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 |
刘小玲
|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
2006 |
28
|
|
2
|
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 |
范祥涛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4
|
|
3
|
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
林克难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6
|
|
4
|
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 |
刘英凯
|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0
|
|
5
|
奈达翻译理论的跨际旅行与误读:“读者反应论”再思考 |
付艳艳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1
|
|
6
|
读者反应与文化交流 |
刘春智
蒋华应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7
|
从读者反应理论解析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
郭翊明
|
《心事》
|
2014 |
0 |
|
8
|
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
石锡书
杜平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24
|
|
9
|
归化与异化 对立而统一——用奈达的翻译理论论归化与异化 |
刘万生
|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
2002 |
6
|
|
10
|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
秦小红
|
《海外英语》
|
2014 |
2
|
|
11
|
关于奈达翻译标准的涵义及翻译 |
李田心
|
《外语与翻译》
|
2006 |
1
|
|
12
|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
杨学文
乔丽蓬
|
《中国农村卫生》
|
2013 |
0 |
|
13
|
读者的反应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吗?——向金隄、奈达两位学者请教 |
钱霖生
|
《中国翻译》
|
1988 |
14
|
|
14
|
言语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 |
赵明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6
|
|
15
|
“动态对等”译论的意义与不足 |
林克难
|
《外国语言文学》
|
1988 |
7
|
|
16
|
中动结构的中英语言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
石小亚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7
|
在英汉习语互译中对等理论的体现 |
徐海珠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8
|
“功能对等”翻译初探 |
郑淑玲
|
《卫生职业教育》
|
2007 |
1
|
|
19
|
“读者反应”论在中国之影响再思考 |
王珏
|
《才智》
|
2009 |
0 |
|
20
|
解读高职英语写作课中的文化渗透 |
郑淑玲
|
《学周刊(下旬)》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