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勇 马亦生 +3 位作者 巩会生 宋鸣涛 肖红 杨俊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0,共4页
1996年6~8月,在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代表不同生境样带8条,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1997~2005年的每年4~9月,又在每条样带上设置1~3个调查样点,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重复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 1996年6~8月,在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代表不同生境样带8条,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1997~2005年的每年4~9月,又在每条样带上设置1~3个调查样点,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重复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11种,其中:东洋界5种,占45%;广布6种,占55%.爬行动物19种,其中:东洋界11种,占57.89%;古北界4种、广布4种,分别占21.05%.区系组成东洋界成分占优势.此外,该区域分布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区系
下载PDF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与措施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宏 李先敏 +1 位作者 何正玲 马建奇 《防护林科技》 2013年第9期70-72,共3页
2012年7月,参照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赋分表,首次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进行了科学评估。针对范围界线与土地权属、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保护对象变化动态、日常管护、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规划制定与执行情况等6... 2012年7月,参照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赋分表,首次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进行了科学评估。针对范围界线与土地权属、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保护对象变化动态、日常管护、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规划制定与执行情况等6个方面,分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有效管理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情况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杜俊平 廖超英 +4 位作者 刘莉丽 田联会 李智军 李学林 马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8-252,共5页
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单项水质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体呈弱酸性,重金属元素含量顺序为Zn>Cu>Cr>As>Hg>Cd。保护区水域的大部分水质指标基本符合《地... 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单项水质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体呈弱酸性,重金属元素含量顺序为Zn>Cu>Cr>As>Hg>Cd。保护区水域的大部分水质指标基本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化学需氧量(CODCr)和汞(Hg)是影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体环境的主要因素,但均未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水质 单因子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
下载PDF
依法治理非法穿越自然保护地行为的难点与对策——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鳌太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巧娟 薛智龙 《陕西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为减少非法穿越行为对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政府社会管理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以陕西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鳌太线”为例,分析了非法穿越在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造成人员伤亡、浪费社会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危害,以及包括民众认识不... 为减少非法穿越行为对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政府社会管理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以陕西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鳌太线”为例,分析了非法穿越在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造成人员伤亡、浪费社会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危害,以及包括民众认识不足、穿越行为和社会舆情管控难度大、执法困难多、存在法律法规空白等造成非法穿越难以管理和杜绝的原因,提出了开展广泛宣传、大力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拒绝非法穿越思想防线,严格网信治理、净化网络生态环境,适应保护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惩处非法入区行为等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穿越 自然保护 治理难点 对策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宝霞 白斌 李景侠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2-16,共5页
从生态、社会经济和有效管理3个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单项及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处理,计算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总分为77分,说明该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效果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从生态、社会经济和有效管理3个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单项及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处理,计算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总分为77分,说明该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效果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
下载PDF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 被引量:43
6
作者 杨瑞卿 肖扬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75-78,共4页
根据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确定7个评价指标,运用指标赋分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评价。
关键词 太白山 自然保护区 生态评价指标 环境生态
下载PDF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规划设计
7
作者 薛智龙 刘巧娟 +2 位作者 王卫珍 陈宇红 李先敏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5期68-71,75,共5页
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视角,立足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太白山管理分局)自然资源现状,介绍太白山开展生态旅游及森林体验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依据《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 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视角,立足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太白山管理分局)自然资源现状,介绍太白山开展生态旅游及森林体验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依据《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相关要求,从生态体验区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特色小镇建设3个维度,提出蒿坪生态体验区、铁甲树生态体验区、祖脉主峰体验区、杨凌自然教育馆、蒿坪自然教育基地、红河谷研学基地以及七药小镇、青牛小镇、桃溪村舍等方面的特许经营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特许经营 规划设计
下载PDF
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及其保护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秋玲 张宏 +1 位作者 杜永妮 李先敏 《防护林科技》 2009年第3期52-54,共3页
太白山地处秦岭山脉中部,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地质历史悠久,动植物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资源丰富,海拔3 400 m以上则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文章论述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 太白山地处秦岭山脉中部,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地质历史悠久,动植物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资源丰富,海拔3 400 m以上则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文章论述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并从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植被景观等9个方面论述了其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地位 保护价值
下载PDF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4
9
作者 何晓军 代拴发 牛琼华 《陕西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111-115,共5页
本文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现状进行了轮述,分析了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资源保护 管理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
作者 马亦生 《陕西审计》 2004年第3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陕西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管理机制 生物多样性 自然历史遗迹
下载PDF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继芳 周恩民 +5 位作者 郭明 李先敏 何强利 朱慧男 杨晓俊 王卫珍 《陕西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24-28,共5页
2019年4月~11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采用公里网格法在保护区内共布设红外相机150部,对收回的123部相机中收集到的373段野猪独立有效视频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在7:00~19:00活动较为频繁,TRAI均大于5%... 2019年4月~11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采用公里网格法在保护区内共布设红外相机150部,对收回的123部相机中收集到的373段野猪独立有效视频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在7:00~19:00活动较为频繁,TRAI均大于5%,最高峰在10:00~11:00,低谷在22:00~4:00,说明野猪活动以白天为主。野猪主要在保护区海拔1200~2100 m的中低山地带活动,其活动高峰期为8月,其次为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野猪 活动节律
下载PDF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管理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永兵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3期46-47,65,共3页
通过对太白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探讨,分析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现状 管理对策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估研究
13
作者 彭琳 陈烨 《园林》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亟需科学的土地冲突评估方法作为精准介入的技术支撑。构建由制度性冲突、保护利用冲突、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三类构成的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和评估框架,采用矩阵分析法、MaxEnt生境模拟法、土地多宜性分析法等方法,以位于重庆主城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运用。识别结果表明,从冲突规模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大,制度性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小;从冲突类型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与保护利用冲突的分布重叠度较高;从冲突强度来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冲突大部分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从空间规划和冲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的规划调控建议,为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 土地利用冲突 边缘区 土地多宜性分析法 MaxEnt生境模拟法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燕 王平 +2 位作者 孟月 李伟 尹正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51,共9页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珙桐林叶片-凋落物-土壤3种组分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性、相关性,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因子。【结果】珙桐叶片C、N、P平均含量分别为520.97、22.73、1.43 g/kg,凋落物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59.87、10.96、1.35 g/kg,土壤C、N、P平均含量分别为74.81、7.94、0.79 g/kg,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平均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不同样地同一组分间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Ⅳ>Ⅲ>Ⅱ>Ⅰ(Ⅰ:58.47±1.88、5.73±0.41、0.06±0.02 g/kg;Ⅱ:64.45±2.29、6.82±0.19、0.61±0.08 g/kg;Ⅲ:75.94±1.32、7.88±0.16、1.11±0.06 g/kg;Ⅳ:100.39±1.24、11.32±0.25、1.36±0.10 g/kg),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显著;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N、P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样地同一组分、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N、C∶P、N∶P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比值间相关性显著;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和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不同海拔样地间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明显,根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明样地Ⅳ珙桐生长受P元素限制,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珙桐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枯落物-土壤 环境因子 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黄河流经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
15
作者 张晶晶 臧振华 +2 位作者 赵磊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684-9694,共11页
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是实现保护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现有管理评估多集中于单一、同类型、同省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大型尺度多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的评估较少。黄河流经省域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 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是实现保护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现有管理评估多集中于单一、同类型、同省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大型尺度多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的评估较少。黄河流经省域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屏障的重要基础,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为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构建5类共26项的管理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基于证据的专家打分法,评估了黄河流经省域内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2020年间的管理成效,在识别影响管理成效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16年以来,黄河流经省域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总体较好,优秀率达26.83%,良好率达64.63%,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本底调查、保护对象等指标的平均得分较高。②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管理级别越高、建立越早,公共服务、规章制度、经费保障等方面越完善的保护区管理成效越好;此外,基础设施与日常巡护,科研监测与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设,社区关系与生态修复、保护对象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③管理成效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人才建设、综合执法、社区发展、人类干扰等方面,建议有关单位在人才队伍、行政执法、生态补偿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提升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经省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指标体系 管理成效评估
下载PDF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
16
作者 胡昌平 姜健发 +2 位作者 王有兵 李亚楠 王生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24-30,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掌握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为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后期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及矛盾冲突进...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掌握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为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后期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及矛盾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苍山片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占比96.43%),洱海片区以水体为主(面积占比98.02%);研究区域林地、水域和草地景观形状较为规整,景观破碎度较低,受人为干扰较少;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保护区各类矛盾冲突图斑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矛盾冲突地块主要分布于缓冲区和实验区,以耕地和集体人工商品林为主,采矿用地、城镇建成区和村庄对保护区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保护区土地结构较为合理,苍山片区管理上要以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为主;洱海片区要以湿地保护,特别是水体质量维护和提升,以及水生动植物保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矛盾冲突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
17
作者 李亚楠 王生 +2 位作者 王有兵 姜健发 胡昌平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31-37,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森林资源近20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保护区编制经营管理方案提供指导。方法:以2005、2015年森林资源调查矢量数据、2021年森林、草原、湿地监测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森林资源近20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保护区编制经营管理方案提供指导。方法:以2005、2015年森林资源调查矢量数据、2021年森林、草原、湿地监测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GIS技术,分析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结果: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加;林地中,3个调查年度均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82%以上;保护区森林覆盖率2005—2015年间逐年增加,2015—2021年间增加值逐步趋于稳定;蓄积量以有林地蓄积为主,并逐年增加;乔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以栎类、云南松、华山松和苍山冷杉为主,且逐年增加;乔木林地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比重相对均衡,过熟林面积较少;各年度郁闭度等级均以中为主,且郁闭度等级为中和密的乔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逐年增加。结论:保护区森林质量和生态防护功能逐年提高,后期森林资源管理以增加栎类等阔叶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动态分析 森林质量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18
作者 冯云利 孙达锋 +7 位作者 郭相 刘绍雄 罗熙 高章会 方媛 马明 张琳 华蓉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5期13-17,24,共6页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丰富,但未见相关报道。通过对该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共发现6纲16目48科91属184种大型真菌,其中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鹅膏菌科(Amanitaceae)和...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丰富,但未见相关报道。通过对该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共发现6纲16目48科91属184种大型真菌,其中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鹅膏菌科(Amanit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优势属依次为枝瑚菌属(Ramaria)、乳菇属(Lactarius)、红菇属(Russula)、鹅膏菌属(Amanita)、口蘑属(Tricholoma)、丝膜菌属(Cortinarius)。调查中共发现食用菌64个种、药用菌13个种、食(药)用菌9个种、毒菌43个种,我国特有真菌18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优势类群
下载PDF
近30年西藏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研究
19
作者 吕俊娥 马露 +1 位作者 高会军 谢昆军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增长趋势。近30年湖泊总面积扩大88 676.49 hm^(2),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面积分别增长23 897.12、57 176.60和7 602.77 hm^(2),增长幅度分别为5.63%、12.75%和1.50%。通过对保护区1 000 hm^(2)以上湖泊面积分析,西区湖泊以色林错、仁错面积变化率较大,东区湖泊以错愕、乃日平错以及蓬错变化显著。近30年色林错保护区气候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呈现出暖湿化发展趋势。冰川萎缩速率、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与色林错保护区湖泊阶段性变化规律相关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面积 遥感监测 气候因素 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艳 吴东岳 +7 位作者 孔伶瑞 王娜 白塔娜 浩仁塔本 菊花 金梦娇 梁斌 杨贵生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阴山山脉中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本文采用固定距离样线法和样点法对该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不同季节鸟类种群数量,通过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P...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阴山山脉中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本文采用固定距离样线法和样点法对该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不同季节鸟类种群数量,通过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鸟类在季节分布上的差异。共记录到鸟类115种,隶属于17目39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留鸟45种,夏候鸟42种,冬候鸟7种,旅鸟21种。不同季节鸟类种数差异较大,鸟类多样性及结构存在差异,春季鸟类物种数量最多,冬季鸟类个体数量最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研究结果将为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物种多样性 大青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