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行者”飞出太阳系了吗
1
作者 杭添仁 《今日科苑》 2013年第15期49-53,共5页
新闻背景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官网宣布:美国“旅行者”1号正式成为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旅行者”项目首席科学家斯通说,“‘旅行者’已经离开太阳风层,在宇宙海洋各恒星间遨游。”这个飞行了36年的空间探测器目前... 新闻背景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官网宣布:美国“旅行者”1号正式成为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旅行者”项目首席科学家斯通说,“‘旅行者’已经离开太阳风层,在宇宙海洋各恒星间遨游。”这个飞行了36年的空间探测器目前距离太阳大约为190亿千米。新的意想不到的数据显示,“旅行者”1号已于一年前进入星际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者”1号 太阳 美国航空航天局 星际空间 空间探测器 人造物体 太阳风层 数据显示
下载PDF
地球大气层的真相
2
作者 李忠东 《科学24小时》 2021年第4期20-24,共5页
学术界对地球大气层的定义一向有着诸多争议,关于其厚度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千米左右,并且在地面以上50千米处,大气层就很稀薄了。但是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地球大气层最厚的地方竟然达到63万千米,这意... 学术界对地球大气层的定义一向有着诸多争议,关于其厚度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千米左右,并且在地面以上50千米处,大气层就很稀薄了。但是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地球大气层最厚的地方竟然达到63万千米,这意味着月球其实一直在地球的大气层中运行。这项研究所获得的地冕数据来自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大气 真相 太阳风层探测器
下载PDF
文摘(英文文献)
3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5期74-75,共2页
官方确认:“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系--It’s official-Voyager has left the solar system. Science,2013, Vol.341, No.6151.<br>  NASA证实,经过36年的疾速,“旅行者1号”已经进入星际空间,尽管它的传感器出了故障,... 官方确认:“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系--It’s official-Voyager has left the solar system. Science,2013, Vol.341, No.6151.<br>  NASA证实,经过36年的疾速,“旅行者1号”已经进入星际空间,尽管它的传感器出了故障,它的能量所剩无几。最新数据显示,“旅行者1号”穿越了太阳风层最外层,这表明它已经离开太阳系,它与地球的距离已经是海王星轨道距地球距离的六倍。至于准确的离开日期,“旅行者”项目组的科学家一致认为是2012年8月25日,那一天,“旅行者1号”的一个仪器记录到产生自太阳风层内的宇宙射线的暴跌,另一个仪器记录到太阳风层之外、银河系产生的宇宙射线的同步增长。不过,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同这个结论,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空间物理学家David McComas 认为,除非磁场方向改变,否则不能说明“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系。Michigan大学的几位研究人员也不认为“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2020年开始,“旅行者1号”的仪器必须通过打开和关闭来分享电源,而到2025年,所有仪器都会被关闭。无论如何,可能仍然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磁场方向的改变,或者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影响 太阳风层 对流 对流圈 大气 全球尺度 气候变化 气候变动 植被动态 NDVI 时间序列 卫星观测 旅行者 大气强迫 数据评价
下载PDF
“旅行者1号”进入太空新区域
4
《大自然探索》 2013年第6期4-4,共1页
一项新研究表明,美国宇航局35年前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看来已经离开太阳风层。太阳风层是由太阳以及太阳风(高能微粒)主宰的太空区域。它被认为是闭合的泡泡状,周围是弥漫于银河系的星际介质(气体和尘埃)。
关键词 旅行者 太阳风层 太空 美国宇航局 星际介质 探测器 银河系 发射
下载PDF
太阳圈
5
《儿童故事画报》 2018年第16期34-35,共2页
太阳不仅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能源,它还将整个地球保护在臂弯之中,这个无比巨大的怀抱名为太阳圈。太阳圈又叫太阳风层,太阳风指由太阳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和磁场。它环绕整个太阳系,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泡,一直延伸到冥王星之外... 太阳不仅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能源,它还将整个地球保护在臂弯之中,这个无比巨大的怀抱名为太阳圈。太阳圈又叫太阳风层,太阳风指由太阳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和磁场。它环绕整个太阳系,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泡,一直延伸到冥王星之外的空间。不过,这个泡泡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形。太阳圈保护地球免受来自太阳系以外空间的星际尘埃和宇宙辐射的影响。星际尘埃会遮住太阳光,让我们再次进入冰川时代;宇宙辐射则是一种会损害臭氧层和人类DNA的粒子。太阳风顶层是整个太阳圈最外围的区域,离太阳有180亿千米之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宇宙辐射 太阳风层 冰川时代 星际尘埃 太阳 冥王星
原文传递
彗星群咆哮着跳进太阳
6
作者 吴光节 《天文爱好者》 2011年第5期38-41,共4页
惊人的掠日彗星 太阳又发狂了——可是这一次,既不是爆炸性的太阳耀斑,也不是太阳内部炽热的等离子体流,并且,这与百年难遇的太阳变化也似乎完全无关——那是从遥远的外太阳系空间飞来的比冰雪还要冷的彗星。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 惊人的掠日彗星 太阳又发狂了——可是这一次,既不是爆炸性的太阳耀斑,也不是太阳内部炽热的等离子体流,并且,这与百年难遇的太阳变化也似乎完全无关——那是从遥远的外太阳系空间飞来的比冰雪还要冷的彗星。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卡尔·巴特穆斯(KarlBattams)说:“这次事件开始于2010年12月13日,结束于22日。仅仅十天,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卫星竟然发现了25颗彗星相继冲进太阳——简直是太疯狂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耀斑 太阳太阳风层探测器 星群 等离子体流 太阳系空间 太阳变化 SOHO 彗星
原文传递
发现太阳的新秘密
7
《天文爱好者》 2002年第6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太阳风层探测器 X射线光 气候变化 磁活动 太阳
原文传递
具有纽绞磁场的太阳黑子
8
《天文爱好者》 2002年第3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纽绞磁场 太阳黑子 太阳风层探测器 太阳耀斑 日冕物质抛射
原文传递
来自柯伊伯带的宇宙线
9
《天文爱好者》 2003年第5期15-15,共1页
很久以来,科学家们就发现经常有带电粒子,所谓异常宇宙线,撞击地球和空间飞船,但对它们的来源一直未找到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宇宙线 原子 电离 太阳风层 柯伊伯带 尘埃
原文传递
功勋卓著的SOHO卫星
10
作者 张桂清 《天文爱好者》 2009年第3期60-63,共4页
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观测台)是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的缩写,是继YOHFOH(阳光)卫星以后的又一颗多波段太阳探测卫星,曾经有些媒体把SOHO音译为“苏活”或“索霍”。预计2009年12月将光荣退役。
关键词 SOHO卫星 太阳风层 探测卫星 观测台 多波段
原文传递
STEREO搜寻地球附近古老行星的遗迹
11
作者 吴光节 《天文爱好者》 2009年第8期48-49,共2页
很多人都很熟悉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对太阳研究的贡献真不小。作为副产品,还发现了数百颗“SOHO彗星”,其中包括我们中国的天文爱好者不小的贡献! 可是,要说起STEREO,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关键词 太阳太阳风层探测器 SOHO彗星 遗迹 行星 地球 搜寻 天文爱好者 副产品
原文传递
火扑飞蛾
12
《Newton-科学世界》 2003年第3期14-14,共1页
运转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最近拍摄到了格外壮观的图片,一颗名为NEAT的慧星在抵达近日点附近的这段旅程中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地被一束日冕喷流击中,而这颗彗星也因此可能成为SOHO发现的500多颗彗星中最值得... 运转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最近拍摄到了格外壮观的图片,一颗名为NEAT的慧星在抵达近日点附近的这段旅程中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地被一束日冕喷流击中,而这颗彗星也因此可能成为SOHO发现的500多颗彗星中最值得纪念的彗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层探测器 日冕喷流 空间气象监测 彗星
原文传递
“尤利西斯”计划延续
13
《天文爱好者》 2004年第4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欧洲空间局 尤利西斯号 太阳探测器 太阳风层
原文传递
Modeling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lar wind with due northward IMF by the AMR-CESE-MHD model 被引量:1
14
作者 WANG Juan DU AiMin +2 位作者 ZHANG Ying ZHANG TieLong GE Ya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235-1242,共8页
We present a newly developed global magnetohydrodynamic(MHD) model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to the solar wind. The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pace-time conservation element and s... We present a newly developed global magnetohydrodynamic(MHD) model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to the solar wind. The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pace-time conservation element and solution element(CESE) method in general curvilinear coordinates on a six-component grid system. As a preliminary study,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the model's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quasi-steady state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under steady solar wind flow with due nor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The model results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published by other numerical magnetospheric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MAGNETOSPHERE magnetohydrodynamic model adaptive mesh refinement technique the space-time conservation element and solution element method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tudy on the response of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ystem to a super solar storm 被引量:3
15
作者 WANGChi LI Hui +2 位作者 GUO XiaoCheng DING Kai HUANG Zhao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037-1042,共6页
With the approaching of the 24th solar cycle peak year (2012-2014), the impacts of super solar storms on the geospace envi- ronment have drawn attentions. Based on the geomagnetic field observations during Carringto... With the approaching of the 24th solar cycle peak year (2012-2014), the impacts of super solar storms on the geospace envi- ronment have drawn attentions. Based on the geomagnetic field observations during Carrington event in 1859, we estimate the interplanetary solar wind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and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the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ystem to this extreme solar wind conditions using global 3D MHD simulations.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l) The day-side magnetopause and bow shock are compressed to 4.3 and 6.0 Re (Earth radius), and their flanks are also strongly compressed. The magneto- pause shifts inside the geosynchronous orbit, exposing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s in the solar wind in the magnetosheath. 2) During the storm, the region-1 current increases by about 60 times, and the cross polar potential drop increases by about 80 times; the reconnection voltage is about 5 to 6 times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storms, which means a larger amount of the solar wind energy enters the magnetosphere, resulting in strong space weather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weather solar storm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ystem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Magnetohydrodynamics (MH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lar wind with the magnetosphere: A review 被引量:10
16
作者 WANG Chi GUO XiaoCheng +4 位作者 PENG Zhong TANG BinBin SUN TianRan LI WenYa HU YouQi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141-1157,共17页
The magnetosphere is the outermost layer of the geospac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lar wind with the magnetosphere is the key element of the space weather cause-and-effect chain process from the Sun to Earth, whic... The magnetosphere is the outermost layer of the geospac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lar wind with the magnetosphere is the key element of the space weather cause-and-effect chain process from the Sun to Earth,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he geospace weather study. The nonlinearity, multiple component, and time-dependent nature of the geospace make it very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process in geospace using traditional analytic analysis approach. Numerical simulations, a new research tool developed in recent decades, have a deep impact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eospace. MHD simulations started at the end of the 1970s, and the initial study was limited to two-dimensional (2D) cases. Due to the intrinsic three-dimensional (3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space, 3D MHD simulations emerged in the 1980s, in an attempt to model the large-scale structures and fundamental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magnetosphere. They started to combine with the space exploration missions in the 1990s and make comparisons with observations. Physics-based space weather forecast models started to be developed in the 21st century. Currently only a few space-power countries such as USA and Japan have developed 3D magnetospheric MHD models.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space science in China,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global MHD model, namely PPMLR-MHD, which has high order spatial accuracy and low numerical dissipation. In this review, w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global 3D MHD modeling, especially the PPMLR-MHD code, and summarize our recent work based on the PPMLR-MHD model,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planetary shocks with the magnetosphere, large-scale current systems, reconnection voltage and transpolar potential drop, and Kelvin-Helmholtz (K-H) instability at the magnetopa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MHD simul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