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失血量患者的体温变化
1
作者 唐超君 陈金华 +2 位作者 李发仁 杨盛英 罗惠萍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617-61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失血量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与特点,以更好地优化和解决临床失血与围术期的体温管理。方法:以术晨第一台择期非胸腹腔暴露的男性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50岁,ASAⅠ-Ⅱ级,无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无感染、发热,无甲亢...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失血量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与特点,以更好地优化和解决临床失血与围术期的体温管理。方法:以术晨第一台择期非胸腹腔暴露的男性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50岁,ASAⅠ-Ⅱ级,无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无感染、发热,无甲亢、免疫性等可致体温改变疾病,手术时长3h以内。术前监测基础体温T0,血红蛋白Hb0,术中连续监测腋温(体表温)T1、食道温(核心温)T2、连续无创血红蛋白SPHb及手术时间t,描记失血量0%-25%时患者体表、核心温度的变化曲线。同时剔除不同因素对体温的影响:麻醉方式一律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控制手术室室温25℃、湿度55%,所有输液及冲洗液均加温至37℃。结果:90例患者术前T0及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失血量≤10%时,体温描记曲线平直,两曲线几乎平行稳定于T0附近,T1、T2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失血量≤15%时,两体温描记曲线分离,并平缓下行,T1较T0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失血量≤20%,体温描记曲线下行坡度加大,出现拐角,两曲线间夹角趋小,T1、T2均下降,其中T1变化大于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20%时,两体温描记曲线彼此趋近,T1、T2较T0明显下降,T2与T1差值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失血常导致体热丢失,表现为体温的下降,体温下降的程度与失血量相关,当15%≤失血量≤20%时,出现明显的"失血体温拐点",此临床特征对临床失血的诊治和围术期体温管理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失血 体表温度 核心温度 连续无创血红蛋白监测 失血体温拐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