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套作玉米对草莓生长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关玲 赵密珍 于红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92-1699,共8页
该研究采用草莓玉米套作和草莓连作方式,对草莓的生长、生理及其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为生产中克服草莓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套作条件下草莓的株高、根长、茎粗和整株重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连作模式。(2... 该研究采用草莓玉米套作和草莓连作方式,对草莓的生长、生理及其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为生产中克服草莓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套作条件下草莓的株高、根长、茎粗和整株重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连作模式。(2)与连作相比,套作可提高草莓植株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醇脱氢酶(ADH)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同时可提高草莓植株根系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使根系丙二醛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保证草莓植株良好生长。(3)与草莓连作相比,套作玉米使秋季草莓苗的定植入田死苗率降低28.8%,加快缓苗速度,且单株保持良好长势和后期正常坐果。(4)套作玉米能够显著提高草莓果实的硬度、单果重及单株产量,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无显著影响。研究认为,草莓套作玉米能够克服草莓连作障碍,促进草莓植株的营养生长,增强草莓植株抵御逆境胁迫的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连作 套作玉米 植株长势 产量 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套作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竹 吴其林 杨文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研究了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不同播期对其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早播能够提高种子出苗率和加快苗期的出叶速度,增加苗高和茎粗,增大叶面积和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促进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利于叶片干物质的积累,保证了苗齐苗壮... 研究了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不同播期对其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早播能够提高种子出苗率和加快苗期的出叶速度,增加苗高和茎粗,增大叶面积和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促进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利于叶片干物质的积累,保证了苗齐苗壮,为后期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晚播条件下,由于病虫害加重,造成苗体素质较差。初步得出临奥4号品种在当地的最适播期为3月28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套作玉米 苗期生长
下载PDF
施氮对套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贾志荣 张美俊 杨武德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2期1960-1964,2031,共6页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春玉米体系套作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并且探索套作玉米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最适施氮量。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0,150,300,450 kg/hm2),2个种植模式(春玉米单作和冬小麦/春玉米)。结果表明,...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春玉米体系套作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并且探索套作玉米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最适施氮量。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0,150,300,450 kg/hm2),2个种植模式(春玉米单作和冬小麦/春玉米)。结果表明,整个生育过程,套作玉米相较于单作玉米表现出氮素积累优势,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氮素积累量达到最大;随施氮量增加,玉米的氮素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套作玉米仍较单作玉米表现优势;成熟期套作玉米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较单作玉米显著增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的叶片贡献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其他套作玉米施氮处理。套作玉米具有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优势,合理施氮可促进套作玉米叶片氮素向籽粒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玉米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分配
下载PDF
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丽 陈国鹏 +5 位作者 蒲甜 马艳玮 罗万宇 任永福 杨文钰 王小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2-600,共9页
为明确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以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珍禾玉1号、众望玉18)、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荣玉1210)为试验材料,设置套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适宜套作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 为明确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以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珍禾玉1号、众望玉18)、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荣玉1210)为试验材料,设置套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适宜套作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在套作与单作条件下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减产率为20.40%,而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产量在两种模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在套作条件下的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收获指数与单作相比分别下降了21.18%、11.24%,而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的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收获指数较单作分别提高了48.14%、2.42%。两类品种在套作条件下宽行穗位叶13C向穗分配比例较窄行高5.96%,向茎秆和穗位叶的分配分别减少5.01%、0.13%,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窄行穗位叶13C向穗的转移率比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高10.90%,但向茎秆的转移率降低了8.98%。因此,与单作相比,两类品种在套作条件下,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提高,收获指数增加,且套作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套作双高产的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筛选与培育适宜套作玉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与单作 适宜套作玉米品种 干物质转运及分配 13C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佳伟 王仲林 +3 位作者 谭先明 王贝贝 杨文钰 杨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为构建带状套作种植下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模型。【方法】基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下的大田玉米氮素试验,测定带状套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叶面积指数,比较多种植被指数及小波系数与叶面积指... 【目的】为构建带状套作种植下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模型。【方法】基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下的大田玉米氮素试验,测定带状套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叶面积指数,比较多种植被指数及小波系数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构建并筛选出最佳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结果】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增加,且在各生育时期下差异显著;冠层反射光谱曲线的"绿峰"位置(550 nm)及高反射率平台(760~1000 nm)反射率在不同施氮水平上差异显著。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在波长范围(400~725 nm、742~1000 nm)内显著相关(P<0.05);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及小波系数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与自由组合比值植被指数RVI(762,747)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004。通过估测模型的构建及筛选,构建了基于db3(750,10)下的小波系数作为光谱变量x的带状套作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y=-5.84x^(2)+8.4178x+2.2311(R^(2)=0.85,RMSE=0.49,RE=19.43%)。【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冠层光谱和叶面积指数存在差异性,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玉米 叶面积指数 高光谱 小波 估测模型
下载PDF
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欢欢 严雳 +5 位作者 王对平 雍太文 龚国淑 尚静 杨文钰 常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8-604,共7页
【目的】明确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镰孢菌的种类。【方法】2016—2017年采集仁寿、崇州、雅安、荣县4个县市套作玉米茎腐病样品进行分离与纯化,采用形态特征及基于r 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鉴定镰孢菌种类,以幼苗刺伤接种法检测致病性... 【目的】明确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镰孢菌的种类。【方法】2016—2017年采集仁寿、崇州、雅安、荣县4个县市套作玉米茎腐病样品进行分离与纯化,采用形态特征及基于r 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鉴定镰孢菌种类,以幼苗刺伤接种法检测致病性。【结果】共获得103株纯培养物,其中71株为镰孢菌,包括层生镰孢菌、腐皮镰孢菌、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尖孢镰孢菌、藤仓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分离频率依次为35.21%、16.9%、15.49%、11.27%、8.45%、7.04%和5.63%,且各地区镰孢菌种类及分离频率存在差异;致病性测定表明,禾谷镰孢菌致病性最强,层生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次之,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致病性较弱,藤仓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致病性最弱。【结论】四川套作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为层生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玉米茎腐病 镰孢菌 分子鉴定 致病性检测
下载PDF
减量施氮对套作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易玲 彭西红 +6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任俊波 杨雪丽 雷鹿 雍太文 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49-1762,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的叶片持绿、光合和系统产量特性。【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种植方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套作(IM)、大豆套作(IS))和施氮水平(不施氮(NN)、减量施氮(RN:180 kg N·...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的叶片持绿、光合和系统产量特性。【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种植方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套作(IM)、大豆套作(IS))和施氮水平(不施氮(NN)、减量施氮(RN:180 kg N·hm;)、常量施氮(CN:240 kg N·hm;))对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以及其干物质积累和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大豆产量随施氮增加先增后降;RN下,IM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总产量最高,系统生产力指数(SPI)最大。套作下各作物的叶片持绿期更长,光合特性指标均较单作稳定,且在籽粒形成期优于单作;各施氮水平下,套作处理的绿叶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单作,IM的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天数比MM的分别晚7 d、5 d和1 d;IS的则比SS的分别晚7 d、0 d和11 d。相比单作,套作可以显著降低各施氮水平下玉米叶片的平均衰减速率,延长最大衰减速率出现天数,降低绿叶衰减程度。各作物的光合速率表现为套作高于单作,减量施氮高于常量施氮。玉米R2期,IM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比MM的高12.7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低21.30%;NPQ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RN比NN降低了17.11%。套作SPAD值波动幅度弱于单作,且呈稳定上升趋势;玉米R2期,IM比MM高34.52%,大豆R2和R6期,IS分别比SS高10.39%、29.48%;RN的SPAD值最高,玉米R2期,IMRN处理比IMNN处理高17.46%,MMRN处理比MMNN处理高35.02%;大豆R6期,ISRN处理比ISNN和ISCN处理分别高7.71%、6.67%,SSRN处理比SSCN处理高10.03%。【结论】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显著延长了叶片的持绿期;花后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光合机构功能、叶绿素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比单作稳定,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强,充分发挥了玉米的生产潜力并增加了大豆产量,使得套作系统总产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减量施氮 系统产量 干物质积累 叶片持绿 光合作用
下载PDF
施氮与种间距离下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8
作者 杨立达 任俊波 +7 位作者 彭新月 杨雪丽 罗凯 陈平 袁晓婷 蒲甜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并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率在抽雄期至乳熟期达最大,不施氮下以间距30 cm(MS30)最高,较玉米单作(MM100)高出34.99%。套作大豆生长率在初花期前显著低于单作(SS100),而初花期后高于SS100,以间距60cm(MS60)最高,盛花期—盛荚期在不施氮下较SS100高出78.91%。Logistic方程可较好的拟合玉米、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且R2均在0.95以上。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推迟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高峰,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套作大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单作,而生育后期间距45cm(MS45)、MS60干物质积累逐渐与单作持平甚至超过单作。施氮提高了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显著提高产量,2年间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05%、40.90%。随种间距离增加套作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MS60最高,MS30最低,MS60两年间在不施氮与施氮下较MS30分别平均高出23.88%、31.77%。套作下土地当量比均在1.35以上,其中以施氮下MS60最大(1.89)。适宜的种间距离(间距60 cm)可实现套作下玉米和大豆协同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种间距离 作物生长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下载PDF
玉米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特性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素兰 《河北农业》 2024年第2期42-43,共2页
玉米套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玉米、红薯争地矛盾突出;玉米与红薯间作病害加重;玉米产量不稳定;作物间作不协调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玉米套作的增产增收效果,应重点研究玉米套种对红薯、... 玉米套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玉米、红薯争地矛盾突出;玉米与红薯间作病害加重;玉米产量不稳定;作物间作不协调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玉米套作的增产增收效果,应重点研究玉米套种对红薯、大豆等作物的影响,同时根据套种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实现玉米套作与红薯、大豆等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协调发展。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玉米套作对红薯、大豆等作物的影响,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套作 产量 品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玉米行向配置对带状套作大豆光合特性、叶片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宁自力 王贝贝 +3 位作者 谭先明 滕一鸣 杨文钰 杨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38-1052,共15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大豆生产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而田间配置直接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研究通过分析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行向配置对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确定南方区域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大豆生产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而田间配置直接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研究通过分析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行向配置对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确定南方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的最优行向。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玉米大豆行比为2∶2,带宽2 m,设置6个处理:玉米西北-东南行向净作(CKm)、大豆西北-东南行向净作(CKs)和4种行向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东-西(A1)、南-北(A2)、西北-东南(A3)、东北-西南(A4)],分析套作大豆光环境、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叶片结构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等对复合种植系统行向的响应。结果表明,东-西行向和西北-东南行向处理的大豆前期受荫蔽程度显著低于南-北行向和东北-西南行向处理(P<0.05);东-西行向种植,套作大豆受光量最大。与净作大豆西北-东南行向处理相比,带状套作各处理大豆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生产能力、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显著降低,整体趋势为东-西行向>西北-东南行向>南-北行向>东北-西南行向处理。东-西行向处理各生育时期大豆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大豆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气孔长度和气孔开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带状套作处理。在产量和效益方面,东-西行向处理的大豆产量和整株粒叶比、1~5节位粒叶比及3~4节位粒叶比分别为1932.66 kg∙hm^(-2)和1074.25 g∙m^(-2)、498.50 g∙m^(-2)及207.59 g∙m^(-2),高于其他带状套作处理(P<0.05)。与玉米净作处理相比,南-北行向、西北-东南行向和东北-西南行向处理玉米实际产量显著降低,而东-西行向处理玉米产量增加1.67%。东-西行向处理下玉米产量贡献率最高(79.44%),土地当量比为1.66。在中国南方地区,东-西行向种植能显著发挥玉米-大豆套作复合种植模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行向配置 产量 光合特性 叶片结构
下载PDF
烤烟套种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11
作者 王佐 刘艳 《云南农业》 2024年第3期57-58,共2页
腾冲市是云南省重要烤烟和油菜生产基地,常年种植烤烟近1万hm^(2)、油菜2.33万hm^(2)。大小春以“烟油”轮作为主,油菜多用育苗移栽,烟区烤烟收获后、油菜移栽前有2个月左右空闲期,该时段土壤墒情好,气温高,光照充足[1]。多年来利用空... 腾冲市是云南省重要烤烟和油菜生产基地,常年种植烤烟近1万hm^(2)、油菜2.33万hm^(2)。大小春以“烟油”轮作为主,油菜多用育苗移栽,烟区烤烟收获后、油菜移栽前有2个月左右空闲期,该时段土壤墒情好,气温高,光照充足[1]。多年来利用空闲期烟后套作玉米再轮作油菜,建立“烟-粮-油”一年三熟高效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和油料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年三熟 油菜移栽 土壤墒情 土地利用率 油菜生产 育苗移栽 套作玉米 轮作
下载PDF
试论魔芋与玉米套作高效栽培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绪权 《农村实用技术》 2023年第3期81-82,85,共3页
魔芋与玉米套作栽培模式不是简单的将两种作物种植在一起,而是要准确的运用魔芋与玉米各自的栽培技术和套作栽培技术,首先保证两种作物合理的种植密度,并为魔芋与玉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水肥条件,分别做好两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使... 魔芋与玉米套作栽培模式不是简单的将两种作物种植在一起,而是要准确的运用魔芋与玉米各自的栽培技术和套作栽培技术,首先保证两种作物合理的种植密度,并为魔芋与玉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水肥条件,分别做好两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使两种作物在同一生存环境中和谐共处,相互促进健康成长。本文就魔芋与玉米套作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论述,详细分析了套作中的催芽育苗、整地施肥、田间管护等技术,以进一步的优化高效套作栽培模式,提高魔芋与玉米套作栽培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与玉米套作 高效栽培模式 魔芋种植
下载PDF
川中丘区套作条件下不同株型玉米高产优质群体构建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小春 杨文钰 +1 位作者 张超 程元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56,共4页
以“正红6号”、“隆单8号”、“川单428”3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川中丘区套作条件下开展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丘区耐密型玉米品种“正红6号”高产高淀粉含量所对应的密度水平... 以“正红6号”、“隆单8号”、“川单428”3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川中丘区套作条件下开展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丘区耐密型玉米品种“正红6号”高产高淀粉含量所对应的密度水平为67500~75000株/hm2,最大叶面指数为4.20~4.33;中间型品种“隆单8号”适宜密度水平是60000-67500株/hm2,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13~4.37;稀植型品种“川单428”在密度为60000株/hm2,最大叶面积指数达4.47时可获取较高的产量和淀粉含量。按照套作原埋,耐密型品种“正红6号”更具有套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区 套作玉米 株型 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玉米套作大豆栽培关键技术分析
14
作者 李明荣 田杰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3年第12期87-89,共3页
为了研究玉米与大豆的套作栽培技术,提高玉米、大豆的产量和栽培效益,通过采用田间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玉米套作大豆的相关技术进行探讨和验证。结果表明:玉米套作大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土壤生... 为了研究玉米与大豆的套作栽培技术,提高玉米、大豆的产量和栽培效益,通过采用田间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玉米套作大豆的相关技术进行探讨和验证。结果表明:玉米套作大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土壤生态环境;在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套作时间上,玉米套作大豆能够实现良好的相互促进效应。玉米套作大豆是一种可行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可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提升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套作大豆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玉米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5
作者 王丽容 张金玉 《农村科学实验》 2023年第8期70-72,共3页
广西贵港为了充分地利用农田资源推行了玉米套作大豆的栽培技术,助力种植户增收。文章针对玉米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需平整土地,科学选种,确保底肥能满足高产高效栽培的需求,还需保... 广西贵港为了充分地利用农田资源推行了玉米套作大豆的栽培技术,助力种植户增收。文章针对玉米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需平整土地,科学选种,确保底肥能满足高产高效栽培的需求,还需保障群体合理,并加强田间管理,同时大力防治锈病、蚜虫等病虫害,以期实现玉米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套作大豆技术 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 高效栽培
下载PDF
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对草莓连作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廷峰 赵密珍 +3 位作者 关玲 庞夫花 于红梅 蔡伟建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1-1427,共7页
以连作草莓大田为试验对象,设置玉米套作棚与对照棚2个处理,分别于玉米苗期、成熟期和秸秆腐熟期调查两棚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区系状况。结果表明: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处理后的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9.64%,碱解氮含量提高11.68%,有效... 以连作草莓大田为试验对象,设置玉米套作棚与对照棚2个处理,分别于玉米苗期、成熟期和秸秆腐熟期调查两棚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区系状况。结果表明: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处理后的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9.64%,碱解氮含量提高11.68%,有效铁含量提高56.49%~78.74%,有效钙含量提高7.16%,过剩的有效镁含量降低9.20%~17.65%;套作棚的土壤细菌数量和细菌/真菌值均比对照棚提升了22.24%和20.62%,土壤微生物结构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处理后的放线菌数量是对照的2.64倍,增强了抵御病虫害侵染的能力。因此,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草莓连作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缓解连作土壤碱化和次生盐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玉米 秸秆还田 连作 草莓 土壤养分 微生物
下载PDF
小麦/玉米套作田棵间土壤蒸发的数学模拟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自奎 吴普特 +2 位作者 赵西宁 王玉宝 高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2-81,共10页
为了探明小麦/玉米套作条件下棵间土壤蒸发规律及内在机制,该文将Ritchie模型和间套作群体光能传输模型结合起来模拟了小麦/玉米套作田的棵间土壤蒸发,并用2012年和2013年微型蒸渗仪的实测值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 a模拟值和... 为了探明小麦/玉米套作条件下棵间土壤蒸发规律及内在机制,该文将Ritchie模型和间套作群体光能传输模型结合起来模拟了小麦/玉米套作田的棵间土壤蒸发,并用2012年和2013年微型蒸渗仪的实测值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 a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变化趋势都非常一致。与实测蒸发相比,该文所建模型2012年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0.447 mm/d,平均绝对误差为0.331 mm/d,分别比原Ritchie模型降低16.8%和20.8%。在实测数据的88 d,累计实测蒸发量为107.2 mm,而模型的模拟值为100.5 mm,仅低估实测值6.7%。在2013年实测数据的68 d,累计实测蒸发量为83.1 mm,而模型的模拟值为73.7 mm,低估11.3%。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65和0.333 mm/d,略大于2012年。套作群体根系层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套作系统整个生育期土壤蒸发占总蒸发蒸腾的比例高达41.1%,故有必要在该套作农田实施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以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该研究成果可为小麦套作种植模式下田间水分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蒸发 小麦 玉米套作 Ritchie模型 河套灌区
下载PDF
滇池流域套作玉米对蔬菜农田地表径流污染流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湛方栋 傅志兴 +4 位作者 杨静 陈建军 安瞳昕 祖艳群 李元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7-855,共9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蔬菜(豌豆、西葫芦、马铃薯)单作与玉米套作蔬菜两种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的产生量与径流污染(TN、TP、COD、S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和玉米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地表...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蔬菜(豌豆、西葫芦、马铃薯)单作与玉米套作蔬菜两种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的产生量与径流污染(TN、TP、COD、S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和玉米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量分别为94.7~128.9m·3hm-2和52.6~76.4m·3hm-2.蔬菜单作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中TN、TP、COD和SS浓度分别为10.6~35.8、0.79~3.23、54.6~224.1和35.0~478.3mg·L-1,流失量分别为1.74~2.39、0.18~0.26、7.71~10.59和10.4~21.7kg·hm-2;地表径流TP流失量以马铃薯单作模式最大,其余径流污染流失量以豌豆单作种植模式最大.玉米与蔬菜套作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中TN、TP、COD和SS浓度分别为11.7~23.8、0.23~3.54、26.5~222.1和49.7~541.3mg·L-1,流失量分别为0.82~1.22、0.10~0.16、4.17~6.03和8.71~12.6kg·hm-2;地表径流污染流失量均以玉米套作西葫芦种植模式最小.玉米套作蔬菜种植模式显著减少蔬菜农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流失,对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TN、TP、COD和SS流失量的最大削减率分别为44.5%、53.1%、46.4%、52.1%和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蔬菜 玉米套作 地表径流污染 流失
原文传递
春夏玉米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宁堂原 李增嘉 +2 位作者 焦念元 赵春 韩宾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9-101,共3页
简述了春夏玉米套作在土壤氮素平衡、子粒产量、营养产量及纯收入等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春夏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要点。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合理施氮可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春夏玉米套作,每公顷产量可... 简述了春夏玉米套作在土壤氮素平衡、子粒产量、营养产量及纯收入等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春夏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要点。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合理施氮可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春夏玉米套作,每公顷产量可达18000kg,纯收入达20000元,同时可以生产近20000kg秸秆作饲料,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人畜争粮争地的矛盾,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统一,在黄淮海地区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套作 产量 品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马铃薯/玉米不同行数比套作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20
作者 黄承建 赵思毅 +5 位作者 王季春 王龙昌 赵勇 蔡叶茂 滕艳 高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43-1450,共8页
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的行数比,研究大田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a/b),提高了... 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的行数比,研究大田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a/b),提高了马铃薯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Chla+Chlb)含量。整个生育期套作3︰2行数比LAI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SLW块茎形成期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苗期、淀粉积累期高于套作2︰2行数比;Chla、Chlb、Chla+Chlb块茎增长期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淀粉积累期低于套作2︰2行数比;Chla/b值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套作降低了3︰2行数比Chla和Chla+Chlb随生育期递减的速率。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提高了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非气孔因素是套作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套作3︰2行数比的Pn、Gs、Tr、Ci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WUE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与单作相比,套作显著降低了两种行数比的大薯数量和大薯鲜重;套作2︰2行数比小薯数量和小薯鲜重显著降低,但套作3︰2行数比小薯数量显著增加,小薯鲜重差异不显著;套作3︰2行数比小薯数量和小薯鲜重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总之,套作改变了马铃薯的光合特性,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2︰2行数比无套作优势(LER为0.88),3︰2行数比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LER为1.24),在生产中宜采用套作3︰2行数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玉米套作 单作 行数比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