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先秦音乐论争三部曲
- 1
-
-
作者
刘蓝
-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1990年第5期18-26,17,共10页
-
文摘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最为繁荣的时期,涌现出许多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他们一个个畅抒己见,展开论战,有如春天里的百花争相艳放。在音乐美学方面,一些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提出自家的观点,相互间进行争论。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音乐是怎样的一门艺术?它对于国家和人民是有利的呢,还是有害的?应该提倡呢,还是应该禁止?各人所持态度皆是营垒清楚、旗帜鲜明。孔子倡导音乐,可以说是正面文章;晏子、墨子、老子、庄子反对音乐(尤以墨子为最),可以说是反面文章;盂子、荀子维护音乐,又是正面文章。这场大论战前后持续三百年之久,正——反——合,这恰是音乐里ABA——典型的三部曲式。
-
关键词
非乐
先秦音乐
音乐舞蹈
主要学派
王公大人
三部曲式
《乐论》
听治
先王
夫乐者乐也
-
分类号
J021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荀子的人性论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郭志坤
-
机构
上海文汇报编辑部
-
出处
《兰州学刊》
1988年第6期29-33,共5页
-
文摘
先秦时代,自从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之后,人性问题就逐渐成为思想家们探求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认识史的发展看,荀子高于先秦所有的诸子。其特点就在于他克服了先秦诸子人性论中的神秘主义。 集诸家人性论所长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方面也必然吸收了先前的和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这是荀子人性论的著名命题。他明确区分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伪”这两个概念。“不可学,不可事,而有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为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是“天之就也”,“
-
关键词
性伪
人性问题
“性恶论”
战国末期
礼义
制天命而用之
明于天人之分
“性善论”
化性起伪
夫乐者乐也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
- 3
-
-
作者
陈丽娟
-
机构
江西省东乡县孝岗第二小学
-
出处
《江西教育(综合版)(C)》
2015年第12期93-93,共1页
-
文摘
音乐课程作为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礼记·乐记》指出:“夫乐者乐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听音乐的过程会不知不觉地产生愉悦感,潜移默化地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教育。美学家吕艺生也提出:“艺术审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形象。”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学生艺术教育的启蒙,是培养学生对产生美正确感知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
-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
夫乐者乐也
《礼记·乐记》
感知力
艺术审美
现实生活
文化形象
愉悦感
启蒙教学
-
分类号
G623.71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