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利弗·斯通:主流电影之外的主流导演 被引量:8
1
作者 汪方华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83,共10页
奥利弗·斯通是新好莱坞时期最有影响的独立导演,同时又是一位坚持类型电影传统,善于经营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具有票房号召力/传达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流导演。他的作品贯穿了他的复杂而又充满挫折的人生经历,"越战"成为... 奥利弗·斯通是新好莱坞时期最有影响的独立导演,同时又是一位坚持类型电影传统,善于经营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具有票房号召力/传达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流导演。他的作品贯穿了他的复杂而又充满挫折的人生经历,"越战"成为困扰其一生的主题。"越战三部曲"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电影《刺杀肯尼迪》、《尼克松》代表了导演创作的高峰。在导演的作品中,隐含着强烈的宗教情绪,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在电影语言的丰富性和探索性方面,奥利弗·斯通做了许多重要的尝试,尤其是在《门》、《天生杀人狂》、《不准掉头》中展示的戏剧性、形式上的极端性,对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克里斯托弗·诺兰等后辈导演的创作有深刻影响。进入新世纪,步入老年的导演在创作上显得更为纯熟,虽不再像以往作品那样以强烈的观点主宰观众,甚至与社会意识/社会心理达成默契,如《世贸中心》,但还是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不断反思的精神,对历史、对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电影 政治电影 主流导演 奥利弗·斯通
下载PDF
奥利弗·斯通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娜 李亚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82-84,共3页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又在中国香港、日本等亚洲地区得到了发展,从而风靡全球。就当代美国影坛而言,奥利弗·斯通所执导的多部优秀影片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本文将在探析奥利弗·斯通从影...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又在中国香港、日本等亚洲地区得到了发展,从而风靡全球。就当代美国影坛而言,奥利弗·斯通所执导的多部优秀影片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本文将在探析奥利弗·斯通从影之路的基础上,以《天生杀人狂》《野战排》《门》等斯通的代表性影片为例,从其影片中的"暴力"叙事和"暴力"色彩入手,对奥利弗·斯通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暴力美学 叙事 光影语言
下载PDF
奥利弗·斯通电影的叙事与视觉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沿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1-83,共3页
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具有"风格大师"的美誉,这一绰号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极富个性的电影叙事与视觉表达方式。斯通的电影中,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叙事与表达手段融为一体,他对社会问题尖锐而犀利的批判视角使得他注定要... 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具有"风格大师"的美誉,这一绰号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极富个性的电影叙事与视觉表达方式。斯通的电影中,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叙事与表达手段融为一体,他对社会问题尖锐而犀利的批判视角使得他注定要采取变化多端的、高度风格化的表达手法。文章从自我原型叙事与尖锐的主题表达,隐喻叙事与冷静的道德批判,夸张、多变、戏剧性的视觉表达手段三方面,分析奥利弗·斯通电影的叙事与视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叙事 视觉表达
下载PDF
奥利弗·斯通的电影语言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姝 《戏剧之家》 2012年第5期70-71,共2页
奥利弗·斯通是新好莱坞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熟知类型电影传统,善于经营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主流意识形态。而这些都是通过他独特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的。斯通在电影的色彩、剪辑和音乐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 奥利弗·斯通是新好莱坞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熟知类型电影传统,善于经营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主流意识形态。而这些都是通过他独特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的。斯通在电影的色彩、剪辑和音乐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巧妙地展现了其作品在形式上的独特性与极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电影语言 色彩 剪辑 音乐
下载PDF
奥利弗·斯通导演艺术研究
5
作者 高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63,共3页
奥利弗·斯通堪称当代世界上的著名导演,同时也是最难以被归类的导演之一。数十年来,斯通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导演艺术,他一直跨越于独立与类型、主流与非主流、纪实和夸张之间。但就对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及在电影语言丰富性上的不懈探... 奥利弗·斯通堪称当代世界上的著名导演,同时也是最难以被归类的导演之一。数十年来,斯通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导演艺术,他一直跨越于独立与类型、主流与非主流、纪实和夸张之间。但就对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及在电影语言丰富性上的不懈探索而言,斯通的独特性和坚持又是有目共睹的,并对后世导演有着一定影响的。通过对这位别具一格的导演电影艺术全貌的稍作整理,我们能更好地接近他的艺术思维,进而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电影 奥利弗·斯通 导演艺术
下载PDF
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以《与狼共舞》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81,共2页
在美国影片中,表现印第安人的电影题材相对单一,出现印第安人形象最多的当数美国的西部片。西部片记录了印第安人形象的变迁以及印白之间的关系变化。奥利弗·斯通则是对西部片传统的继承和颠覆,特别是体现在《与狼共舞》、《天... 在美国影片中,表现印第安人的电影题材相对单一,出现印第安人形象最多的当数美国的西部片。西部片记录了印第安人形象的变迁以及印白之间的关系变化。奥利弗·斯通则是对西部片传统的继承和颠覆,特别是体现在《与狼共舞》、《天生杀人狂》以及《大门》等影片中,他以“与狼共舞》等影片为对象,凸显了银幕上印第安人从“野兽”到英雄,从群相到个体,从“沉默”到发声,以及与白人之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和平共处关系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与狼共舞》 印第安人 颠覆
下载PDF
论奥利弗·斯通导演“越战三部曲”的创作及意义
7
作者 石慧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第15期119-119,共1页
"越战三部曲"是指由奥利弗·斯通导演的关于越南战争题材拍摄的三部影片,《野战排》《生于7月4日》和后来的《天与地》,因其中前两部影片都荣获了多项奥斯卡金像奖,所以使导斯通名声大噪。本文重点对《野战排》《生于7月... "越战三部曲"是指由奥利弗·斯通导演的关于越南战争题材拍摄的三部影片,《野战排》《生于7月4日》和后来的《天与地》,因其中前两部影片都荣获了多项奥斯卡金像奖,所以使导斯通名声大噪。本文重点对《野战排》《生于7月4日》两部影片进行论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生于7月4日 战争 人性 反思
下载PDF
奥利弗·斯通电影的形式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宁宇 李炜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2-67,71,共7页
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1946年9月15日生于美国纽约。少年时期,他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受到了来自布努埃尔和戈达尔的影响与感染。青年时期的斯通,曾在耶鲁大学就读一年,后辍学。1967年,斯通像那个... 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1946年9月15日生于美国纽约。少年时期,他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受到了来自布努埃尔和戈达尔的影响与感染。青年时期的斯通,曾在耶鲁大学就读一年,后辍学。1967年,斯通像那个年代的许多青年人一样应征入伍,在越战中接受了荣誉与洗礼。退伍后,斯通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学习电影创作。作为一名学生,1970年,他在影片《街景1970》(StreetScenes1970)中担当摄影师,迈出了走向电影圈的第一步。1974年,他在影片《捕获》(Seizure)中出任编剧和剪辑。1978年,他凭借《午夜快车》(MidnightExpress)一片,赢得了毕生的第一个奖项:“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从此,斯通声名鹊起。1981年,斯通的导演处女作《手》(TheHand)问世。而后,斯通作为编剧创作了《野蛮人科南》(ConantheBarbarian,1982)、《疤面人》(Scarface,1983)和《龙年》(TheDragon,1985)等影片,进一步巩固了斯通在好莱坞影坛上的地位。1986年,经过长期的酝酿,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艺术的独到理解,斯通编剧并执导了《野战排》(Platoon)。该片为斯通赢得了其艺术生涯中的第二尊金像:“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形式特征 电影创作 越战经历
原文传递
历史学家忽略的小事 我们写进剧本——奥利弗·斯通访谈 被引量:1
9
作者 加里.克劳德斯 董晗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关键词 历史学家 剧本 亚历山大 史诗片 电影事业 奥利弗·斯通
原文传递
奥利弗·斯通电影中的“狂人”形象
10
作者 曹元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79-79,共1页
在美国好莱坞众多大师级电影导演中,奥利弗·斯通的作品最有另类风格,最具争议、轰动、也极具挑战色彩。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狂人"形象,为世界电影人物长廊增添了新的活力。本文将通过四部作品分... 在美国好莱坞众多大师级电影导演中,奥利弗·斯通的作品最有另类风格,最具争议、轰动、也极具挑战色彩。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狂人"形象,为世界电影人物长廊增添了新的活力。本文将通过四部作品分析奥利弗·斯通电影中的"狂人"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文化 奥利弗·斯通 "狂人"形象
原文传递
《酒神的伴侣》、“失踪的王子”与奥利弗·斯通的总统电影
11
作者 A.奥斯特 徐建生 《世界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0-50,共11页
“抱起他 ,把他送进墓地 ,神的愤怒使国王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欧里庇得斯 ,《酒神的伴侣》
关键词 《酒神的伴侣》 奥利弗·斯通 电影题材 《刺杀肯尼迪》
原文传递
奥利弗·斯通与《U形转弯》
12
作者 吴劲松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0-142,共3页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U形转弯》 电影导演 美国 历史题材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原文传递
身在好莱坞 不做白日梦——奥利弗·斯通的电影世界
13
作者 闫彩蝶 《电影》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8-60,共3页
虽然他对电影技巧的追求有时显得过于夸张、极端和个人化,甚至有种让人透不过气的压抑与疯狂,但是对这个世界虚伪与丑陋的另一面的揭露却使他的影片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奥利弗·斯通相信,最高的伦理是苏格拉底的伦理,那就是“认识你... 虽然他对电影技巧的追求有时显得过于夸张、极端和个人化,甚至有种让人透不过气的压抑与疯狂,但是对这个世界虚伪与丑陋的另一面的揭露却使他的影片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奥利弗·斯通相信,最高的伦理是苏格拉底的伦理,那就是“认识你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电影是人类折射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技巧 好莱坞 苏格拉底 奥利弗·斯通 艺术生涯
原文传递
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亚历山大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滢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72-74,共3页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04年上映的奥利弗·斯通导演的史诗电影《亚历山大大帝》,所选的版本为2007年发售的最终剪辑版。这部电影因主题原因在上映当时并未得到好评,然而如果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这部电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本文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04年上映的奥利弗·斯通导演的史诗电影《亚历山大大帝》,所选的版本为2007年发售的最终剪辑版。这部电影因主题原因在上映当时并未得到好评,然而如果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这部电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本文选取的角度为亚历山大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分析亚历山大与父母亲的情感纠葛,并以此解读片中亚历山大所为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亚历山大 俄狄浦斯情结
下载PDF
U形转弯
15
作者 约翰.里德利 奥利弗.斯通 +1 位作者 理查德.拉托夫斯基 吴劲松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139,共48页
关键词 《U形转弯》 电影剧本 美国 约翰·里德利 奥利弗·斯通 理查德·拉托夫斯基
原文传递
甜点
16
《网球》 2010年第10期24-24,共1页
阿扎伦卡虽不算宅女,但是巡回赛期间,她还会安稳地宅在家里看碟,最近她看了奥利弗·斯通的《再战星期天》,并在Twitter上强力推荐。
关键词 奥利弗·斯通 网球运动 比赛 运动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