREM(RegCM3)模拟的低层大气偏暖偏湿(干冷),使得海表潜热偏少(多),低层大气层结较之观测更不稳定(稳定),导致低层云量偏少(多),到达海表的净短波辐射偏多(少).CREM(RegCM3)在观测海温强迫下对海表净热通量模拟偏少(多),相当于一个潜在的虚假热源(冷源).一旦开始海气耦合,该热源(冷源)会使模拟的SST升温(降温),产生暖(冷)偏差.温湿廓线的模拟偏差可能与两个大气模式对对流降水过程的描述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不同大气模式 西北太平洋季风 模拟偏差
原文传递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3-685,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季风系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准两年振荡 大气热源
下载PDF
GAMIL1.0大气模式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阵风参数化方案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晓娟 周天军 +3 位作者 张丽霞 邹立维 吴波 李忠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1-884,共14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GAMIL1.0)对1980~1999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模拟,讨论了阵风参数化方案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MIL1.0能合...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GAMIL1.0)对1980~1999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模拟,讨论了阵风参数化方案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MIL1.0能合理再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主要特征,不足之处在于其模拟的平均态及年际变率的强度都较之观测偏弱。引入阵风参数化方案后,模拟得到明显改进:区域平均的气候态降水由5.71 mm/d增加到8.35 mm/d,与观测值9.11 mm/d更为接近;模拟的季风指数与观测的相关系数由0.66上升到0.82;年际变率的振幅也显著增强,与观测更一致;模拟的"季风—ENSO"关系与观测几乎完全一致。对潜热通量、加热率和辐散环流的分析表明:降水平均态的改进来自阵风方案带来的潜热通量增加,年际变率模拟的改进与平均态的改进有关。引入阵风方案后,暖池地区的表面风速增加、潜热通量增强、降水增加,平均态更接近观测;合理的平均态降水使得模式对El Ni^no型海温异常的响应更为合理。这在加热场、对流层上层的异常辐合中心上都有清楚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季风 年际变率 阵风参数化方案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及农业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王嘉佩 沈迪桑 +1 位作者 杜爱军 张甜 《山西农经》 2019年第10期105-105,107,共2页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因素,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及农业的影响,并从中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作为洪涝灾害防治依据;探析了季风气候对中国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促进...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因素,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及农业的影响,并从中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作为洪涝灾害防治依据;探析了季风气候对中国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西北太平洋季风 夏季降水 农业
下载PDF
大洋间SST遥联与亚太夏季风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晓苑 王盘兴 +1 位作者 覃军 卢楚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给出了四季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显著遥相关。用SVD主模态时间系数构造了海温异常指数I,分析了它们与同期亚太夏季... 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给出了四季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显著遥相关。用SVD主模态时间系数构造了海温异常指数I,分析了它们与同期亚太夏季风和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洋间的SST遥联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都与亚太夏季风相关,其中,年际尺度的两大洋SST遥联与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太平洋 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 SST遥联 夏季东亚-西太平洋季风 降水异常
下载PDF
Impacts of monsoon break event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n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15
作者 Xiaoxuan Zhao Minghao Bi +2 位作者 Ke Xu Jianqi Sun Riyu L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本文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1979-2020年间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对海洋性大陆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合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会造成高,低空越赤道气流减弱,即高层南风异常,低层北风异常,与此相关的环流异常表现为西北... 本文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1979-2020年间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对海洋性大陆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合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事件会造成高,低空越赤道气流减弱,即高层南风异常,低层北风异常,与此相关的环流异常表现为西北太平洋高层气旋,低层反气旋的斜压结构。特别的是,西北太平洋季风中断对高空越赤道气流的影响更为显著,92%的季风中断事件都导致高空越赤道气流减弱,而只有70%的事件造成低空越赤道气流减弱,这是由于低空越赤道气流同时还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季风 季风中断 越赤道气流 海洋性大陆
下载PDF
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差异的对比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旭钢 陈柏洋 +2 位作者 吴敏敏 骆鉴洲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8期131-133,136,共4页
季风降雨的变异和异常会对农业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了季风的变异规律可以为农业活动提供有益的信息。对比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由20世纪90年... 季风降雨的变异和异常会对农业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了季风的变异规律可以为农业活动提供有益的信息。对比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准4年周期为主,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准2年周期为主。相反,印度夏季风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准2年周期为主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准4年周期为主。南非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准4年周期的显著增强,与之相反的,澳洲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准4年周期的显著减弱。与全球其他季风相比较,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的变异特征与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的变异特征一致。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跨洋盆相互作用的增强可能是引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准2年周期变化显著增强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主周期 年代际变异 西北太平洋季风 准2年周期变化
下载PDF
基于石笋记录的晚全新世太平洋东西两岸季风区气候事件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冉 陈朝军 +5 位作者 李廷勇 吴尧 肖思雅 张键 王涛 李俊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2-754,共13页
研究晚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与预测未来季风区气候变化。太平洋东西两岸是全球季风集中分布的地区,已经有大量的古气候记录发表,但是缺乏对各个季风区气候突变事件以及整体变化趋势的对比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亚洲季... 研究晚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与预测未来季风区气候变化。太平洋东西两岸是全球季风集中分布的地区,已经有大量的古气候记录发表,但是缺乏对各个季风区气候突变事件以及整体变化趋势的对比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亚洲季风区、印澳季风区、北美季风区、南美季风区11个洞穴石笋δ18O和1个湖泊Ti含量,对比研究各个记录在3.5~0.5 ka B.P.期间指示的夏季风变化特征。通过对比发现四大季风区的石笋δ18O在晚全新世整体上呈现偏正趋势,指示夏季风减弱;2次重要的气候突变事件1.5 ka B.P.和2.7 ka B.P.弱夏季风事件在各个季风区内均有表现;同时也记录了一系列十年际-百年际尺度的弱夏季风事件,表明太平洋东西两岸和南北半球的夏季风都有减弱的趋势,这与先前研究认为的南北半球呈现"see-saw"模式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晚全新世以来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活动的增强对太平洋东西两岸南北半球夏季风减弱具有重要影响。在El Nino事件发生时,Walker环流减弱,而且它的上升支向东移动远离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向西移动,导致亚洲夏季风减弱。Walker环流的东移也会使得印度尼西亚-太平洋暖池(Indo-Pacific Warm Pool,简称IPWP)海温下降,热带季节内震荡减弱致使印澳夏季风减弱;此外,El Nino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导致东西太平洋海水温度梯度减弱,在此状态下南美季风区低空急流(Low Level Jet,简称LLJ)减弱,导致南美夏季风减弱;同时,北美洲加勒比海低空急流增强,使得该季风区下沉气流增强,导致北美夏季风减弱。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晚全新世ENSO活动增强的状态下,太平洋东西两岸南北半球夏季风变化可能都呈现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8O 太平洋东西两岸季风 晚全新世 ENSO
原文传递
太湖最高水位及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9
18
作者 尹义星 许有鹏 陈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09-614,共6页
采用累积距平及非参数检验的方法,重点分析1954~1999年太湖最高水位的变化,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1954年以来,太湖最高水位变化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此前下降,此后则上升。梅雨和热带气旋影响次数直接影响太湖最高水位... 采用累积距平及非参数检验的方法,重点分析1954~1999年太湖最高水位的变化,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1954年以来,太湖最高水位变化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此前下降,此后则上升。梅雨和热带气旋影响次数直接影响太湖最高水位的变化;Wilcoxon检验表明最高水位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指数之间联系密切,而最低水位与其关系则不明显。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验证了太湖最高水位与各气候因子变化之间的一致性。80、90年代太湖最高水位不断上升且常常居高不下,人类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河网水系变化、湖泊围垦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太湖水位变化的影响。结论认为,太湖最高水位上升仍然受控于气候变化因子;而人类活动则加剧了水位上升的情势,并在其中所起作用日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水位 太湖 梅雨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季风 人类活动
下载PDF
IMPACTS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ON SUMMER MOISTURE TRANSPORT AND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4
19
作者 QINJun WANGPan-xing GONGY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1期22-28,共7页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over 160 conventional stations in China, analyses of moistur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in ...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over 160 conventional stations in China, analyses of moistur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in summer are made, and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on possible influence on moisture transport and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by the variation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normal variation of the AAO affecte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gnificantly. The variation of AAO can cause the variation of intension and location of Northwestern Pacific High, which in turn cause the 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the ea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 Oscillation moisture transport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y China
下载PDF
Seesaw Pattern of Rainfall Anomalies between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Central Southern China during Late Summer 被引量:3
20
作者 Xinyu LI Riyu L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61-270,339,共11页
It is well known that suppressed convection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induces an anticyclonic anomaly,and this anticyclonic anomaly results in more rainfall along the East Asian rain band through more... It is well known that suppressed convection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induces an anticyclonic anomaly,and this anticyclonic anomaly results in more rainfall along the East Asian rain band through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 during summer, as well as early and middle summer. However,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late summer(from mid-August to the beginning of September),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leads to more rainfall over central southern China(CSC), a region quite different from preceding periods. The uniqueness of late summer i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dramatic change in climatological monsoon flows: southerlies over southern China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summer but easterlies during late summer. Therefore,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which shows a southerly anomaly over southern China, enhances monsoonal southerlies and induces more rainfall along the rain band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summer. During late summer,however,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reflects a complicated change in monsoon flows: it changes the path, rather than the intensity, of monsoon flows. Specifically, during late summers of suppressed convection in the tropical WNP, southerlies dominat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southern China, and during late summers of enhanced convection, northeasterlies dominate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to southern China, causing more and less rainfall in CSC,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monsoon flows precipitation late summ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