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奥斯维辛反思:阿甘本审美政治探微
1
作者 麦永雄 侯银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审美政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阿甘本对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生命政治反思,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集中营”“活死人”和“见证”三个重要维度。首先,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啻为纳粹至高权力制造“例外状态”的物质化空间。其次,集... 审美政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阿甘本对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生命政治反思,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集中营”“活死人”和“见证”三个重要维度。首先,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啻为纳粹至高权力制造“例外状态”的物质化空间。其次,集中营里“活死人”是阿甘本“牲人”系列的重要表征和“赤裸生命”的极端形象。最后,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见证”,意味着“剩余”的创伤记忆与“幸存”表达等问题。阿甘本以关注生命政治的姿态,凸显了诗学正义和批判美学取向。他关于后奥斯维辛的审美政治反思,丰富了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文艺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集中营 “活死人” 见证 审美政治
下载PDF
阿甘本论奥斯维辛对人性的摧毁:伦理、存在论和语言
2
作者 郑雨晨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9-85,共7页
阿甘本认为人性并非先定的,而是由西方形而上学中的“人类学机制”虚构出来的,这使得人性在极端境况下可以被剥离。在作为例外状态常态化和场所化的集中营中,人性的毁灭表现在伦理、存在论和语言三个层面上。首先,奥斯维辛的极端状况使... 阿甘本认为人性并非先定的,而是由西方形而上学中的“人类学机制”虚构出来的,这使得人性在极端境况下可以被剥离。在作为例外状态常态化和场所化的集中营中,人性的毁灭表现在伦理、存在论和语言三个层面上。首先,奥斯维辛的极端状况使囚犯们受动物求生本能的支配放弃了日常道德甚至助纣为虐;其次,生存状况最为恶劣的“穆斯林人”放弃了求生意志降低为植物生存状态;最后,“穆斯林人”还失去了使用理性言说意义的能力。奥斯维辛对人性的摧毁佐证了阿甘本关于西方形而上学虚构人性的观点,但同时也质疑了阿甘本以“身体使用”建构新型主体的努力。因此,我们必须将人性奠基于实践之上,以物质实践改变社会结构,方能实现人性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人性 伦理 存在论 语言
下载PDF
言说的困境与见证的力量——奥斯维辛大屠杀幸存者文学书写 被引量:4
3
作者 章颜 黄文凯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02-107,共6页
幸存者文学是大屠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幸存者们的受难经历面临着"不得不说"和"如何言说"的困境。幸存者文学书写从第一代作家的见证到第二代作家的转述,第三代作家则面临着诸多艰难。如何以审美的艺术真实抵达... 幸存者文学是大屠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幸存者们的受难经历面临着"不得不说"和"如何言说"的困境。幸存者文学书写从第一代作家的见证到第二代作家的转述,第三代作家则面临着诸多艰难。如何以审美的艺术真实抵达历史的真实、如何在叙述的困境中努力突破经历和回忆的缺失,在后记忆时代用反再现的再现、创伤经验体认与想象虚构中拓展大屠杀文学的写作空间,使大屠杀超越特定时代成为普世化的认同,并由此建构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叙事模式 虚构的真实 创伤记忆
下载PDF
从“否定表述”处品出情味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点评 被引量:8
4
作者 吴长青 刘和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4-48,共5页
【教学设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新闻”这个单元中,长期以来,大部分老师都是按照新闻的体裁来教。其实,这篇课文仅仅是... 【教学设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新闻”这个单元中,长期以来,大部分老师都是按照新闻的体裁来教。其实,这篇课文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写的一篇随笔,或者说是参观访问记,而根本不是什么形式规范的新闻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 教学实录 情味 否定 教学设想 新闻写作 新闻记者
下载PDF
奥斯维辛之后的道德沉思--从阿多诺“清理过去意味着什么”一文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松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25,共8页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从奥斯维辛出发展开其道德哲学的思考。无疑,"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灾难性时刻,而"奥斯维辛之后是否能够被允许继续生活"则是阿多诺道德沉思的主题。文章从阿多诺"清理...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从奥斯维辛出发展开其道德哲学的思考。无疑,"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灾难性时刻,而"奥斯维辛之后是否能够被允许继续生活"则是阿多诺道德沉思的主题。文章从阿多诺"清理过去意味着什么"(1959/1962)一文出发,从星丛式历史观和与遗忘作斗争的启蒙观入手,阐发阿多诺对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性分析及其启蒙诉求。在阿多诺看来,只有重振主体性进而塑造一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独立自主的成熟个体,才能使奥斯维辛永不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阿多诺 道德哲学 历史 启蒙
下载PDF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言特色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尾菊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X期37-39,共3页
新闻报道具有即时性和真实性,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关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而新闻作品是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背景与事实的透彻分析,融入主观感受,提供核心信息。了解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中心,透过字里行间的语言... 新闻报道具有即时性和真实性,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关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而新闻作品是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背景与事实的透彻分析,融入主观感受,提供核心信息。了解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中心,透过字里行间的语言文字可以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提升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 语言特色 奥斯维辛 新闻真实性 新闻作品 语言文字 新闻背景 主观感受
下载PDF
马尔库塞“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的阐发 被引量:1
7
作者 申扶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针对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命题,马尔库塞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在文化批判维度,马尔库塞分析了奥斯维辛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强化的肯定文化所导致的艺术危机。对于艺术应该如何... 针对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命题,马尔库塞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在文化批判维度,马尔库塞分析了奥斯维辛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强化的肯定文化所导致的艺术危机。对于艺术应该如何表现以奥斯维辛大屠杀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恐怖,马尔库塞探讨了艺术创作的不同路径。在奥斯维辛之后如何铭记历史的问题上,马尔库塞强调通过文学记忆,不仅要让人们承担起不忘历史的主体责任,而且应当揭示和追究那些策划、执行、配合大屠杀者的主体责任。马尔库塞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艺术与奥斯维辛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阿多诺 奥斯维辛 诗学思想
下载PDF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夏德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3-45,共3页
一、作品的相关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发表于1958年,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国际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关键词 奥斯维辛 新闻奖 赏析 普利策奖 新闻写作 美国
下载PDF
奥斯维辛之殇:阿多诺对黑格尔普遍历史观的内在批判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旭东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3-200,共8页
黑格尔声称普遍历史是世界精神在现实历史中合乎理性的展开过程,但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社会政治灾难使得阿多诺无法再相信黑格尔受启蒙思想改装的神正论。阿多诺指出了普遍历史的前进过程中充满了普遍对个体的暴力与个体的种种牺牲。基... 黑格尔声称普遍历史是世界精神在现实历史中合乎理性的展开过程,但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社会政治灾难使得阿多诺无法再相信黑格尔受启蒙思想改装的神正论。阿多诺指出了普遍历史的前进过程中充满了普遍对个体的暴力与个体的种种牺牲。基于这种为死难者诉求的立场及现实的苦难作为否定辨证法的动力,阿多诺强调了黑格尔普遍历史中被毁灭生活所代表的非同一性,从而彻底化了普遍与个体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黑格尔 普遍历史 奥斯维辛
下载PDF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成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1,共3页
一、教学目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关键词 新闻写作 奥斯维辛 教学设计 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课标教材 侧面描写 写作技巧
下载PDF
最平常的事实 最颠倒的画面——《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再理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1-43,共3页
一、历史中的旧闻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历史,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一个最近的资讯,一个最远的事实,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得到融合和延展。这篇新闻是罗森塔尔在“二战”结束16年后参观奥斯维辛纪念馆之后写下的,... 一、历史中的旧闻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历史,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一个最近的资讯,一个最远的事实,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得到融合和延展。这篇新闻是罗森塔尔在“二战”结束16年后参观奥斯维辛纪念馆之后写下的,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 再理解 画面 颠倒 罗森塔尔 新闻写作 纪念馆
下载PDF
从言语形式入手,品出新闻文本的意蕴——以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鲁峰 孟骧建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23-24,53,共3页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1]可见,只...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1]可见,只有聚焦言语形式,潜心会文,涵泳体察,触摸作者心灵,走进语言深处,才能探究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言语形式 新闻文本
下载PDF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中学语文教材诗歌解读与欣赏(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家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8-41,共4页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重要最后影响的德语诗人。生于东欧一个犹太血统家庭,1942年父母相继惨死于纳粹集中营。1952年,流亡、定居在巴黎的策兰在西德出版诗集,其中《死亡赋格》一诗引起广泛...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重要最后影响的德语诗人。生于东欧一个犹太血统家庭,1942年父母相继惨死于纳粹集中营。1952年,流亡、定居在巴黎的策兰在西德出版诗集,其中《死亡赋格》一诗引起广泛反响。在这之后,策兰的创作日趋深化、发展,达到令人瞩目的高度,甚至被称为“我们时代的荷尔德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内莉·萨克斯语)。1970年,策兰因无法克服精神创伤而投塞纳河自尽,死后他的诗歌及其悲剧性命运引起了更广泛关注。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他已被公认为是继里尔克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解读 中学语文教材 奥斯维辛 赋格 欣赏 诺贝尔文学奖 悲剧性命运 荷尔德林
下载PDF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与评析
14
作者 张宏峰 谭伟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9年第11期12-14,共3页
课前预习:1.新闻的基本知识新闻的概念: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新闻体裁的特... 课前预习:1.新闻的基本知识新闻的概念: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新闻体裁的特点:真实性、可读性、简明性、时效性。(传播时间与传播效果的关系。)2.新闻材料波兰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3周年(2018年)1月27日是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也是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3周年的日子,当天波兰政府在奥斯维辛国家博物馆举行纪念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大屠杀 新闻材料 法西斯
下载PDF
我们的奥斯维辛在哪里
15
作者 苏智良 陈丽菲 《同舟共进》 2008年第10期57-59,共3页
旅行对于做历史研究的学者来说,确实是必需的功课。2008年寒假,我们去了柬埔寨,有意想不到的震撼;暑假又去了东欧,这个区域的文化丰富、独特,在这里得到的新知与感慨,远甚于柬埔寨。正好《同舟共进》编辑来约稿,就谈谈奥斯维辛集中营吧。
关键词 奥斯维辛 集中营 犹太人 纪念馆 柬埔寨 波兰人 世界文化遗产 纳粹德国 法西斯 历史研究
下载PDF
奥斯维辛国家纪念馆与战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记忆的争夺
16
作者 艾仁贵 闫涛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96-106,共11页
作为空前规模的种族灭绝事件,纳粹大屠杀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而屠杀主要发生地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举世公认的大屠杀象征。以至于踏入集中营大门就仿佛置身于人间炼狱,奥斯维辛的极端野蛮使它与其他人类世界区分开来,有学者将... 作为空前规模的种族灭绝事件,纳粹大屠杀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而屠杀主要发生地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举世公认的大屠杀象征。以至于踏入集中营大门就仿佛置身于人间炼狱,奥斯维辛的极端野蛮使它与其他人类世界区分开来,有学者将之称为“奥斯维辛星球”(the planet Auschwitz)。②奥斯维辛是一个象征符号,它具有历史与记忆的两种面向:作为历史事件,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实施大屠杀的核心场所,上百万无辜者在此惨遭毒手;作为公共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记忆 奥斯维辛 种族灭绝 大屠杀 无辜者 象征符号 历史与记忆 纪念馆
下载PDF
奥斯维辛背后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解读
17
作者 张一兵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217-235,共19页
阿甘本是继阿多诺之后,另一位真正可以透视奥斯维辛现象的哲学家。通过阅读可见的历史证言中隐匿的不在场之物,他极深刻地捕捉到了人类制造的"无罪的杀人者"和作为赤裸生命中极端状态下的"穆斯林"现象,由此发现了... 阿甘本是继阿多诺之后,另一位真正可以透视奥斯维辛现象的哲学家。通过阅读可见的历史证言中隐匿的不在场之物,他极深刻地捕捉到了人类制造的"无罪的杀人者"和作为赤裸生命中极端状态下的"穆斯林"现象,由此发现了在作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奥斯维辛证词背后某种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奥斯维辛的剩余》 “穆斯林” 人与非人 存在论剩余
下载PDF
战争与和平的反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理论设计
18
作者 杨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58,共4页
教学理论之于教学设计的意义如同灵魂之于人的意义,没有理论的教学设计是没有灵魂的散落体。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理论设计。本文的教学理论设计是以教育学现象学为哲学背景,以认识... 教学理论之于教学设计的意义如同灵魂之于人的意义,没有理论的教学设计是没有灵魂的散落体。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理论设计。本文的教学理论设计是以教育学现象学为哲学背景,以认识何以可能的原理为视角,在教师教育范式的变革下经过长期实践研究而成形的语文学科的理论设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理论 战争与和平 奥斯维辛 新闻 教师教育范式 哲学背景 设计模型
下载PDF
浅析阿多诺与总体性通向奥斯维辛
19
作者 程婧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年第6期32-34,共3页
阿多诺立足于奥斯维辛这一人类深重灾难之后的社会历史条件,立足于启蒙辩证法所倡导的同一性及总体性价值体系的缺陷,对总体性、整体性、同一性的虚假和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展开了尖锐而猛烈的批判,并希冀通过非同一性... 阿多诺立足于奥斯维辛这一人类深重灾难之后的社会历史条件,立足于启蒙辩证法所倡导的同一性及总体性价值体系的缺陷,对总体性、整体性、同一性的虚假和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展开了尖锐而猛烈的批判,并希冀通过非同一性、具体的逻辑来取代总体性的、肯定的、抽象无差别逻辑,建构一种主—客体间的"星从",以实现他对处于被总体性意识形态奴役之下的人们的人性"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性 同一性 非同一性 奥斯维辛
下载PDF
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 被引量:8
20
作者 特奥多·阿多诺 孙文沛 邓晓芒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9,共9页
教育的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的重演。"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的启蒙,它创建出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的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的唯... 教育的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的重演。"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的启蒙,它创建出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的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的唯一真实的力量就是"自律",也就是反思、自决、不参与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教育 操控型性格 冷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