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失婚男性社会地位的区域比较研究
1
作者 李凤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9-105,共7页
农村失婚率升高并引发较多社会风险,学界对失婚男性成因、类型的研究较多,社会地位分析较少。基于对已有社会地位研究中主客位视角的反思,及华北、华南、中部村庄的经验,在区域差异视角下,以村庄社会结构、代际关系为分析框架,探究不同... 农村失婚率升高并引发较多社会风险,学界对失婚男性成因、类型的研究较多,社会地位分析较少。基于对已有社会地位研究中主客位视角的反思,及华北、华南、中部村庄的经验,在区域差异视角下,以村庄社会结构、代际关系为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区域失婚男性社会地位的类型差异及深层次价值原因。研究发现,北方村庄以社会性价值为主导,分裂型社会结构、失衡代际关系下的失婚男性完全处于边缘地位;南方村庄以本体性价值为主导,团结型社会结构、厚重均衡代际关系下的失婚男性处于半边缘地位;中部原子化村庄以基础性价值为主导,分散型社会结构、低度均衡代际关系下的失婚男性处于非边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婚男性 社会地位 区域差异 价值类型
下载PDF
符号暴力与高学历女性“失婚”困境——基于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家庆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120,共5页
高学历女性"失婚"现象正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对此,传统社会学分析框架多将其根本原因归咎于高学历女性比例偏高和女性自身的另类性,如择偶的过高标准、心理上的自我隔离抑或恋往怀旧等。而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看... 高学历女性"失婚"现象正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对此,传统社会学分析框架多将其根本原因归咎于高学历女性比例偏高和女性自身的另类性,如择偶的过高标准、心理上的自我隔离抑或恋往怀旧等。而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看,在一个依然处于男权强势的文化社会中,一种在诸多社会行动者合谋基础上产生,并以某种符号象征施加其上的"符号暴力",才是导致高学历女性"失婚"的主要原因。借助各种文化平台(如媒体),对大龄高学历女性进行各种"污名化",给予她们丑化与妖魔化的特征定型,正是符号暴力的具体表征。因此,为高学历女性去污正名,张扬其多样性与异质性的高贵品质,才是解决其"失婚"困境的明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暴力 高学历女性 剩女 失婚
下载PDF
清代辽东旗人社会中的男性失婚问题研究——基于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CMGPD-LN)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磊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43,共9页
当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衡的状况加剧了男性婚姻挤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大龄未婚或终身不婚问题突出。研究历史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利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和logit回归模型,研究了1749~... 当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衡的状况加剧了男性婚姻挤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大龄未婚或终身不婚问题突出。研究历史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利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和logit回归模型,研究了1749~1909年清代辽东旗人社会中的男性失婚问题。研究发现:超过20%的30岁及以上男性仍未结婚,大约15%的男性终身不婚;包括个体、家庭、亲属关系和地区在内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共同决定了男性的婚姻状态,年龄越大、有残疾、无职位的男性未婚的机会比率更大,父母一方或双方在世、父亲或叔伯有职位的男性未婚的机会比率更低;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同样决定了未婚男性的居住模式,年龄越大、有残疾、父母不在世的男性独住的机会比率越大,叔伯有职位的男性独住的机会比率越小,分家是导致未婚男性独住的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未 失婚 清代 辽东 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
下载PDF
贫困地区农村大龄青年未婚失婚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磊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第12期37-43,共7页
人口出生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的大龄未婚问题突出。对冀西北贫困地区农村的专项调查发现,大龄未婚男性仅在所从事职业方面与已婚男性没有明显差别,而在教育、健康、技能、收入、住房、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明显劣于... 人口出生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的大龄未婚问题突出。对冀西北贫困地区农村的专项调查发现,大龄未婚男性仅在所从事职业方面与已婚男性没有明显差别,而在教育、健康、技能、收入、住房、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明显劣于已婚男性;个体素质和经济条件较差的男性更可能处于大龄未婚状态,尤其是适婚年龄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征婚的影响尤为显著。总体来看,在性别结构、择偶梯度和婚姻流动性别差异等条件约束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男性适婚年龄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及个体人力资本的全面劣势是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竞争失利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青年 农村 失婚
下载PDF
弱家庭发展能力与农村男性失婚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凤 《兰州学刊》 CSSCI 2022年第12期95-107,共13页
基于蔡村男性失婚经验,以转型期婚恋变迁为背景,从家庭发展能力视角解释农村男性失婚机制。研究发现,在性别挤压、梯度挤压、竞争挤压共同作用下,子代婚配危机表现为婚配成本高涨的经济压力、城镇化压力。本地家庭“半工半耕”双弱的家... 基于蔡村男性失婚经验,以转型期婚恋变迁为背景,从家庭发展能力视角解释农村男性失婚机制。研究发现,在性别挤压、梯度挤压、竞争挤压共同作用下,子代婚配危机表现为婚配成本高涨的经济压力、城镇化压力。本地家庭“半工半耕”双弱的家庭资源弱积累状态难以支付当下的高额婚配成本,家庭弱代际合力难以在短期内进行家庭主体强动员与资源整合,家庭简单再生产目标和弥散性资源配置方式降低了子代未来的婚姻预期。弱家庭资源、弱代际合力、简单再生产目标共同形塑的弱家庭发展能力,使子代在当下、短期内、长期内都陷于失婚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婚 姻支付 家庭发展能力 恋转型
下载PDF
北朝平民晚婚与失婚原因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晓宏 周晓光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3-95,共3页
北朝既是一个社会动乱不安,也是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由于频繁战乱,平民流离失所;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女子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还有婚姻论财风俗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平民晚婚、失婚现象较为严重。平民是北朝社会的主体,通过其晚... 北朝既是一个社会动乱不安,也是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由于频繁战乱,平民流离失所;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女子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还有婚姻论财风俗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平民晚婚、失婚现象较为严重。平民是北朝社会的主体,通过其晚婚与失婚的原因分析,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北朝社会婚姻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平民 失婚 原因
下载PDF
大龄失婚人口群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中一 《青年探索》 CSSCI 2016年第4期72-77,共6页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偏远贫困地区的成年男性最容易成为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性受害者,他们是大范围内人口结构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大龄失婚群体的社会经济水平低于同龄普通人群,他们抵御社会风险的能...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偏远贫困地区的成年男性最容易成为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性受害者,他们是大范围内人口结构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大龄失婚群体的社会经济水平低于同龄普通人群,他们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有限,很可能会在中老年时期沦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者。与此同时,大龄失婚人口群体特征性别差异明显,在群体分布、收入水平、健康意识等方面表现出大相径庭的群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失婚 群体特征 实证研究
下载PDF
高知女性失婚现象社会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闫艳 《理论观察》 2008年第5期123-124,共2页
高知女性在社会阶层金字塔中处于较高的位置,是女性中的精英。但是这部分女性在婚姻市场中却被冷落,出现了失婚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市场本身的缺陷外,与市场主体的认知偏差有很大的关系。男女双方的认知出现偏差是婚姻行为不能发生... 高知女性在社会阶层金字塔中处于较高的位置,是女性中的精英。但是这部分女性在婚姻市场中却被冷落,出现了失婚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市场本身的缺陷外,与市场主体的认知偏差有很大的关系。男女双方的认知出现偏差是婚姻行为不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知女性 失婚 择偶 认知偏差
下载PDF
“婚闹”现象的社会规制缺失与刑法介入
9
作者 张学文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7-24,共8页
现实中"习俗"外衣下的婚闹过界行为大量存在,一方面对被害人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另一方面对于习俗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引导。但柔性规范对于这种本身躲在"习俗"下的实质犯罪行为却无法起到应有的规制作用,而在... 现实中"习俗"外衣下的婚闹过界行为大量存在,一方面对被害人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另一方面对于习俗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引导。但柔性规范对于这种本身躲在"习俗"下的实质犯罪行为却无法起到应有的规制作用,而在认同上,习俗具备了亲民性的优势使得区域内部形成了一种对于行为限度的认同迷茫。在司法未能积极的同习俗深度接触的前提下,这样一种司法懈怠态度使得"婚闹"行为归责缺位,而问题的解决关键便应该是在一种对话状态下,定性上以刑法为依据,习俗和刑法之间不会在定性出现本质冲突,仅仅可能在表达方式等有形式区别,故应该维持刑法的优先地位。而在量刑上,以习俗的合理部分作为吸收,充分的考量其作为酌定情节。对于"聚众""公众场合"应该谨慎和准确的认定,并对于符合和解情形的案件通过刑罚退出机制进行司法消解,从而实现松弛有度的约束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俗 闹” 规制缺 刑法介入
下载PDF
性别失衡下的人口流动与艾滋病传播风险--基于风险选择的元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慧君 李树茁 马克·费尔德曼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4,共9页
中国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受婚姻挤压的失婚男性被视为中国未来公共健康与安全的最大隐患。为识别该群体,特别是流入城市的失婚男性对艾滋病传播的作用,基于风险选择视角,对2000年以来涉及中国男性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严格筛选,最终确定12... 中国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受婚姻挤压的失婚男性被视为中国未来公共健康与安全的最大隐患。为识别该群体,特别是流入城市的失婚男性对艾滋病传播的作用,基于风险选择视角,对2000年以来涉及中国男性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严格筛选,最终确定12篇文献,进行农民工与农村居民风险性差异、风险性行为与人口特征关系的元分析。结果发现,流动显著提高了男性多性伴侣和商业性交易的风险;未婚、较高收入的农民工,商业性交易或多性伴侣的风险增加,感染性病几率也明显提高;而且在年龄偏低、教育和收入水平相对偏高的样本中,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多性伴侣和商业性交易风险更大;而在未婚比例超过一半的样本中,教育、收入上的风险选择性消失。这意味着未来失婚男性将放大艾滋病传播风险,且风险随该群体的聚集而快速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失婚男性 艾滋病传播 流动人口 风险选择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财婚风气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向东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1-165,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钱与婚姻紧密结合而孕育形成的财婚风气,使严格古板的传统婚姻礼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人们在婚礼中开始追求热烈、欢快的情感体验,铺张浪费、热闹欢快从此成为传统婚俗的基调。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现象 失婚现象
下载PDF
农村男性大龄未婚的区域“积聚”问题——基于冀西北赤城县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跃生 《中国乡村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46-77,共32页
本文以目前男性大龄未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县份(冀西北赤城县)为考察对象,将县域总体数据、多村庄问卷调查数据、村民访谈信息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农村男性大龄未婚的区域'积聚'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根据本项研究,赤城县男性大龄... 本文以目前男性大龄未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县份(冀西北赤城县)为考察对象,将县域总体数据、多村庄问卷调查数据、村民访谈信息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农村男性大龄未婚的区域'积聚'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根据本项研究,赤城县男性大龄未婚的区域'积聚'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初步显现,80年代明显增多,90年代成为相对普遍的问题。其形成原因是:婚龄女性区域性外嫁增多,本地男性婚姻机会降低;生存条件恶劣、区域贫困和区位经济劣势是当地男性高比例大龄未婚形成的环境因素;区域贫困现实之下,当地男性结婚成本上升,女性择偶时对男性家庭条件和个人素质要求提高,被排挤出本地婚姻市场的男性增多。当前我国农村20世纪80年代性别比升高形势下所出生的男性逐渐进入婚龄,非意愿性大龄未婚群体将进一步扩大,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大龄未 男性区域性失婚 性别比 冀西北农村
下载PDF
从“闹婚”到“婚闹”的刑法学省思
13
作者 张学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8年第6期125-133,共9页
“闹婚”本是传统习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却脱逸出原有的民俗文化场域,致使游走于违法和犯罪之间的事件频频发生。无论是失范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都已经具备了类型化的样态,但实践中由于司法惰性及民俗盲目认可等原因,却并未受到应有规制... “闹婚”本是传统习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却脱逸出原有的民俗文化场域,致使游走于违法和犯罪之间的事件频频发生。无论是失范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都已经具备了类型化的样态,但实践中由于司法惰性及民俗盲目认可等原因,却并未受到应有规制,从而造成了“婚闹”的归责缺位与继发性失控。刑法学视角下,失范行为和犯罪行为可以做出合理的界限划分,对严重超出社会相当性的“婚闹”行为予以刑事归责,对于游走违法和犯罪的失范行为以积极治安处罚,反而能够产生习俗正向的引导作用。在厘清行为性质的前提下,对躲在民俗外衣下的实质犯罪行为积极追诉,更能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善良的性道德观念,剔除社会中不合理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俗 闹” 刑事政策 追诉懈怠
下载PDF
Marital and Co-parenting Relationships After Divorc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14
作者 Anna Lubrano Lavadera Marisa +1 位作者 Malagoli Togliatti Rosa di Benedetto 《Sociology Study》 2011年第2期83-95,共13页
Divorced parents are challenged by the task of creating new role identities as co-parents while no longer living together and being married. The process of families' reorganization, following divorce, can be studied ... Divorced parents are challenged by the task of creating new role identities as co-parents while no longer living together and being married. The process of families' reorganization, following divorce, can be studied in terms of emotional adjustment, co-parenting and family alliance. The aims of this work are to analyze the process(es) of reorganization, in a sample of Italian divorced families (n =104), with regards to the constructs of adjustment to divorce, co-parenting and family alliance and to explore their relationships. Multi-method procedure involves both self-report measure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presentations' level and observational measure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teractive models.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pathways between the families and show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 level and interactive practices. Result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VORCE co-parenting adjustment to divorce family alliance family functio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