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孙超 郁兆勇 +5 位作者 赵艳梅 孙迎迎 仝永红 戚谦 孔波 徐文慧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9期83-85,89,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m,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m,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手术过程中给予DSA辅助检查、治疗,观察组采用3D-CTA辅助检查、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均达到图像精确融合,高于对照组24例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对照组5例患者由于无法配合操作放弃治疗。观察组造影剂剂量(68.94±4.61)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910.98±32.69)mGy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59、94.605,P<0.05)。观察组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用于神经介入手术中能在将射线的辐射量降低的同时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降低手术风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下载PDF
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钰 薛华丹 +7 位作者 张晓波 刘炜 孙昊 王萱 苏佰燕 何泳蓝 王客非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 目的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RA)为金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且均行双能量头颈部CTA、DSA及3DRA的患者。根据载瘤血管位置将颅内动脉分为16个区域,逐一观察动脉瘤存在情况,测量动脉瘤各种径线长度,比较其与DSA/3DRA的一致性。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分为4组:无,〈3mm,3~5mm,≥5mm;分别评价DEBR CTA对动脉瘤大小的评价效果。结果 8例患者DEBR CTA共发现9个动脉瘤,全部经过DSA证实。DSA/3DRA及DEBR CTA测量的最大径线分别为(5·2±5·1)和(5·7±5·6)mm,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2例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2条远端供血动脉未被DEBR CTA显示。DEBR CTA评价≥5mm动脉瘤最大径的准确性达100%;1例DEBR CTA评价为〈3mm的动脉瘤,DSA/3DRA评价为3~5mm。结论 DEBR CTA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3DR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BR CTA可能会漏诊接近颅底动脉瘤的远端细小供血动脉并且低估接近颅底的小动脉瘤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能量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葛建兵 王天乐 +3 位作者 崔磊 杨巨顺 尹剑兵 严松强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与应用普通扫描方法的肺动脉CTA图像各40例进行对照,探讨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与应用普通扫描方法的肺动脉CTA图像各40例进行对照,探讨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对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各级肺动脉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段静脉、右肺段静脉、左房、升主动脉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肺动脉CTA检查中能有效地缩短扫描时间、降低对比剂用量并获得高质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肺动脉 双源CT Flash扫描 图像处理
下载PDF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的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黎嘉卿 谭理连 +1 位作者 梁健华 张紫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992-996,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选取88例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重组,分析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目的探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选取88例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重组,分析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出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评估其狭窄情况,将其结果与对应节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的病变狭窄度进行对比。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出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所致中重度狭窄855节段,其中软斑块396节段、硬斑块459节段。通过两种检验方法对硬斑块导致中度狭窄、硬斑块导致重度狭窄、软斑块导致中度狭窄和软斑块导致重度狭窄进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冠心病诊断都具有较高准确率,而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经济、方便、实用,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不同的造影剂入路方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方园 王磊 裴敏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 通过经下肢静脉入路与常规上肢静脉入路团注造影剂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所得2组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及质量评价。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疑诊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并于我科行头颈部CTA联合检查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静脉入路... 目的 通过经下肢静脉入路与常规上肢静脉入路团注造影剂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所得2组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及质量评价。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疑诊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并于我科行头颈部CTA联合检查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静脉入路)和对照组(上肢静脉入路),每组30例。通过对从下肢静脉入路与从上肢静脉入路团注造影剂进行CTA检查所得图像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结果 试验组CT值低于对照组,平均CT值:试验组(310±10)Hu,对照组是(330±10)Hu。试验组30例患者图像头臂干、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及双侧锁骨下动脉都较对照组显示良好(仅有2例目标血管内CT值偏低);对照组30例可见造影剂在邻近静脉残留,造成不同程度的伪影,干扰成像动脉的图像质量。结论 经下肢静脉入路的造影方案,获得了良好的符合影像诊断要求的CTA图像,所得图像目标血管管壁清晰,对比良好,无邻近伴行静脉内造影剂污染,影像信息真实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造影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头颈部血管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不同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邝智飞 陈炜 吴立业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11期69-71,108,共4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影响,提高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成功率以及重建血管的图像质量,增加病灶检出率。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头颈部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影响,提高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成功率以及重建血管的图像质量,增加病灶检出率。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头颈部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减影法由头侧往足侧扫描,对照组采用减影法由足侧往头侧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各部位血管CT值及血管显像质量,对比2组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显像质量,并采用3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双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头臂干血管显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同等造影剂和辐射剂量下,通过从头侧往足侧静脉团注造影剂扫描,可取得较好血管显像质量,还能得到更多显像质量较好的血管信息,有利于及早发现相关部位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头颈部血管病变
下载PDF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晓飞 陈海松 +2 位作者 郝大鹏 刘学军 徐文坚 《齐鲁医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61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病人随机分为2组,低剂量组29例使用50mL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0.70±0.09)mL/kg;常规剂量组32例使用70mL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 目的前瞻性研究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61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病人随机分为2组,低剂量组29例使用50mL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0.70±0.09)mL/kg;常规剂量组32例使用70mL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1.00±0.14)mL/kg。比较两组病人在主动脉弓、舌骨和大脑中动脉层面动脉CT值以及锁骨下静脉伪影、静脉充盈程度、重建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对比剂所得动脉CT值在舌骨层面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51,P>0.05),在主动脉弓和大脑中动脉层面低于常规剂量(t=2.862、2.014,P<0.05)。使用低剂量对比剂产生的锁骨下静脉伪影较常规剂量显著降低(z=3.306,P<0.05)。两组颈部静脉充盈程度和重建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046、0.910,P>0.05)。结论对128层CT而言,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是可行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造影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计算机断层摄影、磁共振三维影像融合新技术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马廉亭 杨铭 +2 位作者 李俊 潘力 陈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8-239,共2页
"多种三维影像融合"是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方向,它将推动医学发展,对全身各系统疾病尤其是对外科血管疾病的诊治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外科 影像融合 计算机断层摄影 三维 磁共振 应用 医学影像
原文传递
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与C臂CT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郭强 于加省 +3 位作者 何跃 陈如东 李振强 胡威 《中国医药》 2012年第7期855-856,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与C臂CT结合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旋转DSA及3D-DSA和其中8例需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的C臂CT资料,通过对47例患者进...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与C臂CT结合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旋转DSA及3D-DSA和其中8例需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的C臂CT资料,通过对47例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手术人路,均行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将术前DSA模拟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术前3D-DS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瘤顶指向、瘤颈宽窄,有元仔瘤、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和骨性结构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8例术前行C臂CT患者中6例显示不同程度脑积水及脑室内出血。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39例,4分6例,3分1例,1分1例。结论3D-DSA技术及必要的C臂CT检查和手术模拟对成功夹闭脑动脉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重建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VCT对头颈部血管狭窄与闭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晓燕 王杰 +4 位作者 丁国成 黄淑芹 孟波 宋伟 谢召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V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慢性狭窄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2例可疑头颈部血管慢性狭窄性病变的患者应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行头颈动脉成像检查,观察两侧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以及大脑前动...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V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慢性狭窄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2例可疑头颈部血管慢性狭窄性病变的患者应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行头颈动脉成像检查,观察两侧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以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对所有图像行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62例中头颈部CTA未见异常19例,发现血管异常43例。其中VA狭窄18支,闭塞7支;ICA狭窄30支,闭塞7支;ACA和MCA狭窄11支,闭塞2支,PCA发育不良2支。烟雾病2例,脑内动静脉畸形2例。血管起源变异4例。结论VCT头颈部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头颈部血管正常解剖与异常改变,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 狭窄 闭塞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春燕 侯新川 梅友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评价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动脉分级能力及图像质量效果。资料与方法搜集1183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患者的资料,按对比剂注射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708)和常规剂量组(n=475)。观察容积重建图像上... 目的评价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动脉分级能力及图像质量效果。资料与方法搜集1183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患者的资料,按对比剂注射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708)和常规剂量组(n=475)。观察容积重建图像上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段、颈内动脉岩骨段至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显示情况,根据最大密度投影上血管质量评分判定图像质量。结果两组头颈部动脉血管及脑内较大分支在容积重建图像上显示良好,且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多数血管显示清晰,边缘光滑锐利。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段血管的显示率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在CT头颈部联合成像上可以很好地显示颅内血管,且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造影 剂量 头颈部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郭浩明 郑婉琳 张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其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记录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总减影时间,并从血管的显示、杂质的干扰等方面对减影后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图进行质量评价。比较2个工作站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图像等级。结果 VCTDSA法和MMBE法的总减影时间分别为(355.29±64.87)s、(93.04±16.9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手动减影后的整体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73.33%,22/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下切上视图的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60.00%,18/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总体图像质量,两种方法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名受试者采用两种减影技术各获得300张最大密度投影图,其中采用VCTDSA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52张、13张、8张和27张,采用MMBE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48张、31张、13张和8张,两者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5,P=0.002)。结论MMBE法较VCTDSA法对头颈CTA的减影后处理更节约时间,VCTDSA对头颈CTA显示更好,可作为优先选择,两种减影方法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均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降低静脉伪影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方红 李相生 +6 位作者 孟利民 毕永民 王萍 樊红霞 马芳芳 刘婷 宋云龙 《空军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29-431,44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低剂量使用对比剂降低静脉伪影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06例头颈部血管成像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A、B、C 3组,3组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的造影剂,A组剂量为50 ml(n=37),B组剂量为40 ml(n=33),C组剂量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低剂量使用对比剂降低静脉伪影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06例头颈部血管成像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A、B、C 3组,3组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的造影剂,A组剂量为50 ml(n=37),B组剂量为40 ml(n=33),C组剂量为30 ml(n=36);采用团注测试扫描测得颈总动脉峰值时间,应用峰值追踪扫描技术自主动脉弓位置从足侧向头侧方向扫描至头顶部,分别测量3组患者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增强前后CT值,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CT值、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CT值对比:A组、B组和C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和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残留情况,A组的上腔静脉和锁骨下静脉CT值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头臂静脉和锁骨下静脉CT值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对比剂残留明显少于A组、B组;图像质量对比:B组图像质量优和差的明显优于A组(P<0.05),C组图像质量优、良和差分别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低剂量CT头颈部血管成像使用30 ml对比剂时,能有效避免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头臂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对比剂的残留,提高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对比剂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影像IVW工作站对头颈CT血管造影后处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京生 杜华阳 +5 位作者 郑福玲 顾卫彬 刘男 穆宇 马敏 王彦玲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10期5-8,共4页
目的:探究影像赛诺威盛(IVW)后处理工作站高级血管分析软件对头颈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85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并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CTA检查影像所得原始数据重建0.625 mm层厚、层间距薄层图... 目的:探究影像赛诺威盛(IVW)后处理工作站高级血管分析软件对头颈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85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并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CTA检查影像所得原始数据重建0.625 mm层厚、层间距薄层图像。采用影像IVW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头颈CTA客观指标(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虹吸部、右侧大脑中动脉CT值)、IVW工作站后处理时间及结果。由两位影像医师采用4分法分别对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自动处理效果进行主观评估。结果:在85例患者的CTA中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虹吸部及右侧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628.88±98.10)HU、(607.38±117.68)HU、(593.58±112.61)HU和(456.82±86.75)HU,后处理自动分析时间平均(63.64±25.50)s。85例患者中,左右椎动脉及颈内动脉4支血管,VR、MIP图像1/4、2/4、3/4和4/4提取结果分别为2例(占2.35%)、6例(占7.06%)、23例(占27.06%)和54例(占63.53%),CPR图像上能自动标记1支、2支、3支和4支血管的结果分别为1例(占1.18%)、7例(占8.24%)、26例(占30.59%)和51例(占60.00%)。两位医师对VR、MIP和CPR图像主观评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53、0.776和0.778,均能满足诊断需求。结论:IVW工作站能快速对头颈CTA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满足临床诊断的VR、MIP及MPR图像,明显缩短诊断医师后处理时间,减轻其工作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顾生荣 蒋国斌 《实用医技杂志》 2013年第9期939-941,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扫描结束后,采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脑...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扫描结束后,采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脑灌注量值、强化峰值、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脑灌注量、相对脑血容量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患者(2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2%)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结论 CTP及CTA联合一站式检查,体现出快捷、经济的特点,在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时又能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的情况,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脑梗死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余甲乐 刘峰 +3 位作者 邢杰 赵怡程 隋想 郁万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7-332,共6页
目的 研究低管电压和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常规组,管电压140 kV,测... 目的 研究低管电压和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常规组,管电压14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50 ml;B组管电压10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C组管电压80 kV,测试和扫描对比剂用量与B组一致。测量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主动脉弓层面、右颈总动脉分叉层面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层面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3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3组左侧颈内动脉CT值分别为(363.7±50.6)Hu、(319.0±52.3)Hu和(381.8±58.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9,P<0.05),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1、5.21,P均<0.05);B、C组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CT值>300 Hu,可满足诊断要求。B、C组分别与A组比较,主动脉弓层面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9.79、7.66、8.32,P<0.05),B、C组右颈总动脉分叉层面SNR、CNR均低于A组(t=3.19、4.63、9.29、10.01,P<0.05)。3组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处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02,P<0.05),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P>0.05)。3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32±0.07)m Sv、(1.63±0.14)m Sv、(0.88±0.06)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154.99,P<0.05)。B、C组总对比剂用量比A组少30 ml。结论 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使用80 kV管电压、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可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在临床检查中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造影 低管电压 辐射剂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肾区巨大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永芳 王升平 +1 位作者 钱敏 周琪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2期182-184,188,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在肾区巨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肾区巨大肿瘤患者术前CTA资料。利用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来源、数目及变异血管情况,肿瘤病变对邻近肾内动脉分支的影响及肾动脉有...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在肾区巨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肾区巨大肿瘤患者术前CTA资料。利用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来源、数目及变异血管情况,肿瘤病变对邻近肾内动脉分支的影响及肾动脉有无变异等。结果 30例患者CTA资料均可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等血管的解剖结构,其中可见肿瘤血管26例(86.7%),变异性血管13例(43.3%),侧支血供9例(30.0%),肿瘤染色14例(46.7%),动静脉瘘7例。21例(70%)显示4个左肾段动脉,9例(30%)显示5个左肾段动脉;17例(56.7%)显示4个右肾段动脉,12例(40%)显示5个右肾段动脉。结论 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多方位立体观察肾区肿瘤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并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区肿瘤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庆山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年第9期91-92,共2页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三维重建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疑有脑AVM患者进行DCTA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分析显示效果。结...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三维重建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疑有脑AVM患者进行DCTA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分析显示效果。结果MPR、MIP、VM能准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大小、部位和范围,对血管径线有很好的显示效果,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结论DCTA是检查脑动静脉畸形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无创影像手段,对诊断AVM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9
作者 李志丹 徐保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6年第20期101-101,共1页
目的:探讨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例腹主动脉瘤或夹层及脑动脉瘤患者行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层厚5mm/2mm,重建间隔2.5mm/1mm,应用MIP、SSD及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主动... 目的:探讨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例腹主动脉瘤或夹层及脑动脉瘤患者行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层厚5mm/2mm,重建间隔2.5mm/1mm,应用MIP、SSD及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DeBekegⅢ型),1例巨大腹主动脉瘤。螺旋CT三维成像(MIP、SSD及VR)可明确清晰显示动脉瘤/夹层的部位、大小、分型等。结论: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能清晰明确地显示脑血管及主动脉等血管的动脉瘤、夹层等病变及其三维空间解剖关系,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对诊断、治疗及手术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三维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20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