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1
作者 刘雪萍 张绍勇 +4 位作者 陈瑶瑶 吴酬飞 王瑞俊 陈海 张立钦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9,共9页
为研究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并筛选具高抗水产病原菌的活性菌株,通过分离培养基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测试... 为研究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并筛选具高抗水产病原菌的活性菌株,通过分离培养基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测试分离菌株及其2种发酵液对3种水产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拮抗作用。从南太湖沉积物中共分离得到160株放线菌菌株,隶属于6个目、9个科和12个属,除优势菌群链霉菌(Streptomyces)外,还分离到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和壤霉菌属(Agromyces)等,通过优良拮抗放线菌初筛,26株放线菌对至少一种水产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通过对初筛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优良拮抗放线菌复筛,9株放线菌对水产病原菌仍具有抑制活性,其中菌株Spr-T-4-14发酵液对3种病原菌具抑菌活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沉积 放线菌 多样性 水生生物病原菌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16
2
作者 袁旭音 王禹 +2 位作者 陈骏 孙成 许乃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情况 ,发现DDT及其代谢产物、HCH的异构体、艾氏剂、狄氏剂、六氯苯、七氯等在几乎所有的样品中均被检出 .其中 β HCH、p ,p’ DDE和六氯苯的残留水平最高 ,平均值分别达到6 5 72ng/ g、1 4 3 2ng...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情况 ,发现DDT及其代谢产物、HCH的异构体、艾氏剂、狄氏剂、六氯苯、七氯等在几乎所有的样品中均被检出 .其中 β HCH、p ,p’ DDE和六氯苯的残留水平最高 ,平均值分别达到6 5 72ng/ g、1 4 3 2ng/ g和 2 1 5 8ng/ g(干重 ) ,沉积物的HCHs含量明显高于DDTs .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来源为地表径流入湖、大气沉降和工业污水排放 .数据表明太湖沉积物的HCHs、DDTs比报道的中国江河沉积物高 ,但低于海湾沉积物 .根据海洋风险评估值进行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沉积 有机氯农药 残留特征 风险评估 湖泊污染 农药残留量
下载PDF
不同模拟条件下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慧卿 王平 江和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1-146,共6页
随着大量的磷输入水体,太湖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是湖泊上覆水体磷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针对太湖特征,模拟影响沉积物内源磷释放过程因素中的扰动、溶解氧和pH条件研究表层沉积物的内源磷行... 随着大量的磷输入水体,太湖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是湖泊上覆水体磷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针对太湖特征,模拟影响沉积物内源磷释放过程因素中的扰动、溶解氧和pH条件研究表层沉积物的内源磷行为。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有利于磷的释放,且没有扰动条件要比有扰动的释放量大,达到0.297 mg/L;好氧条件不利于磷的释放,经过好氧培养的沉积物中有机磷平均减少了约50%,好氧-厌氧交替使得铁结合态磷提高了0.001 8 mg/g。pH 8.2~8.6有助于沉积物磷的释放,且不同pH值下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时间不同,pH 9.0沉积物磷在1 d时最大释放量达到0.162 mg/L;沉积物中磷在不同pH下的形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其中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变最大。可见扰动、溶解氧、pH对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有着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释放 扰动 好氧 厌氧 太湖沉积
下载PDF
碳源对太湖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颖 王世和 +1 位作者 江和龙 何超群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49-52,共4页
本文采用4种碳源(乙酸钠、丙酸、葡萄糖、纤维素)在间歇式(SBR)小型反应装置中对采自太湖沉积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富集试验,研究碳源对太湖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影响以及聚磷菌在太湖沉积物磷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当SBR反应装置的进水CO... 本文采用4种碳源(乙酸钠、丙酸、葡萄糖、纤维素)在间歇式(SBR)小型反应装置中对采自太湖沉积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富集试验,研究碳源对太湖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影响以及聚磷菌在太湖沉积物磷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当SBR反应装置的进水COD/P为20、进水采用人工配水、运行周期(包括进水、厌氧阶段、好氧阶段、沉降静置和出水)为24h、水力停留时间为48h、固体停留时间约为20d、好氧阶段溶解氧约为2~3mg/L、气速为1L/min、进水pH值控制在7.5±0.05、温度控制在25±1℃时,SBR反应装置厌氧阶段磷酸盐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好氧阶段出水磷酸盐含量降低,呈现出聚磷菌厌氧释磷、好氧聚磷的典型特征,证明太湖沉积物中存在聚磷菌;当用丙酸作碳源,厌氧释磷、好氧聚磷最为显著,表明乙酸钠和丙酸有利于聚磷菌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菌(PAO) SBR 碳源 太湖沉积
下载PDF
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邓月华 王文姬 +1 位作者 贺艳 荆秀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271,共9页
主要研究了pH、离子强度、腐殖酸和沉积物有机质对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普萘洛尔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强酸环境下,由于H^(+)与带正电荷的普萘洛尔之间的竞争作用使得普萘洛尔的吸附量较小,随着pH的... 主要研究了pH、离子强度、腐殖酸和沉积物有机质对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普萘洛尔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强酸环境下,由于H^(+)与带正电荷的普萘洛尔之间的竞争作用使得普萘洛尔的吸附量较小,随着pH的增大,吸附量逐渐增大至基本稳定,但当pH>9时,吸附量明显下降.K^(+)、Na^(+)和Ca^(2+)的存在会减少普萘洛尔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在pH 5.8—6.0的情况下,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普萘洛尔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逐渐增加,而后逐渐到达平台期.有机质对普萘洛尔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起到一定作用,普萘洛尔在天然水体中更倾向于吸附到沉积物的无机矿物成分上.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太湖沉积 吸附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氮铁硫转化细菌的毫米级垂向分布及对氮磷迁移转化的潜在影响
6
作者 范献方 高帅帅 丁士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4-862,共9页
本研究在太湖梅梁湾采集沉积柱,采用一种自制的毫米级柱状沉积物自动垂向分层切割装置对表层50 mm沉积物进行垂向切割(间隔2 mm),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毫米级垂向分布;同时采用毫米级高分辨透析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 本研究在太湖梅梁湾采集沉积柱,采用一种自制的毫米级柱状沉积物自动垂向分层切割装置对表层50 mm沉积物进行垂向切割(间隔2 mm),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毫米级垂向分布;同时采用毫米级高分辨透析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Fe、P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细菌群落与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氮铁磷浓度在垂向上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细菌硝酸盐还原主要发生在-16~0 mm沉积物深度,这可能导致了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NO_(3)^(-)-N含量在该沉积物深度的明显减少。细菌铁还原主要分布在-32~-18 mm沉积物深度,细菌硫酸盐还原主要分布在-50~-34 mm的沉积物深度;细菌硫酸盐还原是导致沉积物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铁磷浓度从-32 mm随沉积物的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加深了对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细菌影响氮磷在垂向上迁移转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级垂向分布 细菌 太湖沉积 氮磷 高分辨透析技术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下载PDF
太湖第四纪沉积区土体荷载响应的效应综合特征
7
作者 姜晨光 宋艳萍 +4 位作者 胡闻 陈江渝 祝付玲 何跃平 夏正兴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61-69,共9页
土的微结构对土的力学行为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太湖第四纪沉积区典型软土进行单向压缩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所得的照片研究软土在不同固结压力条件下的微结构大小、形状、定向性等微结构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土的微结构对土的力学行为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太湖第四纪沉积区典型软土进行单向压缩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所得的照片研究软土在不同固结压力条件下的微结构大小、形状、定向性等微结构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结构单元体不断变大,集合体的形状在垂直于压力的方向变长,结构单元体的定向性有所提高但不显著;孔隙分布分维呈下降趋势并逐步稳定。采用电镜扫描仪(SEM)对在复杂应力路径作用下剪切前后的黏土样进行微观观察,并从剪切前后孔隙排列、孔隙形态、孔隙尺度变化特征3个方面分析宏观试验原状软黏土归一化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微观本质。阐述了淤泥类软土的微观结构对其工程性质的重要影响。从泥炭的微观结构分析入手研究了泥炭的性质及特点(包括含水性质、强度性质、固结及次固结性质)。讨论了海积软土在固结、剪切作用下微观结构的变化,阐述了海积软土力学行为的本质。通过室内一维固结蠕变试验系统研究分析了次固结系数与固结压力、时间及压缩指数的关系,揭示了太湖第四纪沉积区软土的次固结特性。利用扫描电镜试验(SEM)和X射线能谱仪对软黏土中常见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计算其相对百分比并分析了该土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黏土主要以高岭石、埃洛石(伊利石)、水云母(蒙脱石)为主(其中硅为其主要成分,局部的矿物组成有稍许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的工程性质 太湖第四纪沉积 微结构 动力固结 次固结 吹填软土 软黏土 海积软土
下载PDF
亚磷酸盐降解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和降解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曹瑞香 耿金菊 +2 位作者 顾雪元 王红军 王晓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1-317,共7页
从太湖底泥中筛选出一株能够利用亚磷酸盐(+3价)的细菌P1.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P1菌与所有已知菌的同源性都很低,属于未知的新菌株.P1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6.5~7.0、温度30℃.P1菌能以亚磷酸盐为唯一磷源生... 从太湖底泥中筛选出一株能够利用亚磷酸盐(+3价)的细菌P1.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P1菌与所有已知菌的同源性都很低,属于未知的新菌株.P1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6.5~7.0、温度30℃.P1菌能以亚磷酸盐为唯一磷源生长,在60~100mg P/L的初始亚磷酸盐培养条件下,100mgP/L的亚磷酸盐培养基中亚磷酸盐减少量最大(11%),培养基中生成正磷酸盐的比例最高1.6%.初始亚磷酸盐浓度越低,碱性磷酸酶(BAP)活性越高,60mgP/L的亚磷酸盐培养基中BAP的最高活性为1.86mol PNP/(L菌液.h).P1菌可能通过BAP将亚磷酸盐转化成生物体内所需的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磷酸盐 细菌 磷循环 太湖沉积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ediments Using Soxhlet,Ultrasonic and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Techniques 被引量:9
9
作者 LANGYinhai CAOZhengmei NIEXinhu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5年第2期173-176,共4页
The application of soxhlet, ultrasonic and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techniques to the analysis of six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α-HCH, β-HCH, γ-HCH, o, p'-DDT, p, p'-DDT and p, p'-DDE) in Taihu L... The application of soxhlet, ultrasonic and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techniques to the analysis of six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α-HCH, β-HCH, γ-HCH, o, p'-DDT, p, p'-DDT and p, p'-DDE) in Taihu Lake sediment samples is describ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ranged from 0.002 μg g-1 to 0.004 μg g-1, and the recoverie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with the three extraction techniques were acceptable (> 80.7%). With a mass selective detector,better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using hexane-acetone (1: 1) as compared with soxhlet and ultrasonic extract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was the optimum technique for the analysi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ediment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three extraction techniques are also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杀虫剂 太湖沉积 水体污染 超声萃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