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夷族》中西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自觉书写
1
作者 李沛容 和娴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7,129,共9页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应对外敌入侵、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新夷族》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的创立,为构建中华民族认同,唤起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夷族》是近代首份、也是唯一以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族称命名的刊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应对外敌入侵、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新夷族》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的创立,为构建中华民族认同,唤起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夷族》是近代首份、也是唯一以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族称命名的刊物,该刊物由西南民族知识分子自主创办,虽然仅刊行两期,但其篇章内容却紧紧围绕“中华民族观念”“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等主题展开。这揭示出西南民族知识分子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西南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整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怎样发掘和运用自身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以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形式阐述、宣传“中华民族”等新兴观念,以此构建一个“新”的具有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群体。系统研究《新夷族》将有助于学界深入探讨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中华民族意识自觉过程,及其在西南各民族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夷族 西南民族知识分子 中华民族观念
下载PDF
论中古内徙东夷族裔的士族化演进——以辽东新昌高氏姓望为例
2
作者 刘军 《中国边疆学》 2023年第1期97-112,共16页
以北魏名臣高道悦为代表的辽东新昌高氏家族,堪称中古内徙东夷部族的缩影。他们世代臣服北燕,于北魏太武帝延兴、太延之际降附拓跋。日后凭借故国情谊攀附文明冯太后主导的辽东政治圈,成为活跃的骨干分子,进而顺利搭上士族化的快车。高... 以北魏名臣高道悦为代表的辽东新昌高氏家族,堪称中古内徙东夷部族的缩影。他们世代臣服北燕,于北魏太武帝延兴、太延之际降附拓跋。日后凭借故国情谊攀附文明冯太后主导的辽东政治圈,成为活跃的骨干分子,进而顺利搭上士族化的快车。高氏先后两次伪冒先世故籍,以辽东郡望跻身华夏,靠勃海郡望立足中原,旨在抬高身价,不断攫取资源权益。高氏门第的确立完全仰赖近世三代的官爵资集,彰显北朝士族社会体制化速成之特性。四品的世资均值决定其门品二品之地方性一般高门的地位,该定位与其婚宦水准协调匹配,双方交互参证,显示研究方法和推导逻辑之成立。北朝特殊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为新贵逆袭崛起、人为制造门第提供便利条件,使其与魏晋、南朝典型的士族体制形成鲜明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 辽东高氏 士族体制
下载PDF
融汇三族,下启三代——东夷族祭天、威仪、装饰玉器总论
3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6期18-40,共23页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第二部分《玉器之道》系列论文之八。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是上古东夷族的文化,是中古东夷族、九夷族、淮夷族的祖族;上古东夷族文化的祭天玉器、威仪玉器、装饰玉器植根于观天玉器,...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第二部分《玉器之道》系列论文之八。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是上古东夷族的文化,是中古东夷族、九夷族、淮夷族的祖族;上古东夷族文化的祭天玉器、威仪玉器、装饰玉器植根于观天玉器,均有精确的天文历法对位和宗教神话内涵;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到北面的黄帝族、南面的南蛮族、西面的伏羲族三重影响;三大外族的丰富养料,导致其创制的多种新型玉器被夏商周三代玉器承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玉器的黄帝族元素 夷族玉器的南蛮族元素 夷族 器的伏羲族元素 夷族玉器的突破与创新.
下载PDF
《新夷族》概说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文斌 《西部学刊》 2022年第23期17-21,共5页
《新夷族》是一份印行于抗战前的民国短刊、断刊,是第一份有关西南夷族的专门刊物,由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在南京创办。为宣传西南夷族,配合“请愿”活动,以争取政治权力、经济扶助,该刊主要刊载有关“西南夷苗”社会现象、人民生活、风... 《新夷族》是一份印行于抗战前的民国短刊、断刊,是第一份有关西南夷族的专门刊物,由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在南京创办。为宣传西南夷族,配合“请愿”活动,以争取政治权力、经济扶助,该刊主要刊载有关“西南夷苗”社会现象、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等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歌谣、故事等原文及译述,名胜古迹、时事情况以及高玉柱、喻杰才的“请愿”经过等。与民国时期绝大多数民间期刊一样,该刊始终受限于经费不足、稿源较少等问题,由此也造成其营运过程极不稳定。不过,该刊作为“请愿”活动的主要宣传阵地,引起了政学界等人士的密切关注,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夷族 西南夷族 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
下载PDF
湘君、湘夫人神话与古代东夷族的始祖传说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炳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13-117,共5页
湘君、湘夫人神话所表现的是男性天神与女性水神的姻缘。在配偶神的身份、男女双方的趋就关系以及婚姻的自由和多变等方面,湘君、湘夫人神话与东夷族始祖传说相通,二者属于同一类型,出自同一母体,并体现出母系社会婚姻的一般属性。它们... 湘君、湘夫人神话所表现的是男性天神与女性水神的姻缘。在配偶神的身份、男女双方的趋就关系以及婚姻的自由和多变等方面,湘君、湘夫人神话与东夷族始祖传说相通,二者属于同一类型,出自同一母体,并体现出母系社会婚姻的一般属性。它们反映出鲜明的东夷文化特点,是河水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夫人 湘君 夷族 神话 传说 始祖 母系社会 婚姻关系 祖先崇拜 水崇拜
下载PDF
夏与东夷族关系新探 被引量:2
6
作者 方酉生 《东南文化》 CSSCI 1992年第2期287-289,共3页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由于年代悠远,文献阙如,对它的情况了解得不够,学术界颇有争议.本文拟在探析夏与东夷的关系的基础上,同时讨论一下夏代的社会性质.恩格斯认为,国家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并允许公民...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由于年代悠远,文献阙如,对它的情况了解得不够,学术界颇有争议.本文拟在探析夏与东夷的关系的基础上,同时讨论一下夏代的社会性质.恩格斯认为,国家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并允许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实现他们的公共权利和义务,不管他们属于那一氏族或哪一部落.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重点为引者所加).根据这一特征,我们来探讨一下夏代的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史记·夏本纪》载,“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集解》孔安国曰:“涂山,国名’.又《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索隐》杜预注;“涂山在寿春县东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 涂山氏 夏代 二里头文化 龙山 《史记·夏本纪》 马桥文化 会稽 河南 九夷
下载PDF
海岱历史文化区与东夷族形成问题的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富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65,共4页
 考古学者所称的海岱历史文化区,如果转称为东夷历史文化区,其形成年代当定位于考古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整体意义上的东夷族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海岱区域文化共同体走向整合的时期。
关键词 海岱历史文化区 夷族 东夷历史文化区
下载PDF
东夷族猪崇拜及其相关文化现象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立 《绥化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夷族 图腾崇拜 河姆渡遗址 原始宗教信仰 农作物 史前先民 高句丽 神话传说 因果关系 古代先民
下载PDF
试论古代夷族文化对华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影响
9
作者 钱宗范 何海龙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2002年第1期79-82,共4页
夷族是夏、商、周三代活动于北方的我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古代夷族有高度发展的文化 ,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主源之一 ,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孟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 ,儒学思想源于华夏文明的融合。
关键词 儒学 华夏族夷族 仁义
下载PDF
楚辞与东夷族的龙凤图腾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炳海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8-82,共5页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尽管先民对图腾崇拜的记忆逐渐朦胧暗淡,但是,图腾崇拜所形成的原始意象依然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产,作为遗传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楚辞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它的创作也...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尽管先民对图腾崇拜的记忆逐渐朦胧暗淡,但是,图腾崇拜所形成的原始意象依然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产,作为遗传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楚辞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它的创作也借助于原始图腾的力量,保留了原始图腾的痕迹,其中尤以东夷族龙凤图腾所投下的影象最为醒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凤图腾 楚辞 夷族 图腾崇拜 华胥 雷神 原始图腾 鸟图腾 抒情主人公 大人国
下载PDF
论东夷族团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 被引量:6
11
作者 龚维英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5-70,共6页
东夷族是迢遥的中华上古东方大族,族系纷繁,生口极夥。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东夷族团各族往往迁徙不定,离乡背景,辗转万里。本文拟对东夷望族皋陶族的南迁加以探索;由此溯及蚩尤部落(三苗、九黎)的由北而南折向西方的大迁移。所以,必涉... 东夷族是迢遥的中华上古东方大族,族系纷繁,生口极夥。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东夷族团各族往往迁徙不定,离乡背景,辗转万里。本文拟对东夷望族皋陶族的南迁加以探索;由此溯及蚩尤部落(三苗、九黎)的由北而南折向西方的大迁移。所以,必涉及上古东、东南、西南多方面的民族关系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陶 夷族 少昊 三苗氏 九黎 氏族图腾 左传 华夏族团 苗民 黄帝
下载PDF
大汶口文化——东夷族的早期史略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汝祚 《东岳论丛》 1983年第2期97-101,共5页
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大汶口遗址命名的。1959年大汶口发掘墓葬一百三十三座,掘出大量随葬品,一墓最多达一百数十件,而且质量也佳,引起考古与历史工作者的重视。1974年发掘报告正式发表后,根据这些资料,近几年发表了一些文章,重点讨论它... 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大汶口遗址命名的。1959年大汶口发掘墓葬一百三十三座,掘出大量随葬品,一墓最多达一百数十件,而且质量也佳,引起考古与历史工作者的重视。1974年发掘报告正式发表后,根据这些资料,近几年发表了一些文章,重点讨论它的社会性质问题。本文笔者想就其社会历史发展概况以及其属于我国古代哪一个民族的问题进行些探讨。错误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 夷族 新石器时代遗址 我国古代 随葬品 原始文化 墓葬 社会性质 中心地 考古资料
下载PDF
青海“蛙纹”溯源——论东夷族与青海蛙纹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宝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8-93,47,共7页
在青海的河湟流域发达的彩陶纹饰中,自马家窑文化的半山期到马厂期,“蛙纹”一直是动物纹饰中的主体纹饰,甚至到了齐家文化期以后“蛙纹”仍有发现。对青海彩陶中这种发达的“蛙纹现象”,不少人作过猜测和论述,但大都是从美学角度和图... 在青海的河湟流域发达的彩陶纹饰中,自马家窑文化的半山期到马厂期,“蛙纹”一直是动物纹饰中的主体纹饰,甚至到了齐家文化期以后“蛙纹”仍有发现。对青海彩陶中这种发达的“蛙纹现象”,不少人作过猜测和论述,但大都是从美学角度和图案本身去考察其所象征的意义和渊源的,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民族交往及人类的迁徙联系起来加以论证。有关青海蛙纹的论述都认为,青海地区的所谓“蛙纹”与其它地区相当于马厂期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所发现的蛙纹相比较,其风格迥异——它已失去了早期蛙纹的写实风格,成为一种变体的“拟蛙纹”(或说“人纹”)了。笔者认为,蛙纹的产生、青海蛙纹的流行与传说时代的太吴部落及少典部落以及两者的社会交往、民族迁徙有着源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 蛙纹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青海地区 氏族部落 传说时代 马家窑文化 动物纹饰 前仰韶文化
下载PDF
中国冶铁始于周边夷族考
14
作者 孙玉溱 《科学中国人》 2001年第9期50-51,共2页
铁的使用和冶炼,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学术界曾有过不同意见。较权威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冶铁始于春秋时期。如果从人类开始知道并初步认识铁,到使用自然界的陨铁,又到能够冶炼铁,再到铁... 铁的使用和冶炼,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学术界曾有过不同意见。较权威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冶铁始于春秋时期。如果从人类开始知道并初步认识铁,到使用自然界的陨铁,又到能够冶炼铁,再到铁的品种增多和冶炼水平提高,直到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这个过程没有一两千年是难以完成的。 学者们考证中国使用铁器和冶铁的历史,原来偏重于利用文献记载。但中国古代文献产生的年代常有争议,文献中的文字也常有不同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冶金 冶铁技术 福建 周边夷族 历史
下载PDF
浅析鹰首提梁壶与东夷族图腾崇拜
15
作者 王大伟 《天工》 2022年第14期9-11,共3页
壶作为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贯穿于青铜器流行的整个时期。壶在商代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尤其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因而变化的形式相当复杂。在各种类型的壶中,有一种壶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山东地区出土的鹰首提梁壶... 壶作为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贯穿于青铜器流行的整个时期。壶在商代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尤其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因而变化的形式相当复杂。在各种类型的壶中,有一种壶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山东地区出土的鹰首提梁壶目前见于著录的有三件。作为东夷族的核心区域,山东地区不仅出土了鹰首提梁壶,还有各种包含鸟类元素的器物,可能与东夷族以鸟为崇拜对象的习俗有关。通过对中国传统鸟类图像中的东夷飞禽图腾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对三件出土的提梁壶进行了比较,对中国鸟类图腾的历史定位和在实际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结合文献中有关东夷族图腾崇拜的记载,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首提梁壶 夷族 图腾崇拜
下载PDF
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平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共11页
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陈平自《考古》1993年第4期公布山东邹平丁公龙山陶文资料以后,海内外学界对之作了广泛的研讨。其中,冯时先生的两篇学术论文更加值得注意和重视①。冯文以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摹本绘图两相对照,以... 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陈平自《考古》1993年第4期公布山东邹平丁公龙山陶文资料以后,海内外学界对之作了广泛的研讨。其中,冯时先生的两篇学术论文更加值得注意和重视①。冯文以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摹本绘图两相对照,以确凿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从形体笔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 《左传》 寺洼文化 陇东南 大汶口文化 传说时代 三苗集团 文物考古工作 新石器 祝融
原文传递
从房县七里河诸遗址看史前东夷族的西迁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建明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2期57-63,共7页
以房县七里河诸遗址为代表的汉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在物质文化面貌上与黄河中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许多社会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大汶口文化。因此该文化应是史前东夷族的一支,经过两次西迁到达今之汉水... 以房县七里河诸遗址为代表的汉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在物质文化面貌上与黄河中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许多社会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大汶口文化。因此该文化应是史前东夷族的一支,经过两次西迁到达今之汉水上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里河遗址 夷族 西迁 大汶口文化 社会习俗
原文传递
史前东夷族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8年第6期67-72,共6页
本文对史前东夷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论述,指出不但史前东夷文化是中华远古丈化中灿烂的明珠之一,而且东夷民族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中,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黄河、长江诸流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文章还认为,史前东夷族在与外界... 本文对史前东夷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论述,指出不但史前东夷文化是中华远古丈化中灿烂的明珠之一,而且东夷民族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中,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黄河、长江诸流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文章还认为,史前东夷族在与外界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对其它原始民族的进步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 东夷文化 民族 史前文化 黄河 长江 家族 龙山时代 旧石器时代早期 外界
原文传递
东夷族灵魂归山观念及相关文学事象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炳海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7-214,共8页
古代先民普遍存在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还继续活着,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消失.但是,人死之后灵魂归于何处?各部族先民作出的回答却是不同的,他们按照本族的理解加以说明,想象中的灵魂归宿地千差万别.承认灵魂不死,是各部族先民... 古代先民普遍存在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还继续活着,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消失.但是,人死之后灵魂归于何处?各部族先民作出的回答却是不同的,他们按照本族的理解加以说明,想象中的灵魂归宿地千差万别.承认灵魂不死,是各部族先民的共性;对于灵魂归宿的解释形形色色,则是各部族文化特殊性的体现.东夷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部族集团之一,它对灵魂归宿的看法,既不同于夏族,又不同于周族,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受东夷族灵魂归宿观念的制约,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文学事象,也就是说,东夷族的灵魂归宿观念是许多文学事象之源,探讨这一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穷本溯源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 东夷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西王母 泰山 归山 《太平广记》 祖先崇拜 不死之药 藐姑射神人
原文传递
试论(氵岁)貊与华夏、东夷族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曲石 《北方文物》 1986年第3期68-71,共4页
(氵岁)貊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在很早时期,它就与黄河流域的华夏、东夷两大族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并且臣服于中原王朝。在两汉时期,(氵岁)貊族加入了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 (氵岁)貊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在很早时期,它就与黄河流域的华夏、东夷两大族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并且臣服于中原王朝。在两汉时期,(氵岁)貊族加入了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氵岁)貊族史历来为历史、考古学界所瞩目。本文只想就其与华夏、东夷族的关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古代(氵岁)貊族活动在我国东北区域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不仅与华夏民族毗邻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族 黄河流域 两汉时期 中原王朝 高句丽 华夏民族 东北地区 多民族 夫余 中原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