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奥氏体-贝氏体复相钢的等温淬火工艺研究
1
作者 王栋栋 王彬 +4 位作者 胡云杰 施家龙 王常志 汪军 徐斌 《云南冶金》 2022年第5期89-95,共7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奥氏体-贝氏体复相钢的等温淬火工艺,对不同工艺参数下奥氏体-贝氏体钢进行组织、力学性能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850℃、保温时间90 min,等温淬火温度200℃、等温淬火时间120 min为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其微观组... 研究了一种新型奥氏体-贝氏体复相钢的等温淬火工艺,对不同工艺参数下奥氏体-贝氏体钢进行组织、力学性能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850℃、保温时间90 min,等温淬火温度200℃、等温淬火时间120 min为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其微观组织为针状的贝氏体以及均匀分布的残余奥氏体。此时,奥氏体/贝氏体钢的抗拉强度1289 MPa,伸长率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贝氏体复相钢 奥氏体化工艺 等温淬火 组织和性能
下载PDF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新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方鸿生 刘东雨 +3 位作者 白秉哲 常开地 顾家琳 杨志刚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4-6,共3页
所研制的具有稳定残留奥氏体薄膜的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 ,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提高到 370℃以上。由此可以通过提高回火温度改善钢的韧性 ,降低钢的氢脆敏感性。经 36 0℃回火后 ,所研钢的σb 为 15 80MPa,AKU为 81J ... 所研制的具有稳定残留奥氏体薄膜的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 ,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提高到 370℃以上。由此可以通过提高回火温度改善钢的韧性 ,降低钢的氢脆敏感性。经 36 0℃回火后 ,所研钢的σb 为 15 80MPa,AKU为 81J ,该钢的KISCC值超过 5 0MPa·m1/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相钢 残留奥氏体 强韧性 氢脆敏感性 回火温度
下载PDF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晶粒细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洪飞 刘东雨 任启欣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在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奥氏体晶界侵蚀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电致加热循环淬火方法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进行组织超细化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加热速率、循环次数和保温时间对钢的组织和原奥氏体晶粒的影响。... 在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奥氏体晶界侵蚀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电致加热循环淬火方法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进行组织超细化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加热速率、循环次数和保温时间对钢的组织和原奥氏体晶粒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100℃/s的加热速度加热到910—920℃淬火,循环3次,前两次淬火不保温,最后一次保温30s,可得到平均晶粒度为3.2μm,超高周疲劳性能优异的超细化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相钢 超细化 奥氏体晶粒
下载PDF
淬火碳配分工艺下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田亚强 黎旺 +3 位作者 王安东 魏英立 董福涛 陈连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9-475,共7页
采用SEM、TEM、EPMA、XRD、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对两相区保温-贝氏体区淬火配分(IQ&PB)工艺下不同淬火碳配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 采用SEM、TEM、EPMA、XRD、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对两相区保温-贝氏体区淬火配分(IQ&PB)工艺下不同淬火碳配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组成。两相区保温后,C、Mn元素在马氏体(原奥氏体)中富集,其含量分别为基体平均值的1.47倍和1.16倍。随淬火配分温度降低,贝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组织细化,马氏体/奥氏体小岛数量增多。随着配分温度升高及配分时间增加,实验钢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抗拉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加工硬化行为持续发生。综合不同配分温度和时间,400℃淬火进行10min配分处理时,抗拉强度达1 107MPa,伸长率达24%,此时强塑积可达26 56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相钢 IQ&PB工艺 碳配分 残余奥氏体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原文传递
两相区退火温度对含铜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田亚强 王安东 +3 位作者 魏英立 郑小平 董福涛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115,共5页
借助SEM、XRD、TEM、EPMA、室温拉伸等试验手段,采用IQ&PB(两相区退火-贝氏体区淬火碳配分)热处理工艺,针对两相区退火温度对含铜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区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所占体积分数减少... 借助SEM、XRD、TEM、EPMA、室温拉伸等试验手段,采用IQ&PB(两相区退火-贝氏体区淬火碳配分)热处理工艺,针对两相区退火温度对含铜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区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所占体积分数减少,板条状贝氏体含量增加;试验用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升高,而伸长率则不断下降。室温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随退火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变化。790℃退火处理,拉伸形变过程,应变后期加工硬化指数n值较高,持续加工硬化能力明显,断口处裂纹尖端钝化,强塑积可达28.06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相钢 两相区退火温度 加工硬化指数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两相区不同等温时间下低碳复相钢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连生 李跃 +4 位作者 王安东 田亚强 魏英立 郑小平 董福涛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4-88,共5页
采用两相区保温-淬火-贝氏体区等温-淬火(IQ&PB)热处理工艺,通过SEM、TEM、XRD、EPMA、室温拉伸等手段,研究了两相区等温时间对低碳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组成、合金元素分布、残留奥氏体形貌、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两相区保温-淬火-贝氏体区等温-淬火(IQ&PB)热处理工艺,通过SEM、TEM、XRD、EPMA、室温拉伸等手段,研究了两相区等温时间对低碳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组成、合金元素分布、残留奥氏体形貌、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两相区等温时间的增加,铁素体逐渐增加,贝氏体逐渐减少;抗拉强度由1116 MPa降低至971 MPa,断后伸长率和残留奥氏体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残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逐渐增加。由于在拉伸过程中,残留奥氏体发生TRIP效应转变为马氏体,试验钢的强度和塑性得到双重提高。经两相区等温15 min时,强塑积达29 92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相钢 等温时间 元素配分 残留奥氏体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原文传递
淬火-等温-回火(Q-I-T)对60Si2CrVA弹簧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梁益龙 杨刚 +1 位作者 王兴安 杨小弟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8-71,共4页
研究了淬火-等温-回火(QI—T)新工艺对60Si2CrVA弹簧钢显微组织的影响。通过残余奥氏体的测定、金相观测和TEM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淬火-等温(Q-I)处理后获得50%~60%马氏体M(针束状)+30%~40%贝氏体B+大于10%残余奥氏体A... 研究了淬火-等温-回火(QI—T)新工艺对60Si2CrVA弹簧钢显微组织的影响。通过残余奥氏体的测定、金相观测和TEM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淬火-等温(Q-I)处理后获得50%~60%马氏体M(针束状)+30%~40%贝氏体B+大于10%残余奥氏体A,组织;据统计贝氏体条宽度在100~500nm之间,亚单元尺寸在50~250nm之间,残余奥氏体以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贝氏体束条之间;经400℃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大量分解,并析出部分细小碳化物。与传统淬火回火工艺相比,新工艺组织得到分割细化,并获得复相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钢 淬火-等温-回火 贝氏体 相组织 残余奥氏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