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明治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夹心椎再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杜启森 孟通 马勇胜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5380-5386,共7页
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日益增多,三明治椎体骨折作为一种上下椎体压缩骨折而中间椎体完好的特殊类型椎体骨折,相关研究报道其夹心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椎体。为降低夹心椎体较高的再骨折... 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日益增多,三明治椎体骨折作为一种上下椎体压缩骨折而中间椎体完好的特殊类型椎体骨折,相关研究报道其夹心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椎体。为降低夹心椎体较高的再骨折率,国内外学者对骨水泥强化术后夹心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性。目的:总结既往研究,综述夹心椎体再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预防和改进方向。方法:检索各个数据库中关于三明治椎体夹心椎再骨折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选取具有价值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病例。结果与结论:1) 通过对当前关于三明治椎体夹心椎再骨折的相关研究总结分析,发现其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力学改变、骨质疏松、高龄、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因素等;2) 通过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希望能为临床降低夹心椎体再骨折率提供一定帮助,并相信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尽可能减少病人二次骨折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强化术 三明治 夹心椎 再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治疗“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华 佘丽君 +4 位作者 范金鹏 王喜 刘永强 齐燕 郝志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1435-1439,共5页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对夹心椎体进行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的必要性。方法:选择“三明治”型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病人58例,其中观察组29例在常规行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基础上...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对夹心椎体进行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的必要性。方法:选择“三明治”型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病人58例,其中观察组29例在常规行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基础上进行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约2 mL)预防性强化,对照组29例未行夹心椎体强化,随访观察夹心椎体骨折情况。结果:2组术前骨密度、年龄、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例(3.45%)骨折发生,B组中有8例(27.59%)发生骨折,2组术后骨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结论:在常规对“三明治”型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行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能降低术后夹心椎体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体后凸成形术 夹心椎 预防性强化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继发夹心椎体骨折风险因素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华 佘丽君 +3 位作者 范金鹏 刘永强 齐燕 郝志鹏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分析“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拟定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3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A组(骨折组,16例)和B组... 目的分析“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拟定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3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A组(骨折组,16例)和B组(对照组,27例),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骨密度、骨水泥是否渗漏等因素,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骨水泥是否渗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骨密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低骨密度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而与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是否渗漏等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常规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必要时对夹心椎体进行骨水泥预防性强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成形术 夹心椎 危险因素 骨密度 预防性强化
下载PDF
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椎体强化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家骥 王星亮 刘云鹏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椎体强化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94例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6例;年龄50~85岁,平均67.8岁;腰椎患者61例(L123例,L221... 目的探讨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椎体强化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94例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6例;年龄50~85岁,平均67.8岁;腰椎患者61例(L123例,L221例,L310例,L42例,L55例),胸椎33例(T1211例,T115例,T106例,T85例,T76例)。42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52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患者发生夹心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94例患者中发生夹心椎再骨折16例(17.02%),未再骨折78例。PVP和PKP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再骨折和未再骨折患者PKP手术方式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PVP手术方式的评分(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密度、手术方式、夹心间隙骨水泥渗漏、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均为影响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χ2=7.603、6.155、4.519、3.901、10.3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密度、手术方式、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为影响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4、7.545、1.972、7.279,P<0.05)。结论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临床上应对合并这些因素的患者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体强化术 夹心椎再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夹心椎与普通邻椎再骨折风险比较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进 唐静 +4 位作者 陈果 顾祖超 张宇 于圣会 刘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61-1166,共6页
目的比较夹心椎与普通邻椎的再骨折风险,探讨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10月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并形成夹心椎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15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男27例,女88例;年龄53~89岁,平均73.9岁。单因素... 目的比较夹心椎与普通邻椎的再骨折风险,探讨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10月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并形成夹心椎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15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男27例,女88例;年龄53~89岁,平均73.9岁。单因素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椎体强化术相关指标以及夹心椎相关指标;对患者T4~L5范围内夹心椎与普通邻椎从椎体水平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夹心椎与普通邻椎再骨折风险曲线及不发生再骨折的概率,并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再骨折危险因素。结果115例患者椎体强化术后获随访12.6~65.9个月,平均36.2个月。随访期间31例患者发生37次再骨折,累及51个椎体。夹心椎患者再骨折发生率为27.0%(31/115),高于同期所有接受椎体强化术患者(15.2%,187/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8,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再骨折与未再骨折患者间,除已强化椎体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870,P=0.004)外,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有无明确致伤原因、是否行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形成夹心椎时椎体强化术式及穿刺方式、椎体强化术次数、夹心椎是否由同一次椎体强化术形成、形成夹心椎时陈旧性骨折椎体数量、是否合并脊柱畸形、骨水泥分布、夹心椎区域后凸角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93个非强化椎中,包含夹心椎136个、普通邻椎286个。其中,夹心椎再骨折发生率(11.3%)高于普通邻椎(6.3%)(χ^(2)=4.668,P=0.031);夹心椎1年、5年不发生再骨折的概率分别为0.90、0.87,普通邻椎分别为0.95、0.93,两者再骨折风险曲线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23,P=0.02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夹心椎、位于胸腰段的非强化椎体、已强化椎体数量多以及选择单侧穿刺是再骨折危险因素(P<0.05)。结论夹心椎具有比普通邻椎更高的再骨折风险,其1年及5年不发生再骨折的概率均低于普通邻椎,但5年概率仍达0.87,因而不建议对全部夹心椎进行预防性强化。此外,夹心椎、位于胸腰段的非强化椎体、已强化椎体数量多以及选择单侧穿刺是再骨折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 夹心椎 再骨折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体强化
原文传递
影像学评估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软化的作用和限度
6
作者 田小丽 李景学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病所致骨质软化的一些影像学表现的成因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收集X线平片上具有骨质软化表现的病例36例,进行骨结构及骨密度的影像学分析。对3例夹心椎病人进行随访观察。1例病人行骨组织形... 目的:探讨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病所致骨质软化的一些影像学表现的成因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收集X线平片上具有骨质软化表现的病例36例,进行骨结构及骨密度的影像学分析。对3例夹心椎病人进行随访观察。1例病人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弯曲变形和骨密度异常。骨密度异常包括骨密度减低和骨密度增高。骨密度减低见于所有病例的不同部位,分全身性及部分性。骨密度增高以椎体表现明显,分弥漫性密度增高及夹心椎2种。4例病人平片示双手指骨营养孔增大。2例未经恰当治疗病人分别于7个月和6年后出现夹心椎,1例经治疗4年后夹心椎表现消失。1例病人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查诊断为骨质软化。结论:对影像学评估类骨质的能力以及骨质软化与骨质疏松的骨小梁影像学表现不同的原因作了进一步解释;夹心椎是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病较常见的影像学表现,虽无诊断特异性,但可以反映病情的发展情况,可作为临床随访观察病情疗效的指标之一;骨营养孔增大可能是骨质软化的一个重要提示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软化 假骨折 夹心椎 骨营养孔 放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