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系形成的设想
1
作者 夕龙 《飞碟探索》 2001年第3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太阳系起源 太阳系形成 太阳星云
下载PDF
柯伊伯带结构形成动力学 被引量:1
2
作者 黎健 周礼勇 孙义燧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15,共17页
柯伊伯带是指位于海王星轨道外的小天体构成的盘状区域。一般认为柯伊伯带小天体是早期太阳系物质凝聚成各大行星后的残留物,因此这些小天体能够为研究外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很多重要的线索。该文首先介绍了柯伊伯带的发现历史及它... 柯伊伯带是指位于海王星轨道外的小天体构成的盘状区域。一般认为柯伊伯带小天体是早期太阳系物质凝聚成各大行星后的残留物,因此这些小天体能够为研究外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很多重要的线索。该文首先介绍了柯伊伯带的发现历史及它的主要观测特征,然后回顾了近年来提出的形成这些特征的机制,最后讨论了柯伊伯带中有待解释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柯伊伯带 太阳系动力学 太阳系形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21年深空探测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3
作者 葛平 张天馨 +1 位作者 康焱 陈鹏 《中国航天》 2022年第2期9-19,共11页
2021年,全球深空探测事业掀开新篇章。“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激起科学研究领域新浪潮,让月球年轻了8亿~9亿年;“天问”一号一步实现“绕、着、巡”,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美国“露西”首次穿越特洛伊小行星群,追寻太阳系形成的... 2021年,全球深空探测事业掀开新篇章。“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激起科学研究领域新浪潮,让月球年轻了8亿~9亿年;“天问”一号一步实现“绕、着、巡”,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美国“露西”首次穿越特洛伊小行星群,追寻太阳系形成的历史……总体而言,国内和国际都在组织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入的深空探测,持续拓展着人类活动的疆域。本文对2021年及前期实施的深空探测发射任务进行归纳,对新的科学成果进行阐述;在梳理已有任务、成果的基础上,从月球、火星、小行星和金星探测4个方面分析了近期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首次穿越 太阳系形成 小行星 月球样品 特洛伊 科学成果 火星
下载PDF
月球上真的有水
4
作者 张唯诚 《科学24小时》 2022年第11期19-21,共3页
陨石坑有水的理论研究普遍的观点认为,月球陨石坑中存在水,它们来自撞击月面的大大小小的彗星。是的,在太阳系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彗星频繁地撞击过地球和月球,为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人们认为,它们同样也为月球带去了水。研究显示,在太... 陨石坑有水的理论研究普遍的观点认为,月球陨石坑中存在水,它们来自撞击月面的大大小小的彗星。是的,在太阳系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彗星频繁地撞击过地球和月球,为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人们认为,它们同样也为月球带去了水。研究显示,在太阳系形成后的大约10亿年里,彗星撞击尤为密集。但月球和地球的环境不同,水很难保存在月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坑 太阳系形成 彗星 月球 撞击 地球 月面
下载PDF
柯伊伯的假设与柯伊伯带的命名
5
作者 闻新 《太空探索》 2022年第11期78-79,共2页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的一个圆盘状区域,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它距离太阳从大约30到55个天文单位延伸。柯伊伯带包含数百万个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冰体。尽管柯伊伯带很大,但其中所有物体的总质量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0%左右...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的一个圆盘状区域,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它距离太阳从大约30到55个天文单位延伸。柯伊伯带包含数百万个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冰体。尽管柯伊伯带很大,但其中所有物体的总质量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0%左右。自发现冥王星和“冥卫一”以来,科学家已经在柯伊伯带中发现了数千个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伊伯带 冥卫 地球质量 圆盘状 太阳系形成 冥王星 海王星
下载PDF
搞清楚太阳系年龄有几个重点
6
《当代学生》 2021年第1期58-58,共1页
小编你好,我是1名《探秘》的忠实粉丝,在2020年的10月刊中,发现有一篇文章写到“太阳系形成的几千亿年时间里”,我觉得这个数字有误。我带着几个问题来到“问不倒博士”栏目,你们能给我回复吗?
关键词 太阳系 粉丝 太阳系形成
原文传递
热演化是行星演化最为关键的因素,既是认识行星圈层结构 形成演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理解其深部物质组成和演化 历史的关键。
7
作者 孟治国(文/图) 平劲松(文/图) 黄少鹏(文/图) 《中国国家天文》 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
大撞击:太阳系形成后约5000万年月球的形成和早期的热状态目前,月球起源的最佳解释是大撞击假说,即在太阳系形成后约5千万年,一个质量约为地球的0.14倍、体积略大于火星的天体伊亚和原始地球发生巨大撞击,撞击事件所溅射的大部分物质进... 大撞击:太阳系形成后约5000万年月球的形成和早期的热状态目前,月球起源的最佳解释是大撞击假说,即在太阳系形成后约5千万年,一个质量约为地球的0.14倍、体积略大于火星的天体伊亚和原始地球发生巨大撞击,撞击事件所溅射的大部分物质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通过吸积作用形成了原始月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事件 热演化 吸积 太阳系形成 月球起源 圈层结构 形成演化 行星
原文传递
耐人研究的陨石标本 印度Supuhee陨石的故事
8
作者 李博方(文/图) 《中国国家天文》 2024年第2期82-83,共2页
新技术加持下,陨石的演化历史逐渐被诠释得更为准确。1994年7月17日,舒梅克-列维九号彗星解体后的碎片与木星相撞事件为世人展示了天体撞击的真实场面,它被誉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观测到的太阳系内天体撞击事件。实际上,在太阳系形成初期,... 新技术加持下,陨石的演化历史逐渐被诠释得更为准确。1994年7月17日,舒梅克-列维九号彗星解体后的碎片与木星相撞事件为世人展示了天体撞击的真实场面,它被誉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观测到的太阳系内天体撞击事件。实际上,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要远高于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历史 陨石 天体撞击 太阳系形成 彗星 首次观测 木星
原文传递
月球形成时间再向前推1亿年
9
作者 占康(编译) 《航天员》 2020年第2期70-70,共1页
根据早期的研究估计,月球比太阳系晚形成约1.5亿年。在2019年首次登月50周年之际,科隆大学的科学家们结合阿波罗系列任务中的样本得出新的结论:月球比先前认为的要古老得多,比之前推定的时候还要早1亿年。科隆大学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的... 根据早期的研究估计,月球比太阳系晚形成约1.5亿年。在2019年首次登月50周年之际,科隆大学的科学家们结合阿波罗系列任务中的样本得出新的结论:月球比先前认为的要古老得多,比之前推定的时候还要早1亿年。科隆大学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的地球科学家率先的新研究显示,太阳系形成于45.6亿年前,月球形成于45.1亿年前,因此月球的年龄比太阳系仅仅晚形成大约5000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家 太阳系形成 矿物学 月球 阿波罗 科隆
原文传递
碳基材料的规模应用十年内或见分晓——专访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李彦教授
10
作者 林鹰 李彦 《环球财经》 2023年第1期18-29,共12页
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之前,便有了碳。有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很可能是在太阳系原行星盘形成并变暖后,由弥漫的气体云和微小固体粒子组成的星际介质所积累起来的。另外,在太阳系形成的最初100万年内,小行星的不断撞击,也为地球上水和... 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之前,便有了碳。有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很可能是在太阳系原行星盘形成并变暖后,由弥漫的气体云和微小固体粒子组成的星际介质所积累起来的。另外,在太阳系形成的最初100万年内,小行星的不断撞击,也为地球上水和碳的到来,提供了来源途径。迄今为止,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固体粒子 原行星盘 碳基材料 小行星 太阳系形成 无机化学 来源途径
原文传递
地球伤疤天上来
11
《环球科学》 2023年第18期78-79,共2页
太阳系的4颗岩质行星一一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都遍布陨石坑。这并不奇怪,在过去46亿年中,无数太阳系形成初期遗留下来的小天体高速飞行,撞向这4颗行星及它们的卫星。
关键词 火星表面 陨石坑 小天体 太阳系形成 水星 行星 金星 地球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的龙宫
12
作者 云苓 《问天少年》 2023年第10期76-77,共2页
上期,我们沿着“集鸟”号的足迹探访了小行星“丝川”本期我们跟着“集鸟”2号去“龙宫”注意了,这可不是西游记里海底龙王的家,而是天上的小行星。“龙宫”距地球平均距离约2亿多干米,是人类第2个采样返回的小行星,对于解答太阳系形成... 上期,我们沿着“集鸟”号的足迹探访了小行星“丝川”本期我们跟着“集鸟”2号去“龙宫”注意了,这可不是西游记里海底龙王的家,而是天上的小行星。“龙宫”距地球平均距离约2亿多干米,是人类第2个采样返回的小行星,对于解答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谜题至关重要。如果你也好奇“龙宫”上有什么,就和“小问”导游一起去看看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生命起源 太阳系形成 龙宫 平均距离 骨质疏松 西游记 采样返回
原文传递
寻找地球之外的生命物质(下)
13
作者 邹路遥 《新发现》 2020年第2期96-98,共3页
上回说到,科学家从陨石中发现了诸多来自地球之外的生命分子。陨石的母体通常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彗星。它们是太阳系的“活化石”,诞生于太阳系形成之初,并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面貌。因此,它们是研究太阳系形成的理想... 上回说到,科学家从陨石中发现了诸多来自地球之外的生命分子。陨石的母体通常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彗星。它们是太阳系的“活化石”,诞生于太阳系形成之初,并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面貌。因此,它们是研究太阳系形成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系形成 陨石 生命物质 小行星 彗星 理想目标 活化石 地球
原文传递
小行星大乱斗
14
《环球科学》 2021年第4期78-79,共2页
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遗留下了许多岩石碎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行星。整个太阳系中可能存在数百万颗小行星,但我们目前只发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些小行星是行星遭受撞击时飞溅出来的,比如火星形成初期曾被一颗冥王星大小的天... 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遗留下了许多岩石碎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行星。整个太阳系中可能存在数百万颗小行星,但我们目前只发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些小行星是行星遭受撞击时飞溅出来的,比如火星形成初期曾被一颗冥王星大小的天体偷袭;另一些小行星则是受附近天体影响而半途夭折的行星留下的残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太阳系形成 冥王星 天体 火星 岩石
原文传递
ALMA:捕捉行星将诞生
15
作者 梅瑞迪斯·A·麦格雷戈 赵斐(翻译) 《环球科学》 2020年第13期52-59,共8页
星周盘是恒星诞生后形成的漩涡状尘埃盘,通过对它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不仅能够揭示其中未被发现的行星,还可以找到关于太阳系形成的线索。
关键词 高分辨率成像 太阳系形成 行星 恒星 诞生 尘埃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