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兼论东南互保之奠局 被引量:1
1
作者 尚小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庚子五月二十九日粤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文中所谓“廿五矫诏,粤断不奉”,并非针对清廷五月二十五日“宣战”诏书,而是针对同日所发“集义民御外侮”谕旨。该谕经袁世凯电转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及盛宣怀后,盛宣怀立即致电刘、张、李,... 庚子五月二十九日粤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文中所谓“廿五矫诏,粤断不奉”,并非针对清廷五月二十五日“宣战”诏书,而是针对同日所发“集义民御外侮”谕旨。该谕经袁世凯电转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及盛宣怀后,盛宣怀立即致电刘、张、李,主张不必“拘泥”该谕,同时提出与各国互保东南的“补救”方案。张之洞率先对该方案表示支持,并加以补充,刘坤一随后跟进赞成,李鸿章则仅复以“廿五矫诏,粤断不奉”,未对互保方案表示意见。而后经过盛宣怀居间在刘、张与李鸿章之间密集沟通,再加上刘坤一直接电李征询意见,李鸿章终于在上海道余联沅及盛宣怀等与各国驻沪领事最后协商东南互保约款前,表态愿意与刘、张采取一致行动。中外互保东南原则达成后,刘坤一方收到荣禄寄来“宣战”电旨,并传给余联沅、盛宣怀。在盛宣怀建议下,刘、张、李均主张坚持原议,东南互保大局由此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和团 李鸿章 盛宣怀 “不奉诏 东南互保
下载PDF
六祖惠能“竟不奉诏”原因探微
2
作者 李明山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5-12,共8页
六祖惠能在岭南弘传南宗禅法著名以后,唐朝皇帝一再诏请他到京城施化,惠能"竟不奉诏"。自从胡适对此史实进行证伪之后,杜继文等也认为朝廷征召惠能及诏书都可能是假的。这些史实的真伪已经有杨曾文等学者通过研究进行了考实... 六祖惠能在岭南弘传南宗禅法著名以后,唐朝皇帝一再诏请他到京城施化,惠能"竟不奉诏"。自从胡适对此史实进行证伪之后,杜继文等也认为朝廷征召惠能及诏书都可能是假的。这些史实的真伪已经有杨曾文等学者通过研究进行了考实。为了论析惠能"竟不奉诏"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再次梳理这一考证史实,才可以对惠能"竟不奉诏"的主要原因作进一步较为深入的探讨。由于朝廷征召并非一次,惠能"竟不奉诏"仅用一个以老疾相辞的理由是说服不了的,这也不是惠能不奉诏的真正原因。他坚决继承禅宗祖师不奉诏、不当国师的传统,具有"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的顾虑,又要遵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的弘法原则,还要接地气,保持南禅宗的农民性和地方性,是"竟不奉诏"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祖惠能 竟不奉诏 南宗禅法 岭南特色 接地气
下载PDF
“奉诏译”与“进译”——三国至北宋佛经汉译史检视
3
作者 任东升 闫莉平 《外国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佛经翻译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大潮,一直参与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实践。本研究通过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的佛典藏经数据库及其他古籍,检视佛经汉译史中的"奉诏译""进译"现象,发现二者分别在三国吴和唐朝... 佛经翻译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大潮,一直参与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实践。本研究通过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的佛典藏经数据库及其他古籍,检视佛经汉译史中的"奉诏译""进译"现象,发现二者分别在三国吴和唐朝就已经出现,纵向观之,具有内生性演化的特点。其同在于二者都是王朝国家个体性权力主导型国家翻译实践,经文能否冠以"奉诏译"标识从而成为国家治理文本,取决于皇帝的个体性权力;其异在于"进译"是"奉诏译"的前置条件,"奉诏译"是"进译"成功的标志。本研究深化了对佛经汉译传统的认知,为其历史书写提供了新质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诏 进译 国家翻译实践 礼治 佛经翻译
原文传递
论汉代“不奉诏”的类型及其内涵
4
作者 孙家洲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34,共6页
“不奉诏”乃至于“奉诏不谨”是汉代的政治罪名,但在政治运作中,“不奉诏”却有着实际上的生存空间。“不奉诏”可以划分为“军中权宜”、“拒绝任命与赐予”、“为国持正”、“政令失御”等四种类型。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社会意义... “不奉诏”乃至于“奉诏不谨”是汉代的政治罪名,但在政治运作中,“不奉诏”却有着实际上的生存空间。“不奉诏”可以划分为“军中权宜”、“拒绝任命与赐予”、“为国持正”、“政令失御”等四种类型。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社会意义,特别是其中的“为国持正”型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关键的问题在于:当皇帝的意旨明显有失误的时候,朝臣的异议能否得到事实上的合法存在权。古代“开明政治”的标志之一,就是当政者对“异议”有较高的宽容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奉诏 类型 异议权 宽容度
原文传递
何景明奉使南方之行迹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梅 谭德兴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86-93,共8页
弘治十八年(1505),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奉使南方。此次出使与明代中叶中央政权对边省地区政治及文化管控的逐步加强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明清以来,不乏对何景明奉诏南行的载录,但文献大多简略,且相互间分... 弘治十八年(1505),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奉使南方。此次出使与明代中叶中央政权对边省地区政治及文化管控的逐步加强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明清以来,不乏对何景明奉诏南行的载录,但文献大多简略,且相互间分歧较大;关于何景明南行的行迹,学界亦有少量研究,缺乏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研究,甚至有较多错谬。何景明南行期间创作了百余篇诗文,内容涉及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与社会发展现状,这是明代中期南方社会的实录,具有珍贵历史价值。这些诗文,清晰地再现了何景明历时一年的南行轨迹,有助于何景明研究、明代文学与南方历史地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景明 奉诏 南行 目的 路线
下载PDF
刘孝标在朝校书问题考辨
6
作者 张玉荣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51-54,共4页
研究者对于刘孝标在梁朝天监年间奉诏校书一事争议颇多。对刘孝标在朝校书的两个争议点进行考辨,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梁书》所载刘孝标在西省校书和《七录序》所载刘孝标在文德殿校书并非同一事件。刘孝标于天监元年在西省校书,后被免... 研究者对于刘孝标在梁朝天监年间奉诏校书一事争议颇多。对刘孝标在朝校书的两个争议点进行考辨,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梁书》所载刘孝标在西省校书和《七录序》所载刘孝标在文德殿校书并非同一事件。刘孝标于天监元年在西省校书,后被免官,于天监二年重新被起用,入文德殿校书,并至迟于天监七年离开文德殿。其二,天监中期,刘孝标并没有被梁武帝召用的经历。李善在为《重答刘秣陵沼书》作注时提到的“梁天监中,诏峻东掌石渠阁”一事,实为天监初年梁武帝命刘孝标在文德殿从事藏书典校以及藏书目录编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孝标 奉诏校书 西省 文德殿
下载PDF
江州义门陈氏宗族裂变考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明明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0,220,共7页
江州义门陈氏宗族由唐至宋累世同居三百余年,"孝义"理念在其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宗族将孝义理念注入家法族规,树立家长权威,实现了宗族内部各种关系的调和。不过当血缘关系疏远,族人对大家庭血缘本位让位于房支的... 江州义门陈氏宗族由唐至宋累世同居三百余年,"孝义"理念在其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宗族将孝义理念注入家法族规,树立家长权威,实现了宗族内部各种关系的调和。不过当血缘关系疏远,族人对大家庭血缘本位让位于房支的群体本位时,孝义理念对宗族的凝聚作用渐趋弱化,裂变趋势日益加剧。在"岁歉乏食"的经济困境中,宗族在官方的干预下分崩离析。其瓦解表面上由内部压力(经济困顿)和外部压力(政府干预分庄)造成,实质上则是房分结构对大家庭的解构。宗族裂变解体后,为凝聚族人,强化族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世族谱以"孝义"理念为抓手建构出"奉诏分庄"的历史叙事,并成为义门陈氏共同的"祖源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门陈氏 孝义 房分结构 奉诏分庄 江州义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