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夹层特征及其作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雅利 刘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普遍发育贫有机质夹层,但夹层在页岩油评价中的作用不清。针对这一问题,以济阳坳陷系统取心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地层、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测试,开展富有机质泥页岩中贫有机质夹层特征探讨,并明确其在页岩油勘... 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普遍发育贫有机质夹层,但夹层在页岩油评价中的作用不清。针对这一问题,以济阳坳陷系统取心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地层、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测试,开展富有机质泥页岩中贫有机质夹层特征探讨,并明确其在页岩油勘探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夹层需有别于常规储层并可通过常规测井方法识别,将其单层厚度界定为0.5~3 m;济阳坳陷存在砂岩、灰岩与白云岩3种夹层类型,各类夹层的储集空间主要由粒间/晶间孔隙、粒间/晶间微缝及粒内/晶内孔隙组成,白云岩夹层微米孔隙最为发育,孔喉结构最好,砂岩夹层次之,灰岩夹层相对较差;夹层物性较好,且普遍含油,是油气的有效储集体;泥页岩基质渗透率随上覆压力升高而迅速降低,而夹层渗透性则对压力敏感性较弱,地层条件下夹层渗透率远高于泥页岩基质,夹层是页岩油产出的有效通道;夹层中脆性矿物富集,利于大型压裂改造;夹层页岩油应是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突破的首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有机质夹层 夹层特征 夹层作用 富有机质泥页岩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夹层特征及其在页岩油勘探中作用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
2
作者 刘鹏 刘雅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03-104,共2页
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中贫有机质的夹层普遍发育,但夹层在页岩油评价中的作用不清。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济阳坳陷系统取心井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地层、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测试,开展了富有机质泥页岩中贫有机质夹层特征探讨并明确了其... 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中贫有机质的夹层普遍发育,但夹层在页岩油评价中的作用不清。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济阳坳陷系统取心井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地层、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测试,开展了富有机质泥页岩中贫有机质夹层特征探讨并明确了其在页岩油勘探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有机质夹层 夹层特征 夹层作用 富有机质泥页岩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塔河东部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结构及夹层分布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牛会玲 郭瑞 王东权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1期56-60,共5页
由于油藏开发处于中期阶段,地层能量严重衰竭,为了达到更好的注水效果,利用录井、测井和取心等资料,以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结构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划分有效夹层,进而对夹层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系阿四段河... 由于油藏开发处于中期阶段,地层能量严重衰竭,为了达到更好的注水效果,利用录井、测井和取心等资料,以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结构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划分有效夹层,进而对夹层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系阿四段河道砂体岩性为一套浅灰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砂体内部由前积体和前积层构成,叠加样式为前积层的垂向、侧向加积型和进积型的复合式叠加,前积体的进积型叠加;夹层的分布与河道的形态及所处的位置相关,不同类型的夹层因发育形态和位置不同,分布具有规律性;有效夹层在纵向上发育1–2套,平面上呈不规则长片状分布,向边部减薄,空间上夹层产状近水平展布。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砂内部的三维结构特征,为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阿四段 水下分流河道 内部结构 夹层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4
作者 孟选刚 陈军军 +3 位作者 沈振振 张恒 高飞龙 李宁 《云南化工》 CAS 2020年第8期138-140,共3页
通过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长6储层的隔夹层进行识别、统计分析,认为相对柴上塬区其他小层,主力产层长614和长622小层上部隔层比较发育,横向连通性较好,小层内夹层较少,夹层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都比较低,钻遇率较... 通过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长6储层的隔夹层进行识别、统计分析,认为相对柴上塬区其他小层,主力产层长614和长622小层上部隔层比较发育,横向连通性较好,小层内夹层较少,夹层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都比较低,钻遇率较低,从隔夹层的分布与产量来看,随着小层上部隔层厚度的增加,小层内平均初月产变高,随着层内泥质夹层的发育,单层内平均初月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6油层 夹层特征
下载PDF
含分形特征夹层岩体损伤与断裂过程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韩凤山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1年第3期64-67,共4页
针对很难用解析方法描述和分析含分形特征夹层岩体裂纹的萌生、扩展和相互作用全过程的问题,基于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以大尺寸圆柱形砂岩试样为例,建立含天然分形特征夹层岩体的数值模拟模型,用统计强度理论Weibull分布描述试... 针对很难用解析方法描述和分析含分形特征夹层岩体裂纹的萌生、扩展和相互作用全过程的问题,基于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以大尺寸圆柱形砂岩试样为例,建立含天然分形特征夹层岩体的数值模拟模型,用统计强度理论Weibull分布描述试样天然分形特征夹层力学参数;通过设定夹层的节理粗糙度系数(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JRC)得到分形夹层的分形维数;通过RFPA2D数值模拟得到含分形特征夹层岩体的抗压强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探讨含分形特征夹层岩体的分形维数和抗压强度提供新思路,也为研究含分形特征夹层岩体在外载作用下岩体损伤和断裂的过程及其机理提供直观形象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损伤 断裂 分形特征夹层 分形维数 抗压强度
下载PDF
盘州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宏志 曾芳 +2 位作者 胡应全 张冶锴 肖杨 《贵州地质》 2019年第3期215-218,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盘州市马依东井田和松河井田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产出的地层层位、煤层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的地质意义,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峨眉地幔柱作用的资源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 地幔柱作用 峨眉山玄武岩组 煤系夹层特征 地质意义 盘州 贵州
下载PDF
潘集深部勘查区山西组煤层发育及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卜军 沈书豪 谢焰 《中国煤炭地质》 2017年第8期43-47,共5页
潘集深部勘查区作为淮南煤田资源接替基地现已进入详查阶段,为了查明山西组煤层赋存特征与工程地质条件,基于对勘查钻孔资料的统计分析,详细分析了1煤和3煤赋存以及夹层岩性、厚度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组1煤和3煤区域平均厚度为3.5m;... 潘集深部勘查区作为淮南煤田资源接替基地现已进入详查阶段,为了查明山西组煤层赋存特征与工程地质条件,基于对勘查钻孔资料的统计分析,详细分析了1煤和3煤赋存以及夹层岩性、厚度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组1煤和3煤区域平均厚度为3.5m;F66断层以北1煤受岩浆侵蚀,不可采范围集中分布,3煤不可采区域在F66断层两侧零星分布;1煤和3煤间夹层岩性以泥岩为主,平均厚度仅为1.25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1、3煤顶底板的岩石强度、岩性组成与结构组合工程地质特征,初步划分顶底板岩性组合类型,为深部矿井的设计和建设以及开采地质条件评价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发育 夹层特征 煤层顶底板 沉积组合 淮南潘集深部
下载PDF
油藏储层非均质特征的水淹状况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卢宝荣 黄芳 +1 位作者 刘瑞平 谭卫东 《中国西部科技》 2014年第4期11-13,共3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突出重点,其最佳研究方法是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及测井资料探讨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而指导油田开发生产。本文以B断块为研究对象,选择测井多井评价中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尤其是渗透率参数,结合岩心分...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突出重点,其最佳研究方法是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及测井资料探讨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而指导油田开发生产。本文以B断块为研究对象,选择测井多井评价中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尤其是渗透率参数,结合岩心分析统计参数综合评价各项非均质特征,并以生产动态资料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与水淹状况的特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夹层特征 非均质特征 生产特征 水淹特征
下载PDF
厚油层夹层分布规律及对剩余油影响研究——以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静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6年第7期149-151,共3页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制约着厚油层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夹层的存在,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那么搞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剩余油的挖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进行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搞...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制约着厚油层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夹层的存在,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那么搞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剩余油的挖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进行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搞清了主力厚油层夹层成因类型,建立了识别标准,落实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研究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富集规律,提出合理的剩余油挖潜方式,并为以后同类型油藏的开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夹层类型及识别标准 夹层平面特征 剩余油
下载PDF
厚油层夹层建模方法探讨——以A油田Ed2Ⅲ31小层为例
10
作者 高江博 张帆 +3 位作者 翟明群 丁清如 智刚 杨德育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3期66-68,147-148,共3页
有效预测井间夹层展布,对指导剩余油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A油田Ed2Ⅲ31小层为例,在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在单井相分析成果建立的平面和垂向沉积微相分布趋势约束下,有效预测了该小层内多期沉积微相的展... 有效预测井间夹层展布,对指导剩余油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A油田Ed2Ⅲ31小层为例,在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在单井相分析成果建立的平面和垂向沉积微相分布趋势约束下,有效预测了该小层内多期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而揭示了泥质夹层的空间分布;应用该研究成果,实施了一批挖潜措施,提高了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建模 沉积微相 夹层分布特征
下载PDF
俄罗斯V油田储层特征研究
11
作者 解伟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第20期46-46,共1页
在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层层序和含油层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P2、P3、K3、P4(K4)、P5和P6等6个标志层。通过对区域沉积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岩心和录井资料,构建了适合于本地区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 在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层层序和含油层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P2、P3、K3、P4(K4)、P5和P6等6个标志层。通过对区域沉积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岩心和录井资料,构建了适合于本地区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隔夹层特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储层特征 沉积模式 夹层特征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层内非均质表征程度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甯波 贾爱林 +3 位作者 彭缓缓 蒋俊超 刘辉 许家峰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14-119,8,共6页
河流相储层平面及纵向物性变化均较快,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垂向水淹规律。通过建立精细数值模型,量化表征了储层内部韵律性、夹层分布特征及注采井网类型对水淹规律的影响。测试及精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储层组合形式下,水淹... 河流相储层平面及纵向物性变化均较快,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垂向水淹规律。通过建立精细数值模型,量化表征了储层内部韵律性、夹层分布特征及注采井网类型对水淹规律的影响。测试及精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储层组合形式下,水淹程度可达到15%~60%,垂向表征厚度对单井水淹规律影响较大,最高相对误差可达120%,且漏斗型储层物性夹层区域垂向表征厚度不宜大于0.4m,研究成果为油田生产井开发指标的确定及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层内非均质 层内韵律性 夹层分布特征 注采井网类型 水淹规律 精细数值模拟
下载PDF
Clinical features of aortic dissection associated with Takayasu's arteritis 被引量:2
13
作者 Xue-Ping WU Ping ZH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7期485-487,共3页
Takayasu's arteritis (TA) is a chronic and nonspecific in- flammatory vessel disease that involves the aorta and its major branches. TA results in stenosis, occlusion or aneu- rysmal degeneration of large arteries ... Takayasu's arteritis (TA) is a chronic and nonspecific in- flammatory vessel disease that involves the aorta and its major branches. TA results in stenosis, occlusion or aneu- rysmal degeneration of large arteries pathologically. Al- though TA is an unusual disease, it is more commonly ob- served to occur in Asian female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orldwide. Aortic dissection is a very rare com- plication of TA, and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TA cases presenting with aortic dissection have been published so f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dissection CT Takayasu's arteritis
下载PDF
馆陶厚层油藏隔夹层地质研究
14
作者 鲁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年第7期64-65,共2页
曙光油田杜84馆陶区块2009年开始转入SAGD开发。转驱以来蒸汽腔纵向扩展速度慢、注汽井见效井点少等导致开发效果较差。资料表明油藏内部发育有隔夹层,其影响蒸汽腔扩张,注采井联通。本文根据岩芯、测井曲线资料等对油藏内部隔夹层识别... 曙光油田杜84馆陶区块2009年开始转入SAGD开发。转驱以来蒸汽腔纵向扩展速度慢、注汽井见效井点少等导致开发效果较差。资料表明油藏内部发育有隔夹层,其影响蒸汽腔扩张,注采井联通。本文根据岩芯、测井曲线资料等对油藏内部隔夹层识别、分类、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研究,为SAGD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特征 识别标准 分布规律 物性隔夹层
原文传递
The significance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 water in smectit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被引量:6
15
作者 CAI JinGong LU LongFei +2 位作者 BAO YuJin FAN Fu XU Jin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397-404,共8页
To investigat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er water bound up with organic matter in smectite, organo-clay complexes extracted from grinded source rock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rmo-XRD, DTA and PY-GC. ... To investigat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er water bound up with organic matter in smectite, organo-clay complexes extracted from grinded source rock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rmo-XRD, DTA and PY-GC. The dool diffraction peak of organo-clay complexes is postponed from 250 to 550℃ before reaching 1.00 nm and accompanied by exothermal peaks on DTA and organic matter with abundant C20-C30carbon detected by PY-GC,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single smectite and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interlayer of smectite. Water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o-clay complexes are in consistent with smectite at 100 and 600℃, but different from smectite at 550℃ with an additional dehydration peak and a remaining d001 diffraction peak, suggesting the vcater removed at 550℃ is interlayer adsorption water rather than constituent water of clay minerals. Comparing the dehydration order and water loss, we conclude that part of interlayer water of smectite may act as the "bridge" that binds organic matter and smectite, which results in water-expelled lag beyond 250℃ and may provide a good medium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oil pool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ocks organo-clay complexes interlayer water organic mat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