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夹纻胎漆器保护前期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陈潇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2,共6页
为了了解大云山汉墓出土夹芝胎漆器制作工艺,对漆片进行了含水率分析,基本都在60%以上;进行了厚度分析,总壁厚为2~3mm,纶胎厚为1.5—2.5mm,两面的漆层厚约为0.1~0.5mm;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红色、黑色漆膜进行了分...
为了了解大云山汉墓出土夹芝胎漆器制作工艺,对漆片进行了含水率分析,基本都在60%以上;进行了厚度分析,总壁厚为2~3mm,纶胎厚为1.5—2.5mm,两面的漆层厚约为0.1~0.5mm;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红色、黑色漆膜进行了分析,确定为传统的中国生漆,不含桐油;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红色漆膜为含有朱砂的大漆,黑色漆膜颜料为含铁化合物的大漆,为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此研究有利于大云山漆器后续的科学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云山
夹纻胎
漆器
含水率
红外光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日照海曲墓地出土夹纻胎漆器初步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吴双成
蔡友振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5,共9页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纻胎
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汉夹纻胎耳杯漆层分析
被引量:
6
3
作者
佘玲珠
吴双成
+2 位作者
蒋成光
莫泽
金普军
《中国生漆》
2015年第4期43-48,共6页
湖南长沙风篷岭M1是一座重要的西汉晚期长沙王王后墓。该墓虽曾两次被盗,但仍出土了54件精美的夹纻胎漆器,为研究汉代长沙国夹纻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此,本文采用体式显微镜(OM)、扫描电镜及其能谱(SEM/EDS)、X射线...
湖南长沙风篷岭M1是一座重要的西汉晚期长沙王王后墓。该墓虽曾两次被盗,但仍出土了54件精美的夹纻胎漆器,为研究汉代长沙国夹纻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此,本文采用体式显微镜(OM)、扫描电镜及其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风篷岭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分析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这批器物胎体由漆灰粘结多层麻布而成,其上漆膜断面显示为3层,第一层为厚约97μm的漆灰层,经漆液调和粘土与骨灰颗粒制备,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厚度,如:外底>外腹>内腹和耳>内底;第二层为髤制在漆灰层上的底漆层,经打磨抛光处理,颜色以黑色调为主;第三层为表面的色漆层,采用了朱砂作为主要呈色颜料,形成了红色纹饰层或者红色漆膜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夹纻胎
漆器
漆灰
汉代
制作工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浅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吴双成
白广珍
+4 位作者
杜可竹
刘建国
吴昊
胡文龙
胡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4,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出于保护目的,且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金银装饰上的描饰与其周围的描饰图案融为一体。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因金银饰件面,与漆膜层面高低,分为"粘贴"和"镶嵌"两类,本研究样品中暂未发现粘贴工艺。结合现代漆器装饰工艺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几件夹纻胎漆器金银的镶嵌工艺流程。本研究可利于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的发掘、利用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夹纻胎
漆器
金银装饰工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方法初探
5
作者
王跃
李永智
《文物世界》
2015年第5期56-58,共3页
夹纻胎造像的制作方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由于文化断层以及现代工业材料的不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夹纻胎造像的保护修复,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重点。藏于右玉县博物馆的两尊明代夹纻...
夹纻胎造像的制作方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由于文化断层以及现代工业材料的不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夹纻胎造像的保护修复,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重点。藏于右玉县博物馆的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由于库房常年湿度大、霉菌严重,造成两尊造像本体出现严重的病害状况。本文着重介绍了右玉县博物馆藏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修复方法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纻胎
造像
霉菌
保护修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
2
6
作者
陶静姝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10期52-53,共2页
夹纻胎漆器是中国漆器中重要的种类,文章介绍了夹纻胎漆器的制作、特点和主要发展历程。
关键词
漆器
夹纻胎
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长汉墓出土夹纻胎漆笥工艺与装具文化的研究
被引量:
3
7
作者
陈华锋
《中国生漆》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笥是中国古代最具实用性的装盛器具之一。文章从制作工艺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天长纪庄M19汉墓出土的漆笥,发现这件盝顶式双层结构的漆笥为夹纻胎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时期江淮地区成熟的漆器制作特点;而上下层分隔并内置子盒的结构体现了古...
笥是中国古代最具实用性的装盛器具之一。文章从制作工艺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天长纪庄M19汉墓出土的漆笥,发现这件盝顶式双层结构的漆笥为夹纻胎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时期江淮地区成熟的漆器制作特点;而上下层分隔并内置子盒的结构体现了古代盛物装具文化中"一器多用"、"分类存储"的功能特点,为研究古代漆器的制作以及古代造物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笥
夹纻胎
江淮地区
装具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代夹纻胎漆器的分类与分期
8
作者
杨小博
吴双成
《海岱考古》
2020年第1期438-456,共19页
夹纻胎是以一层麻布或多层相黏麻布支撑器物外形的漆器[1],亦称"布胎"或"脱胎"。最早发现于长沙左塘三号墓[2],至汉代其技术和数量均臻于顶峰。洪石[3]等学者从文献及考古发现的角度探讨夹纻胎的命名和内涵,但系统...
夹纻胎是以一层麻布或多层相黏麻布支撑器物外形的漆器[1],亦称"布胎"或"脱胎"。最早发现于长沙左塘三号墓[2],至汉代其技术和数量均臻于顶峰。洪石[3]等学者从文献及考古发现的角度探讨夹纻胎的命名和内涵,但系统研究尚未展开。近年来,科技考古的兴起为夹纻胎漆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纻胎
神兽纹
几何纹
云气纹
卷云纹
原文传递
一件淮北市东汉“木侠纻”耳杯的测试分析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华锋
钟博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_(2)、NaAlSi_(3)O_(8)和Ca_(8)H_(2)(PO_(4))_(6)H_(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们为了防止木胎开裂,在接口处的木胎之上粘贴织物。这种借助于植物纤维的拉力增强木胎牢固性的技术即为“木侠纻”。当然,“木侠纻”工艺是否直接催生了“布胎”漆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窥探两种工艺之间的借鉴或启示。时至今日,这种工艺在今天的家具、屏风制作中依然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木侠
纻
苎麻
夹纻胎
漆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脱胎漆器胎骨发展略考
被引量:
1
10
作者
蒋雪洁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5-57,共3页
中国漆器艺术源远流长。漆从最早对胎体的保护作用、装饰作用,到后来逐步演变成可以独立造物,这是漆艺发展中的重要蜕变。夹纻漆器的出现,打破了漆器主体造型的局限性,扩大了大漆的使用范围;清代脱胎漆器得以传承创新,使漆艺从平面、日...
中国漆器艺术源远流长。漆从最早对胎体的保护作用、装饰作用,到后来逐步演变成可以独立造物,这是漆艺发展中的重要蜕变。夹纻漆器的出现,打破了漆器主体造型的局限性,扩大了大漆的使用范围;清代脱胎漆器得以传承创新,使漆艺从平面、日用等方面摆脱出来,有了走向立体空间造型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
胎
漆器
夹纻胎
胎
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云山汉墓彩绘漆耳杯胎体病害处置
被引量:
1
11
作者
易飞
阎红衣
胡佳佳
《中国生漆》
2022年第4期38-40,共3页
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中出土的汉代彩绘漆耳杯存在变形、饱水、断裂等多种病害,其中变形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的整体形貌。本文介绍了对其进行清洗、脱水、矫形、定形等技术处置流程,经处理后文物形状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
大云山汉墓
漆耳杯
夹纻胎
矫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耳杯的髹漆工艺研究
被引量:
1
12
作者
宋佳佳
姚政权
+2 位作者
徐靖
杨娟
李华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4,共7页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一号汉墓
夹纻胎
木
胎
耳杯
漆灰
髹漆工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福州现代漆塑造型风格的流变
13
作者
刘家茂
《中国生漆》
2022年第4期30-33,共4页
福州漆塑是福州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末民初沈绍安家族把漆塑工艺推向历史发展的巅峰。解放后漆塑工艺进一步推陈出新,涌现斑纹填漆磨显等众多新技法,上世纪80年代福州漆塑一度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受...
福州漆塑是福州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末民初沈绍安家族把漆塑工艺推向历史发展的巅峰。解放后漆塑工艺进一步推陈出新,涌现斑纹填漆磨显等众多新技法,上世纪80年代福州漆塑一度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受上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转型,民俗文化的淡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一度衰微,近些年,随着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植,福州漆塑以崭新的状态焕发新机。在当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下,在漆艺和雕塑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下,漆塑的造型日趋简约。从福州漆塑造型风格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发展中的一些路径,通过对这方面的梳理,相信能对福州漆塑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塑
夹纻胎
髹饰
流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漆雕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14
作者
郑志强
《雕塑》
2023年第5期76-77,共2页
“漆雕塑”是近年来雕塑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融漆艺与雕塑于一体,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梳理了漆雕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最后...
“漆雕塑”是近年来雕塑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融漆艺与雕塑于一体,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梳理了漆雕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最后对漆雕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雕塑
漆艺
夹纻胎
原文传递
扬州“妾莫书”墓出土漆耳杯制造工艺研究及扬州汉代漆器“工官”的思考
被引量:
2
15
作者
王子尧
王冰
+3 位作者
张杨
靳祎庆
杨晖
吴玥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68-75,共8页
一、引言扬州,古称广陵,自西汉初吴王刘濞受封于此,"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带动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吴、江都、广陵诸国遂成为汉代东南方极为重要的诸侯王国,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地区1949年以来已发掘了近千座汉代墓葬,出土...
一、引言扬州,古称广陵,自西汉初吴王刘濞受封于此,"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带动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吴、江都、广陵诸国遂成为汉代东南方极为重要的诸侯王国,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地区1949年以来已发掘了近千座汉代墓葬,出土漆器数千件。广陵国漆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涵盖了古代汉人日常生活及丧葬礼仪所使用的各种器具,特别是漆面罩、漆枕等丧葬用具,极具地方特色。制作工艺上,分别使用了素髹、彩绘、针刻、金属扣饰、金银贴饰、宝石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漆器
漆耳杯
夹纻胎
髹漆工艺
制造工艺
原文传递
浅析九连墩1号墓漆奁工艺
16
作者
钱红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128,共3页
2002年9月,为配合湖北省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核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枣阳九连墩1号墓、2号墓及所属车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九连墩1号墓墓主为35~40岁左右的男性,2号墓墓主为26~30岁左右的女性;1、2号...
2002年9月,为配合湖北省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核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枣阳九连墩1号墓、2号墓及所属车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九连墩1号墓墓主为35~40岁左右的男性,2号墓墓主为26~30岁左右的女性;1、2号墓等级均为"大夫",下葬年代约为公元前300年前后的战国中晚期,属夫妻异穴合葬墓[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主
漆奁
车马坑
生活用具
国家文物局
战国时期
精美绝伦
夹纻胎
装饰手法
髹漆
原文传递
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
被引量:
1
17
作者
蒋成光
莫泽
+1 位作者
佘玲珠
肖静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1-25,共5页
漆器工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杰出发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髹黑涂朱的漆器就已出现,尤其是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彩绘、镶嵌、描金、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装饰工艺均已产生,漆器品种增多...
漆器工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杰出发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髹黑涂朱的漆器就已出现,尤其是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彩绘、镶嵌、描金、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装饰工艺均已产生,漆器品种增多,漆器制造空前繁荣,留下了大量工艺精湛的髹饰珍品[1]。这些漆器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漆器工艺及科学技术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现状
夹纻胎
漆器文物
保护修复
原文传递
辽代漆器的发现、品种及工艺
被引量:
1
18
作者
么乃亮
《辽金历史与考古》
2015年第1期304-318,共15页
从考古出土情况来看,辽代漆器的品种主要是日常实用器具,以漆盒、漆盘、漆匕、漆碗、漆箸等为主,胎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髹饰工艺主要有素髹、金银平脱及(?)器。辽宁法库叶茂台、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宁朝阳沟门子、河北宣化等辽墓出土漆...
从考古出土情况来看,辽代漆器的品种主要是日常实用器具,以漆盒、漆盘、漆匕、漆碗、漆箸等为主,胎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髹饰工艺主要有素髹、金银平脱及(?)器。辽宁法库叶茂台、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宁朝阳沟门子、河北宣化等辽墓出土漆器数量丰富,品种多样,工艺水平较高,反映出了辽代漆器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漆器
夹纻胎
素髹
金银平脱
(钅口)器
原文传递
湖北楚漆器制作工艺浅述
19
作者
刘露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1-97,共7页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就楚国漆木器出土的情况来看,发现地点之多、品种之繁、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美,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各国。一、湖北楚漆器的考古发现湖北是楚国的...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就楚国漆木器出土的情况来看,发现地点之多、品种之繁、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美,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各国。一、湖北楚漆器的考古发现湖北是楚国的腹地,出土漆木器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北的荆州、荆门、当阳、随州、枣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工艺
楚漆器
夹纻胎
原文传递
“长沙王后家杯”历史再现与保护修复
20
作者
蒋成光
莫泽
佘玲珠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5年第1期571-575,共5页
长沙望城风篷岭M1共出土了40余件夹纶胎文物,其中以耳杯、漆盘为主,有的夹纻胎耳杯上有朱书铭文'长沙王后家杯'。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编号为M1:24-2的漆耳杯进行价值评估,然后选取相同材质、尺寸的耳杯残片,进行胎体结构、...
长沙望城风篷岭M1共出土了40余件夹纶胎文物,其中以耳杯、漆盘为主,有的夹纻胎耳杯上有朱书铭文'长沙王后家杯'。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编号为M1:24-2的漆耳杯进行价值评估,然后选取相同材质、尺寸的耳杯残片,进行胎体结构、漆灰层物质组成和漆膜成分等的科学检测研究,还原该耳杯的制作过程及历史沿革,并对耳杯进行了保护修复,重现耳杯原状,造型优美,铭文清晰,展示了两千年前的灿烂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纻胎
漆器
历史再现
保护修复
原文传递
题名
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夹纻胎漆器保护前期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陈潇俐
机构
南京博物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2,共6页
文摘
为了了解大云山汉墓出土夹芝胎漆器制作工艺,对漆片进行了含水率分析,基本都在60%以上;进行了厚度分析,总壁厚为2~3mm,纶胎厚为1.5—2.5mm,两面的漆层厚约为0.1~0.5mm;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红色、黑色漆膜进行了分析,确定为传统的中国生漆,不含桐油;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红色漆膜为含有朱砂的大漆,黑色漆膜颜料为含铁化合物的大漆,为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此研究有利于大云山漆器后续的科学保护修复。
关键词
大云山
夹纻胎
漆器
含水率
红外光谱
Keywords
Dayunshan
Jiazhutai
Lacquer ware
Moisture content
FTIR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日照海曲墓地出土夹纻胎漆器初步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吴双成
蔡友振
机构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5,共9页
基金
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3DKG002)
文摘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关键词
夹纻胎
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Keywords
Fabric core lacquer wares
Han Dynasty
Manufacture technique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汉夹纻胎耳杯漆层分析
被引量:
6
3
作者
佘玲珠
吴双成
蒋成光
莫泽
金普军
机构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
出处
《中国生漆》
2015年第4期43-48,共6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课题--汉代夹紵胎漆器结构研究(20120210)
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GK201503037)
文摘
湖南长沙风篷岭M1是一座重要的西汉晚期长沙王王后墓。该墓虽曾两次被盗,但仍出土了54件精美的夹纻胎漆器,为研究汉代长沙国夹纻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此,本文采用体式显微镜(OM)、扫描电镜及其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风篷岭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分析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这批器物胎体由漆灰粘结多层麻布而成,其上漆膜断面显示为3层,第一层为厚约97μm的漆灰层,经漆液调和粘土与骨灰颗粒制备,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厚度,如:外底>外腹>内腹和耳>内底;第二层为髤制在漆灰层上的底漆层,经打磨抛光处理,颜色以黑色调为主;第三层为表面的色漆层,采用了朱砂作为主要呈色颜料,形成了红色纹饰层或者红色漆膜层。
关键词
漆器
夹纻胎
漆器
漆灰
汉代
制作工艺
Keywords
Lacquer
Ramee-lacquer
Lacquering plaster Layer
Han Dynasty
Manufacture technique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浅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吴双成
白广珍
杜可竹
刘建国
吴昊
胡文龙
胡杨
机构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4,共6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课题资助(20120210)
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03DKG002)
文摘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出于保护目的,且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金银装饰上的描饰与其周围的描饰图案融为一体。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因金银饰件面,与漆膜层面高低,分为"粘贴"和"镶嵌"两类,本研究样品中暂未发现粘贴工艺。结合现代漆器装饰工艺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几件夹纻胎漆器金银的镶嵌工艺流程。本研究可利于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的发掘、利用与传承。
关键词
汉代
夹纻胎
漆器
金银装饰工艺
Keywords
Han Dynasty
Fabric core lacquerware
Gold and silver decoration technology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方法初探
5
作者
王跃
李永智
机构
山西博物院
出处
《文物世界》
2015年第5期56-58,共3页
文摘
夹纻胎造像的制作方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由于文化断层以及现代工业材料的不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夹纻胎造像的保护修复,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重点。藏于右玉县博物馆的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由于库房常年湿度大、霉菌严重,造成两尊造像本体出现严重的病害状况。本文着重介绍了右玉县博物馆藏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修复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
夹纻胎
造像
霉菌
保护修复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
2
6
作者
陶静姝
机构
安徽博物院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10期52-53,共2页
文摘
夹纻胎漆器是中国漆器中重要的种类,文章介绍了夹纻胎漆器的制作、特点和主要发展历程。
关键词
漆器
夹纻胎
发展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长汉墓出土夹纻胎漆笥工艺与装具文化的研究
被引量:
3
7
作者
陈华锋
机构
安徽博物院
出处
《中国生漆》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文摘
笥是中国古代最具实用性的装盛器具之一。文章从制作工艺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天长纪庄M19汉墓出土的漆笥,发现这件盝顶式双层结构的漆笥为夹纻胎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时期江淮地区成熟的漆器制作特点;而上下层分隔并内置子盒的结构体现了古代盛物装具文化中"一器多用"、"分类存储"的功能特点,为研究古代漆器的制作以及古代造物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漆笥
夹纻胎
江淮地区
装具文化
Keywords
Si
hemp-cloth base
Jiang-huai area
appliance culture
分类号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代夹纻胎漆器的分类与分期
8
作者
杨小博
吴双成
机构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出处
《海岱考古》
2020年第1期438-456,共19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课题(20120210)资助
文摘
夹纻胎是以一层麻布或多层相黏麻布支撑器物外形的漆器[1],亦称"布胎"或"脱胎"。最早发现于长沙左塘三号墓[2],至汉代其技术和数量均臻于顶峰。洪石[3]等学者从文献及考古发现的角度探讨夹纻胎的命名和内涵,但系统研究尚未展开。近年来,科技考古的兴起为夹纻胎漆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夹纻胎
神兽纹
几何纹
云气纹
卷云纹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一件淮北市东汉“木侠纻”耳杯的测试分析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华锋
钟博超
机构
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基金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AHSKQ2020D43)。
文摘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_(2)、NaAlSi_(3)O_(8)和Ca_(8)H_(2)(PO_(4))_(6)H_(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们为了防止木胎开裂,在接口处的木胎之上粘贴织物。这种借助于植物纤维的拉力增强木胎牢固性的技术即为“木侠纻”。当然,“木侠纻”工艺是否直接催生了“布胎”漆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窥探两种工艺之间的借鉴或启示。时至今日,这种工艺在今天的家具、屏风制作中依然广泛使用。
关键词
汉代
木侠
纻
苎麻
夹纻胎
漆器
Keywords
Han Dynasty
Muxiazhu(lacquerware with several layers of fabric pasted to the wood)
Ramie
Fabric core lacquerware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脱胎漆器胎骨发展略考
被引量:
1
10
作者
蒋雪洁
机构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出处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5-57,共3页
文摘
中国漆器艺术源远流长。漆从最早对胎体的保护作用、装饰作用,到后来逐步演变成可以独立造物,这是漆艺发展中的重要蜕变。夹纻漆器的出现,打破了漆器主体造型的局限性,扩大了大漆的使用范围;清代脱胎漆器得以传承创新,使漆艺从平面、日用等方面摆脱出来,有了走向立体空间造型的可能。
关键词
脱
胎
漆器
夹纻胎
胎
骨
Keywords
bodiless lacquerware
jiadi body
fetal bone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云山汉墓彩绘漆耳杯胎体病害处置
被引量:
1
11
作者
易飞
阎红衣
胡佳佳
机构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出处
《中国生漆》
2022年第4期38-40,共3页
文摘
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中出土的汉代彩绘漆耳杯存在变形、饱水、断裂等多种病害,其中变形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的整体形貌。本文介绍了对其进行清洗、脱水、矫形、定形等技术处置流程,经处理后文物形状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
大云山汉墓
漆耳杯
夹纻胎
矫形
Keywords
Han Dynasty Tomb in Dayun Mountain
lacquer painting handle cup
dry lacquer
Orthopedic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耳杯的髹漆工艺研究
被引量:
1
12
作者
宋佳佳
姚政权
徐靖
杨娟
李华清
机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4,共7页
文摘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关键词
双墩一号汉墓
夹纻胎
木
胎
耳杯
漆灰
髹漆工艺
Keywords
No.1 Shuangdun Tomb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amie body
Wooden body
Ear cup
Plaster layer
Lacquering technique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福州现代漆塑造型风格的流变
13
作者
刘家茂
机构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出处
《中国生漆》
2022年第4期30-33,共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名称:闽作漆艺与雕塑的融合流变研究,编号:19YJA760035。
文摘
福州漆塑是福州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末民初沈绍安家族把漆塑工艺推向历史发展的巅峰。解放后漆塑工艺进一步推陈出新,涌现斑纹填漆磨显等众多新技法,上世纪80年代福州漆塑一度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受上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转型,民俗文化的淡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一度衰微,近些年,随着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植,福州漆塑以崭新的状态焕发新机。在当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下,在漆艺和雕塑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下,漆塑的造型日趋简约。从福州漆塑造型风格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发展中的一些路径,通过对这方面的梳理,相信能对福州漆塑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漆塑
夹纻胎
髹饰
流变
Keywords
Lacquer model
dry-lacquer
lacquer painting
evolutionn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漆雕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14
作者
郑志强
机构
闽江学院
出处
《雕塑》
2023年第5期76-77,共2页
文摘
“漆雕塑”是近年来雕塑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融漆艺与雕塑于一体,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梳理了漆雕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最后对漆雕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
漆雕塑
漆艺
夹纻胎
分类号
J314.6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扬州“妾莫书”墓出土漆耳杯制造工艺研究及扬州汉代漆器“工官”的思考
被引量:
2
15
作者
王子尧
王冰
张杨
靳祎庆
杨晖
吴玥
机构
扬州博物馆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68-75,共8页
文摘
一、引言扬州,古称广陵,自西汉初吴王刘濞受封于此,"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带动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吴、江都、广陵诸国遂成为汉代东南方极为重要的诸侯王国,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地区1949年以来已发掘了近千座汉代墓葬,出土漆器数千件。广陵国漆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涵盖了古代汉人日常生活及丧葬礼仪所使用的各种器具,特别是漆面罩、漆枕等丧葬用具,极具地方特色。制作工艺上,分别使用了素髹、彩绘、针刻、金属扣饰、金银贴饰、宝石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
关键词
汉代漆器
漆耳杯
夹纻胎
髹漆工艺
制造工艺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TS959.3 [轻工技术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浅析九连墩1号墓漆奁工艺
16
作者
钱红
机构
湖北省博物馆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128,共3页
文摘
2002年9月,为配合湖北省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核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枣阳九连墩1号墓、2号墓及所属车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九连墩1号墓墓主为35~40岁左右的男性,2号墓墓主为26~30岁左右的女性;1、2号墓等级均为"大夫",下葬年代约为公元前300年前后的战国中晚期,属夫妻异穴合葬墓[1]。
关键词
墓主
漆奁
车马坑
生活用具
国家文物局
战国时期
精美绝伦
夹纻胎
装饰手法
髹漆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
被引量:
1
17
作者
蒋成光
莫泽
佘玲珠
肖静华
机构
湖南长沙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1-25,共5页
文摘
漆器工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杰出发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髹黑涂朱的漆器就已出现,尤其是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彩绘、镶嵌、描金、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装饰工艺均已产生,漆器品种增多,漆器制造空前繁荣,留下了大量工艺精湛的髹饰珍品[1]。这些漆器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漆器工艺及科学技术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保存现状
夹纻胎
漆器文物
保护修复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辽代漆器的发现、品种及工艺
被引量:
1
18
作者
么乃亮
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出处
《辽金历史与考古》
2015年第1期304-318,共15页
文摘
从考古出土情况来看,辽代漆器的品种主要是日常实用器具,以漆盒、漆盘、漆匕、漆碗、漆箸等为主,胎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髹饰工艺主要有素髹、金银平脱及(?)器。辽宁法库叶茂台、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宁朝阳沟门子、河北宣化等辽墓出土漆器数量丰富,品种多样,工艺水平较高,反映出了辽代漆器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
辽代
漆器
夹纻胎
素髹
金银平脱
(钅口)器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湖北楚漆器制作工艺浅述
19
作者
刘露
机构
荆州博物馆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1-97,共7页
文摘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就楚国漆木器出土的情况来看,发现地点之多、品种之繁、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美,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各国。一、湖北楚漆器的考古发现湖北是楚国的腹地,出土漆木器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北的荆州、荆门、当阳、随州、枣阳.
关键词
漆器工艺
楚漆器
夹纻胎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TS959.3 [轻工技术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长沙王后家杯”历史再现与保护修复
20
作者
蒋成光
莫泽
佘玲珠
机构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5年第1期571-575,共5页
文摘
长沙望城风篷岭M1共出土了40余件夹纶胎文物,其中以耳杯、漆盘为主,有的夹纻胎耳杯上有朱书铭文'长沙王后家杯'。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编号为M1:24-2的漆耳杯进行价值评估,然后选取相同材质、尺寸的耳杯残片,进行胎体结构、漆灰层物质组成和漆膜成分等的科学检测研究,还原该耳杯的制作过程及历史沿革,并对耳杯进行了保护修复,重现耳杯原状,造型优美,铭文清晰,展示了两千年前的灿烂文化。
关键词
夹纻胎
漆器
历史再现
保护修复
分类号
K876.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夹纻胎漆器保护前期研究
陈潇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山东日照海曲墓地出土夹纻胎漆器初步分析
吴双成
蔡友振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西汉夹纻胎耳杯漆层分析
佘玲珠
吴双成
蒋成光
莫泽
金普军
《中国生漆》
201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浅析
吴双成
白广珍
杜可竹
刘建国
吴昊
胡文龙
胡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方法初探
王跃
李永智
《文物世界》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陶静姝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天长汉墓出土夹纻胎漆笥工艺与装具文化的研究
陈华锋
《中国生漆》
2020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汉代夹纻胎漆器的分类与分期
杨小博
吴双成
《海岱考古》
2020
0
原文传递
9
一件淮北市东汉“木侠纻”耳杯的测试分析
陈华锋
钟博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脱胎漆器胎骨发展略考
蒋雪洁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大云山汉墓彩绘漆耳杯胎体病害处置
易飞
阎红衣
胡佳佳
《中国生漆》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耳杯的髹漆工艺研究
宋佳佳
姚政权
徐靖
杨娟
李华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浅析福州现代漆塑造型风格的流变
刘家茂
《中国生漆》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漆雕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郑志强
《雕塑》
2023
0
原文传递
15
扬州“妾莫书”墓出土漆耳杯制造工艺研究及扬州汉代漆器“工官”的思考
王子尧
王冰
张杨
靳祎庆
杨晖
吴玥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2
原文传递
16
浅析九连墩1号墓漆奁工艺
钱红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17
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
蒋成光
莫泽
佘玲珠
肖静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18
辽代漆器的发现、品种及工艺
么乃亮
《辽金历史与考古》
2015
1
原文传递
19
湖北楚漆器制作工艺浅述
刘露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20
“长沙王后家杯”历史再现与保护修复
蒋成光
莫泽
佘玲珠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