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断层扫描脑灌注成像联合头颅血管造影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健 张伟 余璠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519-1523,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脑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颅血管造影(CTA)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25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治疗7 d内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将...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脑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颅血管造影(CTA)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25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治疗7 d内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HT组(n=56)与非HT组(n=69)。记录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及2 h内的CT平扫、CTA、CTP检查结果,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对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检查费用与住院费用。结果溶栓前CT平扫缺血病灶结果显示,左颞叶占28.00%、右颞叶占21.60%、左基底节区占17.60%、右侧基底节占12.80%、左侧额叶占9.60%、右侧额叶占6.40%、大面积波及全部额叶与颞叶占4.00%;溶栓治疗2 h内CT平扫缺血病灶结果显示,左颞叶占8.00%、右颞叶占4.00%、左基底节区占2.40%、右侧基底节占2.40%、左侧额叶占1.60%、右侧额叶占0.80%,未见大面积缺血病灶。溶栓前CTA检查缺血病灶结果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占44.00%、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占36.80%、左侧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占10.40%、右侧颈动脉闭塞或狭窄占8.80%;溶栓治疗2 h内CTA检查缺血病灶结果显示,低密度梗死灶中心伴片状高密度出血病灶占14.40%、梗死灶边缘伴高密度出血灶占12.80%、中心处于边缘均伴斑块状出血病灶占11.20%。溶栓前CTP结果显示,缺血病灶范围较CTA检查扩大,且病灶区域为缺血半暗带区;溶栓治疗2 h内,HT组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容量(rCBV)均低于非HT组患者,而平均通过时间(MTT)高于非H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TP+CTA检查预测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C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HT组患者,检查费用、住院费用均高于非H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CTP+CTA检查对预测ACI溶栓治疗后发生HT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后续HT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灌注成像 头颅血管造影 溶栓治疗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李会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7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扫描(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未发...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扫描(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未发生HT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行CTA联合CTP检查。统计两组相关资料、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低于对照组,平均流通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渗透性表面乘积(P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CBV、CBF、MTT、TTP、PS、NIHSS评分是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CTA联合CTP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P<0.01)。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预测使用CTA联合CTP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CT血管造影 CT灌注扫描 急性脑梗死 溶栓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振强 马明辉 郭子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0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A与MRA检查,观察患者入院时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并记录患者...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0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A与MRA检查,观察患者入院时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并记录患者缺血发作后卒中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各影像学方法单独与联合应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价值。结果经诊断,101例患者在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缺血发作后卒中的患者15例;经CTA、MRA结果显示,住院7 d内发生卒中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率均高于未发生卒中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MRA单独与两者联合检查检出的狭窄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未检出狭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TA、MRA单独检查与两者联合检查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AUC分别为0.875、0.897、0.900,且联合检查的AUC值较单独检查的预测价值高。结论入院时头颅CTA与MRA检查短暂性脑出血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可用于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预测,而联合检查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 头颅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厉青 倪健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23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造影(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血栓形成患者92例(A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7例(B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92例脑血栓形成患...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造影(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血栓形成患者92例(A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7例(B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9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中80例同时行头颅MRA检查。比较不同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病变特点,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程度。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表明,A、B组间粥样斑块形成、IMT厚度及软斑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彩超与头颅MRA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87.50%,对椎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75.00%,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分别92.86%、94.12%及85.71%。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为ICVD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部位、管腔狭窄程度提供诊断依据,头颅MRA可进一步对颅内血管病变进行诊断,两者联合可更全面评价ICVD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颈部血管彩超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肖朝华 李海军 +1 位作者 闫萍 王美荣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5期1346-1349,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1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将两种诊断方法...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1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作比较,探讨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95例(共11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1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4例。在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中诊断出,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77例(共9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1例,阴性患者例数为13例,符合率为88.18%。与MSCT检测方法(74.55%)相比,采用CTA进行检测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中,能够较准确检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并且与MSCT诊断方法相比,头颅CT血管造影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头颅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6
作者 朱守敬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9期63-64,共2页
目的对头颅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将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多排螺旋CT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并对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符合情况进行分... 目的对头颅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将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多排螺旋CT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并对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符合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为98.08%(51/52),高于多排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84.62%(44/5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准确率及病因评价要优于多排螺旋CT,前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头颅CTA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被引量:30
7
作者 韩春靖 曾明彬 陈泽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疑似AIS患者,最终确诊4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 目的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疑似AIS患者,最终确诊4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头颅CT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检查,分析头颅CTA联合3D-TOF MRA对评估动脉狭窄度和诊断AIS的价值。结果CTA对颅内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5%、72.3%、73.7%、93.0%,MRA对颅内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5%、87.7%、86.9%、94.7%;MRA共检出动脉狭窄度≥50%者43例,CTA检出43例,两者联合检出46例,且狭窄度≥50%者中AIS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狭窄度<50%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MRA、CTA及联合检出狭窄度≥50%作为检验变量,将是否有AIS作为状态变量,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头颅CTA、MRA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0.860,联合诊断的AUC为0.904,诊断价值均较为理想,且以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头颅CTA与MRA均可有效评价颅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狭窄程度,而两者联合诊断AIS的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头颅CT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允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21期2892-2893,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7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的...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7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在Ⅰ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35%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48%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在Ⅱ~Ⅳ级的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6.20%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2.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中Ⅴ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16%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要明显好于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头颅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志清 叶浩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8期131-13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两种检...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1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38例I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23%,80.37%,经t检验,P=0.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26例II级-I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73.69%,经t检验,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34%,72.26%,经t检验,P=0.0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在鉴别具体病因时,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优势均大于多排螺旋CT(MSCT)。然而,相对于多排螺旋CT(MSCT)的诊断,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费用较高,会加重一些经济贫穷的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排螺旋CT(MSCT)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应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沈文超 蒋博民 +2 位作者 陈为军 王宁 赵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247-249,共3页
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应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之后,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A 以及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 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应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之后,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A 以及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缺血发作后脑卒中发生率等情况进行记录,绘制相关曲线并获得曲线下面积( AUC),然后对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住院1周后经诊断出现缺血发作后卒中数量共13例,发生率为13.83%。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以及颈内动脉系统数量分别为2例和11例,占据比例分别为15.38%和8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头颅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玉藏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331-1332,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资料,其中脑血栓形成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9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资料,其中脑血栓形成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9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其中2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同时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评价不同群体患者影像特征。结果不同类型观察组患者斑块、IMT增厚及软斑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颈、椎动脉狭窄率92.31%显著高于颈部彩超69.23%,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采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检查可明确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部位,并观察到管腔狭窄程度,行进一步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血管病变信息,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彩超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评估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2
作者 王佳丽 王刚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8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压缩感知(CS)技术对其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影响,以期为其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兴安盟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21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压缩感知(CS)技术对其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影响,以期为其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兴安盟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21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并行采集(PI)时间飞跃法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CS TOF-MRA扫描,依据CS采用的加速因子系数(AF)将CS分为CS5(AF=4.6)和CS10(AF=10.3);根据扫描方式分为PI TOF-MRA组、CS5 TOF-MRA组、CS10 TOF-MRA组。对比3种检查方式的扫描结果,图像质量定性评分,图像质量定量评估及血管边缘锐利度;并分析PI TOF-MRA、CS10 TOF-MRA、CS5 TOF-MRA检查脑血管疾病的典型病例图片。结果215例同时接受PI TOF-MRA和CS TOF-MRA扫描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动脉瘤23例,烟雾病12例,颅内血管狭窄114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1例,其他疾病55例。CS TOF-MRA扫描时间短于PI TOF-MRA扫描,且CS10 TOF-MRA扫描时间和数据重建时间均短于CS5 TOF-MRA。CS5 TOF-MRA组图像质量等级为3分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PI TOF-MRA组(P<0.05);CS10 TOF-MRA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低于PI TOF-MRA组和CS5 TOF-MRA组,CS5 TOF-MRA组感知图像锐利度指数(PSI)高于PI TOF-MRA组和CS10 TOF-MRA组;CS10 TOF-MRA组PSI高于PI TOF-MRA组(均P<0.05)。结论与PI TOF-MRA相比,CS TOF-MRA扫描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其中CS10 TOF-MRA扫描时间更短,而CS5 TOF-MRA图像SNR、CNR及PSI比CS10 TOF-MRA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压缩感知技术 并行采集成像技术 时间飞跃法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颅CTA及DS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
13
作者 宋鑫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9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漏诊原因,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不同部位、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符合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CT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89.80%,DS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95.92%,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0.089、0.154、0.102、0.200、0.061,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0.042、0.051、0,P>0.05);CTA图像质量优于DSA,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图像质量等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7、1.480、0.901,P>0.05)。结论:头颅CTA及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均较高,均能够有效降低临床漏诊率,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式对于提高疾病确诊率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评估价值
14
作者 钱万兴 伍伟娟 +1 位作者 邢月 薛文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6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收治的3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头颅CT...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收治的3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Essen评分,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Essen单项和联合评分结果及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评估价值,并绘制ROC曲线图。结果:头颅CT血管造影低风险评分18例,高风险17例,Essen低风险评分17例,高风险18例,无极高风险病例,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低风险评分22例,高风险13例,高风险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风险患者(P<0.05);头颅CT血管造影、Essen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均具有预测评估价值。结论: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头颅CT血管造影 Essen评分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绍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4期134-135,共2页
目的:讨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的患者60例,选取的患者都使用头颅CT检测以及头颅磁共振检测。结果:经过检测后,Ⅰ级的患者中头颅CT... 目的:讨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的患者60例,选取的患者都使用头颅CT检测以及头颅磁共振检测。结果:经过检测后,Ⅰ级的患者中头颅CT检测的准确率小于头颅磁共振检测,Ⅱ~Ⅳ级的患者中头颅CT检测的准确率小于头颅磁共振检测,Ⅴ级的患者头颅CT检测的准确率小于头颅磁共振检测,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的患者使用头颅磁共振检测,准确率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头颅CT血管造影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头颅CTA联合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传颂 杜巧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5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扫描(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6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未发生HT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头颅CTA联合CTP检查。比较...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扫描(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6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未发生HT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头颅CTA联合CT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血管表面通透性(P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单一CBV、CBF、MTT、TTP、PS以及头颅CTA联合CTP的预测价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观察组年龄(68.74±9.82)岁、NIHSS评分(16.85±1.7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0.58±10.04)岁、(8.93±0.79)分,梗死面积(65.78±7.89)mm2大于对照组的(46.57±5.68)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发病时间、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BV(2.50±0.74)ml/100 g、CBF(46.31±6.89)ml/(100 g·min)低于对照组的(2.95±0.76)ml/100 g、(60.21±12.40)ml/(100 g·min),MTT(16.35±5.08)s、TTP(24.65±6.02)s长于对照组的(12.29±5.34)、(20.07±3.24)s,PS(2.38±1.29)ml/(100 g·min)高于对照组的(0.81±1.16)ml/(100 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面积、CBV、CBF、MTT、TTP、PS均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单一CBV、CBF、MTT、TTP、PS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低,CTA联合CTP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分别为98.4%、98.8%。结论头颅CTA联合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 出血性转化 头颅CT血管造影 CT灌注扫描 联合检测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使用头颅CTA数据三维立体重建打印床突段动脉瘤及前床突模型应用于动脉瘤夹闭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经建 刘桂梅 +3 位作者 王金鹏 江建 刘俊 杨枫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5期100-102,109,F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头颅血管造影(CTA)数据三维立体重建打印床突段动脉瘤及前床突模型在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动脉瘤夹闭术患者86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根据普通CTA检查结果,结... 目的 探讨头颅血管造影(CTA)数据三维立体重建打印床突段动脉瘤及前床突模型在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动脉瘤夹闭术患者86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根据普通CTA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使用头颅CTA数据三维立体重建打印床突段动脉瘤及前床突模型,指导手术治疗,术后7 d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并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观察组43例患者夹闭术成功41例,成功率95.35%,对照组43例患者夹闭成功35例,成功率81.40%(P<0.05);观察组完全夹闭率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余、瘤体残余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术期术后血管痉挛、血肿、静脉血栓、肢体活动障碍及颅内水肿发生率6.99%,低于对照组的16.29%(P<0.05);观察组最终随访40例,随访期间38例患者恢复良好,能自理生活;2例患者伴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对照组最终随访38例,随访期间30例患者恢复良好,8例患者伴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头颅CTA数据三维立体重建打印床突段动脉瘤及前床突模型用于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较低,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血管造影 三维立体重建 床突段动脉瘤 前床突模型 动脉瘤夹闭术
下载PDF
头颅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牮 魏江平 +1 位作者 俞菊红 李滋聪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0期64-66,共3页
目的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术(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囊状动脉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破裂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破裂组(n=97)和未破裂组(n=103),采用CTA技... 目的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术(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囊状动脉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破裂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破裂组(n=97)和未破裂组(n=103),采用CTA技术对患者实施颅内检查,对瘤体长度、瘤颈宽度、瘤体深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子囊情况,对CTA检查结果与颅内动脉瘤破裂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结果破裂组患者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值)以及动脉瘤倾斜角显著高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有44例患有子囊,发生率为45.36%,未破裂组有14例患有子囊,发生率为13.59%。破裂组子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SR值、动脉瘤倾斜角以及子囊情况有关,瘤体越长、瘤颈越宽、发生子囊等均会增加破裂风险,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CT血管造影 囊状动脉瘤 破裂风险 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脑CT灌注与术后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师恒 王东旭 +6 位作者 金振晓 杨晨 陈涛 江丽青 思艺 俞世强 张文龙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前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与术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连续在本中心行术前脑CTP及手术治疗的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资料,用脑... 目的探讨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前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与术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连续在本中心行术前脑CTP及手术治疗的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资料,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最大达峰时间(Tmax)和脑梗死体积量化脑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与术后新发IS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预测因素。结果在纳入的40例患者中,15例(37.5%)出现术后新发IS。单变量分析显示,颈内动脉夹层、患侧CBF、患侧CBV和脑梗死体积与术后新发IS有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患侧CBF(OR=0.865,95%CI:0.752~0.994,P=0.041)、患侧CBV(OR=0.087,95%CI:0.006~1.335,P=0.080)和脑梗死体积(OR=1.152,95%CI:1.017~1.306,P=0.027)是术后新发IS的独立预测因素。患侧CBF预测术后新发I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636~0.921),最佳临界值为44.65 ml/(100 ml·min)。以患侧CBF=44.65 ml/(100 ml·min)为临界值分为低CBF组和高CBF组,分析显示低CBF组的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术后新发IS和不良结局的比例均比高CBF组高(P=0.017,P=0.001,P<0.001)。结论患侧CBF、脑CBV和脑梗死体积是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术后新发IS的独立预测因素。脑CTP是定量、客观评价脑灌注不良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术前脑CTP量越低,术后新发IS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头颅及体部CT血管造影 脑CT灌注成像 脑卒中
下载PDF
头颅CTA联合CTP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丽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CT灌注成像(CTP)联合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价值,提高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早期诊断率,为临床防治提供合理的影像学参考。方法:整群抽样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4~2019-04期间收治的急性脑...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CT灌注成像(CTP)联合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价值,提高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早期诊断率,为临床防治提供合理的影像学参考。方法:整群抽样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4~2019-04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140例病人临床资料,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外回顾性分析同时期急性脑梗死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相关影像学检查情况[脑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采用受试者曲线(ROC)分析CBV、CBF、MTT各参数单独与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结果:140例病人均接受CT平扫,其中未见明显异常者89例,占比63.57%,其中左颞叶缺血病灶8例,占比15.69%(8/51),右颞叶5例,占比9.80%(5/51),左基底节区5例,占比9.80%(5/51),右侧基底节9例,占比17.65%(9/51),左侧额叶12例,占比23.53%(12/51),右侧额叶10例,占比19.61%(10/51),大范围波及整个额叶与颞叶者2例,占比3.92%(2/51);140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病人经CTA检查,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中心型30例,占比21.43%(30/140),影像学显示低密度梗死灶中间伴片状高密度出血病灶;边缘型66例,占比47.14%(66/140),影像学显示梗死灶边缘伴高密度出血灶;混合型44例,占比31.43%(31/140),影像学显示中心处于边缘均伴斑块状出血病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rCBF、rCBV均较低,MT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得知CTP与CTA联合检测相关参数指标预测急性脑梗死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敏感度均较单独预测高。结论:CTP与CTA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预测出血性转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将CTA与CTP联合用于筛查急性脑梗死病人出血性转化,检出率较高,利于病人良性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头颅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