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3
- 1
-
-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张兴洲
李秋生
侯贺晟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岩石圈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6,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830316
40874045)
+5 种基金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编号:2006DFA21340)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编号:200811021)
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项目(编号:1212010711813)
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专项(编号:SINOPROBE-02)
地质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编号:J0803
J0916)联合资助
-
文摘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
关键词
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
Keywords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seismic detection
Moho depth
peri-Pacific tectonism
geodynamics
-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P542.5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